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漫画> 正文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后悔吗(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后悔吗为什么)

  • 季末。花已残季末。花已残
  • 漫画
  • 2023-05-20 07:12:01
  • -

都说虎毒不食子,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呢?

武惠妃自从生了儿子李瑁后,就在为自己的儿子能走上皇帝宝座做打算了。经常通过女婿杨洄打探太子一党的动向和言论,时常在唐玄宗面前告状挑拨。映射太子一党有图谋不轨之心,次数多了,误导多了,唐玄宗信了。

在《资治通鉴》中关于太子三人被杀的描述只有一段:杨洄“又”上奏说太子等联合太子妃的哥哥驸马薛绣图谋不轨,唐玄宗问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做臣下的不应该参与。”玄宗听后才下了决心。废太子等三兄弟为平民,流放薛绣于瀼州,但,不久太子三人被赐死于京城东面的驿站。

太子三人明明被贬为庶人,为何不久又变成赐死?而且还在驿站被赐死?如果太子三人有图谋不轨之心,为何未见有丝毫兵马调动?一次死三子,被牵连的人只有三子的少数亲属?李林甫说的话为什么就让唐玄宗下定决心了?里面处处透露出古怪,司马迁对于这些只字未提兆袭核,如此大事,一句带过,可见司马迁对此事的态度也是讳莫如深,恐怕太子三人之死确实蹊跷。

不管怎么蹊跷,唐玄宗信了,从后来武惠妃死了后,他还封他为皇后可以看出,唐玄宗并不后悔杀了三个儿子,也不认为武惠妃说得有错。李林甫也好好的。唐玄宗这样的狠心一日之间赐死三子和他眼见耳闻亲身经历的无数场宫廷政变有关。韦后篡政的时候,联合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夺权的时候又诛杀太平公主。这一系列的政变让他对谋反、结党非常敏感。随时有人怀着替代君王的心思,这对族掘于一个帝王来说,如何能忍。反正唐玄宗的儿子几十个。禅拿

[img]

唐玄宗有多狠?曾一日连杀三子,后却被唐肃宗疑忌圈禁,晚景凄凉

唐玄宗,亦称唐明皇,名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嫡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期间,文治武功可圈可点,唐王朝达于鼎盛期 ,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开元之治”;晚年的李隆基独宠杨贵妃,重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倦于政事,遂酿成了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

史载,唐玄宗寿数77岁,在位长达44年,育有30个儿子,30个女儿。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样,唐玄宗也为立储之事大伤脑筋。在这么多的儿女中,他偏爱的是武惠妃所生的儿子李瑁。彼时玄宗独宠武惠妃,爱屋及乌,早就想废黜掉太子李瑛(原名李嗣谦),改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

《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武惠妃唆使女婿杨洄诬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密谋造反,玄宗大怒,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三子逮捕并贬为庶人,不久就把这三个儿子一同赐死了。

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他被赐死后,按封建礼制论资排辈,第一个应是其长子庆王李琮,但他曾在一次狩猎中被野兽抓破了脸,破相人当皇帝不太雅观,而且德才平平,不具帝王之资。接下来就轮到第三子肃王李亨了。朝臣们大多主张迟核立李亨为储,玄宗内心却倾向于李瑁,在朝臣们的据理力争下,玄宗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权衡、再三考虑,这才勉强做出让步,不太情愿地册立李亨为太子。

后来,权相李林甫为了迎合唐玄宗和武惠妃,总想把太子李亨废黜掉,立寿王李瑁当太子。李亨察觉到危险,异常小心谨慎,没有犯大错误,没有把柄被李林甫抓住,加上众大臣暗中极力保护,屡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太子之位总算保住了。因此,李亨内心早就对玄宗积怨颇码游掘深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兵锋很快迫近长安。玄宗仓皇离京,向西蜀逃去。后来,太子李亨在其子李倓和宦官李辅国等人的支持下,私自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远在成都的玄宗虽心有不甘,无奈鞭长莫及,只得面对现实。此后,父子心生芥蒂,面和心不和。

史载,至德二年(758),当唐军收复了洛阳、长安后,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路经马嵬驿时,触景生情,黯然神伤,焚香祭祀了杨贵妃的墓。抵达长安后,因朝堂上有了新主,玄宗只得以太上皇的身份住在兴庆宫里。唐肃宗不时来探视老皇帝,老皇帝有时也会到大明宫去看儿子。

禁军统帅、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宦官高力士一直忠心耿耿地护卫、侍候着玄宗。唐肃宗为表孝顺,也命一帮歌儿舞女到兴庆宫去唱曲、跳舞、奏乐以供父亲解闷、消遣。可这种父慈子孝的生活并未持续多久。唐玄宗常常登楼眺望,在高处徘徊良久,似乎有些惆怅,一些官民经过这里,一看老皇帝在上,往往情不自禁地跪拜,并高呼“万岁”。玄宗常在楼下设宴款待客人,还在楼上安排酒食宴请功勋卓著的大将军郭子仪和王铣等人,还赏赐磨凳大量财物给他们。其实,玄宗并没有东山再起的打算与用意,但却引起了唐肃宗的猜忌。由此,父子间的矛盾变得益发尖锐起来。

玄宗从四川还京后在兴庆宫的一些所作所为,早已引起了肃宗的疑忌:老头子频繁接见旧部,是不是想恢复帝位? 本来有些心虚的肃宗想采取相应的对策,又担心有人非议他不孝,心里非常焦急。正在彷徨时,心腹宦官李辅国向他献了一计。

李辅国跟随肃宗已久,知道他的复杂心理,想替其分忧、立功以固宠。他对肃宗说:“上皇住在兴庆宫,天天和外人来往,而且陈玄礼、高力士密谋对陛下不利。如今六军将士都是灵武拥戴您上位的功臣,都有些坐卧不宁”。唐肃宗假装流泪哭泣道:“圣皇仁慈,哪会有复位之想”?李辅国就说:“即使太上皇没有别的想法,怎奈他身边的小人天天在其耳旁聒噪、怂恿。陛下是天下之主,应当为社稷着想,防患于未然。哪能限于凡夫俗子的孝道!再说兴庆宫围墙低矮,又和里巷相连,四通八达,闲杂人等很容易进出,不适合太上皇居住。太极宫围墙高耸,宫禁森严,请上皇搬到那里居住,这样就可杜绝小人在他身边说三道四,挑唆离间,上皇可以安享晚年,陛下也方便早晚探视请安,岂不更好”?李辅国一番话正中肃宗下怀,便默许了。

《旧唐书》载, 上元元年(760)七月某日,李辅国传旨,请李隆基到太极宫游玩,当玄宗一行离开兴庆宫走到睿武门时,一群早已埋伏好的甲士蜂拥而出,不由分说把他们簇拥到太极宫内,强行将玄宗安置于太极宫甘露殿。

唐肃宗李亨仍不放心,又把高力士流徙到巫州(今湘西黔阳),以退养为由将左龙武将军陈玄礼革职遣回老家 ,只留下数十名老弱病残充作护卫伺候太上皇。

一生风流的李隆基暮年却身处如此逆境 ,满目凄凉间,更觉寂寞难耐,长期抑郁寡欢,饮食俱废,弄得憔悴不堪。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玄宗李隆基病死于太极宫神龙殿,年77岁。葬于泰陵,谥号“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插图源自网络】

兄友弟恭,李隆基一天之内连杀三子,却为何对兄弟爱护了一辈子?

皇权至上,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是因为感觉皇权受到了威胁(当然事实上三个儿子是被诬陷了),而对兄弟友爱恰恰也就是因为兄弟们当年不仅不争皇位,还为他获得皇位做出了贡献。

先说说一日杀三子事件。李隆基原配皇后王氏无子,无嫡立长,故立次子李瑛慧早枣为太子(长子李琮相传曾在狩猎时被野猪伤脸,仪容有损不能做太子)。后李隆基宠爱武惠妃,为她废了皇后王氏。武惠妃欲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玄宗第十八子)做太子。

李瑛与玄宗第五子鄂王李瑶、第八子光王李琚三人经常聚会,因武惠妃得宠,自己母亲失宠,口出怨言,被武惠妃抓到把柄诬告他们犯上,虽然第一次有贤相张九龄力保,第二次却又被诬告谋反,而张九龄已经罢相,当时掌权的奸相李林甫帮助武惠妃,最后李隆基宁可信其有,将三子贬为庶人,旋即赐死。虽然后来李隆基应该有过后悔,也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依然用立长的原则立第三子李亨为太子,武惠妃也因为害死三个皇子而受到折磨,居然精神失常,恐惧而死。但是大错已经铸成,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成为一个著名的父子悲剧。

李隆基为什么会轻信关于三个皇子谋反的谣言呢?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最宠信的武睁春惠妃和李林甫的谋划和怂恿,另一方面,则是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靠政变上台,而且是两次。一次唐隆政变、一次先天政变,所以对政变特别防范。而这两次政变,恰恰就是兄弟们与自己坚定站在一起,不仅如此,兄弟们从小与李隆基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并甚至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太子之位给了自己。这就是李隆基对兄弟毫不怀疑的原因。

说起李隆基五兄弟的感情,那真的是亲密无间。他们不仅是亲兄弟,更是患难之交,生死与共。早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李旦的五前拆个儿子也就成为了皇子。但是,武则天对亲自登基仅仅一步之遥,武氏宗亲更是虎视眈眈,这种压迫下,李旦自让皇位,最终退为皇嗣。武则天登基,李旦的五个儿子也就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地位迅速下降。

不仅如此,武三思等人还想方设法要把李旦做成谋逆罪,连他身边两个女人刘氏(原配皇后,长子李成器之母)、窦氏(李隆基之母)都被武则天处死。一家人时刻都在悬崖边。李隆基五兄弟当时住在隆庆坊一带,相依为命,不知屠刀何时落下。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李旦成为安国相王,姑姑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二人成为唐朝最厉害的两股势力。但是很快,李显的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急剧扩展势力,李旦、太平公主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不久之后,李显竟被韦后毒死,韦后大权独揽,欲效仿婆婆武则天。李旦和太平公主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拔剑而起,联合姑姑李隆基的几个儿子和禁军将领发动唐隆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拥护父亲李旦即位。

李旦即位后,李隆基获封平王。但是,太子之位一直犹豫不决。按理,嫡长子继承,太子应该属于李旦长子宋王李成器,但李隆基功高,于是陷入两难。而李成器此时站出来,表示太平盛世应该嫡长子继承,而国难之时应当功高者为之。坚决推辞太子之位,二哥申王李成义也以此为由辞让太子之位,才有了李隆基成功当上太子,进而当上皇帝。所以说,李隆基的皇位是两个哥哥让出来的。他们原本就有机会做皇帝而不做,故而李隆基放心,他们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

第二次政变,是源自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之争。李隆基做太子之后,与姑姑矛盾日益凸现。李旦不堪其扰,退位,李隆基登基。姑侄二人之间没有了缓冲,矛盾更加剧烈。太平公主企图另立皇帝,废掉李隆基。这时,姚崇宋璟提议将李成器、李成义分封到外地担任刺史,以绝太平公主的念头。

两个哥哥也顾全大局,欣然前往,没有一个愿意到太平公主身边做傀儡皇帝。而两个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更是直接参与李隆基最后对太平公主大清算的先天政变,为扫灭太平公主党羽立下大功。

所以,四个兄弟都在李隆基最艰难的时刻情义相挺,从无背弃。他们都有机会做皇帝而放弃,故而李隆基不会担心兄弟们谋反。李隆基曾做大枕大被,与兄弟同枕共盖。四个兄弟死后,大哥李宪(李成器改名)被追谥让皇帝,其他三人也都追谥太子。可谓前无古人。李隆基这么做就是要表示,皇位是他们五人共同的,可谓兄友弟恭的典范。

都说虎毒不食子,李隆基为什么却要杀掉三个亲生儿子?

从根源上来说,这是帝王猜忌储君而导致的结果。只不过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悲剧中,还掺杂了后宫妃子阴谋夺位的戏码,因此李隆基才会听信宠妃之言,怒杀三子。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他后宫中最宠爱的女人是武惠妃,这个武惠妃就是武皇家族的女子,因为这个身份,即便她为李隆基生育多子,且李隆基对她盛宠不衰,可她离后位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而且唐玄宗的发妻王皇后无子,后来王皇后又被废,唐玄宗后宫中也就武惠妃权力最大,可唐玄宗却立下了李瑛为太子,除了李瑛居长的缘故以外,估计跟武惠妃的出身也信扒有些关系,也就是说因为她武氏外戚的出身,连带着她的儿子也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可以想象武惠妃内心是有多么不甘心。不过没有关系,只要武惠妃得宠,她就有机会将自己的儿子扶上储君之位。

武惠妃之所以这么有信心,也是因为历朝历代太子不好当,要是没有帝王足够的信任,这太子之位就是长了牙的板凳,坐不稳不说,还有可能会万劫不复。这自古储君的身后都有政治跟随者,这些人或是在朝为官,或是世袭罔替爵位之人,都是手中有实权且有实力之人,有这样的人支滑如昌持太子,帝王的皇权就有可能被架空,所以历朝历代帝王对储君都有防范之心,因此就做不到完全信任。唐玄宗对李瑛也有这样的防范之心,李瑛的生母早就失宠,因此也没人在后宫中为李瑛斡旋,橡派所以这武惠妃才会这么有信心扳倒李瑛。

不过唐玄宗毕竟是搞阴谋政治才上位的,武惠妃虽然没事在唐玄宗面前说点李瑛的坏话,给唐玄宗吹点枕头风,但整体上唐玄宗对待李瑛的态度,还算比较公正。也就是武惠妃无论怎么捕风捉影诽谤太子李瑛,唐玄宗疑心归疑心,但没有实际行动处置李瑛。武惠妃一看不行,要有点真实的东西,才能说服唐玄宗。于是武惠妃一边让自己女婿卧底李瑛的阵营,套取李瑛与其他两位皇子李瑶、李琚等人日常对唐玄宗的不满,一边又诓骗李瑛说是宫内有了盗贼,让他带兵进宫救驾,李瑛还真就带兵闯入皇宫。原本唐玄宗日日听武惠妃的小报告,已经让他对李瑛三兄弟有疑心,结果这三个皇子还带兵进宫,说是救驾,万一要是起了杀心,唐玄宗就死定了。

于是唐玄宗就废李瑛的太子之位,将他们三人贬为庶人,主要还是因为他对李瑛哥三这行为的深深惧怕,当然他还没有想赐死李瑛三兄弟。后来也是武惠妃不停的劝说唐玄宗,这枕头风听多了,也容易听进去,再加上这哥三让人摸不到头绪的举动,唐玄宗一时巨怒,便赐死了这三子。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会做出一日杀三子的糊涂事?

因为唐玄宗被人误导了,导致他认为自己的这三个儿子有造反之心,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讲这是不可容忍的事情,于是就做出了一日之内就杀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的糊涂事,要知道帝王家中无亲情。

因为唐玄宗和自己的皇后没有儿子,这些儿子都是由其他的妃子给蔽耐唐玄宗生的,所以他也就没有嫡长子,于是也就导致了在立皇储的这件事有了一些问题。虽然他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李综立为了太子,但是因为他不是嫡长子,所以只要他一日没有登基,其他的皇子都是还有机会的。

后来唐玄宗就一直和武惠妃恩爱,一连生下了四个龙子,可以说是比较的幸运。因为唐玄宗这个时候非常的宠爱武惠妃,所以武惠妃的这四个孩子也是被唐玄宗爱屋及乌,对他们是异常的好。这时唐玄宗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被武惠妃迷住了,甚至有过废后的打算,可想而知这时唐玄宗内心对武惠妃的爱。

可是他的这个想法被大祥并谨臣们集体反对了,但是他也没有打消过这个念头。于是他就将,假如将武惠妃的孩子立为太子,那么武惠妃的谨基皇后之位也是应该的了,也能够找个理由来应对这些大臣们。

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想法,唐玄宗就将目标从废后改为了先废掉太子。可是因为太子掌握东宫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有很多的大臣支持太子,也让唐玄宗很难实现这个想法,一直没能成功废掉太子。

而武惠妃也想让自己成为皇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于是就诬告太子和员外两个皇子造反。因为这时唐玄宗深爱武惠妃,再加上之前一直在念叨废太子,废太子,于是也没想事实是否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这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就将这三个“造反”的儿子杀掉了。

清朝时期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真实存在还是捏造的?

这不是传闻,而是确有其事。一日杀三子,实在太过于残忍了,李隆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既绝情又深情。

杀害皇子前的后位争夺站

三个皇子被杀,说到底还是与一个女人有关。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是王皇后,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娶了王氏为妻,当时王氏的父亲王仁皎只是一个五品的武将。

武将之后大多有胆有识,王皇后和她的双胞胎哥哥也不例外。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和诛杀太平公主的时候,兄妹俩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隆基很是感激,所以即位后非常照顾岳父一家,也立了王氏为后。

然而,后宫女性要想长期得宠,不仅要有才华和颜值,更要有孩子,这样地位才有保障,可是王皇后啥也没有,没几年地位就变得岌岌可危了,最让王皇后感到危险的是,李隆基爱上了武则天的侄孙女、也就是李隆基的表妹武氏。

武氏的父亲恒安王武攸止很早就过世了,按照当时的惯例,武氏被接到了宫中抚养。这样一来,她就和李隆基成为了青梅竹马,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李隆基再次回宫后,就喜欢上了武氏,据《旧唐书》记载,李隆基是这样评价武氏的:

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

简单来说就是武氏这个人性格好有知书达理,再加上武家的基因优秀,武氏肯定长得很漂亮,而且她和武则天一样,都非常有手段。她的出现,给了王皇后很大的压力,否则李隆基也不会动了废后的心思。

可是废后一向是大事,李隆基虽然有心,但是却很难办到,因为王皇后为人很好,后宫里的人都很喜欢这个皇后,所以李隆基也挑不出王皇后的缺点携段,他只好找宠臣姜皎来商量此事。

谁知姜皎却把这事告诉了王皇后的家人,李隆基一气之下就杀了姜皎。王皇后在后宫知道此事后,颇为恐慌,为了自保,她只能向李隆基打扰迅出了感情牌,据《新唐书》记载,王皇后是这样做的:

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

阿忠是王皇后父亲的小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以后他会成为大唐帝国的皇帝,可是岳父仍然很疼爱他。李隆基过生日时,岳父没钱为他庆生,就把衣服给典当了,为女婿买了一斗面来为他庆生。

多情的李隆基听了这话后,就想起了以前的那段日子,便动了恻隐之心,就不在提废后一事了,王皇后也安稳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可是皇后一家仍觉得不踏实,于是他们做了一件事,为李隆基的废后提供了把柄。

李隆基的大舅哥兼妹夫王守一认为,妹妹之所以失宠,主要是因为没有孩子,为了求子,他替妹妹施行了厌胜之术。

古人迷信,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忌讳厌胜之术,王守一不会不明白,所以他肯定偷偷地做了这件事。然而事情还是泄露了,他被赐死了,王皇后也被废了,三个月后就去世了。王皇后被废,武氏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这件事很有可能就是被武氏透露给了李隆基。

王皇后刚被废,李隆基便要立武氏为后,群臣皆反对,理由就是武则天家族的人不能当皇后,李隆基遂打消了这个念头,就给了武氏仅次于皇后的头衔,惠妃。

御史潘好礼还给出了一个不能立武氏为妃,据《新唐书》记载,他是这样说的:

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俪宸极,则储位将不安。古人所以谏其渐者,有以也!

潘好礼确实有远见卓识。此时的武惠妃与皇后之位失之交臂,她便想为自己的儿子谋求太子之位,然后此时的太子李瑛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为了扫清障碍,那她只能除掉李瑛。

武惠妃的阴谋

武惠妃也是个可怜人,自从她被李隆基纳为妃子后,一连生了二子一女都夭折了,夫妻二人伤心坏了,等到第三个儿子李瑁出生时,两口子不敢抚养了,就把他送到了李隆基的哥哥宁王那里生活。

开元12年,王皇后被废。开元13年,7岁的李瑁就被接回了宫。开元14年的时候,太子李瑛的生母赵丽妃去世了,并且同年李隆基就要立武惠妃为后,幸亏有群臣反对,否则李瑛的太子之位就保不住了。

然而让李瑛没想到的是,还有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长大后,武惠妃为她物色了弘农杨氏出身的杨洄,杨洄是唐中宗与韦后的外孙,背景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愿意帮助岳母来打压太子李瑛。

只有一个杨洄还不够,武惠妃又与奸臣李林甫联手,她负责在后宫讨好李隆基,杨洄负责获取李瑛的情报,李林甫负责在外廷为李瑁说好话。

没多久,李瑛终于被杨洄找到了把柄,他对武惠妃说:“太子和他的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人经常一起数落皇帝的不是,他们认为皇帝有了武惠妃以后,就冷落了他们的母亲。”

武惠妃一看机会来了,就哭着跑去向李隆基添油加醋道:“太子一直对我心怀不满,现在他竟然勾辩李誉结他的两个弟弟来企图谋害我!”

李隆基深爱武惠妃,却冷落了其他人,这本来就是他的过错,他却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再加上历代的皇帝都很猜忌太子,于是李隆基一气之下,便要废了太子。

此时唐玄宗的宰相是张九龄,刚正不阿的他断然反对,并表示太子的废立是大事,不可轻易做决定,李隆基只好作罢。

这下武惠妃着急了,他派宦官牛贵儿去买通张九龄。张九龄便交好此事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终于有所悔悟了,所以张九龄被免官前,李瑛一直都很安全。不幸的是,开元24年年底,张九龄被李林甫赶走了,李林甫接替了宰相一职。

张九龄刚离开没多久,李隆基便开始准备废掉太子。至于原因吗,《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杨洄诬陷李瑛与两个弟弟图谋不轨。

《新唐书》则记载,武惠妃假称宫里有盗贼,就请太子进宫捉拿。太子和两个弟弟带兵进宫后,正好被李隆基看到了,他认为儿子们图谋不轨,就把他们给废了。

《新唐书》的内容令人生疑,武惠妃本就与太子不和,太子怎么可能傻到亲自带兵去为武惠妃捉贼,这不是落人口实吗。

所以李隆基很有可能是再一次听信了武惠妃的馋言,当他询问宰相李林甫的意见时,李林甫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

李隆基一听就明白了,他将三个儿子都贬为了庶人,并且流放。当三个皇子到达了城东驿的时候,就接到了赐死的命令。

李隆基一天之内杀了三个儿子,与武惠妃脱不了干系。三个皇子死后,武惠妃病倒了,她总是能看到这三个人的鬼魂。武惠妃有武则天的智慧,却没有武则天那样强大的内心,她竟然被活活吓死了。

结语:武惠妃一死,就再也没有人帮助李瑁了,李隆基听从了高力士的建议,立了第三子李屿为太子,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仅如此,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闷闷不乐,就纳了李瑁的妃子,这个妃子就是杨玉环,是武惠妃生前亲自为李瑁挑选的妻子。武惠妃做了这么多努力,最后却是替他人做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