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荀子的主要经历(荀子的人生经历)

  • 香雪醉清风香雪醉清风
  • 作文
  • 2023-03-05 23:00:03
  • -
敲黑板 牢记10个人,教师资格证考试稳拿分 搜狐教育 搜狐网

荀子的事迹有哪些?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郇邑人(其地理位置约在今山西省新绛、临猗、解县一带)。在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批判中,荀子丰富了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荀子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剧烈变革转型的战国时期。长期动荡的战乱岁月,暴政横行的严酷现实,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危机。重建统一的社会秩序,恢复合理的人伦规范,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迫切向往。少年时代的荀子,目睹残酷的现实和民众的疾苦,立志改变现实。他夜以继日博读百家之说,用心领会各家的思想异同。面对着百家言之有故、持之有理的学说,荀子纵论百家之说,详解诸子之弊,在对社会文化的反思认识中,通过阐发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价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在百家之说中,荀子特别推重儒家孔子的学说,更为仰慕古代尧舜禹的丰功伟绩。为了救治时代危机,复兴圣王之道,荀子指出,要拯救现实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应当“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

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学识,荀子满怀着救世的愿望,离开了赵国,来到了燕国。荀子在燕国逗留期间,燕王哙和子之对荀子的观点大加非难,不予重视。面对着人生的冷遇和挫折,加之燕国出现的混乱,公元前264年,年轻的荀子决定到当时的文化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战国时期,齐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在都城的稷门附近,创立了稷下学宫,以求吸引各国的学者来此探讨治世之道。

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谈论政事。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风华正茂的荀子,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场,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荀子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广泛地听取各家名师的讲演,多方面地掌握了百家思想的特点。他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4年之久。齐王建嗣位后,国事混乱不堪,政权落君王后之手,荀子因上书语涉君王后,受到群小的攻击,不得不于公元前255年接受楚国春申君黄歇之聘,任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荀子的晚年,是在政治逆境中度过的。他身具治世之才,但一直不受重用。当时,跟随荀子学习的弟子中,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其中,李斯和韩非就是荀子引以为豪的两位门徒。他们在跟随荀子长期的学习中,通晓天下大势,深知治国方略。李斯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获取了尊贵的地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他在跟随荀子学习中,着重接受了荀子的重法思想,并提出了“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方法,成为先秦时代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名代表人物。

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荀子把天、地、日、月、星星等和万物一样看做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变化,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荀子在2000年前就能够有这样进步的思想,是很难得的。他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而且主张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人应该控制天,人也是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这是荀子与当时其他学派大不相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进步、极有积极作用的。

公元前238年,楚国考烈王去世,令尹李园乘机杀害了春申君。春申君死了之后,荀子也被罢黜,不再担任兰陵令。从此,荀子就留居在兰陵。在此期间,荀子全面总结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将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对百家学说的综合批判,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成了数万言的著作,这即是《荀子》一书。

荀子的一生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他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朝着统一的发展趋势。在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总结中,他以深邃的理论思维、精辟的辩证论说,为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的社会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指导。

司马迁把荀子和孟子一同看成是孔子之学在战国逆境中的复兴者和光大者,“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刘向把荀子看成是儒家经传的主要传人。但遗憾的是,唐之前没有人为《荀子》作注,以至于“荀氏之书千载而无光焉”。唐代杨倞整理《荀子》并为之作注,可谓传荀学之功臣。杨倞把孔子、孟子和荀子视之为儒家一脉相承的传人,认为“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在大讲道统之传和心性之学的宋明道学中,荀子主张性恶、批评思孟或他的法家弟子等原因,因此在宋明儒学中,荀子受到了普遍的轻视。朱熹甚至以一种轻蔑的态度评论荀子,以至于把荀子逐出儒门,归入法家。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直在子部的《孟子》一书,在唐代开始被请求“入经”的“升格”趋势在宋代已成定局,位列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中,并被朱熹推崇为《四书》之一,从而确立了其在儒家中的正统和尊崇地位。

清中叶以后,对抗宋学和重视经典考证之学的考据学兴盛,荀学得到了振兴,这同时也意味着为受到宋学贬损和压抑的荀子正名。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荀子和《荀子》一书,其著者如谢墉的《荀子笺释》、汪中的《荀卿子通论》,至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一出,荀学已蔚为大观。在清中至清末的荀学复兴中,人们肯定了荀子在儒学史的地位,认为荀子道性恶与孟子道性善,虽出发点不同,然旨趣则归于一,孟子“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子“欲人化性而勉于善”。汪中经过考证,断定和坚信“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无论是在儒家学统上还是在道统上,荀子都称得上是一个儒家卓越的传人和创新者,是处在战国诸子纷乱、诸侯纷争之大背景之下,能够立场明确地对抗法家和批评秦政、毫不动摇地维护和弘扬儒家学术思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的重镇。

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发音为shund-zee,lc 310-c. 235 BCE)是中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 481-221 年)的儒家哲学家。又名荀光、荀子、荀子、荀光。荀熹译为荀子,亦是书名(荀子),其名声经久不衰。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思想最伟大的改革者,儒家五圣中的最后一位:

孔子(l. 551-479 BCE)

曾子 (l. 505-435 BCE)

Tzu-Ssu(也称为 Zisi,lc 481-402 BCE)

孟子 (l. 372-289 BCE)

荀子 (lc 310-c. 235 BCE)

儒学最初只是在战国之前的春秋百家思想时代(约公元前772-476年)发展起来的众多哲学之一。孔子从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的文化著作中发展了他的体系,周朝在他的一生中正在衰落。然后由他的学生子司和孙子子思开发,直到它被认为是孟子完全阐明的。

然而,荀子不同意孟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改革了制度。他开始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家,但后来由于与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公元前 280-233 年)和李绍(也被称为李斯,公元前 280-208 年)的交往而失去了地位)。韩非子发展了法家哲学,这为秦王朝(公元前221-206年)的 *** 提供了信息,秦国征服了其他国家并结束了战国时期。其后,李少任该政权始皇始皇始皇的丞相。(r. 221-210 BCE)和他的继任者。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压迫、残暴和毁灭性,以至于任何与它有关的人都享有它的坏名声,荀子也是如此。

荀子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他对超自然影响的否认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而且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

他的观点早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就为人所知,汉朝继承了秦,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哲学,但他的著作《荀子》却失传了,很可能被秦毁掉了,直到它由学者刘翔(公元前 79-8 年)重新发现,他是一位皇宫图书管理员,他收集并整理了这些章节并写了一篇评论。荀子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他对超自然影响的否认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而且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他因完成了儒家体系以及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而享有盛誉,在今天得到了认可。

历史背景与生平

荀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暴力、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周朝在春秋时期衰落,曾经在其控制之下的国家现在都在寻求维护自己的优势并获得霸权。周朝制定了分权政策,在该政策下,忠于国王的各个国家几乎自治。当王室开始失去对这些国家的控制时,强者开始吞并弱者,直到有七个国家——楚、汉、齐、秦、魏、燕、赵——在战国时期,它们各自战斗。其他几乎不断地进行控制。

荀子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他的日期只是一个近似值。大多数学者都同意c的出生日期。公元前 310 年,但关于他生平的任何信息都很少,来自刘向的《荀熙》和司马迁(公元前 145/135-86 年)的《史记》(约公元前 94 年),这些资料保存了他的声誉.

荀子生于赵国浑光,在齐国学习哲学,最终成为吉夏书院的老师(如孟子一样)。他接受了他进一步发展并教给学生的儒家哲学体系。他离开这个职位前往其他国家,将他对儒家的看法传授给不同的国王和王子,希望他们将其作为他们的国家哲学。孔孟做过同样的事情,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统治者对专注于修德和自强的哲学感兴趣,他们只想要一种能使他们成为最强大的哲学。

荀子最终抵达秦国,可能是作为 *** 工作的准候选人,也可能只是作为一个访客。与他的余生一样,人们不知道他为什么在那里或他做了什么。人们认为,与其他国家一样,他试图说服秦人接受儒家思想,并且可能曾在学校(官方或非官方)任教。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可能会直接教导后来的法家创始人秦韩非子和未来的秦朝丞相李斯,这个协会后来玷污了他的声誉。

只有拥有一个公正和有道德的 *** ,人们才能希望在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上看到同样的品质。

在秦朝遇到一些不明问题后,他前往楚国,被楚国丞相春申勋爵(公元前 238 年)任命为兰陵县令。公元前 238 年,春申君被暗杀,荀子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个对立的派系负责。他一直留在楚国直到他去世,这通常被称为 c。公元前 235 年,尽管也有人声称他在世时见证了秦朝的崛起以及韩非子和李斯在 *** 政策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说法将他的死亡时间定为 c。219-218 BCE,这通常被学者们拒绝。

他所教授的儒学形式被认为与他的《荀子》一书中出现的形式相同。一种务实的,根据某些观点,对儒家愿景的解释远比其创始人或早期圣贤所提供的要悲观得多。

儒学 先荀子

儒家体系最初与其他许多体系一起发展于春秋时期,即被称为百家的时代。随着周朝的崩溃,曾担任官职的教师和学者失业。这些知识分子到别处寻找工作,或建立自己的学校,教授他们特定的系统,这些系统或多或少是对当时持续不断的战争和不稳定的直接反应。

几乎所有的百家思想都提出了一种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主要的学派都强调这种和谐从 *** 开始的重要性。只有拥有一个公正和有德行的 *** ,人们才有希望看到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同样的品质。

在此期间相互争夺录取的众多学校中,有 14 所被认为是值得注意的:

道教

律法主义

墨家

名校

阴阳派_ _

小型会谈学校

外交学院

农业主义

合一

阳主义(享乐主义学派)

相对主义

军事学院

医学院_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会或多或少地相互借鉴,但最终影响最大的三个是儒家、道家和法家。儒家认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但需要指导、鼓励和榜样来表达这种善良。道教声称,人们行为不端是因为他们与自然脱节,只需要与宇宙的道(道)力量对齐,才能生活和行为良好。法家拒绝了这两种观点,并认为人们完全受自利和自私的驱使,因此需要严格的法律来控制他们的冲动并维持一个有序的社会。

儒家和道家有一个共同的观念,那就是有一种神或更高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儒家,这是天(天)在道家是是道(道)。儒家似乎总是带有强烈的法家元素,但在鼓励良好行为时强调个人美德胜过法律。孔子工作的文本是:

易经

诗经

礼典

历史经典

春秋之志

在吸收了这些文本的教训和模式之后,人们通过定义为“五常四德”的道德准则,坚持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的哲学:

仁——仁

义——义

礼——礼

智——知识

鑫——诚信

孝——孝顺

忠——忠诚

杰——应急

义——正义/正义

这是孔子和他的前两个继承人开发的系统。孟子简化了儒家的愿景,在承认五常四德的同时,将它们归结为基本的四个:

仁——仁慈/仁慈

义——义/善

智——知识/智慧

礼- 礼节/适当的仪式

这些被称为孟子的四种子,因为他认为这些美德是人所固有的,只需要适当的鼓励就可以发芽和开花,让一个人充分发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潜力,被称为君喜,译为“君子”。

孟子同意孔子的观点,即人本是善的,注意到人有帮助他人困难的倾向,并通过他著名的男孩和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一个人遇到了一个掉进井里的男孩,那个人的第一个倾向是提供帮助——即使他们与那个男孩或他的父母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理由相信任何奖励——而且,如果他们无法直接帮助男孩,他们会找到可以帮助的人。

孟子声称,通过这个例证,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内在善良。人们之所以表现不好,是因为过度发展的自利意识会鼓励自私和骄傲的行为。要想过上更好、更充实、更能与社会互动的存在,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儒家理想,培养每个人内在的四颗种子。

孟子将归于孔子的著作《礼记》 、《中庸之道》和《论语》等孔子的著作添加到了儒家课程中,并且在他去世后,还增加了《孟子著作》 。这四本,以及孔子之前的五本著作,被称为“四书五经”,成为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的必读书籍。

荀子变法

这是孟子改革后的儒家思想,但荀子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学者 Forrest E. Baird 评论:

儒家学派的第一道裂痕在孟子的右翼理想主义学派和荀子的左翼现实主义学派之间打开了。作为儒家同胞,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君子理想、重仁义、以教育为人生主要变革力量、崇尚古礼、正名、信德。人道 *** 。(294)

荀子在两个最核心的概念上背离了儒家创始人和改革者的愿景。他坚持:

没有更高的力量会影响人类的思想、性格或行为。

人性本质上不是善的;人天生邪恶,以自我为中心,本能低下。

荀子驳斥了天为影响的概念,并指出,无论一个人是否祈雨,雨会根据特定季节的天气模式下落或不下落。如果一个人祈求下雨,下雨了,一个人感谢神力;如果一个人祈求下雨而没有下雨,一个人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这两种反应都同样不合理,因为天堂与降雨毫无关系。荀子强调恒常的概念:自然总是按照固定的、可观察的、规律的方式行事。在可能下雨的日子,预计下雨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事实并非如此。

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人可以通过遵守礼节和自强不息的纪律来成为好人。

他还拒绝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的说法,理由是很明显必须教人做好人,但没有人必须教任何人自私自利。如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不需要发展百家思想来指导人们如何和谐相处。相反,荀子说,人们需要儒家鼓励的那种仪式和教育计划,正是因为他们远非天生倾向于善良。

荀子会反驳孟子的井中男孩的例证,指出有人试图拯救男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男孩在大喊大叫,尖叫声很烦人,也许这个人不想被男孩的尸体毒死,也许这个人期待着救孩子的回报,或者这个人把孩子误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没有理由假设某人出于与生俱来的善良而无私地行事,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行事。

即便如此,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人可以通过遵守礼节和自强不息的纪律来成为好人。尽管荀子拒绝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主张,但他赞同四种子的概念,因为通过遵守鼓励这些美德的仪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优越的人。

尽管天影响人类行为的概念被拒绝,但荀子承认道的存在:

道非天道,非地道;是人所视之道,君子之所为。(荀子,8.3)

建立美德概念的早期圣人不是从某个神圣的来源“接受”它们,而是通过反复试验来理解它们。荀子以先人渡河或溪流为例,为追随者留下标记,哪些地方较深,应避而远,哪些地方更稳固。他声称,自然之道确实存在,但它与自然有关,与人类命运无关;人类直接决定人类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的庄稼生长,就应该遵守适当的种植程序,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浇水;一个人不应该祈求丰收而就此罢休。荀子声称,来自天上的征兆和征兆应该被安全地忽略,因为它们不可能与一个人的生命有任何关系。

然而,荀子同意孟子和孔子的观点,即准确的语言作为正确反映现实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儒家很可能受到逻辑学家惠施(前 380-前 305 年)和公孙龙(前 380 年)创立的名校(上文提到的 100 个学校之一)的影响,重点是单词与它们所代表的概念的对应程度——例如,“杯子”这个词反映了被称为“杯子”的物体的程度。荀子认为,人们应该谨慎而准确地使用语言,以防止自己歪曲客观现实。语言的目的是交流,所以准确的词汇是最重要的。

荀子也同意了成为君子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以及 *** 应该如何关心全体公民的进步。不仅仅是上层阶级的奢华和舒适。在这一点以及许多其他方面,荀子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相当接近。即使考虑到他们分歧的中心概念,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通过教育和自律来提高个人性格。

结论

荀子所保留的四书五经,是儒家理想通过礼仪和行为表现出来的基本体现。他的改革的重要性在于他对以前主要是理想主义的概念引入了一种完全实用的方法。秦掌权后,该政权受到儒家学者的批评,他们可能——也可能没有——一直在遵守荀子的哲学版本。该政权的回应是谴责除法家之外的百家学派的所有著作,并在公元前 213 年至 210 年之间焚烧他们的书籍。荀子的作品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但与其他作品一起被反抗政权并藏书的人保存下来。

秦灭后,以荀子为师或受荀子影响的李斯和韩非子,说得委婉些,被人看不起,荀子的名声也因此而受损。看来他们俩都只是真正回应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而忽略了其余的。韩非子的法家以人性的自私为基本观念,但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状况,只能加以约束和惩罚;李斯完全实现了韩非子的设想。

汉朝在吴大帝(公元前 141-87 年在位)期间将儒学作为国家哲学,司马迁在他的统治下生活和写作。他的《史记》让人们对荀子的看法有所了解,直到刘向在公元前 8 年去世之前的某个时候出版了《荀子》。此后荀子的名声似乎有所提高,但他的哲学后来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孟子的观点。

然而,荀子对生活环境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方法的倡导仍然影响了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并预见了后来的哲学运动,如经验主义和存在主义。他对儒家的贡献当然是平衡的,但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孟子,因为他让人们对世界如何运作以及如何最好地生活在其中有了实际的理解。

[img]快来看 这些都是教资考试必考的人物

荀子的经历?

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但主要有二说。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据史书记载,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闵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的门下。

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荀子是在这时由楚返回齐国的。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第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第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