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一门忠烈杨家将被满门抄斩的简单介绍

  • 姐不吃这招丶姐不吃这招丶
  • 影视
  • 2023-03-14 19:02:09
  • -
2021河南神曲,出自大开封 真得劲

一门忠烈,杨门女将最终都是什么结局?

杨门女将最后的结局非常惨,七死一伤。

传说中的杨门女将

提起宋朝我们会想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会想到宋朝的委曲求全,会想到重文轻武,更会想到杨家将,而提到杨家将不得不说的就是杨门女将。一门忠烈,巾帼英雄。杨门女将一共22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佘赛花为首的杨门的女儿和媳妇们,也就是我们传统说法中的杨门八将。

杨门女将之所以赫赫有名不仅仅因为她们出身于将门世家,更重要的是她们每个人心中的大义。

虽未女儿身,心却比男儿烈

杨门八将,佘赛花作为杨门的当家女主人,她的丈夫,儿子,孙子都死在战场上,她自己在国家无帅,外地入侵的时候,不顾自己百岁高龄,披袍挂帅,她视死如归,临走前为自己和所有女将准备了棺木。这种风姿虽未女儿身,心却比男儿更烈。佘赛花是杨门女将中结局最好的,在战事平息以后隐居山林,平安终老。

其他的七个杨门女将虽然身份不同,但是最后都是战死沙场。其中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孟金榜,说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如果说杨四郎的妻子肯定很多人都会非常熟悉了。

孟金榜是杨四郎的发妻,有“神力孟四娘”之称,她是杨四郎明媒正娶的妻子,婚后不久,杨家将出征讨辽,杨四郎被俘,娶了辽国公主,后来公主更是为杨四郎生下长子。

对于一个将门出身的人来说,丈夫背叛家国,贪生怕死,不可谓不是耻辱,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丈夫另娶他人,背叛爱情,不可谓不是伤心事。但是孟金榜没有消沉,怨天尤人,而是拿起刀枪奔赴一线,最后马革裹尸。

综上所述,杨门女将最后除了佘赛花以外无一人生还。

[img]

“满门忠烈”的杨家后人今何在?37代传人:身怀绝技却万般痛苦

“满门忠烈杨家将,八子参军去,不见一人还。”

寥寥三句话,却道尽了杨家将的忠肝义胆和最后的落寞结局。

宋朝以文治国,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从一个将军做到皇帝,有过被手下黄袍加身的经历,便推己及人,开始对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频生猜忌。

硕大一个宋朝,明明是中国 历史 上又一个统一王朝,却在对外军事行动中显得懦弱无比。

在很多人看来,宋朝的脊梁骨,在靖康耻之后,就已经被金朝人给打断了。

和亲、岁贡、割地,这些就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宋朝官员选择的手段。

哪怕是出了岳飞这般尽忠报国猛将,照样被逼得十八道金令撤军。

明明是为了尽忠报国,岳飞最后落得一个饮鸩酒服毒而死的下场,供状上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道尽了这位忠臣心中的无限凄凉

那么, 昔日“满门忠烈”的杨家后人今又何在?

探究杨家后裔第37代杨家传人的遭遇,却更令人错愕:身怀绝技却万般痛苦。

在杨家将活跃的时代,辽国扮演着后世金国的形象。

国家积弱,有识之士自然也不会甘于毫无作为。

杨家作为北宋初年的军事家族,其全家代代出英才, 满门无犬子,各个大好男儿选择保家卫国的事迹流传了近百年。

在北宋中叶时,杨家将的事迹便闻名于天下,就连无知小儿都知道满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这个故事的起源来自于两个人:杨业和佘赛花。

杨业常被称为杨继业或是杨无敌, 前者因为他得北汉世祖赐名刘继业 ,后者则是因为杨业屡立战功,打下得赫赫威名。

而佘赛花被尊称为佘太君,虽是女流之辈,可她却不输男子勇猛。

自幼佘赛花便受到回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对兵法将略颇为娴熟。

在嫁给了杨业后, 佘赛花也不愿意如同寻常的花瓶女子一般单单相夫教子。

她组织着家中男女仆人习武,这些人在其培养下各个都是英勇非凡,甚至比起边关士兵也毫不逊色。

杨业和佘赛花生下七子,各个都是军中好汉。

其中, 长子杨延昭是杨家第二代核心, 官任防御使,在民间,杨延昭有杨六郎之称号。

这是因为,辽人将其视为北斗七星第六颗星转世,而在辽人传说中,这第六颗星便是辽国的克星。

久而久之,杨延昭也因此有了杨六郎之威名。

杨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文保虽然同样有报国之使命感,可是奈何时代所限,北宋积弱,重文轻武已成风气,杨文广想要一人改变时代显然不现实。

杨家三代扛鼎人物,第一代杨业在宋太宗北伐辽国,立誓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场上战死。

因为信任了小人潘美,在杨业以少抵多,却在撤退时无一人接应。

最终杨业二子杨延玉战死,杨业不愿被俘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虽死,其子尚存,杨家代代出虎将。

而第二代杨家核心人物杨延昭同样是不坠父名,在战场上被辽国人视之为克星。

比起父亲,杨延昭的结局倒是好得多,五十七岁寿尽而终。

杨家的第三代核心人物杨文广,虽然其所处之世生不逢时,武官地位被大大降低,文官地位则是被大力追捧。

可杨文广出战西夏,献策破辽的种种军事行动,还是让他成了北宋军事场上的重点人物。杨文广的结局同样是因病而死。

杨家三代,代代无弱将, 各个都投身军旅之中,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死在奔赴战场的道路上。

而正是因为三代虎将,才造就了杨家将的威名。

宋朝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千年时间,而杨家倒也是枝繁叶茂,不断传承了下去。

一直到今天,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七代。

可偏偏到了杨家这一代, 三十七代传人想要将杨家枪法继续传承下去,却偏偏是后继无人。

杨家第三十七代传人叫做杨开华,他和儿子们就学习杨家枪法的事无数次起了冲突。

且不提父子之间的严重分歧,单看杨开华此人,其身上便有杨家将的遗风,不论是武艺还是行事作风,都颇有杨家人的作风。

作为曾经天下闻名的杨家将后人,杨家如今却没有当年那般繁荣。

杨开华抛开杨家后人的身份,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农民。

杨开华自幼便和父亲学习杨家祖传的杨家枪法和杨家刀法,在如今大量传统武术体系失传的今天,杨开华的一手绝技可谓是少见。

寻常五六个人对付杨开华便难以近身,倘若配上一把杨家枪,十多个人都对付不了他一人。

在建国初期, 杨开华这一手绝技也曾继承了先祖的遗风:庇护百姓,驱逐敌寇。

1931年开始,日军便暴露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频频骚扰中国。

尤其是“918事变”后,日本强占中国东北,开始彻底全面入侵中国。

而此时的杨家人经历了 历史 上众多朝代后,杨家已经渐渐退出了一线政治舞台,而是转而务农。

到了杨开华这一代,杨开华和父亲已经是居住在河南偏远农村普普通通的农民。

在抗日战争中,杨家人虽然身负武艺,但是 在热武器成为主流的近代战争中,杨家人已经没有再上战场的机会。

杨开华和父亲也只能过着小心翼翼的生活,在乱世中勉强保全性命。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可是由于刚刚建国,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开始趁乱作乱。

当时杨开华家附近便流窜着一伙土匪,平时政府打击时,他们就躲进深山,逮到机会就下山劫掠村民的粮食牲畜。

因为这一伙土匪,杨开华很是愤愤不平。

此时的杨开华二十来岁,从小便接触父亲熏陶的他一直以自己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为荣,并且勤修武艺。

如今有贼子为祸一方,杨开华心中生出了为民除害的想法。

尽管父亲劝阻,可是一次在土匪下山劫掠时,杨开华还是趁着夜色拿出了家中的一只长枪,孤身一人去组织这帮流匪。

在村口, 杨开华一人和七八个劫匪狭路相逢, 对方是身强力壮的山中劫匪,并且土匪头子腰间还带着枪,而杨开华却是一人一枪。

倘若换作一般人,见到土匪带了枪,哪怕是心中愤怒,也只能暂时退却,可杨开华却不一样。

他知道附近是有解放军驻守,倘若当真有人开枪,解放军听到枪声,会迅速赶来抓住这帮土匪,所以他算准了这帮土匪也不敢真开枪。

打定主意后, 杨开华不顾土匪头头枪支的威胁,而是近前先下狠手,直接持枪打倒了三人。

眼见着形势不对,土匪头子竟然真有了开枪打人的想法。

而正当他要付诸于行动时,可只见一点寒芒,土匪头子的手腕便被刺穿,也没了开枪能力。

杨开华将土匪头子打下了马,随后,后面跟着的一群小喽啰看到首脑被抓,也失去了对抗的想法,一窝蜂地逃走了。

杨开华也没有去追,而是将土匪头子捆了起来,交给了政府。

这一次勇战土匪后,杨开华的村子再也没见过有这类歹徒再来骚扰。

而村子里的人这才知道,原来杨开华一家人,竟然是那位大宋朝出名的杨家将的后人。

不少人登门拜访,送上一点心意来表谢意。

因为杨开华的一身武艺,加上抓捕歹徒的功劳,政府也为杨开华安排了治安队的工作,让杨开华可以更好地打击犯罪势力。

虽然昔日三代虎将的杨家将的故事已经成了过去,可是显然在杨开华的心中,作为杨家人,不论何时都应该记住声张正义,庇护百姓的使命。

数百年间,杨家枪法被杨家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杨家人并没有传承下这份绝技。

以至于到了现在, 杨家枪法已成了代代单传, 只有杨开华这一脉掌握着杨家枪法的精髓。

在近代,冷兵器渐渐退出 历史 舞台,热兵器才是主流,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杨家的武艺才会渐渐没落。

杨开华的一身绝技,在遇到宵小之辈时还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可是在当代治安和法律愈发完善下,杨家枪法似乎已经没了立足之地。

作为第三十七代杨家人,到了当代,杨开华却因为无人传承一身绝学而万般痛苦。

杨开华的三个儿子从小都接受过父亲关于杨家精神和杨家枪法的训练,可等到长大成人,他们各个都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外面闯荡。

毕竟,杨开华所在的乡村没有什么年轻人发展的机会,而父亲要他们传承的传统武艺却无助于温饱。

在面包和理想面前,先选择面包倒是也不奇怪。

想要练好杨家枪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战场上走出来的生死厮杀枪法,想要真正学精必须要有舍才能有得。

舍却现实生活,静下心来沉浸枪法的觉悟,这是历代杨家枪法得传承者所做的。

倘若不这么去接受传承,学也只能学出个囫囵吞枣,一窍不通。

对于杨家枪法的就此断代, 杨开华的儿子曾这么说: “学习枪法吃饱饭都是问题,不学枪法就浪费了祖辈们的代代相传。”

对于杨开华的儿子们来说,身为杨家将后人,这份光荣的身份也让他们时时引以为傲。

但是倘若说真的要舍弃掉生活,和父亲一样当一个农民,每日勤练杨家枪法,这显然也不现实。

和父亲一样,他们也饱受痛苦和纠结。

杨家枪法是传承,但倘若为了这份传承,不惜放弃现实,那以目前的现实来说,很难支撑得起他们以后成家生子。

杨开华理解孩子们的纠结,他也没有强迫着孩子留下来和自己一样,为了老祖宗的枪法而不管不顾现实。

在几个孩子长大成人表达了想要离开的想法后,杨开华便让孩子们去追随自己的内心。

在父亲的允许下,杨开华几个儿子全部选择了离开故土,到大城市求职,在大城市扎根。

尽管为了孩子,杨开华没有强迫他们留下来传承枪法,可这却也成了杨开华心中最大的痛苦。

在老祖宗的传承和儿子们的幸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倘若杨家枪法就这么断在自己手上,那自己岂不是成了不肖子弟,到了地下也无颜见先祖。

如今除了强迫儿子回来继承枪法,就只剩下开放杨家枪法,广收门人。

这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杨开华的故事传出后,很多人给出了这个建议,他们认为这个 社会 还是有人愿意去沉下心来学习传统武艺。

可偏偏老祖宗有规矩, 杨家枪法绝不可以传给外人。

而杨开华倒也不是没有违背祖训的决心,可他也认为,就算自己抛开门第之见,在如今这个 社会 ,又真能有人去继承自己这一套杨家枪法吗?

这份传承对于现代 社会 来说,没有半点赚钱方面的好处,恐怕当真无人愿意真心为了学武去继承。

如今, 杨开华已经垂垂老矣, 每天虽然仍然练习枪法,可却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风采。

尽管杨开华已经放话,愿意将枪法教给外姓人,可却无一人愿意前来苦练。

要么就是有些心怀不轨之辈冲着流量来学杨家枪法,这类人都被杨老爷子拒之门外。

而那些真心想学的传承者,也大多因为 社会 、家庭原因,几乎没人能坚持一个月。

或许某一天,杨家枪法当真后继无人,这份千年的传承也会断在杨家第三十七代,而这也是杨开华为之痛苦的最大原因。

中国第一名将家族 比杨家将还猛,灭掉匈奴,守护东汉200多年

杨家将满门忠烈,致他们于死地的背后黑手,究竟是谁?

杨家将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主要讲杨家三代血战报国的忠义故事。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宋朝时外敌入侵,而朝廷积弱,他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故事中,杨业与潘美联手抗击辽军,杨业在战场上将辽军打的落花流水,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潘美嫉妒杨业能有此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来诽谤杨业。雍熙三年,三路大军征讨辽国,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下令撤退并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本该在陈家谷接应的潘美不知去向,杨业与部下力战数日,被辽军生擒,最终绝食而亡。

杨业妻子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由于潘美是国戚宿将,就只是降职而已,但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他已是阴险无耻的小人形象。潘美对于杨业的死确实脱不了关系,但也不是仅他一人导致悲剧发生。年少英武的杨业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业为养孙,并改名为刘继业。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又归降北宋,改回本姓。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父传子,赵光义的皇帝宝座坐得并不名正言顺。赵光义在曹彬战败后就已知无法收复燕京,本该让立即撤退,却下了一道大规模移民的荒唐圣旨。就是因为杨业率领的杨家军团是从北汉投降过来的,而前太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还待在身边,如今时局动荡,若有人借杨家将的力量搞事情,那就会危及自己皇帝之位。

为了确保自己可以坐稳皇位,赵光义除掉了杨家将这颗定时炸弹。杨业如果抗旨抛弃四州百姓,必然会为人所诟病,而带上四州百姓慢慢撤退又必死于辽国铁骑无疑。那道圣旨可以说是直接地将杨业判了死刑,因此赵光义才是真正导致杨业死亡的幕后真凶。

上联,一门忠烈杨家,求下联

一门忠烈杨家将

两代风骚苏氏文

万代仁德孔氏

一门忠烈杨家

查四川个地名的来历。

今天,如果你随便问一个四川人关于四川的来历,四川人一般会告诉你,是因为四川有四条江的缘故,然而问他们具体是哪四条江,他们会扳着指头说出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乌江等一大串江的名字来。这是一个不缺少江的地方,这是一个因汶川、北川、青川的"川"而在2008年5月12日震惊了世界的地方,然而,四川和四川人的得名真的来源于四条江吗?

其实,这是四川人集体的"望文生义",虽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实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一马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不息"的"川"。因为相对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秦岭、巴山南侧的巴蜀盆地则自然而然地称为了"川"。同理,在秦岭北麓的陕西渭河平原一带自古也被称为"川",如"秦川""八百里秦川"。

要弄清"四川"的来历,时间需要回溯到公元1001年的春天。那时候的成都城--益州遍植芙蓉、繁华似锦,与当时的十里扬州合称为"扬一益二"。

公元1001年,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应该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千年新纪元的开始。然而对于大宋的第三任皇帝真宗赵恒来说,这一年只是他当上了皇帝的第四年,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也许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年份,虽然他在这一年来临的时候,也确实希望这一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如同所有中国历史上的百姓和皇帝所企盼的那样。然而,赵恒不会想到,对四川人来说,这一年却是特别值得纪念的。

如果大家对这一年没有什么具体的认知,那么我们不妨把它放回历史的时空中。这一年,离南唐后主李煜在他七夕生日的那天,被宋真宗的父亲太宗赐饮牵机药毒死已经23年了,李煜也再不用每次等到小周后入宫回来两人抱头痛哭,从而"解脱"23年了;也就在这一年的两年前,被我们老百姓当作清官化身的"包青天"包拯出世了;同时,因为上世纪80年代刘兰芳的评书而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六郎杨延昭,也在那个冬天,在今天的河北徐水县西遂城镇打赢了一场遂城之战,击退了萧太后亲率来犯的辽军,因为这次打了胜仗,宋真宗很高兴,杨六郎就被提升为了当时置所河北任丘的莫州刺史。而就在这一年的前后几年间,在宋真宗赵恒最初的年号咸平、景德年间,当时的成都出现了由16户富商经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赵恒用他的年号为一个生产影青瓷的地方命了名,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景德镇。

再来说说这个宋真宗。宋真宗赵恒,小时候很喜欢和其他的一些王子玩布阵打仗的游戏,还像模像样地自称"元帅",或许他的这些游戏勾起了太祖赵匡胤的回忆,他很是喜爱这个侄子,就把他接到了宫中养育。这顽皮的小家伙整天在宫中东游西逛,没想有一天竟然跑到金銮殿爬上了龙椅。当时可把大伙儿吓傻了,要知道这很有可能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罪过,可是赵匡胤却一点儿责怪的意思也没有,反而觉得很好玩,就摸了摸他的头,笑着问:"皇帝是那么好当的吗?"小家伙扬起头,居然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听天由命吧。"没想到就是这个听天由命的孩子,后来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当上了皇帝。

这样描述,可能大家同样对这个皇帝没有什么印象,那么我们需要首先提到他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能够写下这样一首诗的皇帝,一定是一个好玩、凡俗而可爱的人。至少,这个听天由命的人,是他成就了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茶余饭后的演义时代的开始。在他当政前后,有一门忠烈杨家将为我们耳熟能详,有我们妇孺皆知的清官寇准和包拯的故事流传,有"五鼠大闹东京"的三侠五义和快意恩仇,有与一个流落街头靠鼗鼓卖艺为生的川妹子刘娥几十年如一日的悱恻爱情……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首开了大宋以向番方缴纳银子换取和平的先河,也是他后期沉湎于道仙,一手导演了"封禅"和"天书"的昏庸为北宋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公元1001年的4月20日,东京汴梁的天还有点冷,因为四天前刚刚来过了一场风雪。在这一天,33岁的赵恒望了一眼汴河边的青青柳色,向四川人发了一纸划时代的诏书:"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

这其实是一项调整行政区划的决定。在秦时,四川盆地地区为巴郡、蜀郡,汉称益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为剑南道,后分为剑南西川道和剑南东川道,分别在成都和三台设立治所,因只有东、西两川,故简称"两川"。那巴蜀盆地什么时候是"一川"呢?据考,其实早在唐以前,巴蜀盆地就开始被称为"川"了,如《隋书?梁睿传》就说:"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那时候,因为相对于中原王朝的中心而言,巴蜀盆地在西向,所以叫"西川"。继唐太宗之后,他的一个子孙对此区划又作了一次调整,而无独有偶的是,这个人也和宋真宗有一点关系,因为他是其崇拜的偶像--这个人就是"安史之乱"中"幸蜀",在马嵬坡的路祠前眼睁睁地看着美人杨贵妃做了政治牺牲品的一代风流皇帝、四川女婿唐玄宗。

唐太宗贞观元年100余年后,公元735年,16岁的杨玉环嫁给玄宗之子寿王,被封为武惠妃子。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高力士把她带到了唐玄宗的面前,也就在这一年,四川女婿唐玄宗把巴蜀盆地分成了剑南西川道、剑南东川道和山南西道(山南西道辖今陕南、川北地区,治所在汉中)"三川",从"二川"递进到了"三川"。那时候,他是不是就已经因为这个来自四川的美人儿,而对四川心生向往?然而,他不会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去的,只是以一种很狼狈的方式。

现在的史家学究们已经说不清宋真宗是否一时心血来潮,或者随心所欲,在公元1001年的4月20日,想要效仿他的偶像唐玄宗。但他的确在那个天气有点清寒的日子,轻描淡写地指点了四川的巴山蜀水,把三个"川"又升级到了四个"川"。这一年初,成都发生了一起军民和劫匪之间的战斗,以致惊动了远在东京汴梁的这位皇帝。赵恒很宽容地下诏说,除了当官的外,都不再追究。不知是不是这次蜀地的城乱给了他触动,很快,他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汉中)州三州之外,加了一个夔州(奉节),于是,这一区域开始被称为"川峡四路"。但有了这四个"川"之后,一直要到距宋真宗的这一决定大约110年后,那个创造了"瘦金体"、遭受"靖康之耻"、因为梁山108好汉而出名的宋徽宗赵佶才在一份诏书里,把这四州正式简称作了"四川"。从此,四川这个称谓就萦绕在了曾经一直被中原人士视为边地的巴山蜀水之上。

章回小说《杨家将》最后结局怎么样?

《杨家将演义》中是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妇得胜回朝

杨宗保封柱国大将军,呼延显等封典禁节度使,周夫人封忠国副将军,八娘,九妹等封翊运副将军.以百花公主许配杨文广.自是,四方太平.

不过和正史有差距,根据《宋史》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无证。

一门忠烈杨家将杨继业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