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资料(斯大林保卫战在线播放)

  • 百度网友012426c百度网友012426c
  • 影视
  • 2023-01-20 20:25:25
  • -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德军统帅部利用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东线军事力量。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地域伏尔加河。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了伏尔加河。但这已是德军最后一次得逞。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终于结束。苏军在防御中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表现了高超的军人技能和集体英雄主义,疲惫和消耗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要集团,从而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展资料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

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格勒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苏联及其武装力量的国际威望,消灭了德军主力,大大减弱了法西斯的力量。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不过它的心理意义远比军事意义大。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的状态,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后。以便美军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军62集团军防御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随后,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德军在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被粉碎。但此时顿河西岸苏军的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陷入了德军包围。   28日,苏军从罗斯托夫撤退。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21、第62、第6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并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要求立即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以缓解当地紧张局势。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由于准备仓促,反击未达到预期目标。当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9月6日,苏军再次发动进攻,再次失败。9月10日,苏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迈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万字旗。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
  城内的激烈巷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巷战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余门火炮,120辆坦克。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   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斯大林格勒会战
  9月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很多重要据点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战达一周之久。德军不顾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修建在丘陵中,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衡量,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最后仅剩一堵墙还留到现在,上面雕刻着士兵抵抗的画面,右上角刻着58以表明 斯大林格勒会战
  他们6人坚守了58天)。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河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在9月底和10月初,苏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区调去了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德军则调去了20万补充部队,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   双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德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9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中将(Nikolai Vatutin)。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   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顿河方面军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以第65集团军从克列茨卡亚以东地区向东南突击,以第24集团军从卡恰林斯卡亚地区沿顿河左岸向韦尔佳奇方向向南突击,割裂顿河小弯曲部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联系。第6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原地防御。顿河方面军得到空军第16集团军支援。   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57、64集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突破了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主要由骑兵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北直趋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至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第6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下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由于恶劣天气和苏军防空火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并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   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曼施泰因认为,德军唯一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至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苏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了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当时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吨。德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的分配已减到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12月29日,保卢斯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明年春天为止。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德军第6集团军覆灭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6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被驳回。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Gumrak),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完全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中断了。虽然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曼施泰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下辖第8、11、51步兵军,第14装甲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第4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师,第14、16、24装甲师,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师,第9高炮师),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被歼灭时,第6集团军下辖第51和第53迫击炮团;第2、第30烟雾发射器团;第4、46、64、70炮兵团;第54,616,627,849炮兵营;第49、101、733重型炮兵营;第6、41轻工兵营)。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米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名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
地点: 斯大林格勒
时间: 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参战方: 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
结果: 德国战败
参战方兵力: 苏联110万人
伤亡情况: 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主要指挥官: 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

简介:
斯大林格勒会战示意图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前苏联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伤惨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苏军士兵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相关主要电影有: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8-1949)苏联影片,导演彼得洛夫。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8年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摄制。导演尤.奥泽洛夫。
  ·《决战斯大林格勒》, 1993年德国影片,导演Joseph Vilsmaier。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年美国影片,描写了传奇狙击手Vasily Zaitsev 的故事。导演Jean-Jacques Annaud。

相关书籍:
《保卫斯大林格勒》【英】安东尼比弗
  此书获约翰逊散文文学奖、沃尔夫森历史故事奖和霍桑顿文学奖,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相关游戏:
网游《激战海陆空》的战役中也有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模拟战场。

或许是老天帮助了苏联。
当年在拿破仑入侵苏联的时候下了一场雪。
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另一场雪也降临了。
他们都是缺少过冬物资,试想一群穿着单衣的士兵,怎么能够在雪地里打过一群穿着棉袄的士兵?
所以德国的失败放佛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概括一下;如需详细资料请追问。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名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
地点: 斯大林格勒
时间: 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参战方: 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
结果: 德国战败
参战方兵力: 苏联110万人
伤亡情况: 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主要指挥官: 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 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 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斯大林格勒会战

莫斯科会战后,1942年春,随着泥泞季节的到来,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希特勒打算集中兵力在战线南翼发动局部攻势,以夺取高加索的石油,并切断苏联与美英等盟国联系的物资供应线。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然而,他的建议对希特勒已不再有多大份量。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了第41号训令。训令规定:“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坚持关于东方战局原来的基本方针。在中路放慢进攻速度;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战线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考虑到冬季会战的后果,可能使用的兵力兵器和运输状况,上述目标只能逐步达到。因此,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道。”
为实施上述战略意图,德军最高统帅部对南线兵力进行了重组,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新组建了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包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在A、B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又有第二线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组成。此外,在克里米亚地区,还有曼施泰因上将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总兵力计60个德国师,其中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另外还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作战”。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苏军最高统帅部同样也在加紧准备1942年夏季战役。斯大林及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断,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战略意图是:近期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在讨论具体作战计划时,斯大林对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西南方向进攻计划很感兴趣也全力支持。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表示总参谋部不同意这一计划,并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提供给西南方向。斯大林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我们岂能坐等德寇首先突击!必须在宽大的正面上先敌实施一系列的突击,这样才能摸清敌人的准备情况。我看,朱可夫提出的在西方方向上展开进攻,而在其它方向上实施防御,我认为这是个不彻底的治标办法。”最后,斯大林批准了铁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敌实施哈尔可夫进攻战役的计划。该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巴尔文科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夺取哈尔可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
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军大部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军共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哈尔可夫之战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旗开得胜,希特勒信心倍增;苏军损失惨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燃烧的顿河
6月28日,包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向东攻击,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可夫东北发起了进攻,向东南挺进,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包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
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
由于刚在哈尔可夫之战中吃过德军合围的亏,苏军的许多部队生怕在陷入包围,仓惶后撤。哈尔德在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在第1装甲集团军从西面,第4装甲集团军从北面的夹攻之下,敌军分成了几个集团,分别向各个方向逃窜,此时,在这个混战地区之东,大德意志和第24两个装甲师,正在向顿河赛跑,一路都不曾受到敌人的严重抵抗。”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
然而,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该集团军辖有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距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伏尔加河与顿河成“儿”字形,左边一画是顿河,向西南注入亚速海,右边一画是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决心要守住这个城市。
苏军最高统帅部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该方面军编成内有从大本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残部,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和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计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和454架飞机。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远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向苏军62集团军实施包围突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远东调来10个师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7月25、27日,苏军以刚开来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进行反突击。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3、第62、第2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第4航空队出动了大批飞机,将斯大林格勒炸成了一片火海。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决定给朱可夫一个副最高统帅的头衔,到斯大林格勒坐镇指挥,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立即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形势恶化了。敌人距斯大林格勒3俄里(1俄里=1.06公里)。如果北部集团部队不立即援助,斯大林格勒就有可能在今天或明天被攻占。应要求位于斯大林格勒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队司令员立即突击敌人和援助斯大林格勒的军民。不得有任何迟缓。现在迟延就等于犯罪。应将全部飞机用于援助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剩下的飞机很少了。”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傍晚,苏近卫第1集团军才前进了2—4公里,而第24集团军几乎仍停留在原阵地。当晚,斯大林以强硬的口气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敌人调开斯大林格勒。” 9月6日,苏军再次发起冲击,但是,这次冲击又一次被德军击退了。9月10日,苏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 9月12日,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开会,讨论斯大林格勒的局势,一致认为:“必须寻求另一种解决办法。”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梅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万字旗。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莱斯特说:“因为黑海航路相当不安全,所以我们的补给大部分是必须从罗斯托夫‘瓶颈’用铁路运来,有一部分是靠空运,但其总量还是不足以维持前进的动量。”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压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哈尔德却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希特勒当然不肯听从。结果,哈尔德被免去了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特·蔡茨勒上将被任为陆军总参谋长。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希特勒强调:“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攻不破的堡垒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
9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图瓦京中将。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

斯大林格勒巷战

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苏军又有6个以上的满员师经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这场会战已经变成了一个面子问题。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向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希特勒要求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在冬天来临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11月11日,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苏德两军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德军虽然在该城南部到达了伏尔加河,但部队已疲惫不堪,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修整部队。而几天后,苏军就发起了全线大反攻。
飘雪的伏尔加河
苏军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并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苏军计3个方面军143个师110.6万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乌兰”。该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由图瓦京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1月20日
11月19日,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的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很快突破了负责掩护德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一天之内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转入反攻,突破了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向北直趋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切断了德第6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至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6集团军的第4、第8、第11、第51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计5个军22个师,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下令保卢斯坚守阵地,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
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曼施泰因认为,德军唯一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希特勒表示决不从伏尔加河撤退,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而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至12月19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12月29日,保卢斯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明年春天为止。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1943年1月初,天气更为恶劣,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它每日需700吨的补给量,而戈林实运到的,平均每天不到100吨,1月6日只运来了45吨。德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的分配已减到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
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完全中断了。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曼施泰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他说:“是该结束这个英勇战斗的时候了,我的元首!我认为第6集团军为了牵制俄军已经尽了最后的努力,继续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
1月31日,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同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第6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自己决定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俄国人已经到了我们地下室的门口,我们正在捣毁器材。”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
苏军在地下室外叫第6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第6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接受了要求。施密特问保卢斯:“请问陆军元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投降。2月1日,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投降了。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而被俘的9万多人也大部分死于苏军战俘营,能活到战后的,不过几千人而已。
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1942年7月17日—11月18日)和进攻战役(1942年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

苏军先后参加这次会战的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伏尔加河区舰队和斯大林格勒军级防空地域。

德军统帅部利用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东线军事力量。这就使德军能于1942年夏季在苏德战场南翼展开进攻,以进至高加索各石油区和顿河、库班河以及伏尔加河下游等物产丰富地区。为进攻斯大林格勒,从“B”集团军群调来了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为保卢斯上将)。截至7月17日前,该集团军共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坦克约500辆)。第4航空队的航空兵(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从其预备队中把第62、第63、第64集团军调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7月12日,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戈尔多夫中将)。除上述3个集团军外,编入该方面军的还有原西南方面军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7月30日起,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第51集团军也编入该方面军。其中第57集团军以及38、第28集团军(后以这两个集团军为基础组建了坦克第1、第4集团军)担任预备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520公里宽的地带内实施防御,阻止德军继续前进。方面军开始遂行这一任务时总共只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空军第8集团军有飞机454架。此外,远程航空兵150—200架轰炸机、防空航空兵第102师60架歼击机也在这里参战。德军人员比苏军多0.7倍,炮兵和坦克多0.3倍,飞机多1倍多。

方面军的基本力量集中于顿河大弯曲部,第62、第64集团军在该处占领防御,制止德军强渡顿河并沿最近道路突向斯大林格勒。无论是在防御战役准备期间,还是在实施过程中,军队都进行了大量党政工作。国防人民委员部1942年7月28日第227号命令提出的要求是开展党政工作的依据。命令所提要求的实质体现在“决不后退一步!”这一口号中。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团组织采取了一切措施。使每个军人都领会命令的要求。

斯大林格勒州的劳动者给了军队大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各接近地构筑了4道防御匦郭,即外层围郭、中层围郭、内层围郭和市区围郭。这些围郭在会战开始前虽未构筑完毕,但对城市防御起了不小作用。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和州党委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巩固民兵,加强城市消防,并使全州劳动者做好坚持敌后斗争的准备。

防御战役是在斯大林格勒的远接近地开始的。从7月17日起,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对敌军进行激烈抵抗达6昼夜。这就迫使德军第6集团军展开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7月23日,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德军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将其合围,并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坦克第1、第4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前,苏军退到顿河左岸,在斯大休格勒外层围郭占领防御,阻止了德军前进。

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就被迫将坦克第4集团军(司令为霍特上将)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和尼科夫斯基镇,形成了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斯大林格勒西南接近地的最初战斗开始了。为防守这一方向,8月7日,从新大林格勒方面军分编出一个新方面军即东南方面军(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8月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9月9—10日,东南方面军实施了反突击,迫使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8月17日前,德军在此亦被阻止于外层防御围郭。

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力图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实施突击以攻占斯大林格勒。8月23日,第6集团军坦克第14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德军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夺取该市。斯大林格勒军级防空地域各部队在抗击这一突击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日,德军航空兵出动飞机约2000架次,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狂轰滥炸。在该市上空的空中战斗中,苏军飞行员和高射炮手共击落敌机120架。苏军统帅部采取了消灭突至伏棚口河的德军集团的措施。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从其预备队中调来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各集团军从北面对德军实施了翼侧反突击。这就把德军第6集团军一部分兵力引开,使斯大林格勒保卫者的处境得以改善。德军被阻止于西北市郊。但是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于8月初将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投入交战,9月底又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投入交战。而德军第6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则集中用于直接夺取城市。至9月底前,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德军兵力已达80多个师。德军的主要力量都转移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统帅部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9月12日,德军从西面和西南面也逼近了该市,此后城市防御即由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共同负责。市内展开了激烈巷战。这一期间,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于9月在该市以北几乎连续实施的反突击,给了斯大林格勒保卫者有力支援。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第57、第51集团军牵制了德军的重兵。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地域伏尔加河。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了伏尔加河。但这已是德军最后一次得逞。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终于结束。这一阶段,法西斯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希特勒统帅部企图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和整个1942年夏秋战局计划均告破产。苏军在防御中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表现了高超的军人技能和集体英雄主义,疲惫和消耗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要集团,从而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战役过程中就制定了斯大林格勒反攻计划。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大将和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对制定反攻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反攻的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群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敌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敌军主力。至11月月中前,反攻准备完毕。

反攻开始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是: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野战第6集团军、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共有101.1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多方面的党政工作在反攻准备期间和实施过程中对军队起了巨大动员作用,此项工作目的在于树立军人的胜利信心,激发高昂的进攻锐气,保证快速突破敌人防御和发展进攻。

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第65集团军实施突击,揭开了反攻的序幕。在步兵和坦克冲击之前进行了炮火准备。西南方面军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各兵团在炮火支援下,近11时向纵深前进4—5公里。为完成突破,坦克第1、第26、第4军,近卫第3军和骑兵第8军先后在这一地区进入交战。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已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德军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于11月20日开始进攻,第一日即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坦克第13军、机械化第4军、骑兵第4军进入了突破口。两方面军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在战役纵深内行动,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同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对罗马尼亚重兵集团的合围亦告完成,而近卫第1集团军、坦克第5集团军、第51集团军的骑兵军和步兵兵团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进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了合围的对外正面。随着天气好转,空军第17、第16、第8集团军的航空兵以及空军第2集团军一部兵力开始对苏军进行支援。

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见顿河畔卡拉奇),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同日,德军拉斯波平斯卡亚集团投降。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至11月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将敌占区缩小一半以上,但因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企图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但德军务坦克师被阻于梅什科瓦河,随即被击溃。几乎在实施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的同时,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从12月16日起展开进攻。这一进攻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了解救被围集团的打算。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击溃了合围对外正面前的德军,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这就为肃清被围于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军在12月间进行的空中封锁,粉碎了德军借助航空兵进行补给的企图,此期间有700余架敌机被击毁。至1943年1月初前,德军集团总兵力减至25万人,仅余坦克近300辆、火炮和追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负责歼灭被围集团的是顿河方面军(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该方面军炮兵比敌人多0.7倍,飞机多2倍,但人员和坦克比德军少六分之一。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沃罗诺夫炮兵上将统一领导歼敌战役。在德军拒绝接受促令其投降的建议之后,方面军遂于1月10日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按照战役企图(参见“指环”),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卫国战争中第一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至1月12日日终前,苏军已逼近罗索什卡河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主要力量被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月15日重新开始进攻后,1月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于此再次遭到德军抵抗。在1月22—25日的顽强战斗中,各兵团粉碎了德军在该线的抵抗。1月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两部分。1月31日,第6集团军南集群在保卢斯元帅率领下停止抵抗,2月2日,北集群投降。从1月10日—2月2日,顿河方面军共俘敌官兵9.1万人,德军在苏军进攻过程中被击毙约14万人。

点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击溃。德军被从伏尔加河远远向西逐退。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这次会战历时200天之久。德军在会战中被打死、打伤、被俘和失踪的官兵约150万人,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
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结局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这次会战,对争得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是战胜德军的一个最重要阶段。苏军展开总攻和把德国侵略者从沦陷的国土上大批驱逐出去的条件业已具备。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苏联及其武装力量的国际威望,是进一步巩固反希特勒同盟的决定性因素。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失败,对整个德国是精神和政治上的严重震撼,动摇了它的国际政治地位,破坏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日本被迫暂时放弃了加紧反苏的计划。在土耳其统治集团中间,尽管受到德国的压力,但保持中立的愿望益趋强烈。

斯大林格勒的辉煌胜利,显示了苏军业已增强的威力及其高度军事学术水平。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为围歼德军重兵集团,先后出色地实施了方面军群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战役。苏军的防御在斯大林格勒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防御的特点是:在大纵深预先建立数道构筑完善的防御地区,并以军队及时占领,具有高度积极性。斯大林格勒成了巷战学校。正确选定主要突击方向和军队转入反攻的时机,善于建立军队的进攻集团,隐蔽进行战役准备,军队在进攻过程中巧妙行动,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正面和对外正面,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等等,这些都决定了苏军反攻的胜利。在斯大林格勒反攻过程中,炮兵进攻在战争中第一次得到了充分运用,而航空兵行动则第一次采取了航空兵进攻样式。政治机关和党组织在夺取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中建立了巨大功勋,它们培养了军人具有在防御中坚忍不拔,在进攻中锐不可当的高度精神—战斗素质。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丰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苏军战功卓著的44个兵团和部队荣获“斯大林格勒”、“阿布加涅罗沃”、“顿河”、“巴萨尔金”,“沃罗波诺沃”、“济莫夫尼基”、“坎捷米罗夫卡”、“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顿河中游”、“塔钦斯卡亚”等荣誉称号,55个兵团和部队荣获各种勋章,183个部队、兵团和军团改为近卫军。数万名士兵和军官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112人荣获得苏联英雄称号。70多万会战参加者获得“保卫斯大林格勒”奖章。为纪念苏联人民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二十周年,英雄城市伏尔加格勒被授予列宁勋章和“金星”奖章。

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德军统帅部不顾兵力兵器的巨大损失,多次试图攻下这座城市,希特勒总是吹嘘说:“猛攻斯大林格勒,我们一定能拿下他”

妄想!!!“监守下去并夺取胜利!”这个言简意赅的信念,就像不可违背的誓言一样牢固地深印在伏尔加河要塞保卫者的心里,它表达了一定要亲手消灭人类敌人的坚强决心。

苏联军人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他们以自己辉煌的胜利结束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这一胜利的消息传到了希特勒的监牢,穿过了死亡营的铁丝网。

斯大林格勒是被奴役人民的希望,是他们从法西斯恶魔的沉重桎梏下解放出来的钟声。它使人民相信法西斯主义必然会灭亡,它号召人民去抵抗去战斗。正因为如此,各大洲经常来访的客人都希望对斯大林格勒的烈士表示悼念,向他们表示深切敬意,取一杯这里的变得神圣的土带回去。

-------------------

这一次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1942年夏末,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取得了轰动一时的胜利,德国的潜水艇在大西洋也十分活跃,平均每月击沉70万吨英美船只。从地图上看,德国驻守着北起北冰洋上的挪威的北角、南到埃及、西至大西洋上的布列斯特、东至中亚细亚边缘的伏尔加河南岸这一片广大地区。

在德军的利好情势的刺激之下,希特勒不顾总参谋长哈尔德和前线指挥官们的劝告,作出了同时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狂妄决定,这是希特勒在战争时期所作的对德军命运最有决定意义的一项决定。从5月到7月,德军在获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在南方重获战略主动权,开始向斯大林格勒推进,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宣布,高加索的命运将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

希特勒不可一世的同时,斯大林也决心力挽狂澜,此时的他正在苏军最高统帅部筹划一次震惊世界的大战役,斯大林决心向德军发起一次大反攻。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军,采取紧急措施,坚决守住阵地,7月28日,斯大林发布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

7月到11月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也是最为艰苦的阶段。斯大林格勒守备区调动了内务部队、军政学员、防空兵、海军陆战队等一切可以调动的武装力量来加强市区防线。俄国人拼命抵抗让德军束手无策,侵苏德军团长威廉·霍夫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他们不是人,而是某种钢铁铸成的东西;他们不知疲劳,不怕炮火。”斯大林格勒军民同仇敌忾的意志和胜利的决心确保了苏军挡住了德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同时苏军还击毙德军近70万人,1000多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架飞机,极大的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

从11月到次年2月,苏军转入反攻阶段,在持续200天的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中,法西斯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空前、且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苏军从此转入战略进攻,并掌握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的公民们,同志们。。。让我们用我们的全部生命来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家园。。。绝对不能后退一步,斯大林格勒每一块石头都是神圣的!

1942年10月15日,斯大林格勒,甚至整个世界最危险的日子,在此向那些为了祖国,为了自由,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英勇牺牲的红军和红海军指战员以及无比坚强的苏联人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