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五种人该杀)

  • 阡陌上花开阡陌上花开
  • 影视
  • 2023-01-19 22:04:55
  • -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语出《论语子罕第九》,意思是说人是种很自我的动物,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绝,无之尽。毋(wú):不,不要,不可以,即无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辞。孔子绝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绝。意:同“臆”,猜想、猜疑,主观地揣测。必:必定,绝对。 固:固执己见。我:自以为是,这里指自私之心。

扩展资料
《论语子罕第九》本章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日常言行态度等的一个概括。要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也很难,此处只从反面描述了孔子所没有的、常人所常有的四种毛病。
首先是“毋意”,即不要凭空猜测。孔子告诫,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听到有人说三道四,问他从哪得来的,有何凭据,则哑囗无言。这种妄加猜测测危害很大,会在无形中损害一个人的名声,进而制造出种种矛盾。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观武断。有的人自以为是,行事武断,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者不许别人发表意见。这样做非常容易犯错误,引发严重后果。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执。造成固执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头认错。而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太有自信了,结果在主观方面上过于强势,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结果却酿成了大错。
最后是“毋我”,即不要自以为是。孔子告诫,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孔子提倡谦恭有度的待人方式,无论对方是谁都要恭谦有礼。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一、《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是——
  不妄为,不独断,不死板,不任意。

  详解:
  毋意:讲事实,不凭空猜测。
  毋必: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
  毋固:行事要灵活。
  毋我: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毋意,则无或然;毋必,则无必然;毋固,则无固然;毋我,则无竟然。

子绝四,在乎安定。安于其可,定于其然。

毋意,无域;毋必,无疆;毋固,无界;毋我,无境。

有境则有远近,有界则有彼此;

有域则有明暗,有疆则有是非。

庄子离俗,丧我绝对;孔子入世,毋我慎独。

庄子求真,向往六合之外;孔子求正,不离三才之中。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夫子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四者为绝。

孔子认为仁义智信这四个方面最高境界的修为是:为仁由己,言不必信,行无固义,用智于自。

先讲四个故事。

1直躬证父。

楚国有个人叫做直躬,他父亲偷了邻居的羊,直躬举证自己的父亲,大家都说他直,可是他父亲被判有罪,然后直躬提出替父受罚,于是大家说他仁孝,结果把法官都感动了,就放了他们父子。

2尾生抱柱。

古代有个屌丝叫做尾生,他喜欢上了一位女神,有次,女神约他在柱下相会,尾生等了很久,女神仍未出现,没想到突然发洪水,尾生言而有信,死死抱柱柱子不走,最后被淹死了。

3弦高假命

东周期间,郑国有个商人叫做弦高,有次贩羊路上遇上偷袭郑国的秦军,弦高急中生智,派人回国通报,然后伪造君命,将羊群送给秦军,说是郑国国君特意派他来犒劳远道而来的秦军,意思是说郑国早有准备,于是秦军退兵。

4死不免冠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最重义的,行事皆以义,看到孔子和南子搭话也要批评孔子,子路不仅骂过孔子,早期还打过孔子。君子死而冠不免,据传这是子路临时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孔子看到子路义有过而智不足,于是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听了也明白老师是勉励自己不要过于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于是整天念叨诗经里的一句话: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只是最终子路还是被剁为肉酱惨死在一个义字上。

毋意,说的是为仁由己。
叶公问孔子怎么看待直躬这个人,孔子说: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意思是说,直躬的直是表面的,他这么做是为了成名,不仅不直,反而是虚伪的。直躬为仁是有意而为,因此不是绝对的仁。

意和己对立统一,意对己说是记,己对意说是忆。

意是自己知道的自己,好比意识。

己是自己不知道的自己,好比潜意识。

仁不仁在己,不在意,无意之仁才是绝对的仁。

直躬证父就是一个反例。

真正的仁是自然而然出于本心的,好比做了好事都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一样。

为仁由己,克己复礼为仁,这些说的都是战胜潜意识。

毋必,说的是言不必信。(信无必言)
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基本品德吗?

非也,这是断章取义,孔子说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仁不仁在己,信不信在意,意不诚则不信。

尾生抱柱就是一个反例。

尾生抱柱不是守信而是傻逼,女神根本不喜欢他,约他只是玩他,根本没有诚意。

毋固,说的是行无固义。(义无固行)
事君以义,不义之举,君子固然不当为。

伪造君命是欺君犯上是大不义,但行无固义。

弦高假命就是一个反例。

欺君犯上是要被杀头的,弦高不顾个人安危,救郑国于水火,所以弦高不仅不是不义,反而是最高境界的义。

毋我,说的是用智于自。
仁者无意,仁不仁在己;智者无我,智不智在自。如果说仁不仁是看行为的起点,那么智不智便看行为的终点。

自和我对立统一。

自是自己眼中的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自己;

我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更确切地说,是自己看到的那个别人眼中的自己。

真正的智者不要你觉得他要他觉得。

我们一般会说,行侠仗义的人往往不顾自己,而理智的人很顾惜自己。

实际上,行侠仗义的人顾我不顾自,而理智的人顾自不顾我。

自我是自和我的综合,但分开看,自和我又不同。

把这个搞清楚,才能理解毋我。

毋我是说智用于自不用于我,就是不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

子路死不免冠就是一个反例。

子路义勇有过而理智不足。

综上,人要做到让别人了解自己不容易,其实要做到自己了解自己也很难,甚至更难。

仁不仁,在举;

信不信,在言;

义不义,在行;

智不智,在止。

只有四绝,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孔子为什么要教授弟子四绝?

仁信义智相继发展,仁与义,智与信,相隔可辩,仁与智相隔更远,不难辨别。然而仁近信,信近义,义近智,却是难辩。论语有明说“信近义”,读者尚且不留心,此处点出仁近信和义近智,读者更是不可不察。

古音,意和必押韵,固和我押韵。

毋意和毋必一组,毋意说的是仁在己,毋必说的是信在意。

毋固和毋我一组,毋固说的是义在我,毋我说的是智在自。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者分别对应仁信义智,分别对应四科。

德行对仁,言语对信,政事对义,文学对智。

仁信义智对应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仁,在己,对应婴儿期,心里只有好恶。道心,论性,分正邪。

信,在意,对应少年期,心里只有赏罚。天心,论法,分内外。

义,在我,对应青年期,心里只有美丑。地心,论理,分远近。

智,在自,对应成年期,心里只有利害。人心,论情,分曲直。

儒家说礼乐,仁信义智,礼越来越多,乐越来越少。

乐是取,礼是舍,

乐是余,礼是予。

乐曰go,礼曰stop。

儒家说四绝,道家说四大,佛家说四大部洲。

象棋分红黑,性如火,情如水,火对赤,水对黑。

车马分曲直。

兵炮分远近。

仕相分内外。

将帅争正邪。

编辑于 2021-03-02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23
评论
更多回答
太虚
太虚
谢邀。

这出 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 不主观臆测
[毋必] 不绝对肯定
[毋固] 不拘泥固执
[毋我] 不自以为是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变通接受新的学识;不要强求一下子完成难以完成的任务,要量力而为之;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不要存有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人处世要多替他人着想

意思是不凭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不惟我独尊。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子罕》。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乐喜(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宋国贤臣。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时任司城,位列六卿。

乐喜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又称司城子罕。

鲁襄公十七年的时候,宋国的皇国父做了太宰,要为宋平公建造一座高台,因此妨碍了农业收割。子罕请求在农事完毕以后再建造,但是宋平公不答应。

鲁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而当年的麦子还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担任上卿的子皮根据父亲子展的遗命,给国内的人分发粮食,每户一钟,郑国人没有挨饿。子皮也得到了郑国百姓的极大拥护。

子罕听说这一情况后,说:“多做善事,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国也发生了饥荒,子罕便请示宋平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粮食借给百姓,让大夫们也都把粮食借出来。

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粮食给别人,却不写借据,不要求别人归还,同时还以那些缺乏粮食的大夫的名义,借给百姓粮食。宋国人也没有挨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喜

我的看法也是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下面是各位名家的解释,你可以综合参考一下。 《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下面是一个儒生也是佛教徒的解释: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这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的日常生活态度,说“子绝四”。其实,孔子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的人,他岂止绝四呢?凡是不合理的事,他都断绝,不去做,所以不止四。不过这些门人没事找事,在这么多里头就说出这四样,那么他们说出四样,我们后人说出八样、十六样、三十二样,越讲越麻烦,越讲越多。 孔子本身是一个“内密菩萨行,外现凡夫身”的人,他所行所做,都值得人做为榜样,做为一面镜子。我相信这个记录孔子一定不知道,是弟子偷偷地记录出来,说这是我们夫子的长处。 其实夫子的长处不止这样,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不只是说规矩的矩,而是连妄想都没有了,孔子没有什么妄想、妄念。 绝四,第一个就是主观,毋意:意是主意,可是孔子没有什么主观、意气,因为他毋我。 为什么他毋必?必是必定,是个专制、独裁,就是我说这个样子,就一定要这个样子,不这个样子不行的!这是专制者的态度、独裁者的思想。 孔子不独裁,即使他做皇帝,也是“吾从众”,其实毋必也就是“吾从众”。例如臣子应该在下边拜皇帝,可是对老年人可以优待他;好啦!你可以到上边来,不用拜了,你平身免礼了。总之,合乎大众的,他就去做,不专断独裁。 毋固:固是固执不通,是愚而好自用,见而好自专。本来是愚痴的,他却认为他那个愚痴的办法比谁都好。见而好自专,专断独裁,也是犯了第二个“必”的毛病。 毋我: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为我自己做打算的,这叫做“我”。因为孔子没有我,所以什么事也没有“必”,也没有“意”,也没有“我”,也没有“固执”,都没有了。 前面那三个,就因为有个“我”,所以才会有那些个毛病,你若是“我”都空了,不为自己自私、自利,那个“我”在什么地方?所以说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也包括在这四个之内。 为什么孔子能这么样?因为他“无我”,没有我执,我执已经空了。我执空了,这是菩萨的思想、菩萨的心肠,才能空我执;若不是菩萨的心肠,就空不了我执。好像现在的人,我要谋求我的利益,我要知道多一点,我要多看一点书,我要超过人!你若是有超过人的这种思想,这就是“我”了;那么说没有超过人的思想,我就什么也不干了,做一个躲懒偷安的人?那又不对了。所以你太过也不是中道,不及也不是中道。你若没有到这个程度,故意表现,假装一个“无我”,人家也是看得出来的,这个地方就要有真功夫,平时要有诚心。 你没有那个“意”,也可以说不争了,意气用事就要争,有主观──“我要这样的!”那完了,这就有决定性的。“必”就是固执,就是──谁说都不行,我就是要这样,我就是要固执!抱著「我”,拳拳服膺。“我”,就是──我这个道理,比你们都高!结果搞得身败名裂,都是因为固执。 所以最后一个“毋我”,前面第一个“毋意”,中间“毋必”、“毋固”,就因为孔子无我执,把“我”看的很超然,所以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人为什么惹祸?为什么搞得不快乐?为什么烦恼?就因为意、必、固、我,这都是心意识所想的,不是真理的所在处。 所以孔老夫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呼吸器,如果没有孔老夫子,中国人的生命都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反对孔老夫子的人,可以说都不是人,不懂得人性,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一个人,所以才要反对,但是偏偏有这一类的众生,要反对孔老夫子。 为什么反对孔老夫子就不算一个人?因为孔老夫子所教导的是五伦、八德、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人人所必须要明白的。人人若能把仁、义、礼、智、信做得圆满,人的资格就圆满,如果不懂仁、义、礼、智、信,可以说不是人,为什么呢?可以说是一般畜生,不是人,没有人性。

记得采纳啊 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 不主观臆测
[毋必] 不绝对肯定
[毋固] 不拘泥固执
[毋我] 不自以为是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主观臆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毋意” ,毋是“不要”的意思,意在这里同“臆”,猜想、猜疑的意思,那么“毋意”的意思就是不要没有掌握全部依据就胡乱猜测。毋必:必:必定。不绝对的肯定,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当中的。毋固:毋:无、不。无主观意见,无必然的,不固执己见,不是只有自己,不想别人,毋我:,旨指不唯我独是,是一种谦卑的体现;是大公无私的,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

①毋意——不主观臆测;②毋必——不绝对肯定;③毋固——不拘泥固执;④毋我——不自以为是。

出自《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百度百科

这句话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语出《论语子罕第九》,意思是说人是种很自我的动物,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绝,无之尽。毋(wú):不,不要,不可以,即无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辞。孔子绝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绝。意:同“臆”,猜想、猜疑,主观地揣测。必:必定,绝对。 固:固执己见。我:自以为是,这里指自私之心。

扩展资料

《论语子罕第九》本章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日常言行态度等的一个概括。要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也很难,此处只从反面描述了孔子所没有的、常人所常有的四种毛病。

首先是“毋意”,即不要凭空猜测。孔子告诫,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听到有人说三道四,问他从哪得来的,有何凭据,则哑囗无言。这种妄加猜测测危害很大,会在无形中损害一个人的名声,进而制造出种种矛盾。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观武断。有的人自以为是,行事武断,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者不许别人发表意见。这样做非常容易犯错误,引发严重后果。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执。造成固执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头认错。而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太有自信了,结果在主观方面上过于强势,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结果却酿成了大错。

最后是“毋我”,即不要自以为是。孔子告诫,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孔子提倡谦恭有度的待人方式,无论对方是谁都要恭谦有礼。正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关于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

首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凭空乱揣测;不绝对偏执;不拘泥固执;不惟我独尊。这句话很容易解释,也很容易懂。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圣人”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然而现实中的普通人在这八个字的修养上往往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八个字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怎样做才能达到这八个字的要求呢?

“子绝四”是主观看法,就不再赘述。下面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逐一解析。

一、“毋意

“毋意”就是不主观臆断,这也通于“汝非阿罗汉,汝意不可信”,因为没有圆满觉悟之前,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多少都会有偏差,不可执着一己的见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许不凭空乱揣测我们不能绝对的做到但是善于聆听其他人的意见并且将实际的建议付诸实践将会是对“毋意”这一要求的完美补充。

二、“毋必”

“毋必”它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为人处事要懂得灵活变通。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客观事务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没有“必然”的事。以前,科学家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可是,现在的科学家却证明了比原子更小的物质的质子,中子和夸克也是存在的。如果欠缺“毋必”的精神,科学家就不会进步。另外,人事也是常变的。自己定下目标方向,可是客观条件不允许,那就应该实时变通,修正目标。《易经》中的八卦说明了变易的道理。天下事无一不在变动。宇宙在变,万物在变,甚至人的思想、感情,身体也在变。因此,君子需懂得变通,能适变,能应变。

三、“毋固”

“毋固”就是不拘泥固执或者也可以说是不要固执而不通变化,因为人心、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与变化如如相应,流通无住。个人看问题总是会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无论知识多高,我们都要承认个人的局限。所以,在钻研学问,在处事方面,我们应该有集思广益的精神,善于从别人的意见经验中摄取“精华”,择其善者而从之,进而修正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四、“毋我”

“毋我”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要唯我独尊。孔子反对自以为是。他虽然学问好,修养高,却认为自己比不上一些学生。例如他认为颜回比他更了解仁或更接近仁的境界,他又觉得学生子贡比他更善于辩论,而子路则比他勇敢。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完全的“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这就是“毋我”的境界,所谓“枪打出头鸟”,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工作环境中要做到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超越自我、忘我、无我,浑然与天下大同,可能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属于中庸之道不能体现个性不屑为之,但我更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毋我”能帮助我们融入环境,或许会平庸一阵子但绝对不会是一辈子,只要有能力就绝对会有要你出力的时候。孔子的四绝观念与佛教《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观念是一致的,因为两位圣人说的就是平等相。“我”乃烦恼之根源,转“有我”为“无我”即可解脱。四相中,“我相”一除,其他三相就容易消除。同样的“无我”做到了,另外的“毋意、毋必、毋固”就不难达致。

其实人并不都是完美的,也允许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但一切有度,如果把上的“‘意’‘必’‘固’‘我’”发挥到了极端和随时,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苦恼和麻烦,甚至是致命的、难以挽回的错误。这些缺点人们或性格中固有,或有偶犯,但岁月和经历赋予了人反省和化繁而简的能力,曰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这就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加强,要时常反省努力改正自身‘意’‘必’‘固’‘我’的缺点,为自己赢得一份更加美好的将来。

名家的理解:

一、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二、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三、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四、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扩展资料: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一、《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是——
  不妄为,不独断,不死板,不任意。

  详解:
  毋意:讲事实,不凭空猜测。
  毋必: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
  毋固:行事要灵活。
  毋我: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译为:“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认为,什么是我,是最大的问题,孔子的“无我”与现代理论差距太大,此处的“我”应是“不自以为是”,包括不自以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毋意,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能适应,能应变。毋固,是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他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