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辽沈之战完整版电影(辽沈战役电影全集播放)

  • 清风丶名剑清风丶名剑
  • 影视
  • 2023-03-09 13:38:01
  • -
战争大片 辽沈战役

国共生死较量之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在华东和中原进行济南、郑州战役的同时,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解放军的五大主力准备组织战略决线,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战略决战成为打击蒋介石的第二个高潮.

第一辆战略决战是东北野战军进行的江沈战役,选择东北地区作为战略决战地点,有多种因素:一是蒋管区只占来北3%的地域和14%的人口,蒋军兵力只有东北野战军的一半,其三大占领区锦州、沈阳和长春中长春已被包围两个多月;二是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是留在关外还是退回关内,南京上层一直在争论,现趁蒋介石主意未定之前将卫立煌部歼灭,以免把这48万人放回华北,影响中共方面下一步的决战计划,打响辽沈大战,蒋介石要想增援和撤退的话,只有靠当时极为有限的空运。根本无法满足沈阳、长春、锦州守军的需要;三是中共如期消灭卫立煌部,林彪部就有80万大军成为中共的机动兵力,大大增加扫荡南京政府的力度,以上几点,蒋介石心中有数,惟一的侥幸心理就是以为中共方面还不会打围歼50万人的大仗。当看到林彪摆开架势后,是守是逃已没有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打下去。

中共最高决策阶层对如何进行战役,还有一些小波折。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要林彪、罗荣桓部主力南下北宁线,先打锦州范汉杰部,切断关内进入东北的陆上通道,割断傅作义和卫立煌两部的联系,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身为东北野战军首长的林彪则提出兵分3路,向长春、沈阳、锦州三地线出击。(到10月2日林彪在得知葫芦岛又有4个师的增援部队到达后,再次主张放弃攻打锦州)林彪有主张并不反常,可中央军委是正确的,按林彪的打法,也能消灭卫立煌集团,只是时间要延长东北解放军的损失要增加。

1948年9月12日,震撼世界、改写 历史 的三大战役之首辽沈战役开战。贺晋年和陈仁麒指挥的第11纵、詹才芳和李中权指挥的第9纵、华和吴富善指挥的第7纵、段苏权和邱会作指挥的第8纵、苏静和邱创成指挥的炮兵纵队,在北宁线义县、唐山等路段打响,到10月1日已把敌人分割在锦州、锦西和葫芦岛、秦皇岛和山海关3个地区,东北和华北通道被切断,战役第一阶段清理大战环境的目的已经达到。

第二阶段是打援和攻锦、解放沈阳。 10月2日,蒋介石飞沈阳,目的是破中共“关门打狗”之策,具体办法是组织东进兵团、由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11个师东摄锦州:组织西进兵团、由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12个师西援锦州。蒋介石的决策是对的,林彪的相应措施也是对的。东北解放军总部决定把第4、 11纵和热河独立1、8师放在塔山,准备对付东进兵团:把第1、2、3、7、8、9纵放在正面战场攻打锦州;把第5、 6、10, 12纵放在锦州以北地区,对付西进兵团。 10月10日辽次战役中最为激烈的塔山阻击战开始。15日经过31小时的奋战,锦州解放,东北的大门被关上.1日,长春守军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8日,长春另一部、东北副“剽总”兼1兵团司令规洞国事部起义。

23日到28日,在黑山附近地区,解放锦州后赶来的东北野战军各级队将西进兵团全部消灭,其中有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新1军、新6军,兵团司令被活捉。至此,东北残敌13万人在沈阳和营口地区流窜。11月1日, 1、 2、12纵和独立3、 4、12、13、 14师在清扫沈阳的周围地区后发起总攻,次日结束战斗,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率80名将军14万官兵放下武器。与此同时,赶到营口的39纵等部消灭正欲乘船逃跑的52军大部,逃走万余人。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结束,歼敌1个"总”, 4个兵团部, 11个军部,33个整师,共47.2万人。东北野战军伤亡不到七分之一,东北全解放。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蒋介石扮演者是谁?

扮演者是赵恒多。

赵恒多(1930—2001),男,1930年10月生于河南确山,中国电影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生从事部队文艺工作。历任文工团员、总政治部话剧团演员。

资料:

1994年,赵恒多离休了。离休并没有给他带来清闲的生活,他依旧十分忙碌。他常常接到各种邀请演出的来信,时而广州,时而上海,时而杭州往来奔波。老年的到来,并没有使赵恒多对艺术追求停顿,相反,却更使他的表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无论是对生活的体验,还是艺术的修养,他都在迈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有的演员成名较早,有的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技艺日臻成熟,赵恒多属于后一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器晚成”。

电影 辽沈战役 中的亮点,郑洞国等高级将领被俘时也并不狼狈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最最深刻印象的情节

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最令人深刻印象的情节是,塔山阻击战前,老蒋在重庆舰上问重庆舰的舰长,炮弹如何,舰长说炮弹充足,老蒋很有气势的说了一句,把它全部打出去,然后塔山上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和爆炸点,这一情节生动的表述了塔山阻击战的残酷!

[img]

努尔哈赤辽沈战役的收官之作——3天攻破辽东第一坚城辽阳

努尔哈赤在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发动了他的辽沈战役,六月十三日沈阳被攻破,隔日在浑河两岸歼灭来援的明军川浙兵团,在辽河以东,还差一块关键的拼图——辽阳。

沈阳之战和浑河之战前面都单独写过了,再来说一下辽阳之战。

(一)

辽阳是辽东的古老城市,战国时期就是燕国的大城。元朝置辽阳行省,平章驻地即在辽阳。朱元璋接收辽阳后改定辽东都司,总辖辽东二十五卫,辽阳是明朝在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规模和人口都是全辽之冠,号称辽东第一坚城。

所以辽东经略都驻节于辽阳,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沈阳之战明军败得极惨,逃回来的士兵不到万人,辽阳的兵力就有点捉襟见肘。

开原、铁岭丢失后,沈阳就被顶到了前面,沈阳内外驻扎了七万多明军。此外,辽沈防御圈的奉集堡、威宁堡、虎皮驿、武靖营等大大小小的堡垒驻扎了数千到万余不等的兵力,再去掉作为机动力量的川浙军团,辽阳城内的驻军只剩不到两万。

显而易见,努尔哈赤拿下沈阳,全歼守军与来援的川浙军后,后金士气正盛,下一个目标必定是东北的中心辽阳。

兵力过少难以防守辽阳,经略袁应泰下令将各堡垒守军撤回,合兵防守辽阳,辽阳的兵力增加到了八万余人。

辽阳兵力是厚了,但如此一来,辽东的网状防御结构已被完全打破,一张网缩成了一个点。

网状防御是指明朝在辽东弹性的防御措施,军堡与城池构成大大小小的战略支撑点,一点受攻,其他点可根据形势作出反应,或从各方来援,或断敌归路,或直捣老巢换家。在这张网上,最强的三个点就是开原、沈阳和辽阳。开原失守,沈阳和辽阳还能互为犄角,撑起一片防御网,一旦再丢失其中之一,剩下一个点就不足以支撑起其他军堡的防御。

或许有人说,明军屡战屡败,再多的点也没有意义,努尔哈赤只需要挥军一个一个拔除便是,这并不符合当时的形势。

天启元年的辽东形势还没有糜烂到后来的地步,明军当时还是有些军队颇有战力,并不惧怕与后金野战,比如沈阳的贺世贤和浑河两岸的川浙军,还包括袁应泰亲自统帅的虎旅军等一些军队。

努尔哈赤的战法历来是避实击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如同在萨尔浒一样,如果等萨尔浒的七八万明军合兵一处,后金军就不敢与其决战。

辽东这些敢效死力的精锐若是合兵一处,努尔哈赤也并没有把握将他们击败,即使能惨胜,他也不愿意承受八旗兵伤筋动骨的代价,毕竟后金的体量与大明相差太多太多。

对于辽阳,努尔哈赤也是志在必得。虽然在沈阳打了个大胜仗,并不意味着后金就吃下了辽河以东。只要辽阳还在,明军在辽东就还拥有着民心和军心,也就拥有反击的本钱。

攻下辽阳,则河东大大小小的城堡再也无力抵抗,如果不投降就只能被屠戮。明朝失去辽阳,就无力维持在辽东的统治,只能往辽西战略性撤退,寻找下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

(二)

努尔哈赤在沈阳休整五天后,召集诸贝勒发出命令: 沈阳已拔,敌军大败,可率大军乘势长驱,以取辽阳。

三月十八日,后金大军开拔,浩浩荡荡渡过浑河,由北向南而来。

辽阳之战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战是发生在城外几十里的野战,这一战是努尔哈赤策略的体现。

顺利攻取沈阳有幸运的成分,并不意味着后金已有把握强攻坚城,况且相比沈阳,辽阳城防更加坚固,是辽东第一坚城。为了计取沈阳,努尔哈赤使诈,放出风去宣称要绕开辽阳进攻山海关。

这是个很高明的计策,如果让后金军绕开辽阳南下,袁应泰就里外不是人,敌人经过他的防区却不拦阻,非被人弹劾到死不可。就算明知是计,袁应泰也不得不做出反应,他命令总兵朱万良率万余精兵追赶,务必牵制后金军,不能让他们无视辽东的明军。

朱万良就是在救援沈阳时被皇太极轻易击溃的三位总兵之一。川浙军血战于浑河时,他们拥兵不救,临阵脱逃,触犯了军法。逃回辽阳后,袁应泰本来要将他们开刀问斩,三人乞求给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袁应泰才姑且免了他们一死。

在浑河拉胯的朱总兵,到了辽阳却换了一幅模样,朱万良与后金军遭遇后,已意识到中计,努尔哈赤布下的圈套,正是为了围歼出城的明军。

与浑河边表现迥然不同,浑河之战时南北兵的夙愿影响了他们的行动,朱万良这次再也没打算逃跑,或许这才是他的本色。朱万良表现得非常勇敢,他将手下分立三营列阵迎战。

努尔哈赤指挥自己的两黄旗集中攻击朱万良亲自率领的一营,明军表现生猛,击退了黄旗兵的进攻并发起反冲锋。朱万良这个营整整支撑了大半个白天,最后在后金军优势兵力冲击下全军覆没,朱万良殁于阵中。

可叹的是,后金军集中攻击朱万良时,只有少数兵马牵制其他两营,其余明军却没有给他有力的配合和支援。朱营覆灭后,剩下的明军也迅速溃败,只有一小部分逃回辽阳,除了战死,其余更多的逃去了其他城堡,辽阳的守军又被削弱了,努尔哈赤达到了战略目的。

(三)

击溃朱万良后,努尔哈赤回军转进,后金军在十九日午时渡过太子河,在辽阳东南角扎营。

经略袁应泰是文官,面对努尔哈赤兵临城下,他并没有凭城固守,而是和贺世贤一样选择了主动出击,由此可见当时面对后金,首选并不是被动防御而是出战。

这与明军守城火器还不怎么靠谱也有关系,让努尔哈赤吃亏的西洋大炮,也就是红夷大炮,要到天启六年才在宁远城头首次发威。在辽沈之战里,辽阳城头有七门熊廷弼仿造的山寨版“吕宋大铜炮”,但在战争中明军自造火器包括吕宋大铜炮的表现差劲,屡屡发生炸膛,过热无法发射等窘况,无法抵挡后金军,之前在沈阳城头也是如此。

相比之下,明军的野战轻型火炮如迅雷炮、虎蹲炮等反而要靠谱得多,因为它们被长期列装使用,实战性能能得到保证。

袁应泰调集城内机动兵力,率领侯世禄、李秉诚、梁仲善、姜弼、周世禄等大小将领领兵五万余出城列阵,留巡按张铨在城墙上指挥守军配合作战。

努尔哈赤首先派左翼四旗兵迎战,两军互相对冲了两次后,后金军不支败退,明军紧追不舍。但努尔哈赤并不慌乱,他指挥白旗、红旗、蓝旗等后金兵给败兵让出撤退路线,从两翼侧击明军。

努尔哈赤这时还拥有了一个新的兵种——火铳手。

火铳手来自沈阳的明军降兵,努尔哈赤活学活用,将他们编入各旗,后金第一次在战场上有了独立的火器兵种。来援的后金兵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先用自己的火器部队对追杀来的明军进行了一轮齐射。

以往明军与后金军交战,从来没遭到过后金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射击,追杀得正欢时突然冒出来几队火铳手,明军大惊失色,攻势就此被遏制,各路旗兵乘机冲锋冲乱了明军队列,明军反胜为败,退回城下。后金军乘机掩杀,企图从辽阳小西门杀入城内。明军城墙上和城外的军队一起发射火器、弓箭,后金兵攻城失利再次退走。

努尔哈赤的第一波进攻到此结束,后金兵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两军互有胜负。

(四)

三月二十日,第三阶段的战斗开始。

努尔哈赤观察地势后,把主攻方向换成了辽阳东门,因为这里的护城河更容易被堵塞。他派右翼四旗兵推着楯车进攻,袁应泰在前一天交锋中并没吃亏,这天他继续迎击的策略,带着自己的精锐家丁“虎旅军”,亲自率领明军出东门列阵。

在交战之初,明军打得有声有色,抵挡住了后金兵的冲击。但时间一长,明军战斗意志不如后金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袁应泰在一线率虎旅军死战,在二线接应的骑兵却不听命令,在两翼遭到冲击时,没有死战到底保护前军,反而稍一接敌就乱了阵脚,慌忙中不少人未得到号令就后撤,不少人掉进护城河里淹死。

偏偏这时,城里又出了纰漏。后金左翼四旗本来的任务是夺取城门外壕沟,但在城内外明军抵抗下受到三面打击受阻,请示努尔哈赤后,把目标改为了直接进攻西门。

西门守军正在奋力据守,但在激烈的战况中,堆积的火药被意外引燃,城头爆炸声不绝,守城士兵被炸倒不少,敌台、窝铺、城楼也被大火焚烧,不久后火势又蔓延到城内房屋,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火器不靠谱引发的悲剧,之前在沈阳,后金军进攻西门时也是因为大炮炸膛引起城头守军的混乱,被浑水摸了鱼。

城上的动静和城外二线明军的混乱进一步引起连锁反应,城外坚持抵抗的明军也军心动摇,意志不坚定者已开始溜号。危急之时,只有袁应泰的虎旅军奋战不止,他们掩护自己的主帅在炮火掩护下撤回城内后,被四面围上的八旗军包围,寡不敌众,力战之后全军覆没。

袁应泰逃回城内,发觉事态已无法控制,城内城外明军各自为战,陷入混战之中,根本组织不起来。这时城外还有大批未来得及撤回的明军主力,他们失去统一的指挥调度,是战是逃全看各自主将。总兵杨宗业、梁仲善率部苦斗,力尽而亡,更多的士兵则是一哄而散,也不要苛责明军,战场上失去指挥的部队多半如此,即使到了现代也不可避免。

城内已燃起熊熊大火,努尔哈赤的内应乘机高呼“辽阳已陷”。

趁此机会,后金左翼四旗终于登上西门,并沿着城墙进攻占据了左右两面城墙。努尔哈赤下令右翼兵不要纠缠于城外明军残兵的抵抗,分出主力登城支援左翼。至此,辽阳城破,明军再也无力把突入的后金兵赶出去。

虽然后金占领了西门,并不意味着辽阳已全线失守,城内的明军一直在坚持战斗,抵抗了整整一夜。

二十一日,后金大队人马已全部入城,他们整兵对城内明军发起最后的进攻。袁应泰、张铨督兵列楯死战,激战一个白天后,大势已去,辽阳失陷只是时间问题,袁应泰看到局势已无法挽回,叹息着对张铨说:“你没有守城的责任,赶紧走吧!我死在这里!”他佩戴着尚方宝剑和官印,在城东北镇远楼与妻弟姚居秀一起自缢殉国。他的老仆唐世明在主人死后纵火焚楼,自己也跳入火海殉节而死。

张铨也并没逃跑,他抵抗到最后被俘,努尔哈赤想要招降他,被一口拒绝,皇太极再次出面招降,张铨只求速死,于是赐他自缢。

自杀殉国的高级将领并不只袁应泰一人,分守道何廷魁、监军道崔儒秀皆不愿投降而殉节。

辽阳之战明朝有三位总兵官阵亡:朱万良、杨宗业、梁仲善,更多的将领没有战死沙场,而是逃跑了。

逃跑又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战事不利但胜负未分时就溜之大吉,代表人物是高出、胡嘉栋、韩初命等五人,他们都是监军,也因此被时人称为“同逃五监军”。另一种是战败后突围而逃,包括总兵侯世禄、姜弼及以下数万士兵,辽阳之战真正的战损并不多,除了一部分投降的明军,大部分溃围逃走,这些人四散逃命,最远的逃入了朝鲜。

(五)

再回看一下整个辽沈之战,如果要找一个主要责任人的话,显然应该是辽东经略袁应泰。任用贺世贤统领沈阳却没有派文官加以节制,辽阳之战时对部下统领无方,导致大部分明军没能发挥出战斗力,这些都是败笔。虽然袁应泰殉节而死,也不能掩盖他能力的不足。

但深层次看,袁应泰也只是个背锅的。

袁应泰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在被调任兵部前,他是工部官员,是个水利工程家,治水赈民颇有功绩,官声很好。

明朝传统是以文制武,这本身没错,但袁应泰之前干的是工部的活,从没经过军事的历练,即使担任河南右参政时,也只是为熊廷弼供应军需粮草,不管是筹划方略还是领兵作战,对他都是个陌生的领域。

在他之前的杨镐由于萨尔浒之败被骂得很惨,但杨镐其实有几十年的军事经验,早期他经常亲临前线作战,对蒙古取得过几次大捷。虽然之后在万历抗倭援朝和萨尔浒之战中表现都不怎么样,但他确实是统兵几十年的文官,经验是有的。

袁应泰的前任熊廷弼的军事经验其实远不如杨镐,但他素有“有胆知兵,善左右射”的名声,辽东形势他素来比较有研究,多次上疏献策,又在万历三十六年就曾巡按辽东,对辽事的了解非袁应泰所能及。

反观袁应泰,在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刚刚巡按辽东,十月就因熊廷弼被罢而代理经略,虽然袁应泰决心很大—— “誓与辽东相始终,更愿文武诸臣不怀二心,与臣相始终” ——但毕竟对军事和辽事都不熟悉。

袁应泰在辽东任上兢兢业业,不过经验的欠缺不是态度所能弥补的。他犯下了一些错误,军事部署也较为失当,给他一些时间,或许还有机会学习调整。努尔哈赤怎会给他这个机会,他抓住这点迅速发动了辽沈战役。

对比一下两军统帅,努尔哈赤对袁应泰,两个人差了十万八千里。努尔哈赤除了治水不如袁应泰,其他方面都是吊打,就算重来一次,袁应泰也不是对手。

所以归根结底看,是朝廷的官员选拔制度出了问题,把不善军事的袁应泰推到了辽东经略这个重要职务上,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玩笑,好比让水利部长一下成为了战区司令。

袁应泰殉国后,明熹宗又重新起用熊廷弼,这就是打自己脸了。复用熊廷弼,说明朝廷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既然如此,就应该给他绝对信任,然而熊廷弼到任后,又与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和。

这种事解决的办法有很多,确定到底谁说了算就行,但拖了大半年这个要命的问题还是没解决,经略、巡抚不和直接导致战守两端,谁都无法全权指挥,是后来广宁大败的直接原因。

后人往往责怪袁应泰的部署,痛惜王化贞、熊廷弼的争执而忽略了背后的政治原因,不知他们自己也是身不由己。不管袁应泰也好,熊廷弼也罢,其实都是朝廷政策的牺牲品。

努尔哈赤发动辽沈之战时,后金在辽东战场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只要用人得当,策略合适,辽东局势绝不会崩坏得如此之快。归根结底,政治上的失策反映到军事上,使得努尔哈赤大获成功。

努尔哈赤攻下辽阳,意味着明朝在辽东的防御土崩瓦解,失去庇佑的明朝军民如潮水一般退往辽西避难。周边大小七十余城堡再也无力抵抗后金,纷纷投降。

拿下辽阳,努尔哈赤的辽沈战役大获全胜。对后金来说,萨尔浒是生存之战,辽沈之战才是一次真正的立国之战。从此,南自金州、西至辽河的广大地区真正成为后金国土。

后金之前的界藩城、萨尔浒城,都远够不上都城的级别,充其量只是个规模大点的寨子。对一个政权来说,没有个像样的都城是极其难堪的。辽阳是个极其理想的都城对象,不到一个月,努尔哈赤就把手下们的家属从萨尔浒接到辽阳,又命令修建新城,辽阳成为后金都城,直到天命十年(1625年)再次迁都沈阳。

占据辽阳后,后金统治中心完全向辽东转移,这对它的 社会 基础产生了极大影响。后金崛起于白山黑水,是传统的渔猎民族,农业并不是他们所擅长,山地间也没有可供他们开垦的田地,努尔哈赤的后金还是部落制,搞得还是奴隶 社会 的那一套。

占领辽阳意味着占领辽沈,这里是汉人农耕的聚集地,要土地有土地,要技术有技术,又得到了大批人民,后金政权的性质从此向封建 社会 开始转变,这对它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再多说两句,这个系列主要写了明金辽沈之战本身,其实除了这两个老冤家,还有两方对战局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蒙古和朝鲜。

明清战争绝不止两方参与,它事实上是明、清、蒙古、朝鲜四方关系的相互较量,忽视了哪一方,都无法摸清 历史 走向的全部。后面的文章里,再来讲讲这四方错综复杂的关系,当然,还有接下去的辽西之战。

辽沈之战前面的两场战役,可以关注后查看以前的内容。

大决战辽沈战役是哪集

大决战辽沈战役是18集。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在剧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总兵力7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兵力55万人大决战之淮海战役。1991年最早的电影《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

谁有三大战役的影片简介

[战争][三大战役合集][RMVB/2.2G]

【影片名称】: 三大战役(Three campaign )

【影片格式】: RMVB

【档案大小】: 2.2G

【影片字幕】: 繁中、简中或无

【做种期限】: 5个种子出现 或 3天(自torrent档发布起,30k bytes/Sec 全天候做种3天)

【影片截图】:

【影片简介】:

国共内战时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造就了***战胜国民党的有利条件。一九四八年三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东北来到河北省与刘少奇、朱德等相讨目前形势。及时把握住战略决战的时机,并决定首战残击已处处于困境的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并封闭蒋军后路。

林虎提出首先攻打长春,来残灭沈阳援敌之战役计划,四八年七月,林彪致电军委,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南下北宁线作战。在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与守,曾反复研究。出于政治利害的考虑,最后决定将主力撤至锦州,等待国际局势变化。九月十二日,辽沈战役开始。十月十四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仅用三十一小时便攻克锦州,歼敌十万余人。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百部红色经典影视推荐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