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中国没能就此进入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哪个早)

  • 熊熊说历史熊熊说历史
  • 影视
  • 2023-01-09 12:28:57
  • -

所谓大航海时代,其实也就是开启了列强征服世界,让世界各地成为他们殖民地的时代。郑和下西洋起始于1405年,终止于1433年,比西方大航海时代早了半个多世纪。

西方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才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为何当时的大明朝没有提前开启大航海时代呢?很显然物质条件已经成熟,当时朱棣也已经称帝,大明王朝一片祥和,难道明朝统治者就没有考虑过通过大航海去征服世界各地吗?


01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大航海的目的完全不同。朱棣打下了天下以后,很多人还是觉得他这是在篡位。他的确是篡位了,但是必须要纠正当时所有人的想法。为此他发动了郑和下西洋的行动。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其实我们现在不能调查清楚,因为真正的秘密,永远隐藏在朱棣和郑和两个人的心里。不过大致可以猜测一下,可能有这么几个目的。

第一,打造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朱棣希望把大明王朝,尤其是自己统治下的这个时期,打造成远迈汉唐的太平盛世,重塑唐太宗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二,彰显合法的继承权。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可是西洋诸国还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郑和这一趟出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建文帝下台了,朱棣上岸了。

第三,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靖难之役后,一把大火把南京皇宫给烧了,朱允炆本人却不知所踪,有人说他下西洋去了,为此朱棣派遣郑和前去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这三个目的,可能同时存在,又或者只有其中一到两个。反正朱棣手里有钱有人有技术,自然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断了。


而西方大航海是为了什么呢?当时欧洲诸国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可是西方国家的地盘资源都非常少,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和东方大国进行交流往来。三年遣中官郑和使其国。明年,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适朝使经东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

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六年再遣郑和使其国。西王献黄金万两,礼官以输数不足,请下其使于狱。帝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后,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中官吴宾、郑和先后使其国。---《明史》

贸易交换、资源掠夺、土地占领、开辟一个新国度等等这一系列的目的,才是西方诸国开启大航海的真正目的。他们是务实主义者,出去一趟花费巨大,需要依靠豪族们的捐赠才能做到。为此他们回来的时候必须要给予投资者足够的回报,这样下一次航行才能具备充足的资金。


02当时大明朝经济发达,资源丰富,且是农耕社会,没有必要对外扩张。相比较西方诸国地盘小、资源匮乏的状况,大明王朝完全没有这方面担心。因为大明朝地大物博,而且有相当充足的劳动力,完全可以保障整个国家的运行。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

对外的贸易活动对大明朝来说,其实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为此大明王朝根本没必要开启大航海时代,他们就算是出去,那也是扶贫之路,而不是掠夺之路。


大明朝不愿意开启大航海时代,具体来说,也有这么几点原因。其实每一点,都跟当时大明朝的国情有着重要关联。

第一,大明王朝的经济发达,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出去搞贸易。郑和下西洋走了一趟,大多数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大明朝觉得根本就划不来。

第二,大明王朝以农耕经济为主,粮食产量足够全国人吃用,而且地盘太大,耕地众多。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到海外寻找什么新的根据地。

第三,大明王朝资源十分丰富。当时不需要石油之类的资源,所以但凡有需要的资源,大明王朝自己都能开采,而且量很充足,根本不需要出去费力寻找。由此可见,大明王朝选择在郑和下西洋以后,结束航海任务,不再开启大航海时代,是有着自己重要的现实条件的。

朱棣时期,曾经尝试过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是撒了很多钱出去以后,却没能够换回相应的回报,这让明朝统治者十分苦恼。为此明宣宗朱瞻基只好停掉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03闭关锁国的国策到来,终结了这一时代的开始。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的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放弃了下一次航海的计划,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动。自己的爷爷和父亲热衷于此,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可是朱瞻基必须要冷静看待这件事,毕竟地主家的傻儿子就算再傻,也必须要知道地主家也没有太多余粮可以这么撒了。

明宣宗一方面宣布海禁,一方面又开始延续自己祖父、父亲们的工作,继续修筑长城。这一系列措施,正儿八经地告诉我们,大明王朝开始闭关锁国了。很多人认为清朝才是闭关锁国的开始,其实从明宣宗时期,大明朝已经开始了闭关锁国。既然出去没什么好处,而外面的人还想进来捞点好处,为什么不锁上门呢?

此后大明王朝又遇到倭寇这一强大的侵略者,所以他们对海禁更加严格,彻底实行了海上封锁,从此彻底成了闭关锁国的国家。西方大航海在这段时间已经初具成效,他们从世界各地掠夺大量资源、人力,从而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得以在日后称霸世界。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

可是明朝却不愿意去看这些事情,他们似乎觉得这些国家不足为虑,根本就威胁不到自己庞大的帝国。反倒是北方的对手和倭寇更让他们担心。


总结:大航海时代成就了西方,东方一度落寞。其实不仅大明王朝闭关锁国,后来日本在丰成秀吉一统天下以后,德川幕府也实行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可以说当时的东方强国,都采取了这一统治措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普通人逐渐开智,封建统治已经无法稳健地鱼肉百姓了。

只有将整个国家封锁起来,再采取高压政策,让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拼命干活,最后再收获那么一点点报酬,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走出去瞧瞧。最终封建统治者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可是东方强国们,也一个个都被西方列强给远远甩在了后面。日本和清朝相继被大炮轰开了国门,德川幕府和满清政府两百多年的统治相继结束。大航海时代对西方人的眷顾,使得东方大国在那个时期一度落寞。

参考资料:《明史》《大明律》

因为当朝统治者并不支持郑和去航海,因为他们认为航海并不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 因为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航海是有不同的目的的,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传播大明朝的文化,宣扬大明朝国威,但是西方的航海是为了掠夺和侵占。 虽然郑和七次下西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因为朝廷部分官员的反对和阻止,再也没有下过西洋,甚至闭关锁国,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时代。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地域都是生产力落后,互相隔绝,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西欧的商业资本通过殖民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美洲、澳洲等西欧人看来“新大陆”被野蛮掠夺,当地的土著人和土著文化消失,变为白人占主导的世界。殖民的扩张,引起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封建经济体制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导了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由此摆脱了农业社会的落后状态,进入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

郑和七次下西洋

我国古代是天朝大国,富强繁华。但是,在大航海时代落后于欧洲,是我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步伐的重要转折点。我国现在人口约13亿,占据世界人口的18.82%。有人说,如果中国率先大航海,如西欧航海家在海外开辟殖民地,那么华人占据世界比重将会达到40%左右。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时候的郑和下西洋,时间早于西欧各个国家,规模更胜过哥伦布、麦哲伦等。为什么也不会进入大航海时代呢?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原因。

我国是大陆农业国家

我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也有许多优良的海港口,却大多数都是丢弃与闲置不用。朝廷就喜欢让沿海居民往内地迁移,淤塞港口,而不是如西班牙等西欧国家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与海运。

我国虽然也有轮船等航运,却都是依赖于运河并不是大海。我国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北方与南方的交通运输主要是凭借着运河却不是海运。京杭大运河的开辟,曾经造就了一批繁华昌盛的城市,如淮阴、扬州、临清、古泗州等,都没真正意义上的港口城市。如大连因为俄国而兴建为港口,青岛因为德国兴建为港口,今天连云港的主要城区距离港口大约为30公里。可以看到,港口城市都不繁华,建设都很落后。

我国不是航海民族,是农业民族

我国古代民族都是农业民族为主,能与航海民族扯上关系的,就是闽粤人,也就是福建与广东人。闽粤人由于山多地少,生存需要喜欢去东南亚南洋一带经商,发展贸易,但都不是社会的主流。古代占据统治地位都是北方人,热衷于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等大平原上种植农作物,民间百姓都是倾向于男耕女织或者饱读诗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并不像欧洲国家人们热衷于去海外经商,发展海外贸易。农业民族的特性,使统治者对于不擅长的航海领域都具有一种先天性恐惧。

尤其是满清入关之后,统治者认为自己能占领中原就是骑射,武力自信心都来自于骑射,对当时西方先进武器火器的研究就有一种打压与蔑视,民族比较倾向于内守自保却不是开放与进取。这一切,导致了没有去海外殖民扩张的欲望。

“朝贡体制”的影响,使得航海活动没有经济利益支撑

西方国家热衷于航海,喜欢在海外建立殖民地,都还是因为太“穷”了。航海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致富”。我国的航海,却是一种“炫富”行为的“大航海”。由于这一种没有利益回报的航海,最终都会因为国库的空虚而废至。

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就是大明天子四处炫耀“我是大富翁”、“我是大土豪”等,为了炫富拼命撒钱,不求经济利益与回报。伴随来世一大批南洋岛国都前来明朝朝贡,明朝朝廷也是“厚往薄来”的原则,也送这些朝贡的岛国数倍或者十数倍的礼物作为回报。在做生意角度上,简直是“亏本”。

所以,中国古代“朝贡体制”的本质,就是小国家向天朝叫一声“爹”,然后天朝就给小国家“压岁钱”。当这些小国家尝到了甜头,就会天天过来喊“爹”骗“压岁钱”。长期下去,天朝的财政就会国库亏空、捉襟见肘,自然也为畏惧这些小国们的朝贡。于是,为了体恤边远小国的朝贡的路途遥远之苦,就把朝贡时间由一年一朝改为两年一朝或者五年一朝,渐渐也希望这些国家永远不来朝贡更好。

如明朝刘大夏说的,“三保”(郑和)下西洋耗费的钱财达到数千万,军民死亡千万,即使得到一个宝贝归来,对国家有什么益处,这也是一个弊政。这一种指责也是有道理的。郑和下西洋没有给明朝时候的中国社会带来任何改变,更没有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只是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消耗钱财。

统治者没有真正意义的“大航海”动机

西欧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些航海家的航海,都是由于经济利益兴起,背后就是各国政府的组织与资金支持。我国古代统治者阶级,在对外与他国外交的公开场合都是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利益”都是羞于启齿,奉行都是“仁义之道”,更加谈不上经济“利益”上掠夺。但是,统治者外交场合的“奉献”与“仁义”,都是由国内老百姓自己来买单。

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看来,国家一直都是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百姓虽然不富足,总量却是庞大的。统治者是不缺少“银子”的。如清末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赔偿了几亿两白银,但是慈禧太后每一餐该有多少道菜,是不会少一道的。这样的统治阶级就没有去航海,到“新大陆”掠夺财富的欲望。

西欧国家不同。如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是一些小国家,国内比较“穷”,即使是王室也非常缺“银子”,也常常找商人“借银子”。这样,上层统治者与下层的民间百姓都会形成一种大航海掠夺财富的欲望。

中国航海技术也比西方落后

我们也知道唐朝时候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六次才成功抵达目的地的励志故事,反映也是唐朝时候的航海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航海能力大幅度提升,是在宋元时候。尤其是宋朝时候,海外贸易繁华昌盛,宁波、泉州等真正意义的港口城市兴起。但是,在宋元时候,掌握泉州等港口城市商贸却是波斯人(也就是色目人)、阿拉伯人。可以看到,当时主要还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贸易,很少中国人去这些海外国家贸易。这也是航海技术落后的反映。

在郑和之前,也没有华人远洋航行的记载。郑和是穆斯林人。当时,明成祖朱棣选择郑和为下西洋船队的领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郑和是穆斯林,他的船队中有大量的穆斯林,航海路线都是阿拉伯商人往返的路线。(郑和七次下航海的航线,最远抵达东非、最多抵达的今天马来亚、印度一带,都归属于穆斯林)。郑和的航线都是贴着海岸线,利用洋流航行,困难程度与麦泽伦环球世界、哥伦布横跨大西洋是不能相媲美的。

西方的航海图

从古代东西方的制图水平,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水平也是落后于西方。虽然郑和下西洋都是一些庞大的海船,但是航海能力不是比赛船只的大小,太平洋一些土著岛屿是可以独木舟穿过去的。就如农耕民族的骑射水平远远不能与游牧民族骑射水平相比是一个道理的,中国航海水平都是落后于欧洲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维京人、迦太基人,更加难以与热衷于航海的威尼斯人、热那亚人相媲美。航海技术的落后,也使古代中国人很难在大海中深入航行,探知末知的新大陆。

因为郑和的航海事业是旨在宣扬国威,不是在于获得资金和资源,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中国在航海时代黯然失色。 因为大明王朝的经济发达,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出去搞贸易。郑和下西洋走了一趟,大多数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大明朝觉得根本就划不来。 因为当时的其他皇帝对于航海的事情并不是特别的支持,所以也就没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