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生命密码尹烨经典语录(生命密码1解读完整版)

  • 唯美之恋唯美之恋
  • 作文
  • 2023-03-06 03:28:01
  • -
自然科学 缘来是你屋的书店 孔夫子旧书网

《生命密码》读后感一

华大基因在我们深圳。2017年的高交会,我开始知道有个华大基因,大概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我从没有去关注生命科学的内容。

孩子爸很喜欢看凤凰电视谈话类的节目,像一虎一席谈,鲁豫有约,窦文涛的圆桌派等等。2021年12月初尹烨参加了圆桌派的一期节目,孩子爸刚好看到首播,召呼我看,还没看到十分钟就粉他了。之后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又重复看了几遍,信息专业又量大到我消化很慢。尹烨理科生的知识量完全不亚于3个文科生,反倒感觉3个文科生一直不在线,有时候根本接不上话,最后尹烨还补了一句其实还是文科生厉害,因为理科知识最后都要用文科逻辑表达出来,给足了3位主持人台阶和面子,这一期《圆桌派》有网友笑称《一个理科生侃晕三个文科生》。

尹烨直言自己巅峰时期,一年看400多本书,现在因为工作太忙了,但是一年也会维持在200本左右,平均2天一本半,咱们看书都是按天算,他看书看小时算,一般一本新书拿到手基本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如果觉得有价值会反复看,没价值就放一边了。尹烨看书的速度一般人真是没法比,难怪成长这么快。他在大学是认真的,积极向上,很多时间花在阅读上。他是国内读的本科和研,工作后才到丹麦去修了一个国外的文凭。尹烨虽然是理科生,但是他文科方面一样不逊色,看看他写的《生命密码》比文科生还幽默风趣。

我迷尹烨一个整月,把他的天方烨谈和尹哥聊基因都翻开了,也扒了他的个人情况。尹烨1979年生于辽宁丹东,籍贯山东烟台。200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基因组学)工程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一此刻打盹,你将做梦;  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to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尹烨就是抓住了大学本科宝贵的四年时间,积极认真地储备了知识。我搜了很多他的信息,又看了生命密码第一章,从他文字表达,了解他在大学期间看了很多书,各种类别的书,旁听课多门课。他在大学期间,始终积极向上,学习和参加社团活动都是认真地。

上周有一晚我看了四篇序,感触很多。尹烨阅读广泛,知识丰富,文笔极佳,有一桶水的储备。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科普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引人入胜,让我有信心能把这2本书看完。大学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是认真地,广泛阅读,积极准备必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当机会来临,前方高能,生命中就有贵人出现,会引导自己再向上提升。感触还有三点,进大学前要把语文学好,从小抓语文底子;文理兼修;不要想太多遥远的事情,做好当下,踏实规律生活和学习。

昨天把第一章看完了,也在悦读小群讨论了一番。有美妈抛出个话题,邀请大家聊一聊:如果跟你的孩子,或者家人,或者朋友分享第一章的内容,你最想说的是哪一篇呢?”有人说:兔子、猫和熊猫、(没有最);有人跟孩子聊鳄鱼很开心,孩子又在读书的基础上又给自己科普了很多鳄鱼的事儿;还有人跟老公讲的是兔子可以孕上加孕,然后还可以分别按时出生,问他知道吗,他说不知道,还说了那个灵芝煮水喝的;有人甚至马上动手种土豆花。讨论后大家都感觉到这一章的难点是本章的最后一篇文章:“莫以基因组大小论英雄”。

总结第一章的内容:大卫坐在银杏树下,鳄鱼带着狗狗,猫咪邀请熊猫,小白兔携带小土豆,远赴星星打扑克牌(碱基对)。串串儿,难忘。

1、几千年的“活化石”银杏树,也叫公孙树,淡定无为,任由那些外来序列随机插入自己的基因组,可能形成新基因或者基因突变。而LTR的不断复制和插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提前占位的作用,从而避免其他病毒乘虚而入,这套基因赋予了银杏极其强大的适应性,甚至核爆也炸不死。

2、印象中凶杀恶神的鳄鱼却被古埃及供为尊崇的神灵,不仅拥有优秀的视觉和嗅觉,还有功效如泳镜般在水中一览无余的瞬膜,以及养护瞬膜的鳄鱼眼泪。这个顶级猎手喉咙背侧有次生腭,可充当食管、气管的阀门,能自由掌控水流进入;耳盖和眼睑能保护内耳和角膜,增厚肺壁避免潜水时的高压强环境对肺的破坏,其心脏在危急情况下能中止对肌肉供血,以确保大脑供氧充足,还有比一般生物更高效的氧气输送系统;鳄鱼血含有强效的杀菌肽,能令病原体束手无策,鳄鱼血清“清剿”HIV病毒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血清;具有超强免疫力的基因组,浑身是宝,如为人类利用可具备救死扶伤的潜质。

3、所有家猫都是当年波斯、埃及一带单次驯化的后代,简称为“单中心或寡中心起源”,而狗的驯化是“多中心起源”,即各地独立驯化的结果。从狼驯化成狗的过程中,6号染色体上有一段5Mb的基因区域在演化中被选择,而这一基因片段也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该区段内两个基因GTF2I和GTF2IRD1的结构变异,促进了狗的社交能力,狗与人类关系越来越亲近,已经成为人类的助手和最亲密的伙伴。东南亚的狗是与灰狼有亲缘关系的最早驯化的,东欧亚犬种对现代犬种的基因贡献更大,西欧亚驯化的犬种则对现代犬种的基因贡献较少。

4、狗可以被人驯化,但可爱机智与人类相处一万年的猫,DNA里的“野性”还是一点儿没变,也就是老话说的“养不熟”,并且喜欢独立山头;而对于有些名贵品种的猫,竟然是它们的基因缺陷或者基因突变造成的各种表型“美”,不禁让人感概,原来“美”有时也是一种残缺。

5、充满着基因缺陷的熊猫似乎是演化失败的代表作,但它们横穿800万年光阴,避过严酷竞争,幸运地存活于世,与之同时代的古生物多以不存在。

6、兔排卵没有规律,可以在交配现场随时排卵,还会“特意功能”让子宫产生不同的胎盘,从而在已经怀孕的情况下再怀一胎,可见兔子的繁殖能力真是奇迹,说它是“生殖狂”一点不假。

7、安第斯山“原住民”——富集淀粉、蛋白质等能量物质及丰富维生素、无机盐的土豆四海为家,不禁使普鲁士赢得战争的胜利,更是受到腓特烈大帝及法国路易十六国王及其王后的喜爱。然而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爱尔兰人正是这种过度喜爱把土豆作为单一粮食作物埋下了隐患,造成历史上的大饥荒,并引发19世纪最大规模之一的人口流动,使美利坚收获了一支发展成为睥睨全球的精英和资本的重要群体。所以基因可以自由表达但是爱不能过度。

[img]

生命密码 ▏遗传基因对你的影响超乎想象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形形色色的生命传奇、时刻迭代的基因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克隆人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得癌症?

父母的基因缺陷真的会遗传给孩子?

基因组学、生命科学为何包含无穷魅力?

“无病人生”离我们有多久?

我们该教给孩子哪些关于生命科学知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 …

重温国宝熊猫“堕落”史,是什么基因作祟,让凶猛的上古神兽“沦为”呆萌的代表;

踏上大脑进阶之路,看人类如何借助大脑物质结构的演化,发起对理性的无尽追求。

每个人如同一滴海水,被时代的巨浪裹挟向前。

唯有以更高维度的视野认知当下,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开拓未来!

华大基因CEO尹烨先生携新书《生命密码》而来,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基因科学知识娓娓道来,艾滋病、癌症、疫苗、生物合成、克隆人……

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生命科学世界,刷新你对生命、健康、自然及宇宙万物的认知。

一起开启这场脑洞与新知碰撞的思想盛宴。

生命密码:

把握你基因里的命中注定暨《生命密码》分享会

尹烨

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华大基因CEO。《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作者。著名科普推广人。

基因组学研究员,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标准化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2019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颁发的“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图: 华大基因CEO 尹烨

他是媒体圈、财经圈、科研圈最受欢迎的生物界“名嘴”,也是传播生命科学的科普工作者。“天方烨谈”基因电台和“尹哥聊基因”公众号的主创。受邀出席WIRED、TEDx、一席、中国企业家论坛等媒体活动,为讲述大众“听得懂的生命科学”。

他是“非典”科研攻关主要参与者之一,曾当选最年轻的中国杰出质量人、华大基因全球化布局推动者、华大基因收购CG项目核心成员、率领华大基因成功登陆创业板。2018年1月,他在JP Morgan会议上率先发布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正式进入百元美金时代、同时发布解密所有5000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生命周期表计划”。

组建面向罕见病群体的机构“同病相联”,和团队一起成立救助遗传病的“华基金”“光基金”,带领团队发起多项罕见病救助计划,并主导“科技援藏暨超低温冰箱运送活动”。关注全球遗传疾病,致力于推动基因科技普惠人人。

活动主题:

把握你基因里的命中注定《生命密码》分享会

活动时间:

2019年7月20日(周六)16:30-17:30

活动地点:

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B活动区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关键词: 科普博物 生命科学 生物学 基因科学 未来科技 生命健康

杨焕明、吴军、冯仑、梁冬作序,陈黎芳、胡晓明、田源、汪诘、尹传红重磅推荐。

科普圈、媒体圈、财经圈、科研圈颇受欢迎的生物界“名嘴”尹烨带你走进不一样的生命科学世界,刷新你对生命、健康、自然及宇宙万物的认知。

◎它有趣、有用,又有科学严谨的态度,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轻松地解答那些古怪而让人忧心的问题,让基因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知识,让生命科学真的流行起来。

◎这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可又不只十万个回答,用有理、有据的科学知识,纠正我们原本以为正确的常识。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让大家从四个角度了解那些我们原本好奇却难以查证的生命科学知识。

思考生命发生的演化:可重温国宝熊猫“堕落”史,看看是什么基因作祟,让凶猛的上古神兽“沦为”呆萌系的代表;也可踏上大脑进阶之路,看人类如何借助大脑物质结构的演化,发起对理性的无尽追求。

感受科学诠释的美丽:一场花丛中的《甄嬛传》将会上演,植物为传宗接代各显神通,其手段之丰富令人啧啧称奇;或者,莫以基因大小论英雄,看看是不是物种越高等,基因组就越大。

关爱基因引发的不幸:“基因的诅咒”将道出缺陷基因密码给人类造成的痛苦与折磨,并展现基因科技所能带来的光明与慰藉。

憧憬科技缔造的未来:干细胞到底能干啥?克隆人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我们的状态还受肠道菌群的影响?生命的设计与构建正在走进现实,本部分将走进合成生物学的曼妙之境,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应用前景会让我们叹为观止。

杨焕明  华大基因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本书的书名是《生命密码》,别开生面。讲述了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知识,话题非常有趣,有不少生动活泼的案例,再辅以风格独特的文字和准确精美的插图,便于展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等多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和知识。此外,也不乏对行业前沿动向的科学解读,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认识生命科学。

吴  军  硅谷投资人,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计算机科学家

《生命密码》一书,不仅告诉我们关于基因的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生命中的因和果。这让我想起了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在所有的现实背后,都有过去的合理性因素。理解了这一点,了解了基因对我们生命的作用,我们就能坦然接受很多结果,更积极、更健康地生活。

冯  仑  万通集团创始人,御风资本董事长,风马牛传媒创始人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科学尤其如此,但也往往更需要认真的精神。尹烨出了本名为《生命密码》的新书,里面包含了40 余个与生命有关的文章,话题领域涵盖动植物、微生物和人,足以满足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人的好奇心。

梁  冬  正安康健创始人,正安“自在睡觉”创始人,正安文化创始人

尹烨两年半的坚持,成就了“天方烨谈”这样一个科普品牌,音频节目播放量高达3000万。而这本《生命密码》,不仅是中国本土的基因科普书,也是尹烨本人探索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本趣味之作。

陈黎芳  华为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

这世界上的书有很多,但有趣的人很少。初识尹烨,他给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我调整体重很容易的原因,原来是我“养”了一肚子好菌群;另一个是关于“一夫多妻”的红鲷鱼:雄鱼死后,就有一条强壮的雌鱼变成雄鱼,以维系家庭。这开启了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尹烨的这本书一定会引起更多人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并点燃他们的求知热情。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命题。我们需要更多有趣的灵魂,带我们一路从星辰寰宇看到灵长万物,洞察世界的尽头和生命的本质。

胡晓明(孙权)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云总裁

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是华大基因的使命,但尹烨在用心打理上市公司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让生命科学流行起来的困难和迫切。科普即公益,他抓住一切零碎时间读书、讲课,对自我要求极高,每张PPT几乎都是精品。我想,只有热爱才会高产。现在他又写了这本书,值得推荐。

田 源 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兼主席

尹烨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位难得的科普作家。他的书引人入胜,我认为其中更有影响力的观点是:“或许,在整个宇宙演化的138亿年间,也曾有无数行星和地球一样,有过智慧生命的踪迹。人类及目前推测出的大约870万种地球生命,在这浩淼宇宙中、在这有限认知内,成了一棵‘独苗’。然而,这棵独苗是否能继续存在,前景并不明朗。人类不曾经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却有着造成大灭绝的能力,特别是近期大量物种的灭绝主因都是人类活动。”像这种超大历史尺度的思维,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尹烨所说,我们应当明白,人类之于万千物种不过沧海一粟。对自然怀有敬畏、牢记人性之本,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汪 诘 科普作家、“科学有故事”主播

《天方烨谈》是我经常收听的一档节目,尹烨老师的语言非常生动接地气,他用人人都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与生命有关的知识。相对于音频节目来说,文字的信息密度大大增加,语言也经过精心打磨,生动而有韵律,我读得津津有味。

尹传红 《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跨界纵谈天地万物之兴衰更替,巧思妙解生命演化之纷繁神奇。涉笔成趣,韵味十足;视野开阔,经久耐读。

2020年 新华书房 第三季度10本好书出炉

读‘对话俞敏洪:不要在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活过’ 笔记2022-06-21

一、观点

(一)不听话?

“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每一代都在颠覆上一代,这就是基因的传承。”还说:“很多权威已经忘了,他怎么当上权威的,是因为他颠覆了之前的权威。”

俞敏洪:你说“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每一代都在颠覆上一代,这是基因的传承,也是人类创新的本质”,这也可以用在中国现代教育上。中国教育讲究听话、顺从,老师也希望教室里的学生听话、顺从,你觉得原则上人类基因本身就希望能对上一代进行优化和迭代,对吧?对于孩子们的不听话或者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创新的想法,家长和老师是不是应该有更包容的态度?

尹烨:我们今天呼唤科技创新,然而科学的创新就是要否定之前的科学,科学不只是会和愚昧斗争,科学也会和科学斗争,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一定是对过去科学的总结、归纳甚至是颠覆。听话的孩子做不了科学创新。我们不能一边提倡创新,同时又在教育上否定大家不一样的思想。

很多不听话的观点最终使科技前进了一大步,比如“人猿相揖别”,也是因为我们和猿类共同的祖先确实发生了几个不一样的突变,使我们这一支的大脑越来越大,最后生而为人。从这个意义讲,人类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断持续地、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慢慢进步的。

(二)不干不净?

尹烨:有一个公共卫生假说认为,很多疾病就是因为太干净才产生的,比如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就是因为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微生物产生免疫,到后来病毒来了,就会引起一次不可逆转的、严重的、甚至终身永久性的损伤。

还有,一个人到了国外,如果出现的哮喘症状一般在七年左右,很大的原因就是环境太干净。另一个说法就是菌群失调,就像我们说的水土不服,本质就是菌群问题。山西有一种特产叫炒祺,就是把面粉加鸡蛋、加油等配料,在白土中炒熟来吃,其实有点像吃土。俞敏洪:这有用吗?我们小时候不只吃土,我记得当时有一种病,小孩得了之后会变得特别瘦,找不出病因的时候,村民就会把用了比较久的马桶里的马桶垢铲下来,煮汤给小孩喝。

尹烨:是的,现在有一种医疗技术叫粪菌移植,就是这个原理。粪菌移植现在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北京301医院、南京军区总院都可以做。相当于肠道菌群失调之后,拿点健康的肠道菌群给补上,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直接用药。

(三)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规律睡眠、适当运动、保持快乐。

尹烨: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不是吃保健品,而是三件事:规律睡眠、适当运动、保持快乐。这三件事说起来简单,其实还挺难。比如睡眠,要有规律,不能因为今天高兴就晚睡,明天不高兴就早睡;第二,运动要成为习惯,人要对抗自己的懒熵;第三,即使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保持正面、积极的心态,最近我有句话传得很火:远离渣人、远离破事。

(四)想延缓老年痴呆,或者如果真的得了老年痴呆该怎么办?学音乐

学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定要学一个乐器,因为乐器会运用远缘的人类脑区。弹琴也行、弹吉他也行、吹笛子也行、弹古琴也可以,总之学一个乐器。

(五)人如何释放压力?

尹烨:我讲过亲生命性,人需要有一个对象、一个可以陪伴生命、影射生命的对象,这本身是美好的,能在照顾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的美好。一般情况下,我比较推荐大家生活在大家庭中,即使大家物理上没有在一起,但当你和姥姥、姥爷讲一讲开心的事,你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情谊,感受到你跨越空间的感触。

同时,即使在很艰难的时候,也依然要心存希望。很多人不怕死,而是怕活着。一方面我们要一直向正能量靠近,另一方面我们要给自己找到一些志存高远的事情来做,比如看书。我想我们俩都从书中得到了太多力量,尤其看传记,相当于“偷窥”了一个人的一生,然后会发现,哇,原来这么牛的人也有这么惨的时候。霍金二十几岁几乎就不能动了,但这不会限制他的思想,他依然帮我们看清楚了时间,依然在思考宇宙和黑洞的关系。所以,人不应该被束缚,我们是灵长目中最智慧的物种,我们应该把智慧用好,而不要活在一个总给别人找事、不如意的世界里。

尹烨:现在,一方面大家连接的圈子感觉大了很多,但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敞开心扉聊一聊的人生知己却又很少。根据序列法则,人这一生可以维持的亲密关系,绝大部分是在150人左右,在职场上大概10人以内,一般高校差不多是7人。我们都管理很大的公司,然而真正在我们身边的就那么几个人,包括家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提升现实世界的共情能力?像我们都会在书中寻找一种心流的状态,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就是让我们原来不擅长的很多神经元产生连接,有一些新的树突产生新的突触,让我们领悟到新的领域和内容。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的时候,说的是“尤里卡”,就是“哇,我知道了!”我们在看很多书的时候,也会拍大腿,“哇,原来是这么回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明白:我们确实不一定非要通过跟现实世界产生交互来提升共情能力,但我们接触的东西档次一定要够高。

读书人都知道,有时候我们不怎么读“活人”的书,更愿意看已经去世的先贤们的传世作品,可能一个人一辈子就有一本,但这本书非常透彻,如果我们真悟进去了,对我们理解今天的现实世界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感触。

(五)专业书阅读

尹烨:我一心二用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基本我看书的时候,也要处理工作,脑子里可以挂几十个事情,也许我从小就这样,习惯了同时干好几件事。我很少会把一本书分成几次看,再厚的书都一次看完,这样思维才会连续,效率也最高。今天这本书只要翻开了,我就要看完,要在确定的时间完成确定的动作,就会使我看书的效率和精力特别集中,一旦进入到看书的“通灵”状态,我跟作者或者文字产生相互触动关系,看书就会非常快。当然要特别强调一点,我基本是看我这个专业的书,如果是看别的书,我就没有这个本事,但当我去看专业领域的书时,由于我的知识结构,所有的闲棋冷子会瞬间变成星罗棋布,会不断在里面推陈出新,所以就会在这个领域越走越远,变成这个领域里别人看来有很多积淀的高手。

(六)“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尹烨:我觉得知识没有文理。我们俩没有交流过读书,但我们的读书习惯高度趋同,这在生物上叫做趋同演化。关于古文,一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字的喜爱,不管我们英文多好,但前提是母语一定要配得上,因为母语本身就是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对我的训练,我后来也有意识地在古文上提升自己的眼界,可能我小时候背的是一个段落,但我今天会看完全篇,再从文字当中寻找力量,说来说去最后验证一件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问题古人都已经看过了。比如《兰亭集序》里“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悲夫”,后面的人看我们的今天,就像我们今天去看前人一样,这句话放到马克·吐温那里就是“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包括“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这是黑格尔的话。这几个不同的人没有沟通交流过,但他们面对每个时代的无奈,都产生了同样的感触。

我在38岁以前,更多看我专业的书,但38岁以后,我确实看哲学、文学书多一些,因为我觉得这些确实是先贤们在过去走过的路,甚至他们已经嚼碎的东西,虽然我不是那个领域的人,但我读这些书的时候,能让我自己再去思考生命科学的问题时,得到更多的感悟和触动。

(七)读书的唯一作用

尹烨:知识圈越大,未知圈更大,知道的越多,反过来不知道的更多。读书不会让我们变成全知全能,读书的唯一作用是让我们不害怕未知,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有能力去弥补未知。

(八)知识圈越大,未知圈更大:自洽的状态

在逻辑上或者在数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正交信息,比如南北向、东西向就叫正交信息,因为这两个方向完全没有在一个方向上可以分解成同样的矢量,于是正交信息越多,我们对那件事的笃定性越强。我们有时候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的三观、世界观、哲学观、人生观,都能产生一种更深的笃定,这个笃定本身并不是我们什么都会了,而是反过来我承认我渺小、我承认我卑微,要跟众生万物去获得一种平等,来解决我这一生的困惑。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具有宗教性,不是宗教,而是宗教性,相信举头三尺有规律。这件事是一定的,因为我们都研究不下去,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还是杨振宁,我们都一样,我们再聪明,边界之外就是不知道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明白,知道的越多,反噬就越厉害,怎么办?我们要跟自己重新谈判,我们也许不需要都知道,但是只要进一寸就有进一寸的惊喜,我多讲一段,就有多讲一段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自己跟自己比,我只跟昨天的我来比,这样一个很好的自洽的状态。

(九)人如何自我调节?

尹烨:我一般会建议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医学的本质不是治愈,而是安慰。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生叫特鲁德,他的墓志铭上就写了三句话,算是道破了医学的本质,第一句话“很少被治愈”,医学能治愈的病其实少之又少;第二句话“有时是帮助”,卡了鱼刺,我帮你取出来,长了一个早期肿瘤,我帮你切掉;但最后一句话最关键“总是去安慰”,医学的本质是安慰,所以一定要学会能安慰自己,如果有能力就去安慰别人,抱一抱、拍拍头、拍拍肩,发个微笑、点个赞。这是第一个,医学的本质。

第一,我们要养成正面的习惯。这几年我周围的人包括家人都觉得我脾气比以前好,我二十几岁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年少轻狂。现在也可能是激素不行了,没那么大火了,只要一生气我就深呼吸,做一些特定的动作努力让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可以养成习惯的。

第二,可以从一些确定的行动中寻找快乐。比如跑步就可以产生大量的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这四舍五入就是给自己吃了抗抑郁的药物,跑步是可以自己做的。很多人说来不及跑步,没那么多时间,那就做做无氧运动,只需要一分钟立刻就不一样了。我们还可以选一段特别喜欢的音乐,把声音放到很大,这也能很快帮助我们进入到一个好状态,因为音乐会把我们的脑波从紊乱调成正常。还有一个方法,面对镜子,咧嘴笑,然后看三秒。总之一定要有自己解脱的办法,让自己远离小情绪。

俞敏洪:我各种各样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但很多人都觉得我“双减”之后的情绪、姿态都保持得不错,我就完全暗合了你提到的tips。比如运动,我每天都要求自己的步数原则上不能少于15000步。像昨天开了8个小时工作会议,晚上又和朋友喝酒聊天,回家后发现手机上只有2000步,我就立刻用一个小时出去跑了8000步,感觉浑身特别舒服,这就给了自己一种正向回馈,同时产生了愉悦感。

同时,我也常在办公室做无氧运动,有时候特别劳累或者坐得太久,我会起来原地猛跑800到1000步,像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跑得气喘吁吁的。我做俯卧撑一次性可以做到60个。

还有唱歌,我唱歌属于跑调一塌糊涂的,但我不用对别人唱,我只对自己唱,我喜欢唱草原歌曲,高昂、宏大,我有时候会一边洗澡,一边高声吼草原歌曲,每次都会带来一点快乐,抵抗现实中遇到的麻烦和苦恼,这让我保持一种心态平衡,保持心灵上相对的愉悦感,从生理角度来说完全符合你提到的。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这些平时保持乐观情绪或者正能量的人,包括你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靠自己调节的,并不是天生的。

(十)做大事的优点

俞敏洪:做小事、做大事都难,但做大事至少体现了两个能力:第一,对自己的期许拉高之后,不自觉会付出更多努力,这样哪怕只达成了一半的期许,也算是一种结果。就像爬山的时候,如果爬香山,你知道它就500多米高,我们不会提前准备太多,但如果要去爬泰山,1500多米高,我们就一定会预先准备好干粮和力气。

第二,当我们想做大事的时候,周围遇到的合作者、战友、领导一定都是做大事的人,不自觉地就会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韩信、张良只有跟了刘邦,才能发挥他们的长处,他们在项羽手下是没有长处的,有长处也发挥不出来。

所以,并不是做大事容易,而是因为我们有了志存高远的心,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值得。你选择华大基因,可能跟我当初选择留在北大有点相似,当初我可以回到家乡的大学或者中学教书,那时候回家乡各方面都更方便,但我如果回了家乡,就不可能有今天,也不可能有新东方。这就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一起在这个舞台上玩的人本身水平和水准都很高,就不得不向他们看齐。

(十一)从生物科学看如何培养孩子

尹烨:第一,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庭、家长,不是学校、老师。对家长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宜施于人。换言之,要反求诸己,想让孩子看书,自己先看,想让孩子背古诗,自己先背。现在很多家长,考古诗,他自己开卷,让孩子闭卷答,孩子没背出来还骂孩子,但他自己一首都背不下来,这很搞笑。我会和我女儿一起背很多诗,这是我父母小时候教我的方式,尽管孩子可能还不能理解古诗中深层的含义,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唐诗宋词的韵律、感觉就培养出来了。

第二,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让他们尽量用简单的方法把一件事说出来、读出来。我会经常鼓励孩子们,换各种各样的说法进行表达,我们就比谁的说法多,这实际就是锻炼了他们打比方、做比喻的能力,比喻再到高级就是隐喻,他们对语言的应用就会得心应手。我觉得让孩子加强复述是很重要的环节。

第三,关于多语言的问题。现在可以通过功能核磁看到我们做事时具体是哪个脑区在活跃。像我们初中以后才开始学英语,我们的母语和英语是在两个脑区,我在复旦大学的核磁专门测过,给我看中文时,是这边的脑区亮,给我看英文的时候,是另一边的脑区亮,证明我面对两种语言的时候,是在两个不同的脑区活动,但如果是一个小孩子来做这个测试,这两个脑区就会非常接近。很多欧洲小国,比如卢森堡或者比利时,他们的人可能会德语、法语、英语,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这些语言。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南方人,比如广州的朋友们,既会讲粤语也会讲普通话,会讲潮汕话、闽南话,还会讲英语。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学习双语最好的时期是孩子2~6岁的时候。

仔细想想,不管多难的语言,人类哪一个婴儿学不会?两岁的时候都学会说话了,反倒长大以后20年还学不好英文。家长们可以让孩子更早接触多语言环境,当然前提是母语要学好,再去学,不局限于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只要想学都可以尝试。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孩子越早接受就越不会抗拒,自然而然地顺利听下去了,尤其是听力。听力是随着年龄增长一直在减损的,孩子越小听力的连接能力越强。

俞敏洪:我以前做了一个小小的非科学研究,是一个关于中国语言学家的背景调查,结果发现,在以前普通话不流行的年代,当他们当地有自己的语言,比如上海人讲上海话,广东人讲广东话,福建人讲福州话,江苏人讲吴语,在长大过程中,他们要学普通话,相当于也是在学两种语言,因为发音、表达不一样,结果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比在纯普通话环境下长大的人学英语更容易,也更有可能性变成语言学家。这是不是就像你说的,这些人的大脑在接收不同发音、不同语言的时候,驱动了大脑中的连接,并且使大脑对语言的反应变得更加敏锐?

尹烨:是的,非常有实证的证据。语言学习是很难的,语言能力是人类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像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流这么庞大的信息,就是因为语言,这是脑科学外延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内是思维、记忆,对外就是语言能力。如果想要在世界上有更多机会获得共情,语言能力不能太差,我们应该更早鼓励孩子拥有很好的表达能力。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会鼓励公众演讲,鼓励辩论,按照逻辑的方式归纳、演绎。但在中国或者整个东亚民族中,不太鼓励个性,这会让孩子们顾虑太多,把很多事憋在心里,不善于表达,这其实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更多给孩子营造创新的环境,花式鼓励他们去表达。比如1+1可不可能等于10?有时候我家丫头问我这问题,我就说当然可以等于10,二进制的时候,1+1就等于10。比如问企鹅会不会飞?当然会飞,把海水当成空气,企鹅就是在海里飞,海水只不过是密度更高的空气。这就是鼓励创新,告诉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有例外。

(十二)你是上士?中士?下士

俞敏洪:但大家都有普遍的弱点,比如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顺从。如果我们活在一个信息充分的环境中,该怎样做一个自我判断,让我做出的任何决策不至于被自己骗了?

尹烨:挺难的,孔子到了70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离孔子的境界还差得远。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今天做的任何选择一定有错的成分。关键在于,不论对错,既然做了就不要后悔。人从来不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而遗憾,当然不包括为非作歹的事。年轻的时候,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没有伤天害理,做了就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失败得越早,成功得越早。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看着别人的失败和教训,从而避免自己的失败,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十三)花式夸人

俞敏洪:两个孩子有你这样的父亲,真是太幸运了。鼓励和批判、指责,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会对孩子大脑的发育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尹烨: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出口,家要成为孩子的堡垒,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个地方是安全的,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道歉。绝不能让孩子对家庭、家长感到恐惧,这会向下携带不好的表观遗传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被夸大的孩子,虽然我妈妈也打过我两次,就两次,但我都记住了。反过来讲,这种夸给了我非常多自信,被夸多了,就不怕被骂了。

现在大家总说挫折教育,我觉得挫折教育不用教,长大以后到处都是挫折,哪有没挫折的时候?尤其当CEO,哪天不挫折?我们真的要学会花式鼓励孩子,花式鼓励伴侣,花式鼓励父母,花式鼓励同事。高手在一起都想互相结交,把圈子做大,只有不是高手的见面了才会挖苦,那没啥意思。

(十四)孩子总不守规矩?

俞敏洪:有的家长会问,当然要夸孩子,但孩子总不守规矩,怎样才能让孩子守规矩,心灵还不受伤害?

尹烨:首先,我想了解家长是不是自己也守规矩?比如最简单的道理,大人为什么不挑食?因为食材都是大人自己买的,当然不会买自己不喜欢吃的,怎么会挑食呢?如果家长自己领着孩子闯红灯,回家以后让孩子不要敲地板,他凭什么会听话呢?家长要先自省。

第二,家长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是不是能严格做到?如果做不到,会不会也有对等的惩罚?或者做到了有对应的奖励?这种家里的契约精神,即使是小事也很关键。

第三,孩子当然会犯错,这是客观条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但处理孩子犯错的态度是家长的主观选择,不要本末倒置。

(十五)背诵?

俞敏洪:是的。还有一个好奇,现在教育中常常说不要死记硬背,但我一直认为孩子从小背一些东西是有用的,比如小时候背乘法口诀,使我们现在的运算速度比外国人要快好几倍。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背诵这件事对大脑的发育有好处吗?

尹烨:背诵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练习的。人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几,脑子是不会用坏的。我确实同意您的观念,要鼓励孩子背一些名篇,并且要和孩子一起背。我5岁的时候就已经被我父亲拉到台上讲相声了,从小让我背很多的东西,专门跟他演《蛤蟆鼓》,一个抬杠相声。后来他80岁的时候,我俩又演了一遍,我说爸,这是你教我的第一个相声。那时候他会鼓励我,让我背大量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讲评书的各种贯口,一百单八将一般人能背十个二十个就够了,但我能从头到尾背完。

现在我就和我家丫头练这个,我讲一句,她讲一句,我们背《木兰辞》,我会带着她一起在深圳书城做演出,她演花木兰,我演花木兰她爸,我们就把《木兰辞》从头到尾完整背一遍,甚至唱一遍。这个过程不在于背了什么东西,而在于怎么让孩子学以致用,以及家长如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现在很多家长总在抱怨“我很难、我很忙”,但他们没有想过孩子可能更难,孩子正处在一个还不能从外界得到更多正能量的时候,家长这时候应该降维,平视孩子,把孩子当朋友。这个世界没有谁是容易的,但真正牛的人从来不会说自己难的,只有不行的人才觉得自己好难。

二、推荐学生读科普读物

《生命密码》更多是入门书,里面有动物、植物、疾病,还有一些黑科技,比较适合对生命科学感兴趣且没有太多基础的人。

10岁的孩子,只要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就可以读《生命密码》。《生命密码2》比《生命密码》又进一步,因为在《生命密码》之后很多人给了很多意见,我就把《生命密码》当中大家愿意听的再加强。原来《生命密码3》也想继续这样写,但在写《生命密码3》的时候,新冠来了,就写成了《瘟疫传》。这里面有两次我亲历的事情,有非常多我个人的照片,比如SARS期间、新冠期间的照片都在里面。

《生命密码》和《生命密码2》都是短篇,充其量是中篇,但《生命密码3》每一篇都很长。在《生命密码3》里,我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包括古往今来中国先贤是如何对抗瘟疫的。

三、迁移借鉴化用

尹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传染病的认知越来越准确,但人类的一般特点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邻人偷斧、自证预言、相由心生、“巴别塔处境”、坐井观天----和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是说的同样道理,你的眼睛你的视域是你监狱的边界,要冲出信息茧房,必须进行二型学习,即不仅改善方法更是要审视省察前设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对话俞敏洪:不要在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活过

尹哥聊基因  2022-06-09 07:30 发表于广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俞闲话 ,作者俞敏洪

(本文内容来源于抖音直播“俞敏洪对话尹烨”)

俞敏洪、尹烨对谈读书的作用

俞敏洪、尹烨对谈读书的作用:

俞敏洪:你写了《生命密码》系列三部曲,《生命密码》第三本刚刚出版,对人类面临的重大瘟疫和疾病的原理,病毒和细菌,进行了前世今生的详细解读,为什么要连续写三本《生命密码》呢?

尹烨:《生命密码1》副书名叫“你的第一本生命科普书”。《生命密码2》在《生命密码1》的基础上分成了四个专题。

由于这两年我跟华大的小伙伴一起抗击新冠疫情,所以到了《生命密码3》副书名叫做“瘟疫传”,我把影响人类历史的12种瘟疫记录下来。

我是觉得人类太狂妄了,虽然说我们对于传染病的认知越来越准了,现在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病毒和细菌,但是人类一般特点在于他手里拿着锤子的时候,他看什么都是钉子。

所以当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人类掌握了抗生素,就突然觉得我们对感染毫无畏惧了。我们变成了“地球之王”。

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其实“地球之王”还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已经在地球上呆了几十亿年了。从农业社会算起,人类统治地球才1万年。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所能制造出来的各种办法,微生物早就已经尝试过了。

但是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我们总是踩着相同的韵脚,前人犯过的错误,后面继续犯错,不断地自大”。之所以写这本《生命密码3:瘟疫传》,其实我自己一个最大的感受就在于SARS和新冠都是我亲历的。

我明白了,其实我们人类必须有敬畏之心,必须要跟这些地球上的众生,尤其是微生物能够更好地相处。

不然的话人类没有未来。拿“结核病”来讲,现在有多重耐药结核,从长期来看它的影响要比冠状病毒厉害多了。但我们现在并没有很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的重点可能都放在新冠上了。但实际上我们还是要警惕微生物,同时还要跟微生物“搞好关系”。

俞敏洪:由于微生物也在进化,那你觉得人类面向未来的时候,不管我们科技怎么发达,生物学怎么发达,人类是不是每过几年必然都会经历这样或大或小的微生物的考验呢?

尹烨:是的,而且目前来看频次会越来越密,越来越剧烈。我们现在的人口密度,包括我们现在使用的交通工具,人和人之间的连接都越来越密。

我们每一个人浑身都长满了或者说是携带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是不可能逃开微生物的,所以还是尽可能地去相处好,这个才是更加合理地共同分享蓝色星球之路。

俞敏洪:我们小时候常听一句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吗?

尹烨:有一个“公共卫生假说”,就是说很多疾病是因为太干净。比如说美国有很多的疾病,包括像脊髓灰质炎,就是小儿麻痹症,其实是因为太干净,没有机会去接触到这些微生物而产生免疫,后来病毒来的时候就引起了一次不可逆转的,严重的甚至是终身永久性的一个损伤。

人肚子里的细菌是我们的好伙伴,但是你不好好对他,他会给你找事的,要不便秘,要不慢性腹泻,甚至会引起应激造成睡眠不好,其实现在都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使得你的肠道菌群变得更加和谐。

也就是说你越去在意你的菌群,它的状态好,你的状态也就好了。我们吃的所有的食物大多不是为人自己吃的,是为了肚子里的菌群而吃,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培养基是为了诱导你的益生菌的。

俞敏洪:请你讲一讲《生命密码》三本书的不同。

尹烨:《生命密码1》更多算是一本基因入门书,这里面既有动物又有植物,又有疾病,所以《生命密码1》比较适合生命科学入门读者。识字量大概在3000字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读了。

《生命密码2》把《生命密码1》当中一些大家愿意听的内容加以丰富,更加聚焦在几个专题上。其实原来的《生命密码3》还想继续这么写,但是恰好动笔的时候新冠疫情来了。

所以我就直接把《生命密码3》写成了瘟疫传,用一本书把人类最应该关心的瘟疫和传染病看完。

俞敏洪:你说过情绪可以改变基因,所以要开心,远离人渣,远离破事。那我们如何保持情绪良好呢?如何将身体调整到良好的状态?

尹烨:其实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不是吃保健品,就三件事,首先是睡好,第二是适当的运动,最后一个要保持快乐。让自己一直都处于一个很好的正面状态。

这几件事情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还是很难的。比如睡眠要有规律,比如养成运动的习惯,有的时候你不想运动了,恰恰是你需要运动的时候,人要对抗自己的懒惰。

最后一个就是即使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保持一个正面态度。人一定要去面对正确的事情。人情绪的好坏还能影响到人的基因的改变,当天甚至瞬时就能改变。

我一般不建议看恐怖片,因为绝大部分人会因此留下印记。你追求的是一个短期刺激,但是他会长期给你带来一个潜意识中的干扰因素。人还是应该活在一个相对平和的世界里。

俞敏洪:当大家都面临巨大压力时,自我构建快乐情绪的能力或者说是释放自己压力的机会非常少,面对这样的一个状态,从调节人的身体状况的角度你给大家什么样的建议?

尹烨:首先我要说人是群居动物,除了一部分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能需要在自然科学或者在自己的心流当中找到这种平和,可以离群索居之外,绝大部分人是要有人去开解的。

如果说你特别想自己独自生活,也请随身带一个宠物。我讲过亲生命性,我希望有一个生命来映射我的生命也是美好的,我在照顾别人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我是比较推荐大家依然应该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即使大家未必都能物理空间上在一起,但依然可以通过空间距离上的沟通得到心灵的抚慰。同时即使在很难的时候也依然要心存希望。

其实很多人都不怕死,而怕活着,后来想一想很大程度上讲一方面是在于我们要一直靠近正能量,另一方面在于我们还要给自己找到一些志存高远的事情来做,比如说看书。

人其实是不该被束缚的,即使这一刻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自由意识,但是我们肯定是可以去自由否定的。也就是说,你也许没有肯定权,但你一定有否定权。

我们应该用好我们作为灵长目当中的最高物种所享有的智慧,我们应该把智慧用好,而不要觉得活在一个不如意的世界里,多接触正能量的人和事情。

俞敏洪:人对生命充满热情特别重要,它能抵抗你一百个、一千个负面情绪,因为只要你对未来还有念想,只要你对眼前你在做的事情还有热情,只要你对周围的人还有信心或者说是还有信任,我觉得再艰难的人生都够度过去。

当我在读书的时候,实际上我就感觉到已经在跟人进行交流了,尽管书不是活的,但它实际上在对你说话,你同时也在思考,跟它对话,也能引证你想的对不对。

如果说阅读的东西是我不知道的,就觉得好像是一个良师益友在给我讲课,感觉到了我的大脑和其他人大脑连接上的一种快乐。

阅读这件事情给一个人的心灵带来的是健康的正向的影响。但是现在很多人通过虚拟的方式与世界连接,比如说通过看短视频,通过网恋或者虚拟社群进行交流,甚至我发现很多人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状态跟他在现实中的生命状态是相反的。

比如说一个非常胆怯的人,他就敢于在网上发表各种大胆的甚至是谩骂的言论,这种交流当然也算是一种交流,但是我总觉得这种在虚拟世界的交流时间久了之后,对心灵的健康反而是不好的。

我就想问你,从生物学、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未来元宇宙开始出现了,人在未来好像越来越多地陷入到虚拟世界中去,跟现实世界慢慢脱节,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觉得人和人到底应该如何相处呢?

尹烨:现在大家连接的圈子大了,但其实根据“邓巴数字”法则,人的一生拥有约150人的稳定社交人数极限。职场上大概连接十个人以内,一般高效的管理者差不多连接七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在一个虚拟世界提升现实世界的共情能力。我们会在书中去寻找一种心流的状态,它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是让我们原先不擅长的一部分神经元产生了连接,产生一些新的突触,让我们去领悟到一个新的领域的内容。

阿基米德在浴缸里知道了浮力定律的时候说的话叫“尤里卡”,其实就是“我知道了”。其实我们在看很多的书的时候也会拍大腿,原来是这么回事!

其实我们确实是不一定非要通过跟现实世界去产生交互才能提升共情能力的。科技永远会进步,我们今天的科技显然比起30年前已经不可想象了,但是我坚信如果20年以后的人看咱俩今天直播连线一定会觉得老土。

或许大家已经在一个虚拟世界里通过握手、跳舞来连接了,我想说的是,其实你在攀登自然科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大量的人文科学去浇灌,因为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

但是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为了那天到来的时候咱俩不是见面互相捅对方一刀,而是在握手,一起去传播正能量,我觉得越是在这种难的时候我们越要让大家心存希望。

俞敏洪:你其实是一个特别积极乐观向上的人,还在用自己的姿态来传播生命科学的一些普及性的尝试,我想问你的是,你怎么样能够保持你身上的这样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姿态的。

我相信你生命中也会遇到各种苦恼,或者说是迷茫、失落,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因为我觉得你的这种状态应该是大家可以借鉴的。

尹烨:俞老师,其实我真的是靠看书来调节的,我高兴了,我看书,我悲伤了,我也看书,只是我会在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书,泡一杯茶,点一根香,喝一杯茶,如果给我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让我看个三五本书,那是我非常幸福的时刻,不管那个书写的内容是什么,但是我从中能找到非常多的力量。

其实你知道理性是极致的感性,也就是说把你自己心中最想做的事情去做到极致了,它就变成理性。

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要我前面有阴影,我知道了我有阴影,是因为后面有光照过来了,所以我反一个方向我就一定能看到光,既然这个事情我今天处理不了了,这个客户我搞不定了。

我可能也被老板骂了,或者说我可能让我周围的人感到伤心了,又或者是我因为某个很重要的事情我爽约了,但是他都不能阻挡我追求开心的自由。

当我遇到内心特别压不下去的这种麻烦和事情的时候,我也知道暂时解决不了的时候,我只有在读一本书的时候、读进去的时候才能够让心情平静下来,否则的话,完全平静不下来。

而且我觉得知识其实没有文理,我们两个没有交流过读书,但是习惯是高度的趋同,在生物上叫做趋同演化,也就是说我们都以一样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去做演化。

比如说古文,对我来讲,其实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字的喜爱。不管我们的英文多好,但是前提是你的母语一定要能够配得上。

其实我在38岁以前更多的是看我的专业书,但是38岁以后,就这几年我确实看哲学书、文学书多一些。因为我觉得确实我在读这些先贤们的书的时候,能给我自己在今天再去思考生命科学的东西,给我非常多感悟和触动。

俞敏洪:这个是不是意味着你的思维高度或者思维模式切入到了另外一个层面,因为一般来说阅读这件事情很有意思的是,比如说如果医生都坚持只读专业书籍的话,好像在专业上最后能够挖的深度和广度反而是有限的。

就是说在专业水平中达到了一定境界以后,就像刚才你说的,从哲学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再回过来看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时候,反而能得到一些新的感悟和感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说你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对于生命的看法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层次。

我想问你就是说因为有些物理学家做得特别好,包括牛顿什么的,好像最终都开始研究宗教,好像前一阶段我听说杨振宁老师也开始研究宗教,这是不是代表了对人终极命运的一种关怀?

尹烨:对,其实我们都一样,就是你已知圈越大,知道的越多,反过来讲,你不知道的就更多,所以读书其实不会让我们变成全知全能的。

读书唯一的作用是让我不害怕未知,是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你会有能力去弥补你的未知。我读了这么多的书,读到最后,最近有一本书叫《大脑传》,这是最近刚刚出的,我刚看完它里边写的一句关键的话,就是“我对大脑一无所知”,你不能光看专业书,光看专业书,你真的就看成了一个书柜了。

我们在逻辑上或者在数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做正交信息,当正交信息越多,我们对那件事情的笃定性就会越强,因为它又被确定。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为了使得我们的三观能够产生一种更加的笃定。

这个笃定本身并不是说我们就什么都会了,反过来讲我承认我渺小,我承认我要跟众生、要跟万物去获得一种平等,来解决我这一生的不惑。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人类具有宗教性,不是宗教,是宗教性,也就是说相信举头三尺有规律,这件事情是一定的。因为我们都读不下去了,不管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还是杨振宁,我们都一样。

你再聪明,边界之外就是你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这个过程中你会明白,你越知道得多,你的反噬就越厉害。

那怎么办?我们可能就要重新去跟自己谈判一下,OK,我们也许不需要都知道,但只要近一寸我就有近一寸的惊喜,我多讲一段我就多讲一段的这种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变成了一个自己跟自己比,我只跟昨天的我来比,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洽的状态。

教师节送什么东西给老师呢 教师节想对老师说什么 教师节感恩语大全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