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牡丹亭读后感800字高中(牡丹亭读后感2000字)

  • 丨丶可灬丨丶可灬
  • 作文
  • 2023-03-14 16:08:01
  • -
孙子兵法 的读后感2000字

《牡丹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牡丹亭》读后感1

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

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

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牡丹亭》读后感2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读后感3

有一本书最好是在静晚上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是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询问自身:梦究竟是什么?于丹说,梦只事关情结,只事关一个人心里的体会。汤显祖却道:梦里之情,何苦非真?天地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非常简单,便是摆脱深闺大院,恍然间,见到哪个真实的自身,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不讳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如此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哪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深刻的怀想。

杜丽娘,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叙述的爱情小故事所触动。梁梦里,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此后欢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人死之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苑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轴,忆起梦里佳人。他不管不顾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墓葬,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曲折,两个人最后兴得皇上赐予婚缘,此后相随相伴,相识恩爱。假若缘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一样,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石,仅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青石板,满园春色,也有那一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也许假如丽娘不摆脱那深闺大院,没有看到袅晴丝吹来闲院落,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一段爱情是否会锁进封尘中,不容易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身后有二颗脱去凡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交给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个宋明理学抑制,封建社会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释放个性化,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讲,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越来越固执英勇,勇于为爱情舍弃性命,敢于在朝堂以上据理辩驳,慷慨陈词。仅有为随意,为信心拼搏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找寻本真的刚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实的自身。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在污秽的官场,因此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荣华富贵因此他逐梦青山绿水,无拘无束。请相信,人有时候会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会被别人当做冰穹,光辉立在身旁,却没法被庇佑,但人有时候会因为微不足道而强劲,要是他坚信自身,超越自我,实际上人的本真很强劲。

我想,我该再次打开第一页,由于爱情的小故事没有终点,自身的完成没有终点站。今夜,也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4

在她之前,是崔莺莺,在她之后,是林黛玉,她们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丽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个字却拆散了多少姻缘,为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望而不可及,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没有人回答,因为理学不允许,因为礼教不允许。

古往今来,若说有情女子,当提丽娘。“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课是《关雎》,古人以为这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女子的闺范读本,但殊不知在丽娘眼中,这分明是一支恋歌。她正值青春,为何要日日身居闺房?她偏要走出牢笼。

“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放其心,着甚春伤?”,丽娘偏不。游园见柳生,见后又惊梦,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不出闺阁,又怎知相思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丽娘怎甘在幽闺自怜?父亲却怜女儿无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忙训春香,殊不知丽娘心中燃起的情分岂是春香能够阻拦。梦醒,便寻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丽娘自是寻梦心切,白日青天,却叫人抓不到魂梦前,痴儿自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也不见,寻也不见,从此时时春梦里。

梦回人杳,闺深魂销,丽娘“泪儿几曾干燥”,可怜消的人憔悴。“春香,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短暂欢喜却转心焦,“则怕呵,把俺年深色浅,当了个金屋藏娇”,日思夜叹,因何一病,起到半年。父忧泣,忙请人禳解拿药,可奈,“世间只有娘怜女,天下能无卜与医!”。人间奔忙,只为阴阳,折柳情人不在,谁能禳解。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冷雨幽窗,灯落人亡。丽娘一病,终是魂归冥,魄归泉,人间不见,阎浮殿里,冥判其阴司数未该,魂魄任来归。

彩云扶月上,青鸟闲来往,丽娘寻的柳卿,冥界人间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长夜难过,无眠清坐。“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柳生欲复丽娘生,此生只为丽娘人,行到丽娘身没处,手披荒草看孤坟。可叹情缘,沧海不负桑田,牡丹亭内,人又如故!“我便是柳梦梅,小姐,好生将息去。”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久尘埋,又出烟花界。丽娘妻柳郎,“柳郎,今夜方知有人间之乐也。”

“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掠开。好开怀这愈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闺阁不知戎马事,丽娘不知。丽娘走上朝廷,才知道它比冥殿可怕。

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真假,姻缘姹,一曲终了,“状元柳梦梅,除翰林院学士,妻杜丽娘,封阳和县君。”牡丹亭下,千愁万恨已过,有情人还魂情人应。

圣人理学,封建礼教,强压的是人性,人可无情?情可应缚?丽娘的爱情偏要循心,哪怕三年埋土下,亦要寻郎,死亦要复生。书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凡提到丽娘二字,总不免想起黛玉,二者皆活在封建礼教下,所谓的爱情从来不被世人认可,婚姻大事,定当听从父母,或门当户对,或为联姻之棋子。像丽娘追求梦梅,像黛玉渴望宝玉,丽娘的反抗胜过崔莺莺,而黛玉,又胜过丽娘,只是丽娘的反抗有果,她最终得到了幸福生活,而黛玉却含恨而死。

有多少压迫,就会有多少反抗,封建之“理”又怎能大过“情”这一字,可终究,一句“存天理,灭人欲”,一句三从四德,还是离了多少鸳鸯,还是让普天之下少了多少爱情佳话。无论是谁,都没有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阻挡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权力,也没有束缚女子,束缚大好年华的理由。

一曲牡丹亭唱尽世间多少凄凉和荒唐,世间何物似情浓。

《牡丹亭》读后感5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img]

女娲造人读后感范文5篇

《女娲造人》 故事 主要说的就是从前有一个女神叫女娲,女娲用五彩石补完天,然后又用五色土来造人。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女娲造人》的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女娲造人读后感

《女娲造人》的神话 传说 让人赞叹不已!传说写了女娲在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人儿,女娲为了能更好的让人类繁殖下去,把男女分配好进行繁殖。就这样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

“相传很早以前,天地之间只有女娲一个人。白天她面对着山川锦绣、鲜花经开的迷人景致,自娱自乐,飘然与名山秀水和万花丛中。可是到了黑天,她却双眉紧锁,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与寂寞。她幻想着:要是能有一天,有好多人和自己一起观赏风景的话,哪怕是一人,该有多好啊!于是第二天,女娲就到小溪边,用黄泥一丝不苟地做起泥人儿,打算到了晚上和它 说说 话,好打发寂寞无趣的时光。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娲刚做完了一个泥人,没想到那个泥人竟然朝女娲说:‘妈妈!妈妈……’女娲被这喊声陶醉了,她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欣慰的看着眼前的情景,一种成功的喜悦使女娲有升发了无穷的力量。她接着又埋下头捏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时间过得很快,女娲不知道捏了多少个泥人。她已经气喘吁吁,没有力气再捏泥人了。忽然一个新想法又掠过了她的头,女娲起身折了一根柳枝,沾满了泥浆,然后再甩了出去……天黑了,女娲筋疲力尽了,她看了看自己的周围,又看了看山坡上、溪水边站满了人,人山人海。女娲朝大家挥了挥手,然后,她把肩宽和肌肉健硕的人分做一部分,把他们叫做男人;把胸部比较丰满的人分做一部分,称她们为女人,并规定他们可以自由娶嫁,生儿育女。人类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了下来。”女娲爱动脑,而且非常聪明的人,这个 神话故事 ,我从中感受到了女娲是一个聪明、勤劳、顽强的人。

在生活上,我们要有女娲这种毅力顽强、坚持不懈、勤劳上进的精神。有一天下午,我看到一个青年人看到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青年人跑去扶这位老奶奶过马路,奶奶很高兴地接受青年人热情的帮助并且对那个青年人说了声谢谢。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像这位青年人一样热情的助人为乐,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一些遇到困难的人,帮助一些需要求救的人。在学习上我们要付出努力,要认真的学习。只要不怕累、不怕苦不要轻易的放弃就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收获,不努力就必定没有收获,努力了就有可能得到收获。只有努力就会有回报。我非常敬佩女娲娘娘,在学习我要学习她聪明机智,坚持不懈战胜困难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我们应该沉着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也要想办法去解决,如向学习或老师请教,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解决遇到的难题,我们拥有这种品质,今后才会有更大的信心面对更大的挑战。

女娲是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女神,她的精神品质会鼓励我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学好各科知识,扎扎实实打基础,争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女娲造人读后感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就在盘古刚开天辟地的时候,有一位女神诞生了,她的名字叫女娲。

这位女娲娘娘可和神话里的女娲娘娘不一样,她可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石匠,大地的万物基本上都是她 雕刻 出来的。有一天她看到天上的鸟儿是成双成对的,树上的松鼠也是成双成对的,心里感到有一点孤单。她忽然想到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同类,可单单就是自己没有同类,为什么不创造一个更自己一样的生物呢?说干就干,女娲娘娘从山上拿了一块大石头,按照小溪边自己的样子雕刻着,不一会,一个机灵的小人就诞生了,女娲双手合拢施法,小人马上就有了生命,不停地向女娲叫:“MOTHER,MOTHER。”女娲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而且这种小人和那些低等动物不一样,一眼看上去就感觉特别得聪明,还刚诞生就会说英语,女娲娘娘一直想让这种生物覆满整个大地,就一直不停地工作,可是力不从心,小人总是达不到女王想要的那个数量,想了很久,灵机一动,不如让这些人类自己雕刻自己,她只要施法就可以了,这样果然省事,人不一会就覆满了整个大地。

可是人总是要死的,然到还要重新制造吗?所以女娲要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繁衍,从此以后人越来越多,最后管理了整个世界!

女娲造人读后感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对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却是无限的。

天地混沌初开,世界有了生命,可人是从何处而来的呢?人们不知道,他们就猜想,或许是一位神人用泥巴捏的吧,这个神人叫什么呢?干脆就叫她女娲。那么,这位女神又为何捏人呢?一定是看见那一片片莽莽榛榛的原野,感到荒凉寂寞了吧。女娲为什么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呢?估计是她来到上个池子旁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并且池了旁边有许多黄泥,便突发奇想,抟土造人了吧。

就这样一个个提出疑问,又接二连三的给出想像的解答。问答环环相扣,既出乎意料之外,又符合情理之中。于是,世间有了人类,人类分为男女,男女自己配合,配合创造后代……于是,我们不得不对古人丰富合理的想像竖起大拇指。

女娲造人读后感

在科学的角度,我们人类是从猿类进化而来的,可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人类的形成,是一个关于创造的神话。

孤独世界

莽莽榛榛的世界里,地上跑着老虎和野狼,水里游着鱼儿和青蛙,天上飞的是鹰隼和云雀。一切都十分美丽。

可唯独没有我这样的生物!一个人身蛇尾的神这么想。她就是女娲,她苦恼地走着,扔块石头到水里,有鱼跳出来,不像自己;吹股风到树林里,有鸟儿飞出来,不像自己;叫一声到草丛里,有兔子跑出来,还是不像自己。

形单影只的生活让她萌生出一个念头,那就是创造。

大胆实践

池塘边,下起了细雨,泛起阵阵涟漪,芦苇随风摇摆,汗水一滴滴浸入黄土。女娲手捧着一把泥巴,团一团,捏一捏,一个小人就成了,放在地上,一声“妈妈”叫得她心都化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充满全身,她真是太开心了!于是就马不停蹄地干,用了各种办法,不分昼夜地工作,女娲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做母亲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崭新开始

大地上,热闹异常,人满地乱跑,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了他们的踪迹。女娲还像从前那样漫步在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是,她不再孤单,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同类!孤独已经离她远去,有许多的人陪伴着她,她是多么快乐。

如果女娲没有创造的念头,如果她不敢于创造,那么陪伴她的,只有孤独。

女娲造人读后感

我读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后有很多感想。

女娲是因为她太孤单了,才造成出了人类。女娲是一个爱动脑的女神。我要向她学习,让问题化解掉。例如,我有些题不会做,多读几遍就会了。

女娲是这样造人的:有一天,女娲找到一条小溪。于是,她就在溪边蹲下身来,拿起泥巴,照自已的样子,做了一个泥娃娃。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把泥娃娃放到地上时,那个泥娃娃居然活蹦乱跳的。

女娲心里很高兴,就继续捏泥娃娃。不一会儿,女娲就做了好多好多小泥人儿。并且还给她们都戴上了头饰。

女娲心里想:如果死亡一批再造一批,也太麻烦了。于是她就给男的注入了阳气,给女的注入了阴气。

因此,女娲也就被人们称为始祖。

相关 文章 :

1. 《牡丹亭》读后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2. 《牡丹亭》的读书笔记范文5篇

3. 2020读《牡丹亭》高中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4. 关于蚂蚁士兵的读后感

5.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

6. 关于《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5篇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寻求高中读后感佳作,谢谢

如何写好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链接:

?pwd=p48t 提取码: p48t

《游园惊梦》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我整理的《游园惊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1

《游园惊梦》描写了动荡过后一群由南京迁往台北的军官和官太太们的一次上层宴会,以钱夫人和其他人作比较,讲出世事变迁,人事难料。全文详细描写了钱夫人来到窦公馆参加宴会这一完整过程,由于这些官太太们之前的特殊身份——戏子,和军官们的爱好,这场盛宴就以戏曲作为了主要基调。而以“游园惊梦”为题目,“游园惊梦”既是昆剧中的名曲,又概括出了作品的内容。钱夫人此次到窦公馆一游,确实击碎了她往日的繁华之梦,道出世事变迁,人事难料。其中分别用客观的视角和其中钱夫人的主视角描述了这次舞会,以昆剧游园为线索描写了钱夫人本人的游园,和故事情感高潮是想象起以前的情景的惊梦。其中夹杂着时代的变迁和命运的挣扎。游园的起由是因为桂枝香的宴请,惊梦呢,是因为花雕?那割喉的花雕。是丈夫的过世,家境不比之前。而之前那些不比自己的人,如今却如此顺风直上。大家的变化,强大的落差感,不由让钱夫人心中一惊。

宴会的场景高雅精致,布置讲究,无论是从活动安排还是饮食甜点都别具心思。文章中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一一描述,还将各个人物的穿着打扮都详细的介绍。生动展现了一次上层聚会。

文章以钱夫人和旁观者的多重视角描写,在我看来是文章中的亮点。钱夫人的视角中,刻画得极为细致,房中的布置和各个人物的穿着打扮,以及钱夫人对往日的一幕幕重现而产生的伤感,但文章却一直以“钱夫人”来叙事,不直接取代以第一人称,又有旁观者的叙述,这样更方便完整的描写了整个宴会的场景,又有从中脱离出来,看清世事变化,突出主题的作用。文中钱夫人的内心情感是十分重要的。细节中都描绘出钱夫人的落寞。开始觉得自己墨绿色杭绸的旗袍颜色不好,接着回想过去,自己还在为桂枝香请三十岁的生日酒,而如今桂枝香(窦夫人)已经随随便便能体体面面自己操办一场聚会,而轮到钱夫人不适应了。如今的桂枝香,窦夫人穿戴体面,而钱夫人仿佛已经不合“潮流”,大有一种一代新人胜过旧人的样子,钱夫人心中的苦与落寞,也就不难体会出来了。正是这种变化,表达了世事变迁和命运弄人的主题。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2

情不知所起,一望而深。影片一开头,水面倒影,苍老语言,便勾起了回忆。牡丹亭的折子戏,游园和惊梦,点了状的柳梦梅和杜丽娘,30年代的苏州和昆曲。容兰和翠花虽然都是女性,但二人在舞台上却都是天生绝配,《牡丹亭》,容兰饰演的柳梦梅,翠花饰演的杜丽娘,天衣无缝,令人唏嘘。

影片就在这《牡丹亭》的唯美和梦幻中徐徐展开。翠花,是得月楼最风光的女人,像瓷娃娃一样温婉二而又纯净的东方女子。容兰,容府的小姐,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的志向,虽家道中落但却一心要做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束缚,报效国家。侯门一入深似海,容府枯燥的生活和人情的冷暖令翠花十分孤寂,当容兰看到翠花的黛眉细眼,单薄而又落寞的身影,自然而又融入红叶飘飞的背影,不禁心生怜惜之意,便想要照顾这个在鬓发中流露着高雅,浅笑中倾泻着矜持的女子。在飘飞如烟的苏州园林中,两个女子心生暧昧……

纸醉金迷,朝飞暮卷,繁华如昙花一现的背景,飘渺轻烟一般的故事,得月楼的狂蜂浪蝶的欢场薄幸,容府荣华的家道中落也只不过是一场繁华一场梦。这个在这个背景下的两个同性的爱情故事,没有深情,没有生死相随,没有苦苦抗争,这种感情始终是淡淡的,相依相偎,却不互诉衷肠,也不承诺。然而如花美眷,不过似水流年。前有翠花对二管家的隐隐心动,夜色中交谈的寥寥数语,醉眼似开还闭,潜藏风情万种,却骗容兰自己从未留意过他。后有帅气的刑志刚,给了容兰最真切的爱,却在两人的感情中撕开了一道狰狞的口子……然而二管家好刑志刚的出现,隐没,并未使两人就此默然,因为彼此互懂,所以慈悲,因为爱,所以相守。

影片最后,两人谈及曾经背叛的往事,却只剩一句“都不打紧了”。人生如梦,来也匆匆,却只需两人记得那年落英缤纷的园子里,两人笑语嫣然,合唱的那一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3

以前喜欢看百家讲坛,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于丹品论语。后来她在百家讲坛上也讲过昆曲。最近,我开始读她的这本书,又觉得收获颇多。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昆曲了解甚少。只知道它是源自江苏昆山,戏曲之母,也仅仅只知道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才知道,原来昆曲里面的腔调有这么讲究,弯弯绕绕与起承转合。《游园惊梦》这一折故事原来有这么的曲折。谈到戏曲,其实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

我们现在甚至无法再欣赏戏曲的美丽。于丹的厉害之处在于她能用最精准的语言,开阔的思维解释古人的思想情感,让我们身临其境,体会故事中的悲喜。字里行间,我才发现,原来昆曲是如此有魅力。它细腻,婉转,精致,能洗涤浮躁的心灵,能让我彻底静下心来,放下一切,走进故事,感受古人的情感,古人的智慧。书中说,昆曲可以代表一种慢生活,这种生活当中,有从容不迫,有至情至性,也有大彻大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行色匆匆,整天奔波忙碌却难得有闲暇去推开“园林”的那扇门去寻找内心最初的宁静。我希望借此能够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心浮气躁,遇事从容冷静,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情不知其何所起,一往而深。”我想昆曲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不管是否了解昆曲的人都能感受到并爱上它的那份宁静的古典之美!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4

初识游园惊梦,在课本上,在杜丽娘的感情里。我并不是一个扭捏的女子,只是因为喜欢,便借阅了夏达的《游园惊梦》,而我是真的不喜欢这种封面。虽然是暖色调的画面,但是水粉味太重,线条太过于凌厉,满树白花似雪,映衬着女子半面桃,我喜欢的粉色一深一浅的铺张开,晕染整个画面,如此的柔美竟让我不知所措。

而完美,本身就是夜幕下的一场烟火,刹那芳华,待看完这本书,合卷时,萦绕在心头的只剩无线唏嘘与惆怅。

闺蜜是一个美术生,她说每次看到夏达的画就会想起江南,而我在《游园惊梦》的故事里,没有看到江南的春光滟滟,也没有看到江南的水波涟漪,我只看到了夕阳下深园的闺阁。屋外桃红柳绿,似在等风来,看似触手可及,却始终隔着一帘幽梦。如此稀薄的光景,怎的都驱散不了心头隐绰的压抑。

文字在我心中是世上最奇妙的东西,用文字编织出来的世界让人无限遐想。在最深处,有种莫名的情感,品尽这世上的无可奈何与悲欢离合。

夏达是仁慈的,她的蝴蝶、她的花精、她的鹤仙都在最后的最后,藏着淡淡的忧伤。即使,没有心满意足,却也是心甘情愿的。

写到这儿,让我想到了沧月,他笔下的很多人,大多都是纵然倾尽这一生,也无法相拥。就好似,我明明在你的身边,却再也无法靠近一分一毫。

那么,即使挥斥天下,抬头可睥睨这红尘,俯首可指点这江山,又问何用?良辰美景亦无能,自此悲歌绕余梁。

蓦然回首,只有我在灯火阑珊处,而你我已咫尺天涯?

就似那裂帛,讲结局、人心都揉碎跟你看。就似鲁迅说,“杯具,就是将世间完美的事物撕毁给你看。”

春风过,芙蓉落,惊醒梦中爱人。只但是是一次风的叹息,便轻易吹散了小小的心思。

最初的邂逅总是完美的,无人可知命运的黑手捣腾出多少苍凉与悲伤。而我只愿,若长相守但是你拈花我把酒,酒醒后能否赏我好梦如初。

须臾与不朽,只在咫尺之间。

一场梦,也成就了完美的邂逅,亦成就了无尽的厮守。

看到这儿的你,是否也怀疑自己正身在梦中?如此,小九告辞了,让我们在梦里把酒言欢。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5

在我初读白先勇的《游园惊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乱,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东西,特别是里面的人物关系,真的是很混乱。但是,当我再度读的时候,我突然间就明白了,感觉出了作者所要说的东西。《游园惊梦》作者通过细腻地描写钱夫人去参加窦夫人的一次家宴的'全过程,展现的是得月台姐妹们凭美色才走进上流社会之后的沉浮、命运以及她们酸甜苦辣等人生况味,感悟人生如梦一场,虚幻缥缈。文中她们命运的相似、重叠和循环,不禁让我想起一首诗里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不禁让我感叹人生如此的变幻无常。

从钱夫人的爱情上来说,起初她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保障她生活的一种是手段而已。所以,当她还是青春年少时,她嫁给了已年近六十的钱鹏志,连妹妹也嘲笑她,可是这却让她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她生活的风风光光的,每天锦衣玉食,可是在这锦衣玉食的背后藏了她多少的辛酸和无奈。她本应是享定了荣华富贵的,可惜她长错了一根骨头,物质上的荣华富贵已经不能满足她了,她还想要爱情上的满足,只可惜她和他的爱情靠不住。而现在她的物质也靠不住了,因为她可以依靠的人,已经禁不住时间的消磨而走了。她本可以在得月台唱一辈子的戏,然后嫁人,日子清贫却也安稳,可是她嫁人了,却是做了人家的填房夫人,享尽了荣华富贵,她本应该就这样一直的空虚的过下去的,可是她却爱上了一个她不该爱的人,爱情得不到,她本应该继续过着她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可是她的生活的保障却没了,钱鹏志去了。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一切都在变化着。她在爱情上遭遇挫折,她在亲情上也是如此。当她嫁人时,她的妹妹,嘲笑她,钱鹏志可以当她爷爷了,她的心不敢有希望;当她发现她的爱情时,她的妹妹,她的亲妹妹,在她的心窝上又插了一把剑,让她的人生就此彻底的没有了希望,特别是在妹妹月月红明知道唱戏之人不可喝酒时,硬是要逼她喝酒,抢走她所喜欢的人,让她失掉了唱戏人最重要的嗓子和最喜欢的人。还有那旧日官宦世家的兴衰,兴,被人捧在手心,拱在心头,多得是阳奉阴违,以前的钱夫人筵前酒后风光无限,谁敢议论她是秦淮河得月台的蓝田玉,现在的窦夫人谁还会不给她面子;衰,别人看不见你,任你自生自灭,却是性情显露,现在的钱夫人没有了靠山,没有了人前一切的风光,没有了汽车,没有了让人眼前心里都羡慕的光环,谁还在乎她。议论她的过去,直直地揭她的伤疤,是她们的兴趣。兴!衰!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总是不确定的,不可能一直兴盛下去,总会有衰退的一天,总会有代替你的那个人。

无独有偶,窦夫人的人生差不多也是这样的一个轨迹。她本应是嫁给任子久的,可是却被她的妹妹,亲妹妹抢了去。窦夫人和钱夫人的命运是相似的,她们的妹妹也是相似的。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在的赖夫人可能是以后的钱夫人,或是以后的钱夫人还不如现在的赖夫人,现在的钱夫人可能是以后的窦夫人,现在的徐夫人可能就是以前的钱夫人或者是赖夫人,而天辣椒和月月红两人可以看成是相同的一个人,不论是以前还是以后,都是这样,直到她年老色衰,最终孤独的死去。这一系列的人物,徐夫人----天辣椒和月月红----窦夫人----钱夫人----赖夫人,向我们展现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生百态,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世间的世态炎凉,“人生代代无穷已,人生年年只相似”。

在人生中,爱情不可靠,亲情不可靠,承诺不可靠,生命不可靠,权势不可靠,一切的东西都是那么的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只能茫然地走下去,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不长久的,爱情,亲情,生命,权势,它们就像是海市蜃楼,美则美矣,却不真实,最终徒留下无尽的悲伤。在这一生中,可能有过希望,可能有过幻想,可是最终的一切只是梦一场,你好像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只能是任命运的船带你到任何地方,可能有狂风,可能有暴雨,可能还会触礁。但是人生中纵有如此多的变数,却抵挡不住命运的安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让我看到了人生年年只相似!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6

因为喜欢昆曲曼妙的身段,华丽的服饰,而爱屋及乌喜欢上了其雅致的戏词。于是乎《牡丹亭》成了我的至爱,汤显祖成了我心中的大师。

《牡丹亭》不管从结构、文辞还是从思想上来看,都可以算是一部巨著,尤其喜欢其中的《游园惊梦》一折,现在我就其中的一些东西来谈点自己的看法。

游园惊梦一开始,就是一曲【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如此如花美眷,却在深闺中锁幽怨,怎么不令人疼惜;良辰美景,却只能空对镜中容颜黯然伤逝,怎不令人同情。怎料深闺难锁春光,小春香在杜府发现了一座大花园,终于寻得机会游园,怎不令人高兴,终到一桃源深处,才不辜负这似水流年。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一直被许多昆曲名家唱响,不知汤公是在一种什么样子的心境下写下的这句次,美轮美奂,一位二八娇娘,从未出来游玩过,看见春光无限美好,不禁发出一丝感慨。姑娘天生是爱美的,不知不觉倒要和满园春色比美了,好一个端庄秀丽而又不失活泼的杜丽娘。

因为长锁深闺,便爱煞这自然春光,于是乎就有“【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虽然锦衣玉食,却最爱天然本色、自然美景,美得与万景争春,我们在此不禁慨叹杜丽娘的如花美貌了。

一句“春香,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写出了太守之女的无奈,多年来在封建思想森严的家庭中生长,每天所能做的就是刺绣读书,连瞌睡都不能打一个,心中有无限情愫都不能说出来,死气直逼青春,未料想清风吹皱一池春水,唤起了姑娘心中的无限生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多美的景致,撩人春色,让人唤起了对生活的无数希望,春风吹醒了一位沉睡了多年的女子,重燃了她对生活的无数期待。

“【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传?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而眠。”闲煞良辰美景,却有万般情愫涌入心头,难以消解,于是在无限春光中,以天地为被,自顾地小眠起来,不想梦中却碰见自己心仪的书生,于是就有了约会,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由此开始。

正是有了这场游园惊梦,才使得牡丹亭的魅力提升许多,这是杜丽娘反叛的开始,为了爱情,她挣脱牢笼,寻找自己的所爱,可能是现实中无法满足,只有在梦中才能完成,于是就有了杜丽娘那美好的“南柯一梦”,作者把这种梦现实化,才使得这部巨作有了现实意义。看过许多版本的昆曲“游园惊梦”,每次都能被演员们的表演所感动,但是还是觉得有很多演员还是没有演出原本的味道来,觉得现有最好的版本就是梅兰芳和俞振飞版本的“游园惊梦”,虽然梅兰芳是个男旦,但确实把那种深闺女子的端庄秀丽和不甘寂寞的心理描画得丝丝入扣,真不愧是大师。

单是游园中的一个身段,就忍不住要叫好了,常在闺楼待着,一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心情万分高兴,但是太守小姐的身份又使她不能像春香一样无限惊喜,只有通过神情和身段的变化慢慢察觉出她的喜悦。再就是惊梦中的那段,看见了一个俊秀少年,心中无比热爱,但是因为长期受礼教制约,杜丽娘不可能像其他女子一样,心中的感情她不能轻易表露出来,这个时候她的心理是有着很强烈变化的,我们只有在慢慢揣摩中才能发现。一个眼神告诉我们,杜丽娘这时候是“有点怕,但是又有点期待”,一个深闺女子的心境在此就一览无遗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看完“游园惊梦”,就被其中的美词吸引住了,而且暗觉其中的音律也是极美的,特别想沉静在其中,享受其中无限高雅的文人气质,感受其中无限美好的爱情故事,美仑美奂。

每次看明清时期文人写的剧本时就会莫名地感动,总觉得那是世间最美好的词句,现在的昆曲就是以当时的剧本为蓝本,然后再适当改变的,所以总是觉得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所以我总是不自觉地燃起保护中国戏曲的愿望,希望中国人能在生活之余,多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关注我们的戏曲舞台。

《游园惊梦》读后感 篇7

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乍看名字觉得应该是美好的爱情剧,看完才知道,其实想想也是,那是一个什么样压抑而不自由的中国,封建体制对人的残酷压制下,自由的爱情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只让人觉得,丽娘的回生美满,不属于她的时代,也不属于这个时代。

当时封建的社会,使得当时处于深闺中的的丽娘,内心多么感伤。她的感伤来自她发现了一个原本自由美好而自然的世界,她的心再也不会归之于礼教的枯寂了。这人间不会真正泯灭的是真情,是自由的渴望,是爱,是热烈的追求,是可以生可以死而死可以复生的追求,当发觉了真的自由,不自由的现实还有什么不能摒弃的呢?史载汤显祖每每写到动情之处便在后花园痛哭,世间为此自由献身的人有几何,世间懂得此般自由的知音在何处?汤显祖一生也只是在做梦,一生四梦而得意处唯在牡丹。他的知音是他所心造的丽娘,而剧中的丽娘或只有一个春香算得上理解同情,那个柳梦梅,美好得让丽娘觉得他的不存在,存在的柳梦梅是在梦里,我们的丽娘多么渴求,唯有奋不顾身地为梦而死了。丽娘觉得值得去死。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有多么贴切。

丽娘绚烂的春天游园惊梦,在凄凉的中秋黯然魂消,死前万般惆怅地悲吟:

轮时盼节想中秋,

人到中秋不自由。

奴命不中孤月照,

残生今夜雨中休。

痛哉痛哉!在弥留的最后一刻,丽娘深深向母亲涕零拜别,以谢养育之恩,这个细节,却有万般滋味,情与理难言的感动,丽娘不会是以为自由的现实先知者,丽娘不作激烈的抗争痛诉,丽娘不哀怨任何人,这般花花草草有人恋,生生死死随人缘,酸酸楚楚无人怨,丽娘不哀怨任何人。她的热烈的幻梦和渴望的自由只属于她自己。在深深拜别的刹那,让人潸然泪下。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这是名为冯小青的女子临终的绝笔。你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几复悲吟,那个时代少有人懂得你的心。你的回生不在你的时代,你的回生只属于未来一个自由的春天。到了那一天,古中国真正自由的美好时刻,满园春光,群芳争艳,芳草如茵,梅花已经凋谢,而牡丹花开正好,我会告慰你,愿你安息……

《牡丹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第十出 惊梦

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着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戏剧

《牡丹亭》是昆剧中的经典剧目。石凌鹤改编的赣剧弋阳腔《还魂记》,被拍摄成彩色电影,亦曾被台湾导演陈国富引申发展出电影『我的美丽与哀愁』。

又名《还魂记》,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解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甚至有读者为之断肠而死。 据比汤显祖稍晚的沈德符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这充分体现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300字

1、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3、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 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