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出行> 旅游> 正文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是谁)

  • 雨中漫步|陪雨哭泣雨中漫步|陪雨哭泣
  • 旅游
  • 2023-03-20 17:44:01
  • -
殿堂级的科普盛宴,融合几十门学科,激发孩子们的海洋探索欲

关于恐龙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生物网,上面有恐龙相关的很多资料,还有在线虚拟博物馆,希望你能感兴趣,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大型肉食龙类

所有的肉食类恐龙身长都在5米以上,具有大的头、短而有力的脖子、强壮的上下颌以及锋利而向后弯曲的牙齿。它们都有短的前肢和粗壮的后肢,手指和脚趾都有尖锐的利爪。它们的尾巴也长而有力,能平衡身体,有利于捕食。肉食龙类中最有名的是异龙、霸王龙以及食肉牛龙等。

异龙意为奇异、有差别的恐龙。它主要发现于美国,特别是在西部的犹他州,在非洲和中国也有发现。美国几代古生物学家从发现几块破碎的异龙尾椎骨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克利夫兰·埃劳德化石坑中,发掘出四十四个比幼年到成年的异龙个体。一般地说,异龙有12米长,有2吨重。它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头骨上。它的头比其他兽脚类恐龙长,大约有90厘米。脖子短而有力,增加了头骨的抬举能力。眼睛的上方有骨质的隆起的脊,鼻骨到眶前孔之间还有一个大孔,这样可减轻头骨的重量,便于活动。它有一张血盆大口,上下颌都长满了像剑一样的牙齿。这些牙齿都向后弯曲,这样可以迅速地咬断猎物的肉,也不会使肉掉到口外。它的前肢有三个手指,后肢有四个脚趾,前后肢都有利爪,说明它是凶猛的肉食者。它还有长而有力的尾巴,可以使身体保持平衡,也可以用来横扫猎取的小动物。在交配季节还可以摇动尾巴,以吸引异性。它的捕食对象是与它同时代的阿普吐龙、弯龙、剑龙、梁龙等。在美国曾发现异龙与阿普吐龙的骨架埋在一起,在阿普吐龙的尾椎上还保留着被异龙咬伤的痕迹,其伤痕大小正好与异龙牙齿的大小相一致;同时还发现了异龙的零星牙齿。研究这一恐龙的专家发现,异龙牙齿磨损得并不厉害,据此认为异龙除了直接猎取活的动物外,也吃腐烂的尸体,因为不是任何时候它都能捕到活的动物的。有些捕食对象如梁龙体形巨大,一条异龙难以捕到,这时异龙可能会像现代野狗那样采取集体围攻的方式进行捕食。在美国也曾发现过梁龙的化石与异龙破碎的牙齿埋在一起,这反映了异龙集体捕食梁龙的艰苦战斗。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那是一场残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

1902年,在美国的蒙大那州首次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在此以前的1850年,那里也曾发现过恐龙的牙齿,以后又有一些零星恐龙骨骼被发现。古生物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1905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奥斯朋首先给它取了个名称,叫霸王龙,意思是爬行动物中的恶霸,拉丁文“Tyrann”是恶霸或暴君的意思。1908年,一具更完整的龙骨架在蒙大那州产霸王龙的化石地点被发现了,这就为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恐龙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资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龙类,它的身长可达14米,站起来有五六米高,和普通的两层楼房差不多。它活着时至少有8吨重,可能与一头非洲象不相上下。一个高个子的人一旦与霸王龙在一起,人的高度只及霸王龙大腿一半,真有点相形见绌。这种恐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一个大的脑袋,头骨长达1.2米,由短而粗的脖子支撑着,脖子上的关节灵活,便于在撕咬猎物时自由活动。头骨厚实、强壮,骨纹粗糙,使肌肉更有力地附着其上,它的上颌粗壮结实,下颌的关节面靠后,可以张开血盆大口,甚至把一个成年人一口吞下,它的颌部肌肉强壮有力,能撕碎巨大的猎物,如同时代的鸭嘴龙或角龙龙等。在它的颌骨上长有短剑般的牙齿,有的牙齿可长达18厘米。它的牙齿向后弯曲,便于更有力的地撕裂食物,而不让美味滑出。牙齿边缘有锯齿,增加了锋利程度。恐龙的牙齿都不是终生固定的,霸王龙的一生中也要多次换牙,只要旧的磨损掉,新的牙齿就会从齿槽中长出。霸王龙的颌骨与牙齿的这些特点,是它长期适应肉食生活的结果。这种恐龙靠粗壮有力的后肢直立行走,它有长而粗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它的骨盆完全愈合,股骨(大腿骨)比胫骨(小腿骨)长,这一特点说明它跑得不是很快。它有大而结实的脚掌,上面有三个脚趾,趾端有爪,是搏斗的武器。它经常靠强有力的后肢穿过丛林,或者埋伏在丛林与蕨类植物中,然后出其不意地伏击猎物。科学家相信,霸王龙在伏击猎物时,也采取集体的群猎方式。他们还认为,它也像异龙一样,有时吃死的恐龙肉。霸王龙有前肢出人意外地短小,短到无法触及自己的嘴,在捕捉食物时起不了多大作用。实际上,它的前肢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前肢的底有什么作用呢?至今这仍是个谜。有人认为:当它在地上休息时,前肢能把自己的重量撑到后肢上,也能帮助身体站立起来,进食时前肢也起着把牢食物的作用。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我国的山东、新疆等地也发现过,但没有发掘到完整的标本。

食肉牛龙也是凶猛的肉食类恐龙。它体长约7.5米,生活在白垩纪的中期到晚期,只发现于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它的脑袋像牛头,眼睛上有一对向上向两边伸展的扁角,看起来很像牛角。专家们认为:这两支角不是武器,而是用来吸引异性伙伴的。它的头很大,但比霸王龙的短而高。头骨上许多空洞,可减轻头骨的重量。强有力的上下颌,使它能轻易地撕开大块的肉。它也具有强健的脊椎骨,用来支持体重。长而矫健的尾巴能保持身体平衡。它的前肢特别小,后肢却异常粗壮,后肢脚趾长有三个利爪。它的牙齿大约有4厘米长,上有锯齿,并向后弯曲。坚牙利爪使那些吃植物的小型恐龙,很难逃出它的“龙口”。最使人高兴的是,1985年发现完整的食肉牛龙遗骸时,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这难得一见的恐龙皮肤图案:从头到尾身体表面的一行行锥形隆起,使人大开眼界,有利于进一步提示恐龙之谜。

谈到肉食龙类,我们还必须提到巨齿龙。因为它是最早在1824年就被人们发现的肉食龙类。巨齿龙之名主要得之于它的牙齿。它的牙齿有较长的齿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前后刃像带锯齿的锋利的刀。巨齿龙的前肢有三个手指,后肢三个脚趾着地,每个指(趾)上都有锋利的爪,利爪是它捕食的主要武器。它也是使素食类恐龙感到锋利的爪。利爪是它捕食的主要武器。它也是使素食类恐龙感到恐怖的肉食类,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分类学的“种”被描述。从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化石上看,它们通常采用上规模的集体狩猎,因为它们行动起来并不是十分敏捷。巨齿龙平均长约9米,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白垩纪早期,最早发现于欧洲,在东非的坦桑尼亚、澳大利亚、印度及我国也有发现。

大型肉食龙类

所有的肉食类恐龙身长都在5米以上,具有大的头、短而有力的脖子、强壮的上下颌以及锋利而向后弯曲的牙齿。它们都有短的前肢和粗壮的后肢,手指和脚趾都有尖锐的利爪。它们的尾巴也长而有力,能平衡身体,有利于捕食。肉食龙类中最有名的是异龙、霸王龙以及食肉牛龙等。

异龙意为奇异、有差别的恐龙。它主要发现于美国,特别是在西部的犹他州,在非洲和中国也有发现。美国几代古生物学家从发现几块破碎的异龙尾椎骨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克利夫兰·埃劳德化石坑中,发掘出四十四个比幼年到成年的异龙个体。一般地说,异龙有12米长,有2吨重。它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头骨上。它的头比其他兽脚类恐龙长,大约有90厘米。脖子短而有力,增加了头骨的抬举能力。眼睛的上方有骨质的隆起的脊,鼻骨到眶前孔之间还有一个大孔,这样可减轻头骨的重量,便于活动。它有一张血盆大口,上下颌都长满了像剑一样的牙齿。这些牙齿都向后弯曲,这样可以迅速地咬断猎物的肉,也不会使肉掉到口外。它的前肢有三个手指,后肢有四个脚趾,前后肢都有利爪,说明它是凶猛的肉食者。它还有长而有力的尾巴,可以使身体保持平衡,也可以用来横扫猎取的小动物。在交配季节还可以摇动尾巴,以吸引异性。它的捕食对象是与它同时代的阿普吐龙、弯龙、剑龙、梁龙等。在美国曾发现异龙与阿普吐龙的骨架埋在一起,在阿普吐龙的尾椎上还保留着被异龙咬伤的痕迹,其伤痕大小正好与异龙牙齿的大小相一致;同时还发现了异龙的零星牙齿。研究这一恐龙的专家发现,异龙牙齿磨损得并不厉害,据此认为异龙除了直接猎取活的动物外,也吃腐烂的尸体,因为不是任何时候它都能捕到活的动物的。有些捕食对象如梁龙体形巨大,一条异龙难以捕到,这时异龙可能会像现代野狗那样采取集体围攻的方式进行捕食。在美国也曾发现过梁龙的化石与异龙破碎的牙齿埋在一起,这反映了异龙集体捕食梁龙的艰苦战斗。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那是一场残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

1902年,在美国的蒙大那州首次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在此以前的1850年,那里也曾发现过恐龙的牙齿,以后又有一些零星恐龙骨骼被发现。古生物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1905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首任馆长、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奥斯朋首先给它取了个名称,叫霸王龙,意思是爬行动物中的恶霸,拉丁文“Tyrann”是恶霸或暴君的意思。1908年,一具更完整的龙骨架在蒙大那州产霸王龙的化石地点被发现了,这就为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恐龙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资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龙类,它的身长可达14米,站起来有五六米高,和普通的两层楼房差不多。它活着时至少有8吨重,可能与一头非洲象不相上下。一个高个子的人一旦与霸王龙在一起,人的高度只及霸王龙大腿一半,真有点相形见绌。这种恐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有一个大的脑袋,头骨长达1.2米,由短而粗的脖子支撑着,脖子上的关节灵活,便于在撕咬猎物时自由活动。头骨厚实、强壮,骨纹粗糙,使肌肉更有力地附着其上,它的上颌粗壮结实,下颌的关节面靠后,可以张开血盆大口,甚至把一个成年人一口吞下,它的颌部肌肉强壮有力,能撕碎巨大的猎物,如同时代的鸭嘴龙或角龙龙等。在它的颌骨上长有短剑般的牙齿,有的牙齿可长达18厘米。它的牙齿向后弯曲,便于更有力的地撕裂食物,而不让美味滑出。牙齿边缘有锯齿,增加了锋利程度。恐龙的牙齿都不是终生固定的,霸王龙的一生中也要多次换牙,只要旧的磨损掉,新的牙齿就会从齿槽中长出。霸王龙的颌骨与牙齿的这些特点,是它长期适应肉食生活的结果。这种恐龙靠粗壮有力的后肢直立行走,它有长而粗的尾巴,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它的骨盆完全愈合,股骨(大腿骨)比胫骨(小腿骨)长,这一特点说明它跑得不是很快。它有大而结实的脚掌,上面有三个脚趾,趾端有爪,是搏斗的武器。它经常靠强有力的后肢穿过丛林,或者埋伏在丛林与蕨类植物中,然后出其不意地伏击猎物。科学家相信,霸王龙在伏击猎物时,也采取集体的群猎方式。他们还认为,它也像异龙一样,有时吃死的恐龙肉。霸王龙有前肢出人意外地短小,短到无法触及自己的嘴,在捕捉食物时起不了多大作用。实际上,它的前肢只有两个手指。那么前肢的底有什么作用呢?至今这仍是个谜。有人认为:当它在地上休息时,前肢能把自己的重量撑到后肢上,也能帮助身体站立起来,进食时前肢也起着把牢食物的作用。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我国的山东、新疆等地也发现过,但没有发掘到完整的标本。

食肉牛龙也是凶猛的肉食类恐龙。它体长约7.5米,生活在白垩纪的中期到晚期,只发现于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它的脑袋像牛头,眼睛上有一对向上向两边伸展的扁角,看起来很像牛角。专家们认为:这两支角不是武器,而是用来吸引异性伙伴的。它的头很大,但比霸王龙的短而高。头骨上许多空洞,可减轻头骨的重量。强有力的上下颌,使它能轻易地撕开大块的肉。它也具有强健的脊椎骨,用来支持体重。长而矫健的尾巴能保持身体平衡。它的前肢特别小,后肢却异常粗壮,后肢脚趾长有三个利爪。它的牙齿大约有4厘米长,上有锯齿,并向后弯曲。坚牙利爪使那些吃植物的小型恐龙,很难逃出它的“龙口”。最使人高兴的是,1985年发现完整的食肉牛龙遗骸时,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这难得一见的恐龙皮肤图案:从头到尾身体表面的一行行锥形隆起,使人大开眼界,有利于进一步提示恐龙之谜。

谈到肉食龙类,我们还必须提到巨齿龙。因为它是最早在1824年就被人们发现的肉食龙类。巨齿龙之名主要得之于它的牙齿。它的牙齿有较长的齿根,固定在颌骨内,牙齿顶端向后弯曲而倒伏,前后刃像带锯齿的锋利的刀。巨齿龙的前肢有三个手指,后肢三个脚趾着地,每个指(趾)上都有锋利的爪,利爪是它捕食的主要武器。它也是使素食类恐龙感到锋利的爪。利爪是它捕食的主要武器。它也是使素食类恐龙感到恐怖的肉食类,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分类学的“种”被描述。从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化石上看,它们通常采用上规模的集体狩猎,因为它们行动起来并不是十分敏捷。巨齿龙平均长约9米,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白垩纪早期,最早发现于欧洲,在东非的坦桑尼亚、澳大利亚、印度及我国也有发现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著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著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新近,在中国、美国等地均发现了属于新生代古新世初期的含恐龙化石的地层,有学者推测:恐龙最后“消声匿迹”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中国的南方。目前传说“有人见到了活着的恐龙”,在科学界尚未获得真正的恐龙活体或尸体标本之前,这还是一个谜。

[img]

人类文明之母是什么东西

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

印刷术和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共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隋代开始出现,到唐代达到极盛的雕刻印刷术,第二个阶段就是宋代开始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红楼梦不是鬼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

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扩展资料

《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罢工又如何 好玩的地方还是要去 大不了咱先在收藏夹呆一会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巴尔博士否认为马尾藻的来源是哪里?

马尾藻海的藻类都属漂浮生长的,没有迹象表明它们曾有过贴附在礁岩上的生命史。它们的总量也远远超过从沿海海船漂过来或遇难船只带来的可能性。这里生长的马尾藻本来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土著”,根本不存在外来的问题。

拉尔夫·林顿的介绍

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美国文化人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费城,1915年在斯沃思莫尔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2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2-1928年在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助理馆长。1928—193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校的教授。另外,他在美洲、非洲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和南太平洋做了广泛的实地考察。作为人类学家,林顿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对文化适应、文化心理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洞见。他的作品主要有:《人的研究》(The study of man,1936)、《人格的文化背景》(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personality,1943)、《世界的大多数》(Most in the world,1949)、《文化树(The tree of culture,1955)。

长得矮的人会比长得高自卑吗?

长得高和长得矮的都没有什么可自卑或者自傲的。个子高矮都有自己用武之处。在工作中,人们是不会关心你的高矮,只会关心你有没有工作能力,能不能创造出价值。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不高,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名人身材并不魁梧、高大,他们却成为大多数人眼里的巨人,所以说:有志不在年高,成败不在身高。让我们来细数世界各国个子矮小,却独领风骚的名人。

拿破仑波拿巴

第一任皇帝

十九世纪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其实拿破仑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法国人,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他是法属科西嘉人,这也不是很确切,他的父亲出身于没落的意大利贵族世家,而他母亲的家族原籍伦巴第,十四世纪时定居到科西嘉岛。就在他出生前三个月,科西嘉岛并入法国。

亚历山大·蒲柏

英国诗人

亚历山大·蒲柏,1688年5月22日 - 1744年5月30日),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杰出的启蒙主义者。他幼年时期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没有超过1.37米。代表作品《夺发记》、《愚人志》等。

维多利亚

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1819.5.24—1901.1.22, 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女王。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代表作品《恩底弥翁》、《夜莺颂》等。

列宁

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列宁,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巴尔扎克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朱安党人》等。

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裔物理学家。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玛格丽特·米德

美国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8,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1901年12月16日,玛格丽特·米德出生于美国费城,1928年,完成并出版《萨摩亚人的成年》。曾担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米德先后提出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理论和代沟理论,并被誉为人类学之母。

赫鲁晓夫

苏联领导人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前苏联总理)等重要职务,为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美国十大博物馆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