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孟子尽心简介(孟子尽心篇原文)

  • 粗人一枚。粗人一枚。
  • 作文
  • 2023-05-06 20:39:01
  • -
孟子 简介 四书五经之孟子

《孟子.尽心上》,说的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原文】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

孟子说:“求索就能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 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原文】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译文】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 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注释】

①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尽心上作者是谁?

《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一,孟轲自著说。二,弟子辑成说,唐韩愈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三,师生合著说,此说主张《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诸说各有依据,但从争辩情况来看,似乎第三种说法较能为人接受。

[img]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及翻译

孟子的《尽心》原文是什么?

《尽心》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1.出处:

孟子《尽心》

2.部分释义: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3.赏析:

《尽心》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尽心》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4.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尽心上的故事梗概?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凡四十六章。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总体上,孟子认为修身、尽心、知性、知天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只要诚意“反身”,便能“尽心”,发掘内心之善端,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扩充人的善良之心,人的本性、天性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而培养了自己的天赋本性,也就会懂得天命,进而正确地对待天命,即“知天”。

《孟子·尽心上》古诗全文是什么?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释义: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出处:

《孟子·尽心上》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所著。

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籍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生卒年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书院荐华章 孟子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