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解忧公主60岁嫁给了泥靡(解忧公主小说军须靡)

  • 漂漂亮小仙女漂漂亮小仙女
  • 影视
  • 2023-01-09 03:46:58
  • -
从古至今,国与国之间除了使用武力和战争来使世界得到和平,使国家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住脚步之外,还有一种十分传统的方式,那就是和亲,自古很多和亲的事件,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大美人儿远嫁他国以免国家之间战争的故事人人皆知,而在汉武帝时期有这样一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公主,那就是解忧,那么,解忧公主是谁呢? 解忧公主出生于汉武帝在位时期,她的背景也是皇亲贵族,她的祖父曾是独占一方的楚王刘茂,但是后来因为朝廷政治的原因,刘茂以及其家属受到了排斥以及朝廷的怀疑,一家人都枉受冤屈,当时有了刘细君公主和亲乌孙,以拉近汉朝和乌孙国之间的关系,可是,刘细君公主红颜薄命,汉武帝于是选出刘茂的孙女并为她重新取名为刘解忧,而且还封她为公主,从此,解忧就成了一名和亲的公主。解忧去乌孙国的时候芳年二十,先是按照汉武帝的指示嫁给了军归靡,生有一子,但是没过多久,军归靡就去世,于是当时的肥王上位,解忧公主又嫁给了肥王,她和肥王两个人的感情甚好,肥王也对解忧十分的听从,当时还有另一位聪慧的女子嫁到了乌孙国的一位大将军,于是解忧和这位女子一起联手,霎时间,乌孙国和汉朝两国关系相当的好,此时的匈奴也不敢来招惹汉朝,可是肥王不久去世,胡人泥靡继承王位,汉朝势力败落,乌孙权势落在胡人手上。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生活了将近五十年余,后来写信回汉朝,终于,被接回了自己的国家安享晚年。关于解忧公主是谁这个问题,在经过以上的介绍之后,应该比较清晰了,她是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和亲公主,她的智慧以及贡献影响十分之大。 有些历史记载并不可信,违背了自然规律,比如历史记载说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眼晴都哭瞎了,请问这可能吗?所以历史记载大多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不可当真,解忧公主的历史记载也一样 解忧公主是谁的女儿
解忧公主是谁的女儿呢?刘解忧出身西汉皇族,祖父是楚王刘戊,也曾雄霸一方,但是历史上对于刘戊的子女并没有记载,所以刘解忧的父亲是谁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后来刘戊参与了“七国之乱”,结局是兵败自杀,留下了一家老小。因为祖父叛变的关系,刘解忧从小就受人排挤,生活陷入深深的苦难之中。

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匈奴接连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与此同时,汉武帝为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便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联姻。还把罪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了乌孙国,后来乌孙国王猎骄靡就死了,刘细君就嫁给了猎骄靡的孙子、新的乌孙国王军须靡。但是在公元前101年的时候,刘细君去世了,汉武帝就把另一个罪臣的后代,刘解忧嫁到了乌孙国。
军须靡不久之后也就死了,刘解忧就和由于军须靡的堂弟肥王通婚了,之后刘解忧为肥王生下了三子二女,深得肥王的宠爱。另外当时刘解忧远嫁的时候带了一个蜂女名叫冯嫽,冯嫽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而且还有特异的预言功能,刘解忧为冯嫽嫁给了右将军,可以说刘解忧和冯嫽对乌孙国的政治、军事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几十年后,汉朝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刘解忧的两个儿子也相继病死,于是在汉宣帝时期,刘解忧上书表示希望能够“骸骨归汉地”,于是汉宣帝就派人把她接了回来,三年之后的公元前49年也就去世了。
解忧公主嫁的第三任丈夫是谁
解忧公主嫁的第三任丈夫是谁呢?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国,经历了乌孙国四个王朝,先后嫁了三次,生命可以说是充满了颠簸。最后能够魂归故里,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解忧公主第一个嫁的人是军须靡,他原本是猎骄靡的孙子,猎骄靡死了之后继任为乌孙国的国王。在这之前军须靡的妻子是汉朝的另一位公主,是为细君公主。但是细君公主病死,为了巩固汉朝与乌孙之间的关系,所以就继续派了解忧公主去和亲。
不久之后军须靡也病重去世了,去世之前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堂弟翁归靡,还要求翁归靡要等到自己的儿子泥靡长大之后还政于他。翁归靡于是继任为王,是为肥王。按照习俗翁归靡也和解忧公主通婚了。而且肥王对解忧公主非常言听计从,关怀备至,这一段时期也是解忧公主人生的巅峰时期,也是解忧公主对汉朝做出最大贡献的时期。有解忧公主斡旋其中,汉朝与乌孙的关系也十分稳固。
但是好景不长,肥王也重病,而且根据军须靡生前的遗嘱,等到儿子泥靡长大之后,肥王需要还政给泥靡,于是王位也就重新归还给了泥靡。泥靡是匈奴公主的儿子,所以解忧公主半生经营的势力一夜之间也都付之一炬了。而且根据乌孙的习俗,解忧公主第三度嫁给了泥靡。这也就是解忧公主最后的一任丈夫了。当时因为泥靡倒行逆施、残暴无度,与解忧公主的感情并不好。
常惠 解忧公主
汉宣帝时期,匈奴曾与车师两方联合共同侵犯乌孙,当时已作为和亲公主嫁于乌孙王的解忧公主向西汉朝廷请求救援。之后汉宣帝命常惠出使乌孙,解忧公主和乌孙王就通过常惠向朝廷请求救援,称匈奴进攻乌孙,并派使者威胁求娶公主,以此断绝乌孙与汉朝的关系,请求救援。常惠则因在出使乌孙中立下功劳,而被封为长罗侯。

解忧公主是西汉时期的一名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她的祖父曾是楚王,因此解忧公主是皇族之人。景帝三年,解忧公主的祖父曾因参与“七国之乱”而战败身亡,导致解忧公主一家人遭受长期的猜疑和排斥,生活非常艰难。之后因先前前往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汉武帝为稳固西汉乌孙两方的联盟,就将当时还只二十岁的解忧公主嫁于乌孙昆莫。
与常惠一样,解忧公主也曾经历汉武帝等三朝皇帝。她一生嫁了三个丈夫,每一任都是乌孙王,她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乌孙。在这么长时间里,解忧公主一直积极配合西汉朝廷的政策,遏制匈奴势力的扩大,活跃于西域的政治舞台,为巩固和加强西汉朝廷与乌孙之间的联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到了年迈体弱之时,解忧公主曾向汉朝的皇帝请求回国,并且将自己的遗骸葬在故里,以解思乡之情。于甘露三年,解忧公主终于重返汉朝,并且进城时受到了皇帝的亲自迎接。
刘解忧和霍光
汉武帝时期的刘解忧出使乌孙国,为了使两个国家达到长期的和睦相处付出了几十年的人生。

霍光像
她的青春就是献给了为国家稳定乌孙国这件事情上,不过经过多年的诸多的波折,最后她终于完美的完成了她的出使使命,使得两国和平相处,她也在阔别多年之后,再次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长安,安享她的晚年。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在年轻时就出使到乌孙国和亲的公主,他却和我国汉朝时的有名的大将军霍光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史料中有着关于这样的一段记录,大体上是这样,“一日在霍成君与霍光见面的时候,霍成君正好使用了茉莉花的花油来梳理头发,霍光闻到这样的香味,也就是茉莉花香,再看看霍成君静静站立着的样子,不经意之间心头一痛,仿佛陷入以前的回忆之中,想到了曾经也有一个女子这样远远地静静地站着,一切都是那么的这里美好,站在那里,就 汉武帝时期和亲的公主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
细君公主(刘细君)原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刘非的孙女。细君的父亲刘建和母亲成光就以谋反罪被处死,家族受牵连也被夷灭三族,细君因是幼小的女孩得以幸免,但身价却因此一落千丈,她是靠父辈亲戚的怜惜才得以长大成人的。但细君毕竟拥有皇室血统,又生的美丽,所以在她16岁时被选为和亲公主,下嫁昆莫(乌孙王号)猎骄靡。
解忧公主是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的身世和细君极其相似,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楚王刘戊是其中的主谋之一,所以失败后家族遭到残酷的洗刷,只有极少数后代因为“皇恩浩荡”侥幸免死,解忧出生时,距楚王刘戊自杀已有30多年,家族早已衰败。
汉朝和亲的公主还有南宫公主、宁胡公主。历史上记载南宫是刘彻的二姐,但是据说真正和亲的时候,并不是南宫公主,应该是找婢女代替了。而宁胡公主也就是王昭君,她也只是宫女,是自己请命与匈奴和亲的。而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为了国家的稳定,曾经打算把嫡出的女儿鲁元公主送去和亲,只是由于吕后的一再哭求才做罢,最后汉廷在后宫中挑选了几位美女送给匈奴可汗,又陪送大量金银珠宝,才算勉强解决了暂时的危机。
所以汉代和亲的,最高身份也就是诸侯王的女儿翁主或者郡主,一般看法是不会有真的公主远嫁的。

1、兴国安邦

解忧到乌孙国后,积极参与政事,致力于兴国安邦的事业。她经常不辞辛劳的到各个部落中视察民情、访贫问苦;每逢国中发生了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她都毅然奔赴前线。

与各族牧民并肩战斗抗洪救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发展农业的活动;她还积极支持贤臣的建议,说服乌孙王和乌孙长老们,开通了乌孙通往大宛、康居和塔里木城邦诸国的通商口岸。

2、力挽狂澜

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

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

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

3、乌孙大战

一直到汉宣帝即位两年后,汉宣帝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朝的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

4、功在千秋

为了汉家的江山,为了民族的和好,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的满腔的心血智慧,先后嫁给父子两代三位国王,身历四朝变迁,历尽沧桑,受尽委屈,经过了无数惊涛骇浪。

血雨腥风,化干戈,定基业,一身担起两国数十年的和睦安宁,自认为祖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牺牲,无愧于汉家。如今岁月无情,漫天的风沙吹皱了如花笑靥,无情的冰雪染白了满头青丝。

每当午夜梦回时,枕畔腮边拭不干的两行思乡的泪,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啊,离家千万里,和亲数十年,纵然曾经风光无限,纵然曾经柔情似水,也从来没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也许,是该回家了。

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派人接回了解忧。

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携三个孙子终于回到了阔别了整半个世纪的长安城。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长安繁华依旧,女儿青春不再,不独公主自己。

连汉宣帝都感慨万千,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和安置了这位大汉的功臣。解忧在长安安享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去世,乌孙带回来的孙子们为她守灵。

扩展资料:

解忧公主,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解忧是刘戊的孙女,刘戊自缢之后,刘家的忧愁的事情太多,父母希望这个孩子能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族带来好运气,解除在这个家族的忧愁。

给孩子的名字取为解忧。细君公主踏上远离西汉到乌孙的和亲之路,16岁的解忧仍然以罪臣之后的身份待在家中,没有想到,她的命运早已被别人安排好了,再也不能自己想干什么了。

细君在西域因为生病不幸去世,使者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一是向汉朝皇帝禀告公主去世的不幸消息,二来是上书为自己国家王求娶汉朝的公主,来维持汉朝和乌孙的联盟。

当时汉朝和匈奴争夺乌孙的战争非常激烈,为了牵制匈奴,汉武帝答应了使臣的请求。但是,由谁去成为了一大难题,最后一致决定让刘解忧去和亲。

皇帝下令册封刘解忧为汉朝的公主,继续嫁给乌孙王,并且,立马启程出发。解忧接受皇帝的册封旨意,并在大殿上谢恩后,带着大队人马启程离开长安,沿着细君西行的路线,踏着她的足迹。

向西域出发。像之前细君的到来一样,乌孙人民在乌孙的夏都,又唱又跳,热烈得欢迎汉朝来的新夫人。在这里,解忧见到了乌孙国王军须靡,按照乌孙和大汉共同商量好的仪式。

举行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婚礼。在这种情况下,解忧接替细君,续嫁给了乌孙王,同细君公主一样,解忧公主也位居右夫人,位分低于匈奴公主。

虽然,解忧和细君一样都是有罪大臣的后代,与从小娇养着长大的细君不同,解忧虽然也出生在帝王之家,但因为她的爷爷因为谋反而被贬为平民,在破败的楚王府中长大。

彻底脱离了高高在上的贵族生活,不像细君那样娇弱。与细君公主相比,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的生活接触,更能体会到平民老百姓生活的艰苦,具有一般百姓家庭女子的能吃苦的精神。

适应能力强,又因为她的出身和地位,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精神打击,她的抗打击能力也比一般的女子强,表现的更加顽强,从不说放弃。

尽管解忧家中家道中落,家中也比一般的百姓家庭富裕,家中人员的素质也挺高的,因此解忧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解忧刚到乌孙就面临两个巨大的难题:一是汉朝在与匈奴对战的过程中局势非常不利,二是在后宫中处于劣势,地位低于匈奴公主之后,在宫廷王位的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时,解忧和百姓一起帮助别人,为他们请治病,并且发放银子,说服贵族开通和邻邦国家的互市。

于四邻国家的关系也得到改善,解忧受到了全国的拥护和爱戴。解忧嫁过去四五年之后,军须靡去世,新的王上位,继续娶了匈奴公主和解忧为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忧公主

汉昭帝末年(前74),由于汉昭帝年轻多病,汉朝的国力也不能和汉武帝时期同日而语,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在匈奴贵族心里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面临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一时也左右为难。
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难的岁月里,解忧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惊,胸怀全局志更坚。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又和乌孙王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廷,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理应得到有力验证。乌孙王还保证出动乌孙国最精锐的五万骑兵参加东西合击。可是这封上书也很久都没有得到汉廷的答复,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意见甚嚣尘上。 一直到汉宣帝即位两年后,汉宣帝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朝的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这一场著名的战事中,乌孙国的精兵更是骁勇无比,乌孙王翁归靡亲自披挂出征打头阵,常惠将军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出谋划策;乌孙的兵马千里奔袭,在汉朝大军远未到来之前,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直捣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带);此战匈奴军败的很惨。不但无数匈奴名王被生擒,连壶衍鞮单于的叔叔、嫂嫂、女儿等亲眷都成了乌孙兵的俘虏,共计三万九千的匈奴将士当了俘虏,乌孙国缴获的战利品大小畜产七十多万头。
乌孙大军凯旋而归,而汉朝的五位将军却战功细微。匈奴壶衍鞮单于恼羞成怒,亲自领兵一万铁骑偷袭乌孙,却不料此次偷袭得不偿失,在乌孙的反击下匆匆逃离,归途中偏偏遭到百年不遇的大风雪阻却归程。本来就只掳略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乌孙牧民,在撤离时俘虏和匈奴兵九死一生,只有单于和少部分人死里逃生。此后三年,乌孙和北方的丁零、东方的乌桓,三面夹攻,连连出征,匈奴被打的晕头转向,顾此失彼,损失惨重,大伤元气,昔日威震八方、称雄百年的匈奴一蹶不振,雄风不存。许多匈奴的属国纷纷宣告独立,匈奴壶衍鞮单于不敢和汉朝公然对抗,还梦想和汉朝恢复和亲,汉朝对此不予理睬。自此,解忧公主的威望高涨无比,汉朝和匈奴的对侍局面也由此乾坤倒转。汉朝是中兴之时,匈奴则是日薄西山。
常惠是解忧公主出嫁前在京城的好友,解忧公主出嫁的第三年他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直到汉昭帝即位后在汉朝的多次要求下才和苏武等人一同回到汉朝。在解救苏武归国中,常惠立下很大功劳,升为光禄大夫。以后在巴里坤之战中,常惠又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被封爵为长罗侯,并接替已经病故的苏武,做了典属国(专管汉朝与各国少数民族的事务)。巴里坤之战凯旋而归后,汉朝又派常惠将军到乌孙国慰劳乌孙国在联手反击匈奴的战役中立下大功的功臣们。
地节年间到元康年间(前68-前62),汉朝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和匈奴的车师争夺战打得艰苦卓绝、双方互有胜负。由于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太大,汉朝的屯田部队打得十分惨烈,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率领的屯田部队被匈奴军队死死围困在车师国都交河城。汉廷中大臣们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放弃西域,有的主张向西域增兵。常惠率领张掖、酒泉地方军的数千名骑兵成功地解救了郑吉率领的屯田将士。以后因其熟悉西域国情,在乌孙国上层,常惠也有很高的威望,故而多次出使西域,甚至领兵常住在乌孙国屯田,一生为乌孙国的和平与建设立下卓越贡献。
元康二年(前65),正当解忧公主五十六岁的寿辰,赤谷城王宫摆下盛筵,佳肴美味,时鲜瓜果,琳琅满目。西域三十六国的王公应邀前来,赤谷城汉家公主的宫殿里贵客满盈,君臣痛饮,畅话乌孙国几经磨难,从敦煌一带西迁伊犁河谷,到如今和匈奴平起平坐,而且成为西域三十六国的领头羊的可喜变化。解忧的故友常惠将军在祝寿席间,即兴成咏,做了一首小诗,诗曰:
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
碧波万顷的阗池湖啊,也好似扬波歌颂。
蜂飞蝶舞般的各族人民啊,如同百鸟朝凤;
乌孙山的塔松高耸入云啊,装点着西天山的苍穹。
四海之内谁不知道啊,大汉王朝的中兴天下无比;
畅饮甜水时要思源啊,乌孙国的兴盛来源于乌汉联盟。
德高望重的乌孙王啊,堪称乌孙国的一代精英;
有目共睹啊,汉家的和亲公主个个都沥血呕心! 解忧和冯嫽,全文名为《大汉西域双星:功在千秋的汉朝解忧公主和冯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位于天山北麓西部的特昭盆地,北依群岭绵延的乌孙山,南濒波涛湍急的特克斯河。汉代这里是西域都护府辖下的乌孙国,让我们就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开始,踏入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那千年不变的美丽。
公元前120年,本文的女主人公出生在王侯之家,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给这个小孙女起了个吉祥的名字--解忧。也许是天意吧,刘解忧出生的这一年,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强敌匈奴的常年作战中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在陇西一带大败匈奴,匈奴从此远遁大漠。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采取大包围的迂回态势、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这其中势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汉书·西域传》中这样写道: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汉书·西域传》中对乌孙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这是天山脚下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汉与匈奴的较量中,乌孙国承受着来自双方的压力和拉拢,始终摇摆不定。张骞二度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带来了汉武帝遣公主下嫁,与乌孙结为兄弟之邦的愿望,于是元封六年(前105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封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刘细君是汉室亲王之女,汉武帝的亲侄孙女,身份气质高贵,仪态举止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嫁到乌孙后被封为右夫人,受到宠爱。可惜细君公主性格柔弱忧郁,来到乌孙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天山脚下寒冷空旷的环境,游牧民族肉食酪浆的习俗更是让生在明媚扬州,长在锦绣长安的细君公主难以适应,所以心情十分低落,终日只能以弹奏琵琶,吟诗唱歌消遣。
更令细君难以接受的是婚姻的无奈,国王昆莫年事已高,而且为了一碗水端平两边都不得罪,在迎娶细君公主的同时,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为左夫人,这其中的争斗可想而知。昆莫因为自己年迈,要传位给孙子岑陬,匈奴和乌孙都有这样的习俗,新即位的国王要继收上一位国王的夫人为妻子,所以昆莫要求匈奴公主和细君公主再嫁自己的孙子。匈奴公主欣然同意,汉家公主刘细君则万难从命。不得已细君上书汉武帝请求支援,然而她得到的回复却是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万般无奈下,细君公主再嫁岑陬,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少夫。大概是产后失调,再加心情苦闷不堪,赢弱幽怨的刘细君终于在下嫁乌孙后的第五年与世长辞,终生未能再回中原故里。
细君公主死后,岑陬再向汉家求亲,汉武帝决定再以公主下嫁,这一次,重任落到了已长大成人的楚王孙女刘解忧身上。虽然同样出身高贵,但刘解忧截然不同于刘细君,这是个性格开朗,聪慧乐观,身体健康的姑娘,一颗女儿心中有着不输须眉的勇敢和刚强。对于汉武帝的和亲政策,解忧有着充分的理解,既为汉室子孙,理当为国分忧,边境仍有狼烟,强敌虽远必诛,正是男儿驰骋时,羡煞红颜。所以刘细君的遭遇没有吓倒解忧,汉武帝一封诏书,刘解忧慷慨赴西。
汉太初年间(应该是前101年),汉武帝封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岑陬。年轻的公主告别了长安,告别了亲友,像她所崇拜的那些威镇四海的大将军们出征那样,踏上了她自己的征程--和亲之路。山高水远路慢慢,等待她的战场将是茫茫草原戈壁,凛凛冰雪寒风,还有西域诸国那错综复杂,勾心斗角的历史舞台。解忧公主也许自己都没有想到,她在这个战场上的纵横驰骋会是怎样的可歌可泣,以至数千年后,仍然令人慨叹不已。
解忧公主到达乌孙,依旧被封为右夫人,与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岑陬。解忧心里清楚,谁更得宠影响着乌孙与汉和匈奴哪边的关系更亲近,两个女人争的不仅仅是一个男人,更是一个国王,一个王国。然而在开始的较量中,汉家的公主还是落了下风。也许毕竟是风俗人情差的太远,解忧难以很快进入状态,几年下来一无所获,而匈奴公主却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泥靡,成为王位继承人。
眼见乌孙日益亲匈奴而远汉。正当此时,转机出现了,国王岑陬病危了。岑陬自知将死,见儿子泥靡年纪实在太小,就立下遗嘱,让自己的堂弟翁归靡继承王位,等到泥靡长大后,再将王位归还给他。岑陬不久去世,翁归靡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身宽体胖,号为肥王。肥王从旧俗,依旧娶了匈奴公主和解忧公主为左右夫人。
或许是渐渐进入了状态,或许是与肥王情投意合,解忧公主再嫁后终于站稳了脚跟,与肥王共生了三个王子:元贵靡,万年,大乐以及两位公主:弟史和素光,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此后的数十年间,翁归靡对待解忧公主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乌孙与汉之间书信,人员往来不断,相亲相近,同进同退,与匈奴则日益疏远。在这期间,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一时,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汉交好。解忧的长子元贵靡被立为乌孙王储;西域小国莎车在国王去世无人即位的情况下,决定迎接解忧的次子万年为国王,看重的就是万年一半的汉家血统;龟兹国王降宾几经努力求得解忧长女弟史为妻,深以作了汉家的外孙女婿为荣。和亲政策终于在解忧的努力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随同解忧公主一起远赴乌孙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的冯嫽。冯嫽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知书达礼,聪慧而富有见识,尤其能言善辩,沉着稳健,深得解忧喜爱,以姐妹相待。冯嫽到乌孙后,嫁给显赫的右将军为妻,又因为才华出众,被乌孙上层乃至西域各国贵族尊称为冯夫人。她不仅陪伴着解忧度过了在异国他乡的漫长岁月,与解忧在宫廷内外互为犄角之势,互相支持,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以使节的身份斡旋于西域诸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忧在乌孙的风光和乌孙的亲汉激怒了匈奴王庭,在不断的施压均无效果,几次出面干涉都不欢而散的情况下,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要求乌孙交出解忧公主,断绝与汉朝的一切往来。然而翁归靡和解忧可不是好惹的,没有丝毫妥协于强敌的意思。公元前72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请求娘家出兵共同征讨匈奴,当时独揽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当机立断,出兵十五万,兵分五路与乌孙共击匈奴,并派校尉常惠前往乌孙帮助作战。大概是数十年前汉朝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给与匈奴的打击太刻骨铭心了,匈奴人根本就没敢和汉军正面交锋,一路向北溃败,乌孙军队正好以逸待劳,在半路上截杀。公元前71年,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天,匈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打乌孙,途中遇到罕见大雪,死伤惨重,活下来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丁零,乌桓,乌孙三国趁机从三面围攻匈奴,使得匈奴全国人口损失十分之三,国力极大削弱,各属国土崩瓦解,从此一蹶不振。至此,汉武帝派张骞出使,细君、解忧两位公主下嫁所贯彻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通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经营,终于圆满实现了。
匈奴的大败使得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威望空前的高涨。翁归靡更是上书汉朝,请求为自己的长子元贵靡再迎娶一位汉家的公主。汉宣帝随即封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为公主,让她在长安上林苑居住,学习乌孙语言习俗,为成为未来新的乌孙国母做准备。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汉朝送公主下嫁的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至敦煌还未出塞的时候,乌孙国传来噩耗,肥王翁归靡病逝。随即到来的王权之争中,解忧公主又要为自己的祖国而战了。翁归靡在世时,立解忧生的长子元贵靡为王储,又即将娶汉家的公主为妻,如果娶到了,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可就差那么一点点。而按照上代国王岑陬的遗愿,王国是属于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泥靡的,翁归靡只是代管,将来还是要交还给泥靡的,翁归靡已死,这位默默无闻了几十年的王子终于不甘寂寞了。
或许是因为泥靡更名正言顺一些,或许是因为元贵靡还显年轻,不够有力,总之在这场较量中,汉朝的外孙不敌匈奴的外孙,乌孙贵族最终推举泥靡作了新国王,号称狂王。西汉朝廷见元贵靡没能成为国王,立刻召回了一直在敦煌观望的公主刘相夫,单方面取消了婚约,这样一来,在乌孙的解忧公主陷入了更加孤立无助的境地,汉和匈奴在乌孙的势力此消彼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治似乎就是这么残酷,一场变革之后,汉在乌孙的影响,汉和乌孙多年的亲善交往,解忧在乌孙多年努力经营的成果,似乎一夜之间就付诸东流了。
为了遵从乌孙习俗,更为了维护汉在乌孙的势力,解忧公主毅然做出决定,再嫁狂王泥靡。泥靡不愧是称为狂王,大概是因为从小被压抑,饱尝孤独冷漠的滋味,性格非常残暴凶狠,统治乌孙倒行逆施,搞的全国上下怨声载道。不用问,狂王和解忧公主夫妻不合,虽然公主为狂王又生了一个儿子鸱靡,情况也没有丝毫的改善,时常剑拔弩张。生死存亡,怎么办?向来聪慧刚强的解忧公主决不会坐以待毙,尤其在经历了数十年和亲岁月的磨练后,智慧和胆识都比狂王高出一筹,更不会坐视一生心血化为乌有。
经过缜密分析,解忧认为狂王的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采取行动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又利用匈奴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儿子乌就屠对狂王的不满,联合出使乌孙的汉朝使者,为狂王摆下了鸿门宴。席间派人拔剑刺杀狂王,可惜剑刺偏了,狂王负伤骑马逃走。至此双方终于兵戎相见,风云突变。乌就屠仓皇出逃,狂王迅速带兵将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臣包围在乌孙都城赤谷城,汉朝西域都护府发兵解围,将参与刺杀的使臣押回长安斩首,再派使臣张翁前往审理此案,安抚狂王, 以求和解。这本来是走个形式,意在暂且平息事端,趁机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张翁竟然没能理解朝廷与解忧的默契,来到乌孙后居然大模大样的开审,甚至揪住解忧公主的头发破口大骂。解忧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书汉宣帝。果然,过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张翁斩首,而与张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错过了杀死狂王的大好机会,回到长安后被施以宫刑。
趁着这个不可开交的时候,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屠逃到北山,扬言母家匈奴将派兵平乱,于是乌孙国中亲匈奴派的势力全部归附,欲夺取全国,与屯结于边境的汉朝西域都护府大军紧张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汉与乌孙多年来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毁于一旦。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了民族大义,女外交家冯嫽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前往劝说乌就屠。冯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见识,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来对西域诸国形势的了解,对乌就屠晓之以理,剖析利害,并以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乌就屠施加压力,终于劝说成功。最后乌就屠表示,只要汉朝给他一个名分,愿意安于小号。
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详细陈述事情始末。冯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上至西域诸国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下至乌孙各派渊源,利害关系,无一不精,条理清晰,口若悬河,语语中的。汉宣帝大为赞赏,于是破天荒的委任冯嫽为正式的汉朝使节,乘坐锦车,持汉朝节仗,代表皇帝出使乌孙及西域诸国。以女子持节仗出访,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数千年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也难得一见。而且在十年后,乌孙国内再起动荡,已经回归长安养老的冯嫽,为了巩固民族关系,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毅然上书皇帝,再次持节不远万里出使西域诸国,勘为千古楷模。这是后话了。
冯嫽出使不辱使命,揭穿匈奴挑拨离间的诡计,并多方调节斡旋,终于使乌孙全国上下愿意接受汉朝的安排。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乌孙国一分为二,立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昆弥即国王),统六万户,立乌就屠为小昆弥,统四万户。至此风波终于平息,乌孙上下相安无事,汉与乌孙的边境再次迎来平静安宁。两年之后,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和幼子鸱靡相继病故。公主的孙子星靡即位为大昆弥,颇为软弱,乌孙国内的势力大多归附了乌就屠,解忧觉得自己在乌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回想当年武帝时,那个年轻的公主意气风发,怀着满腔豪情,不远万里来到这天山脚下的异邦,谁想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啊!为了汉家的江山,为了民族的和好,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的满腔的心血智慧,先后嫁给父子两代三位国王,身历四朝变迁,历尽沧桑,受尽委屈,经过了无数惊涛骇浪,血雨腥风,化干戈,定基业,一身担起两国数十年的和睦安宁,自认为祖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牺牲,无愧于汉家。如今岁月无情,漫天的风沙吹皱了如花笑靥,无情的冰雪染白了满头青丝。每当午夜梦回时,枕畔腮边拭不干的两行思乡的泪,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啊,离家千万里,和亲数十年,纵然曾经风光无限,纵然曾经柔情似水,也从来没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也许,是该回家了。
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派人接回了解忧。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携三个孙子终于回到了阔别了整半个世纪的长安城。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长安繁华依旧,女儿青春不再,不独公主自己,连汉宣帝都感慨万千,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和安置了这位大汉的功臣。解忧在长安安享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去世,乌孙带回来的孙子们为她守灵。这之后过了十六年,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和亲匈奴。
历史是一条河,青春也是一条河,当青春融进了历史,等待它的不是被淹灭,而是千古流传。细君也好,解忧也好,冯嫽也好,虽不曾征战沙场,杀敌立功;也不曾著书立传,明典治国,但她们的奉献和努力,甚至她们的柔情和眼泪,依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即使数千载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终难磨灭。莽莽乾坤留倩影,悠悠青史占风流。愿今天这点承载着敬慕和感念的浅陋文字,能些许告慰那些寂寞的香魂。
千古青史,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委婉机智,扭转局势,既需要英雄的鲜血,也需要美人的热泪。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迹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亦令人赞叹不已;而解忧等和亲的使者,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汉昭帝末年(前74),由于汉昭帝年轻多病,汉朝的国力也不能和汉武帝时期同日而语,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在匈奴贵族心里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
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面临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一时也左右为难。
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的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难的岁月里,解忧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惊,胸怀全局志更坚。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又和乌孙王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廷,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理应得到有力验证。乌孙王还保证出动乌孙国最精锐的五万骑兵参加东西合击。可是这封上书也很久都没有得到汉廷的答复,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意见甚嚣尘上。 一直到汉宣帝即位两年后,汉宣帝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朝的五位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这一场著名的战事中,乌孙国的精兵更是骁勇无比,乌孙王翁归靡亲自披挂出征打头阵,常惠将军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出谋划策;乌孙的兵马千里奔袭,在汉朝大军远未到来之前,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直捣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带);此战匈奴军败的很惨。不但无数匈奴名王被生擒,连壶衍鞮单于的叔叔、嫂嫂、女儿等亲眷都成了乌孙兵的俘虏,共计三万九千的匈奴将士当了俘虏,乌孙国缴获的战利品大小畜产七十多万头。
乌孙大军凯旋而归,而汉朝的五位将军却战功细微。匈奴壶衍鞮单于恼羞成怒,亲自领兵一万铁骑偷袭乌孙,却不料此次偷袭得不偿失,在乌孙的反击下匆匆逃离,归途中偏偏遭到百年不遇的大风雪阻却归程。本来就只掳略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乌孙牧民,在撤离时俘虏和匈奴兵九死一生,只有单于和少部分人死里逃生。此后三年,乌孙和北方的丁零、东方的乌桓,三面夹攻,连连出征,匈奴被打的晕头转向,顾此失彼,损失惨重,大伤元气,昔日威震八方、称雄百年的匈奴一蹶不振,雄风不存。许多匈奴的属国纷纷宣告独立,匈奴壶衍鞮单于不敢和汉朝公然对抗,还梦想和汉朝恢复和亲,汉朝对此不予理睬。自此,解忧公主的威望高涨无比,汉朝和匈奴的对侍局面也由此乾坤倒转。汉朝是中兴之时,匈奴则是日薄西山。
常惠是解忧公主出嫁前在京城的好友,解忧公主出嫁的第三年他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直到汉昭帝即位后在汉朝的多次要求下才和苏武等人一同回到汉朝。在解救苏武归国中,常惠立下很大功劳,升为光禄大夫。以后在巴里坤之战中,常惠又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被封爵为长罗侯,并接替已经病故的苏武,做了典属国(专管汉朝与各国少数民族的事务)。巴里坤之战凯旋而归后,汉朝又派常惠将军到乌孙国慰劳乌孙国在联手反击匈奴的战役中立下大功的功臣们。
地节年间到元康年间(前68-前62),汉朝在西域的屯田部队和匈奴的车师争夺战打得艰苦卓绝、双方互有胜负。由于敌众我寡,实力悬殊太大,汉朝的屯田部队打得十分惨烈,汉朝在西域的屯田校尉郑吉率领的屯田部队被匈奴军队死死围困在车师国都交河城。汉廷中大臣们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放弃西域,有的主张向西域增兵。常惠率领张掖、酒泉地方军的数千名骑兵成功地解救了郑吉率领的屯田将士。以后因其熟悉西域国情,在乌孙国上层,常惠也有很高的威望,故而多次出使西域,甚至领兵常住在乌孙国屯田,一生为乌孙国的和平与建设立下卓越贡献。
元康二年(前65),正当解忧公主五十六岁的寿辰,赤谷城王宫摆下盛筵,佳肴美味,时鲜瓜果,琳琅满目。西域三十六国的王公应邀前来,赤谷城汉家公主的宫殿里贵客满盈,君臣痛饮,畅话乌孙国几经磨难,从敦煌一带西迁伊犁河谷,到如今和匈奴平起平坐,而且成为西域三十六国的领头羊的可喜变化。解忧的故友常惠将军在祝寿席间,即兴成咏,做了一首小诗,诗曰:
群山环抱着你啊,美丽的赤谷都城;
碧波万顷的阗池湖啊,也好似扬波歌颂。
蜂飞蝶舞般的各族人民啊,如同百鸟朝凤;
乌孙山的塔松高耸入云啊,装点着西天山的苍穹。
四海之内谁不知道啊,大汉王朝的中兴天下无比;
畅饮甜水时要思源啊,乌孙国的兴盛来源于乌汉联盟。
德高望重的乌孙王啊,堪称乌孙国的一代精英;
有目共睹啊,汉家的和亲公主个个都沥血呕心! 解忧和冯嫽,全文名为《大汉西域双星:功在千秋的汉朝解忧公主和冯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位于天山北麓西部的特昭盆地,北依群岭绵延的乌孙山,南濒波涛湍急的特克斯河。汉代这里是西域都护府辖下的乌孙国,让我们就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开始,踏入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那千年不变的美丽。
公元前120年,本文的女主人公出生在王侯之家,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给这个小孙女起了个吉祥的名字--解忧。也许是天意吧,刘解忧出生的这一年,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强敌匈奴的常年作战中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在陇西一带大败匈奴,匈奴从此远遁大漠。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取得彻底的胜利,汉武帝采取大包围的迂回态势、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武力与怀柔双管齐下,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这其中势力强大的乌孙,就成了主要争取的对象。
《汉书·西域传》中这样写道: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汉书·西域传》中对乌孙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这是天山脚下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汉与匈奴的较量中,乌孙国承受着来自双方的压力和拉拢,始终摇摆不定。张骞二度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带来了汉武帝遣公主下嫁,与乌孙结为兄弟之邦的愿望,于是元封六年(前105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封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刘细君是汉室亲王之女,汉武帝的亲侄孙女,身份气质高贵,仪态举止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嫁到乌孙后被封为右夫人,受到宠爱。可惜细君公主性格柔弱忧郁,来到乌孙后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天山脚下寒冷空旷的环境,游牧民族肉食酪浆的习俗更是让生在明媚扬州,长在锦绣长安的细君公主难以适应,所以心情十分低落,终日只能以弹奏琵琶,吟诗唱歌消遣。
更令细君难以接受的是婚姻的无奈,国王昆莫年事已高,而且为了一碗水端平两边都不得罪,在迎娶细君公主的同时,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为左夫人,这其中的争斗可想而知。昆莫因为自己年迈,要传位给孙子岑陬,匈奴和乌孙都有这样的习俗,新即位的国王要继收上一位国王的夫人为妻子,所以昆莫要求匈奴公主和细君公主再嫁自己的孙子。匈奴公主欣然同意,汉家公主刘细君则万难从命。不得已细君上书汉武帝请求支援,然而她得到的回复却是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万般无奈下,细君公主再嫁岑陬,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少夫。大概是产后失调,再加心情苦闷不堪,赢弱幽怨的刘细君终于在下嫁乌孙后的第五年与世长辞,终生未能再回中原故里。
细君公主死后,岑陬再向汉家求亲,汉武帝决定再以公主下嫁,这一次,重任落到了已长大成人的楚王孙女刘解忧身上。虽然同样出身高贵,但刘解忧截然不同于刘细君,这是个性格开朗,聪慧乐观,身体健康的姑娘,一颗女儿心中有着不输须眉的勇敢和刚强。对于汉武帝的和亲政策,解忧有着充分的理解,既为汉室子孙,理当为国分忧,边境仍有狼烟,强敌虽远必诛,正是男儿驰骋时,羡煞红颜。所以刘细君的遭遇没有吓倒解忧,汉武帝一封诏书,刘解忧慷慨赴西。
汉太初年间(应该是前101年),汉武帝封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岑陬。年轻的公主告别了长安,告别了亲友,像她所崇拜的那些威镇四海的大将军们出征那样,踏上了她自己的征程--和亲之路。山高水远路慢慢,等待她的战场将是茫茫草原戈壁,凛凛冰雪寒风,还有西域诸国那错综复杂,勾心斗角的历史舞台。解忧公主也许自己都没有想到,她在这个战场上的纵横驰骋会是怎样的可歌可泣,以至数千年后,仍然令人慨叹不已。
解忧公主到达乌孙,依旧被封为右夫人,与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事岑陬。解忧心里清楚,谁更得宠影响着乌孙与汉和匈奴哪边的关系更亲近,两个女人争的不仅仅是一个男人,更是一个国王,一个王国。然而在开始的较量中,汉家的公主还是落了下风。也许毕竟是风俗人情差的太远,解忧难以很快进入状态,几年下来一无所获,而匈奴公主却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泥靡,成为王位继承人。
眼见乌孙日益亲匈奴而远汉。正当此时,转机出现了,国王岑陬病危了。岑陬自知将死,见儿子泥靡年纪实在太小,就立下遗嘱,让自己的堂弟翁归靡继承王位,等到泥靡长大后,再将王位归还给他。岑陬不久去世,翁归靡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身宽体胖,号为肥王。肥王从旧俗,依旧娶了匈奴公主和解忧公主为左右夫人。
或许是渐渐进入了状态,或许是与肥王情投意合,解忧公主再嫁后终于站稳了脚跟,与肥王共生了三个王子:元贵靡,万年,大乐以及两位公主:弟史和素光,成了名副其实的乌孙国母。此后的数十年间,翁归靡对待解忧公主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乌孙与汉之间书信,人员往来不断,相亲相近,同进同退,与匈奴则日益疏远。在这期间,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一时,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汉交好。解忧的长子元贵靡被立为乌孙王储;西域小国莎车在国王去世无人即位的情况下,决定迎接解忧的次子万年为国王,看重的就是万年一半的汉家血统;龟兹国王降宾几经努力求得解忧长女弟史为妻,深以作了汉家的外孙女婿为荣。和亲政策终于在解忧的努力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随同解忧公主一起远赴乌孙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的冯嫽。冯嫽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知书达礼,聪慧而富有见识,尤其能言善辩,沉着稳健,深得解忧喜爱,以姐妹相待。冯嫽到乌孙后,嫁给显赫的右将军为妻,又因为才华出众,被乌孙上层乃至西域各国贵族尊称为冯夫人。她不仅陪伴着解忧度过了在异国他乡的漫长岁月,与解忧在宫廷内外互为犄角之势,互相支持,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以使节的身份斡旋于西域诸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忧在乌孙的风光和乌孙的亲汉激怒了匈奴王庭,在不断的施压均无效果,几次出面干涉都不欢而散的情况下,匈奴单于终于发兵威胁,要求乌孙交出解忧公主,断绝与汉朝的一切往来。然而翁归靡和解忧可不是好惹的,没有丝毫妥协于强敌的意思。公元前72年,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请求娘家出兵共同征讨匈奴,当时独揽朝政的大将军霍光当机立断,出兵十五万,兵分五路与乌孙共击匈奴,并派校尉常惠前往乌孙帮助作战。大概是数十年前汉朝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给与匈奴的打击太刻骨铭心了,匈奴人根本就没敢和汉军正面交锋,一路向北溃败,乌孙军队正好以逸待劳,在半路上截杀。公元前71年,常惠与乌孙兵大败匈奴,同年冬天,匈奴单于亲率数万骑兵攻打乌孙,途中遇到罕见大雪,死伤惨重,活下来人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丁零,乌桓,乌孙三国趁机从三面围攻匈奴,使得匈奴全国人口损失十分之三,国力极大削弱,各属国土崩瓦解,从此一蹶不振。至此,汉武帝派张骞出使,细君、解忧两位公主下嫁所贯彻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通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经营,终于圆满实现了。
匈奴的大败使得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威望空前的高涨。翁归靡更是上书汉朝,请求为自己的长子元贵靡再迎娶一位汉家的公主。汉宣帝随即封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为公主,让她在长安上林苑居住,学习乌孙语言习俗,为成为未来新的乌孙国母做准备。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汉朝送公主下嫁的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至敦煌还未出塞的时候,乌孙国传来噩耗,肥王翁归靡病逝。随即到来的王权之争中,解忧公主又要为自己的祖国而战了。翁归靡在世时,立解忧生的长子元贵靡为王储,又即将娶汉家的公主为妻,如果娶到了,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可就差那么一点点。而按照上代国王岑陬的遗愿,王国是属于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泥靡的,翁归靡只是代管,将来还是要交还给泥靡的,翁归靡已死,这位默默无闻了几十年的王子终于不甘寂寞了。
或许是因为泥靡更名正言顺一些,或许是因为元贵靡还显年轻,不够有力,总之在这场较量中,汉朝的外孙不敌匈奴的外孙,乌孙贵族最终推举泥靡作了新国王,号称狂王。西汉朝廷见元贵靡没能成为国王,立刻召回了一直在敦煌观望的公主刘相夫,单方面取消了婚约,这样一来,在乌孙的解忧公主陷入了更加孤立无助的境地,汉和匈奴在乌孙的势力此消彼长,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政治似乎就是这么残酷,一场变革之后,汉在乌孙的影响,汉和乌孙多年的亲善交往,解忧在乌孙多年努力经营的成果,似乎一夜之间就付诸东流了。
为了遵从乌孙习俗,更为了维护汉在乌孙的势力,解忧公主毅然做出决定,再嫁狂王泥靡。泥靡不愧是称为狂王,大概是因为从小被压抑,饱尝孤独冷漠的滋味,性格非常残暴凶狠,统治乌孙倒行逆施,搞的全国上下怨声载道。不用问,狂王和解忧公主夫妻不合,虽然公主为狂王又生了一个儿子鸱靡,情况也没有丝毫的改善,时常剑拔弩张。生死存亡,怎么办?向来聪慧刚强的解忧公主决不会坐以待毙,尤其在经历了数十年和亲岁月的磨练后,智慧和胆识都比狂王高出一筹,更不会坐视一生心血化为乌有。
经过缜密分析,解忧认为狂王的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采取行动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又利用匈奴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儿子乌就屠对狂王的不满,联合出使乌孙的汉朝使者,为狂王摆下了鸿门宴。席间派人拔剑刺杀狂王,可惜剑刺偏了,狂王负伤骑马逃走。至此双方终于兵戎相见,风云突变。乌就屠仓皇出逃,狂王迅速带兵将解忧公主和汉朝使臣包围在乌孙都城赤谷城,汉朝西域都护府发兵解围,将参与刺杀的使臣押回长安斩首,再派使臣张翁前往审理此案,安抚狂王, 以求和解。这本来是走个形式,意在暂且平息事端,趁机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张翁竟然没能理解朝廷与解忧的默契,来到乌孙后居然大模大样的开审,甚至揪住解忧公主的头发破口大骂。解忧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书汉宣帝。果然,过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张翁斩首,而与张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错过了杀死狂王的大好机会,回到长安后被施以宫刑。
趁着这个不可开交的时候,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屠逃到北山,扬言母家匈奴将派兵平乱,于是乌孙国中亲匈奴派的势力全部归附,欲夺取全国,与屯结于边境的汉朝西域都护府大军紧张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汉与乌孙多年来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毁于一旦。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了民族大义,女外交家冯嫽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前往劝说乌就屠。冯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见识,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来对西域诸国形势的了解,对乌就屠晓之以理,剖析利害,并以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对乌就屠施加压力,终于劝说成功。最后乌就屠表示,只要汉朝给他一个名分,愿意安于小号。
汉宣帝得知此事后,征召冯嫽万里入朝,详细陈述事情始末。冯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上至西域诸国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下至乌孙各派渊源,利害关系,无一不精,条理清晰,口若悬河,语语中的。汉宣帝大为赞赏,于是破天荒的委任冯嫽为正式的汉朝使节,乘坐锦车,持汉朝节仗,代表皇帝出使乌孙及西域诸国。以女子持节仗出访,不仅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数千年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中也难得一见。而且在十年后,乌孙国内再起动荡,已经回归长安养老的冯嫽,为了巩固民族关系,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毅然上书皇帝,再次持节不远万里出使西域诸国,勘为千古楷模。这是后话了。
冯嫽出使不辱使命,揭穿匈奴挑拨离间的诡计,并多方调节斡旋,终于使乌孙全国上下愿意接受汉朝的安排。汉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乌孙国一分为二,立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为乌孙大昆弥(昆弥即国王),统六万户,立乌就屠为小昆弥,统四万户。至此风波终于平息,乌孙上下相安无事,汉与乌孙的边境再次迎来平静安宁。两年之后,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和幼子鸱靡相继病故。公主的孙子星靡即位为大昆弥,颇为软弱,乌孙国内的势力大多归附了乌就屠,解忧觉得自己在乌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回想当年武帝时,那个年轻的公主意气风发,怀着满腔豪情,不远万里来到这天山脚下的异邦,谁想这一待就是整整五十年啊!为了汉家的江山,为了民族的和好,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年华的满腔的心血智慧,先后嫁给父子两代三位国王,身历四朝变迁,历尽沧桑,受尽委屈,经过了无数惊涛骇浪,血雨腥风,化干戈,定基业,一身担起两国数十年的和睦安宁,自认为祖国做出了艰苦卓绝的牺牲,无愧于汉家。如今岁月无情,漫天的风沙吹皱了如花笑靥,无情的冰雪染白了满头青丝。每当午夜梦回时,枕畔腮边拭不干的两行思乡的泪,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啊,离家千万里,和亲数十年,纵然曾经风光无限,纵然曾经柔情似水,也从来没有一日不曾思念故土,也许,是该回家了。
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派人接回了解忧。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携三个孙子终于回到了阔别了整半个世纪的长安城。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长安繁华依旧,女儿青春不再,不独公主自己,连汉宣帝都感慨万千,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和安置了这位大汉的功臣。解忧在长安安享了两年的晚年时光后去世,乌孙带回来的孙子们为她守灵。这之后过了十六年,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和亲匈奴。
历史是一条河,青春也是一条河,当青春融进了历史,等待它的不是被淹灭,而是千古流传。细君也好,解忧也好,冯嫽也好,虽不曾征战沙场,杀敌立功;也不曾著书立传,明典治国,但她们的奉献和努力,甚至她们的柔情和眼泪,依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即使数千载岁月变迁,沧海桑田,终难磨灭。莽莽乾坤留倩影,悠悠青史占风流。愿今天这点承载着敬慕和感念的浅陋文字,能些许告慰那些寂寞的香魂。
千古青史,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出生入死,建立功勋;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温柔奉献,委婉机智,扭转局势,既需要英雄的鲜血,也需要美人的热泪。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迹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亦令人赞叹不已;而解忧等和亲的使者,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