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如何评价孟京辉话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孟京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影视
  • 2023-01-16 03:56:49
  • -
5.21在上海看的首场,比我期待的好太多了。看过原著和徐静蕾的电影,可以说徐静蕾的解读是有问题的,而孟京辉的解读与茨威格原著的气质非常相符。黄湘丽的表演功底也非常到位,绝对是部好戏。发一篇我在自己公众号谈这部戏的文章,代表我的看法吧。

定个基调:如果你爱情这个话题还能触动你,不要错过这部戏。

他读懂了茨威格。
一个导演在面对文学作品改编,尤其是名篇改编之时,就像在高空上走钢丝一般危险。国内大部分的改编作品都有同样的毛病,向左倾是过度解读,曲解失真,向右倾是僵硬呆板,乏味空洞。然而,我很幸运能在艺海剧院中看到了一部形神兼备的改编作品,一部读懂了茨威格的作品。

“陌生女人”的爱,偏执、浓烈、沉默、胆怯、苦痛。从十三岁一直到三十岁,她似乎一生就只干了一件事,她爱得如此偏执而“不合理”。在大多数读者还在判定这个女人行为是否生活化,是否符合逻辑之时,便陷入了文本中心的怪圈。而孟京辉直接抓住了茨威格的本意——这个故事无关逻辑,无关价值,只在于启发。孟京辉的舞台并不像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更像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

在浪漫主义的氛围下,这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舞台上表现出了一切原著的神韵,他将爱情赤裸地展现在你眼前,却把思考空间留给你。关于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思考。相比之下,我不喜欢徐静蕾电影版的表述,她对这个剧本中爱的诠释,局限成了东方式的暗恋。境界和气场,一下就LOW了许多。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舞台被孟京辉自己称作“最接近上帝的地方”。舞台介乎虚幻与现实之间,游走理性感性之中。在原著中,这个女人的一切“悖离实际”之处,在生活中显得那么的不切实际。而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每一个戏剧人和导演在舞台上的最高任务。

如果你读过原著,看过电影,你一定会惊讶于“独角戏”这样一种诠释手法。而这个手法,在我看来简直是绝妙的设计。舞台上的女人,并没有被很现实主义地处理成一个正常的“人”。舞台上的女主角,是“女人”情绪的化身。

由此,黄湘丽在舞台上用一切方式,将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情绪”,具象化了;孟京辉在创作中,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人”,抽象化了。于是,这个女人的肢体,歌唱,奔跑,癫狂,都找到了意义。这样,一切的举动便有了逻辑,一切的表现就变得合理。

这部戏,非常“孟京辉”。
孟京辉是国内目前运用舞台元素最好的导演之一,流畅,自然,不做作。这部戏中,你依旧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孟式舞台语言:抽象的舞台空间,丰富的音乐运用,偏执和纯粹的人物,熟悉的吉他和电视机,还有一些看上去很“先锋”的台词。在现代主义中,舞台上所有元素的重要性和文本并列,而孟京辉用这些元素,很好地在舞台上塑造出了一种仪式感。

很多人诟病他露骨的情欲表演,诟病他的现代化解读,诟病他一些夸张的舞台装置。然而,至少在这部戏中,一切都不显得繁复。中国人在面对情欲之时,总是以道德体系刻意自我压抑,而忽视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本质。更有甚者,在一切关于身体的解读中,脑中只有肮脏的思想。这种情况,我们要责备的,绝不是导演。

你或许爱他爱得要死,你又或许早已审美疲劳。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抹杀一个事实:这部戏是目前戏剧市场中,为数不多能打八十分以上的好戏。

演出纪事
首场演出,黄湘丽一个人镇住了两小时的场。全场演出没有私语,没有笑声,甚至没有打破气氛不合时宜的掌声。结束之后,孟京辉和留下的观众聊了聊。抛开大多数无聊的问题和回答,我留下了两句话。

“一部戏的价值,在于创作者的真诚,舞台上的美感,以及走出剧场后的情感延续。”
“一个陌生女人这部戏不想有任何道德判断,它的关键词,是成长。”

这部戏,值得一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倒叙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并非是导演徐静蕾的首创,但对于这么一个比较特殊的爱情故事而言,以这样的方式作为影片切入点,确实能比较容易地让观众迅速融入到影片的故事情节及氛围中去,“万事开头难”,徐静蕾较为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故事情节地展开也就自然容易了许多。 看过小说,没看过电影,我是觉得女的不能为了一个男的活成这样 从文学、感性角度来看,这位母亲的确值得敬佩。她的坚韧、她的纯洁让我感动。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个女人的选择注定了她的悲惨结局,她根本没有尝到真正的爱情,她对于那个男人的爱恋只是自己出自自己的想像罢了。因为爱情是双向的,是有开始、维持(、结束)的阶段的。从某一方面来看,健康的爱情需要承诺、激情以及共同点。

这是畸形、变态的爱(只有单纯的激情,没有双向承诺和共同点),理性的我鄙视她,感性的我敬佩她。

爱情是人生的灯塔,而不是后悔、懊丧和颓唐的源头。 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茨威格有了灵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小说里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爱被认为是最干净最纯粹的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尤为可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发表伊始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名电影、话剧更是盛演不衰,文学批评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