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牡丹亭书评200字(牡丹亭书评200字左右)

  • 瞳孔里的悲伤瞳孔里的悲伤
  • 作文
  • 2023-03-27 12:13:01
  • -
活动 青年抒,济扬文字 书评影评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300字

1、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3、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img]

牡丹亭的杰出之处在哪?

作为戏曲经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为经典,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它问世之后,明代后期和清代文人对它的批评接收。第二个阶段则是20世纪以后,现、当代文化人对它的批评、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学教科书作用的中国文学通史的书写,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艰难现身

1904—1913年,属于中国文学史写作之草创期,林传甲、黄人、窦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尝试。而《牡丹亭》则是以“‘临川四梦’之一”的身份间或现身于本时段的中国文学史著述,初露头角。

在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中,开始对《牡丹亭》给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绍和评价。它将戏曲与诗词并提,较为详细列举元代杂剧、评述明代戏曲,为提升戏曲的文学史地位积力蓄势。在明代众多戏曲作家中,黄人的《中国文学史》于汤显祖用笔最多。它将“临川四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总体阐述与个体评点相结合的方式予以介绍,“四梦”用笔较为均衡。其间,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设置、艺术特色等方面,或通过考据驳斥旧说,或简要描述阅读体会。可惜的是,这部一百七十余万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间。

总的说来,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之草创时期,《牡丹亭》的艰难现身,昭示着戏曲在文学领域长期处于“鄙弃不复道”的境地,但同时也孕育着被“扶正”的转机。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临川四梦”之最

1914—1940年,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探索期和第一个高产期。这一时期,随着纯文学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以王国维与吴梅等为代表的戏曲研究的广泛展开,戏曲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汤显祖被视为明代传奇最杰出的作家,《牡丹亭》则成为“临川四梦”之最,即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王梦曾的《中国文学史》,有两节与《牡丹亭》相关:“汤显祖有《还魂记》《南柯记》《邯郸梦》《紫钗记》,以《还魂记》为之最”。此句将《牡丹亭》从“临川四梦”中凸显出来。

曾毅的《中国文学史》,对于明代戏曲小说未列专节讲解,而是并入“清之戏曲小说”予以简介。他进一步推重《牡丹亭》为明代传奇最佳之作,认为黄九烟“首肯《邯郸》”仅是其个人喜好而已。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将汤显祖视为明代最杰出的戏曲家,将《牡丹亭》视为汤显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顾曲杂言》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中关于《牡丹亭》的大段评点文字,介绍《牡丹亭》的主题、演出效果等,对其他“三梦”则是一笔带过,从而进一步将《牡丹亭》推上“临川四梦”之最的位置。

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提出“明代曲家中汤义仍最著”,所作“临川四梦”中《还魂记》最脍炙人口,且与《西厢记》同样的家传户诵。1935年,他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进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艺术特色。

顾实的《中国文学史大纲》,明代戏曲部分只写第一戏曲家汤显祖,共计五段。前三段主要简述汤显祖的生平、曲坛地位及“玉茗堂四梦”,第四、第五两段着重介绍《牡丹亭》,包括剧情、情节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肠断魂销的阅读效果等等。

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认为明代传奇著名者当属汤显祖,作品以《牡丹亭》为最。《牡丹亭》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少女的心情刻画地写出,曾博得许多姑娘的眼泪”。赵景深还采用比较法描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读俄国屠格涅夫《城里的医生》,尚且为那乡间女子叹惜,低回数日,更不用说这样伟大的戏剧之感人了!”

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二十讲》,认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标志着明传奇黄金时代的来到”,给予汤显祖恰当的定位。他们指出:“《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并取材于唐人小说,只《还魂记》出于臆造,而价值也最高。”最后,以《惊梦》《寻梦》等唱词为例,说明汤显祖作曲“秾艳工丽处似玉溪诗和梦窗词,俊爽质素处也有关、马之风”特点。

另外,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童行白的《中国文学史纲》,均对“临川四梦”进行了探讨,认为“独以《牡丹亭》之作,显祖之名,足以不朽”。

综合观之,在1914—1940年所编撰的中国文学通史中,汤显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渐从“临川四梦”中脱颖而出,成为汤显祖甚或明代传奇的代表作品,其经典地位也逐渐得到确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对象基本被限定为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具有审美性的文体,戏曲在文学领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逐渐影响到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产生的社会因素和解释作品的社会内涵和意义”。这两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国文学通史著作的较大变化。这些文学史著述,将《牡丹亭》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用至少一节的篇幅进行详细介绍,《牡丹亭》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对《牡丹亭》的总的评价为:《牡丹亭》为“才子佳人的恋爱剧”,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他指出:“(《牡丹亭》)戏的内容,实无足取,人死还魂,更属荒唐。戏之结局,仍是团圆旧套,亦无新意。同时戏中所表现的,仍是那些点状元高升发财的旧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于,以《惊梦》等美不胜收的曲文写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体现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征:“热烈的情感,文字的美丽,幻想的丰富与夸张的描写,所以他能够感动人心,尤为热情的少年男女所爱好。”这是刘著论述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将《牡丹亭》作为专节进行讲授,包括剧情、思想内容(社会学评判)、艺术成就、影响等方面,赋予《牡丹亭》经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大量译介与接受,中国学界也开始尝试改造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新成果。这些文学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贯《牡丹亭》的新旧研究成果,挖掘新内涵、探讨新特质,彰显出《牡丹亭》丰富多彩的经典魅力,巩固了《牡丹亭》的文学经典地位。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对《牡丹亭》经典度的继续高扬。在上列文学史中,出现了较之以前的文学史不同的评论:“《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的杰出剧作”“《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这些评论共同给予《牡丹亭》杰出的定位,是将该作视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牡丹亭》性质的多种定位。对于《牡丹亭》,中国学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戏剧分类标准,而是根据中国戏曲自身的特点进行界定和阐释:“《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曲”“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色的浪漫主义的具体体现”。

对《牡丹亭》的文化学解读。或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进行观照:“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都是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汤显祖没有像李贽、达观那样去生死打拼,但他也在文学艺术领域开辟了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新战场”;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视:“汤显祖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学领域把至情激扬到超越传统意识的高度,把情与理的冲突所造成的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对情自身的反思中对传统人性观表现出深切的怀疑和否定,这真是‘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对《牡丹亭》情节结构的新见解。《牡丹亭》的情节结构有两条线索:“人间——阴间——人间,现实——理想——现实”,它“既是杜丽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历程,也是汤显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历程。”

对《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评价。主要体现在杜宝身上,比如:他是一个深爱女儿,但却对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无能为力的父亲。这在当时是戏曲文学中从未出现过的类型。从文化与人性双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种身份的杜宝,更为合理。

通过对中国文学通史教材书写视域下《牡丹亭》经典化轨迹的梳理,我们可以见证,近代以来中国文学概念的演变过程以及戏曲在文学领域争取正宗地位的艰难履历。从被完全忽略,到简单介绍,到评价的不断升级,《牡丹亭》经典化的轨迹,典型地凸现了戏曲等俗文学自近代以来迥异于诗文的经典化进程与特征。未来,我们对戏曲文学认识的更新与变化,或许会从根本上促进《牡丹亭》等戏曲经典魅力的进一步释放。另外一方面,通过对各个时期文学史对《牡丹亭》的书写,我们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为文学经典,也恰恰因为诸多文学史的书写。

书评 国内首档书信朗读节目 见字如面 笔下的深情,如此动人

书说《牡丹亭》:不在梅边在柳边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应该以怎样的词句来为《牡丹亭》做一个提炼呢?

是写杜丽娘的至死至生至性情?

还是写柳杜爱情的梦作幽人总成双?

亦或是对封建礼教来一个大力批判?

最后,我还是敲下了这句,“不在梅边在柳边”。

这是在《牡丹亭》的第十四出《写真》中,丽娘自作画像,以记幽梦时,在画像上题的诗。

丽娘“偶成一诗,暗藏春色”。

其中多少伤心泪,都到眼底眉间。

《牡丹亭》的全称是《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据明传奇《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为整个故事作了梗概:

太守杜宝家有位小姐叫丽娘,喜欢在春日里踏青。

有天她梦见一个手拿柳枝的书生,一往情深,相思成疾。

丽娘留下一幅自己的画像就死了,被凄凉地葬在梅花道院。

三年后啊,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来到梅花道院,梦见和美女杜丽娘欢好。

然后杜丽娘死而复生,和柳梦梅定了婚配。

柳梦梅带杜丽娘到临安应试时,淮阳有流寇作乱。

流寇把杜太守府团团围困,杜丽娘惊惶失措,叫柳梦梅前去探望。

柳梦梅声称自己是三年前已故太守之女的丈夫,反遭杜太守疑恼。

正当柳梦梅被杜太守绑了用刑的时候,捷报传来,柳梦梅高中了状元。

粗粗一看,剧情和《西厢记》有类似之处。

两者都秉承着“才子佳人”模式,以男女爱情对抗封建伦理。

其实啊,细看来,《牡丹亭》是略胜《西厢记》一筹的。

《西厢记》和此前所有涉及男女爱情的小说、传奇一样。

在这些作品里,男女之爱依旧没有挣脱世俗的“大茶小礼,三媒六证”。

莺莺和张生的相遇,来源于媒人红娘的撮合。

在两人亲亲我我,你侬我侬之际,他们惦记着的,依旧还是来自双方父母的认可。

由此,《西厢记》的大部分情节,都是作为获取社会伦理的认可而存在的。

而《牡丹亭》则不同于此。

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在梦中相遇,邂逅一场偶然。

梦醒时分,你还是你的太守小姐,我依旧做我的岭南书生。

这人间广阔,天地浩大。

除了你我,谁也不知道我们之间有过故事。

杜夫人耳提面命:

        “春来闺阁闲多少?长向花阴课女工。”

        “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翦朵。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线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

杜太守抱憾连连:

        《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礼记》,又是此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陈夫子以伦理教人:

        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在多方教导之下的杜丽娘,实则并未泯灭人性的本能。

关于爱,关于性,关于这世间的美好与憧憬。

在《牡丹亭》第七出《闺塾》中,有这么一段颇得趣味:

春香,作为丽娘的丫鬟,可以说,其每一句都是在说出丽娘的心声。

丽娘的不敢言、不能言之处,在春香的插科打诨里挥发的淋漓尽致。

陈夫子说,让两人学习女戒,早起上学,作闺中典范。

春香就替丽娘回答说:今天晚上不睡啦,咱们半夜三更就开始上学啊!

陈夫子说,雎鸠鸟“在河之洲”。

春香偏偏要理解为,斑鸠鸟跑到了何知州家,呀,“在何之州”嘛!

还有一处:

读来实在是引人发笑。

然而,笑过以后,掩卷深思。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四书五经通达的陈夫子,竟然一点都不认识女子闺阁之物!

女孩子已经被困在小庭院中太久了。

久得这世间只记得书桌上的笔墨纸砚,却不记得闺房中也有螺子青黛,画眉细笔。

丽娘长叹一声:

困守楼阁的杜丽娘在后花园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在梦里,有一书生折柳而来。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行来春色三分雨,睡去巫山一片云。”

于是,杜丽娘的春天就永远的停留在了这个长长的梦里。

这个梦,就好像是她的一生。

后来忧思成疾,后来自画写真,后来梦入地府审判,后来幽会梅花道场,后来还阳宜室宜家。

尽管有太多的后来。

可是,杜丽娘永远还在这个梦里。

梦里,一生一世一双人,不辞冰雪为卿热。

梦里,玲珑骰子安红豆,巴山夜雨涨秋池。

梦里,他缓步而来,微微一笑,“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

丽娘倚门回首:这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

汤显祖在《牡丹亭》开篇题词说:

《香艳丛书》中也有记载:

牡丹亭里杜丽娘,牡丹亭外比翼连。

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汇总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继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杰作,高中学生在语文课上如何写这篇 文章 的赏析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一)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她借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方式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欣赏经典-《牡丹亭》是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第一, 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 爱情 故事 ,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 传说 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 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54页)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 第67页)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 传统 文化 。

总结 :戏剧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是个英雄。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二)

一、情节发展上:戏剧冲突的灵魂与情节发展的动力

《牡丹亭》在情节设置上磨合出一套路数,形成了既能展示大胆热烈言行,又不超越封建传统礼仪规范的限制,以便在传统价值观念所允许的范围内,表达作者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和抱负。这套路数的灵魂,就是梦境的设置。女主人公杜丽娘作为大家闺秀,整天被父亲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提防”,“介日里”被锁在书房,菱花镜里的“三春好处”,只能顾影自怜,后花园的“姹紫嫣红”,与她仿佛毫不相干。如果没有“游园”而“惊梦”,那么故事情节的展开,决不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生生死死的场面,戏剧冲突将平淡无奇,结局也脱不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锈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杜丽娘在一次偷偷的游览后花园时,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好,〔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对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韵光贱!”不禁慨叹自己的身份与命运的可悲。于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她开始了无所顾忌的游园。在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杜丽娘抛开了贵族小姐的身份,彻底地放松了,于是展开了在梦中的自由畅想,在梦中实现了情欲的大胆追求与表露。

“惊梦”一出,令人不胜惊奇。认真品读此出戏中的梦境,我们会发现,梦境的精华,其实就是性的甜蜜与温存。〔山桃仁〕:“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摸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这里所吟唱的近乎赤裸裸的性爱,对情窦初开的杜丽娘,生就了莫大的诱惑:原始的生命意识和本能一旦被唤起,食髓知味的杜丽娘追求爱情、生死以之的历程就不可遏制地开始了。汤显祖紧紧抓住杜丽娘的一“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杜丽娘“寻梦”,寻梦不见,一病憔悴,写真留春,后中秋之夜情殇,葬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太湖石下,再后由柳梦梅“拾画”“叫画”引来杜丽娘魂魄与其相会,而后还魂复活。这一系列的情节,似真似幻,均由“梦”而生发,所有的冲突都围绕着“梦”展开。思春少女的一场“春梦”,成了全剧冲突的灵魂与统率。

二、人物塑造上:人物命运改变的契机与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

如前所述,杜丽娘本是封建贵族的千金小姐,从小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严格训练,她的生活环境是沉闷压抑的,精神生活是空虚混沌的。于是,在一次偷偷游赏后花园后,她的内心闸门被打开了。通过梦境,将杜丽娘内心的渴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得她的性格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她的精神负担异常沉重。作为名门闺秀,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另一方面,当她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的活跃出来,对自由的不懈追求,让人感到生命的可爱。在梦中,柳书生找到她,并要她作诗赏柳,她并没有一口拒绝,而是“惊喜,欲言又止”,同时想到“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又表现出娇羞,谨慎的神态。面对书生的爱情表白,她虽没有前行,但却“含笑”满面,书生牵她衣服,也没有进行反抗,却低声悄问“那过去?”又问“秀才,去怎的?”书生强抱她,她也没有再三反抗,于是在二人的共同参与下,才在“牡丹亭畔,芍药栏边,共成云雨之欢。”但梦总是要醒的,梦境表现了杜立娘青春的觉醒,尽管梦中柳书生是个幻影,但是杜丽娘以情为真,不计虚实,她开始了对梦中真情的苦苦追寻历程。“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般。”但是梦境早逝,“寻来寻去,都不见了。”她痛苦的发现“牡丹亭,芍药栏。怎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这就是杜丽娘的梦中之情的追求所遭遇的现实。梦和醒代表了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而梦境和现实的鸿沟却又难以填平,至此,杜丽娘的命运已经很清楚了,除了冥冥不归路,她似乎已经无路可走。在爱的火焰即将燃尽生命时,杜丽娘没有忘记把自己鲜艳的青春留在世上。这一描一画,倾尽了她最后的生命与情感。当画成时,又对春香说“只少个姐夫在身傍”千金小姐的杜丽娘不再娇羞,将游园时所梦直言相告:“春香,咱不瞒你,花园游戏之时,咱也有个人儿。”念念不忘梦景,苦苦思索,“此莫非他日所适之夫姓柳乎。”一“夫”字道出了杜丽娘情系书生,痴情一片,并以此作为其未来终生之伴侣。直到死的时候,她仍没有绝望,仍在憧憬着未来,怀揣着春梦。杜丽娘的肉体虽然死去,但“情心”却仍坚定不移。汤显祖通过梦境,使得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传神。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不得不受到礼教的束缚,而“鬼可虚情”,汤显祖就用梦境的笔法,让杜丽娘为情而死,由人变成鬼,这就逃离了封建道德的牢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欲。汤显祖用梦幻的写法,让杜丽娘的虚情逃脱了封建礼教的枷锁和桎梏,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强大到足以克服一切,由此可见,梦境改变了杜丽娘的命运,使得她获得了爱情的大团圆。汤显祖通过梦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鲜活的生命和勇敢坚强的性格。

三、主题意旨上:创作意图的载体与以“情”反“理”的目的

与前人的剧作相比,《牡丹亭》更加深刻的体现出“理”对“情”的压迫。《西厢记》中张生梦崔莺莺,在梦中云欢雨合,对压制自己的宗法伦理纲常进行了由犹豫到坚定的抗争。《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则是比崔莺莺来更加热烈,她通过离魂奔婿,来追求情爱。《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却只能在梦中与柳梦梅离魂相会,肉体在无尽的相思中走向了毁灭,生命的终结被赋予了更加强烈的悲剧震撼力。汤显祖生活在黑暗的明代晚期,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封建礼教严重钳锢当时人们的思想,但他在政治上同情东林党人,在哲学上受到王学左派和泰州学派的影响,认为程朱理学是错误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大胆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并且,他认为男女生活之私,都是属于自然本性的要求,毫不掩饰自己对道学的强烈不满。《牡丹亭》这部剧作,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因情而梦,由梦而死,由死复生,终成眷属的情节奇幻的爱情故事,但却表达了广大的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和对封建礼教的贬斥,特别是对性爱描写的用墨如泼,对性欲张扬的赤裸裸,借梦境来写,似真似幻,更能引人遐思,避免了与当时的礼教发生正面冲突,所以更能无所顾忌。

杜丽娘所追求的自由爱情,特别是充分享受的性爱理想,在当时封建礼教盛行,“存天理”“灭人欲”严重禁锢人思想的现实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梦境建构的离奇情节,反映出了她萌动的情欲,使得她的生命有了生机与活力。汤显祖《牡丹亭》中梦境的运用,提升了这部剧作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表达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年轻男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将此搬上舞台,通过让主人公在虚幻的梦境中步步展开对话和动作行为,增强了艺术形式的表演效果。“梦生于情”又“因梦成戏”,使得观众在剧审美活动中生悲喜之情,从而将无情者冷漠旁观的麻木不仁心理做深度的调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更为重要的是,循着《牡丹亭》所昭示着那种浪漫的理想,接受者们也开始做起了那样的“梦”。

高中语文《牡丹亭》赏析(三)

《牡丹亭》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的作品《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他曾言 “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完美的的诠释了汤显祖的至情论。作者深受泰山学派影响,高扬真情、至情的旗帜,以杜丽娘和柳梦梅极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抨击了明代社会封建思想及当时大行其道,“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从《牡丹亭》中那些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突发事件说起

从《闺塾》中春香的明闹与杜丽娘的暗闹,到《惊梦》中由思春产生的虚幻与现实的交合;从《闹殇》里陈最良与石道姑的插科打挥,到《硬拷》里盗墓贼到状元郎,“提葫芦认了吧”的无奈,作者精心设置的突发事件将步步激化矛盾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

情节的巧妙构思赋予故事真实性,戏剧性。《闺塾》一出中陈最良讲书:“‘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春香偏与先生作对“是怎样声”,陈最良无奈,只得【末做鸠声】。陈最良对《诗经 关雎》的错误解读,故意避开情感之事的行为,既表现了这个人的迂腐,又反应时代封建思想的古板和对女性的束缚。春香,则是叛逆,追求自由的典型代表。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她化作一把言语的利剑,剥开封建思想丑陋的外表,隐含作者的思想观念——真情,至情。

事件里的人,是更生活的人

选择做一个人眼中秉公执法的“好官”,还是选择做一个为子女考虑的“好父亲”。当面对这一抉择是,杜宝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我为她理春容”“我为她点神香”。“这贼说的是什么话”。从这一段语言描写足以看出杜宝好面子与绝情。他无法容忍自家女儿起死回生,宁可不要杜丽娘再生,也要保住自家名节,反应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当得知柳梦梅获状元之时,陈最良一句“老相公提葫芦认了吧”就反映出趋炎附势之态。即使是这种情况,杜宝仍一心想着“先生诧异!此乃妖孽之事。为大臣的,必须奏文灭除才是。”某种意义上讲,杜宝忠于朝廷不生二心,可谓具有公心之人。另一个角度讲也反映了人们的迷信。

动作化、性格化语言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

《闹殇》中的“闹”字,集中反映在石道姑和陈最良身上。两人一段插科打挥式的对财务的争吵,给原本悲伤,凄凉的气氛增添了幽默色彩。尤其是两人的一段对话格外出彩。“咱号道姑,堪收稻谷。你是陈绝粮,漏不到你。”“秀才口吃十一方。你是姑姑,我是孤老,偏不该我收粮?”两人巧妙运用名字和物品的谐音,互相嘲讽。道姑的语言更带头乡土气息,符合人物设定。陈最良刻意用典,符合教书先生的形象。两人都表现出对金钱利益的渴求,揭示人的丑恶面。

《牡丹亭》带有极其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丽娘死而复生,现实中显然不可能。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作者的美好愿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叹虽多,结局终归圆满。

《牡丹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牡丹亭》读后感1

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

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

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牡丹亭》读后感2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读后感3

有一本书最好是在静晚上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是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询问自身:梦究竟是什么?于丹说,梦只事关情结,只事关一个人心里的体会。汤显祖却道:梦里之情,何苦非真?天地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非常简单,便是摆脱深闺大院,恍然间,见到哪个真实的自身,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不讳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如此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哪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深刻的怀想。

杜丽娘,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叙述的爱情小故事所触动。梁梦里,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此后欢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人死之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苑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轴,忆起梦里佳人。他不管不顾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墓葬,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曲折,两个人最后兴得皇上赐予婚缘,此后相随相伴,相识恩爱。假若缘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一样,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石,仅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青石板,满园春色,也有那一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也许假如丽娘不摆脱那深闺大院,没有看到袅晴丝吹来闲院落,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一段爱情是否会锁进封尘中,不容易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身后有二颗脱去凡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交给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个宋明理学抑制,封建社会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释放个性化,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讲,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越来越固执英勇,勇于为爱情舍弃性命,敢于在朝堂以上据理辩驳,慷慨陈词。仅有为随意,为信心拼搏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找寻本真的刚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实的自身。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在污秽的官场,因此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荣华富贵因此他逐梦青山绿水,无拘无束。请相信,人有时候会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会被别人当做冰穹,光辉立在身旁,却没法被庇佑,但人有时候会因为微不足道而强劲,要是他坚信自身,超越自我,实际上人的本真很强劲。

我想,我该再次打开第一页,由于爱情的小故事没有终点,自身的完成没有终点站。今夜,也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4

在她之前,是崔莺莺,在她之后,是林黛玉,她们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丽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个字却拆散了多少姻缘,为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望而不可及,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没有人回答,因为理学不允许,因为礼教不允许。

古往今来,若说有情女子,当提丽娘。“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课是《关雎》,古人以为这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女子的闺范读本,但殊不知在丽娘眼中,这分明是一支恋歌。她正值青春,为何要日日身居闺房?她偏要走出牢笼。

“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放其心,着甚春伤?”,丽娘偏不。游园见柳生,见后又惊梦,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不出闺阁,又怎知相思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丽娘怎甘在幽闺自怜?父亲却怜女儿无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忙训春香,殊不知丽娘心中燃起的情分岂是春香能够阻拦。梦醒,便寻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丽娘自是寻梦心切,白日青天,却叫人抓不到魂梦前,痴儿自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也不见,寻也不见,从此时时春梦里。

梦回人杳,闺深魂销,丽娘“泪儿几曾干燥”,可怜消的人憔悴。“春香,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短暂欢喜却转心焦,“则怕呵,把俺年深色浅,当了个金屋藏娇”,日思夜叹,因何一病,起到半年。父忧泣,忙请人禳解拿药,可奈,“世间只有娘怜女,天下能无卜与医!”。人间奔忙,只为阴阳,折柳情人不在,谁能禳解。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冷雨幽窗,灯落人亡。丽娘一病,终是魂归冥,魄归泉,人间不见,阎浮殿里,冥判其阴司数未该,魂魄任来归。

彩云扶月上,青鸟闲来往,丽娘寻的柳卿,冥界人间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长夜难过,无眠清坐。“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柳生欲复丽娘生,此生只为丽娘人,行到丽娘身没处,手披荒草看孤坟。可叹情缘,沧海不负桑田,牡丹亭内,人又如故!“我便是柳梦梅,小姐,好生将息去。”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久尘埋,又出烟花界。丽娘妻柳郎,“柳郎,今夜方知有人间之乐也。”

“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掠开。好开怀这愈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闺阁不知戎马事,丽娘不知。丽娘走上朝廷,才知道它比冥殿可怕。

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真假,姻缘姹,一曲终了,“状元柳梦梅,除翰林院学士,妻杜丽娘,封阳和县君。”牡丹亭下,千愁万恨已过,有情人还魂情人应。

圣人理学,封建礼教,强压的是人性,人可无情?情可应缚?丽娘的爱情偏要循心,哪怕三年埋土下,亦要寻郎,死亦要复生。书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凡提到丽娘二字,总不免想起黛玉,二者皆活在封建礼教下,所谓的爱情从来不被世人认可,婚姻大事,定当听从父母,或门当户对,或为联姻之棋子。像丽娘追求梦梅,像黛玉渴望宝玉,丽娘的反抗胜过崔莺莺,而黛玉,又胜过丽娘,只是丽娘的反抗有果,她最终得到了幸福生活,而黛玉却含恨而死。

有多少压迫,就会有多少反抗,封建之“理”又怎能大过“情”这一字,可终究,一句“存天理,灭人欲”,一句三从四德,还是离了多少鸳鸯,还是让普天之下少了多少爱情佳话。无论是谁,都没有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阻挡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权力,也没有束缚女子,束缚大好年华的理由。

一曲牡丹亭唱尽世间多少凄凉和荒唐,世间何物似情浓。

《牡丹亭》读后感5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为何《牡丹亭》能成为经典,它的优秀之处在哪里?

    《牡丹亭》魅力,就在一个“情”字。而此“情”之奇,奇在源于一“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是汤显祖的艺术独创。元明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大都先期在某一场合一见倾心,莺莺与张生佛殿“惊艳”,王瑞兰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而与李益结亲,或者是现实中的有情人其实前世姻缘早定。惟独杜丽娘、柳梦梅在生前从未谋面,甚至根本未知有对方的存在,杜丽娘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境中出现了幻想中的意中人,“将奴搂抱去牡丹亭边,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杜丽娘以梦,真、以虚作实,寻找梦中人。

    惟其是梦中,杜丽娘少女的心勃然绽放,她的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才能没遮拦、无掩饰地自由奔泻。在梦中她摆脱了一切礼教的束缚与人为的拘束,她的心灵与肉身是那样自由舒展,自如张开,是那样青春勃发、激情洋溢。她羞涩而欣然地接受了柳梦梅给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的赞美与怜香惜玉之情,她惊喜而温柔地体味着“忍耐温存一晌眠”,与意中人儿“紧相偎,慢相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逗得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试想,若不是在自由的梦境中,杜丽娘如何得这“天留人便,草籍花眠”,她如何能与他相识相爱,而且痛快地“幽会”,让“情”如此自由无拘束地热烈奔放一番,以至于使杜丽娘如此刻骨铭心呢!

    汤显袓紧紧抓住杜丽娘——“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一是,让杜丽娘去“寻梦”。杜丽娘游园后,“竟夜无眠”,即去花园中寻寻觅觅,“只图旧梦重来”。梦,本是虚幻的,但是却要去“寻”,此又是一奇。奇中以见“情”之真与“情”之坚。二是,寻梦不见,杜丽娘一病憔悴,她就自行描画,“写真”留春。这又见行为之奇。三是,杜丽娘一病不起,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将她葬在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四是,柳梦梅“拾画”、“叫画”,竟引来杜丽娘香魂翩然降临,与他夜夜幽媾。这是奇而又奇。五是,柳梦梅遵杜丽娘吩咐,掘坟竟使杜丽娘还魂复活,令人不胜惊奇。从惊梦、寻梦到写真、情殇、拾画、叫画、回生,都是由梦中之情生发出的一连串奇幻之行。汤显袓是写“梦”的圣手,“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都以“梦”的构思深化戏剧创意,其中《牡丹亭》——“梦”最为奇幻新颖。汤显祖把杜丽娘——“梦”发挥得淋漓尽致。

    梦境的自由流动变幻潇洒,使梦境富有浪漫的诗意,烘托出梦中之情的浪漫浓烈。而其后生发的一连 串行动也都是风雅别致之举,充满诗意。汤显祖让杜丽娘之情萌发于这一连串满贮诗意的戏剧动作与意象中,奇幻的梦境、浪漫的风流行为与优雅的诗情意象,烘托出杜丽娘之情。这是《牡丹亭》的浪漫诗情构思。

班固 洗稿 司马迁 史记 与 汉书 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