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在编人口减少了多少在战争中死去的人数量大概有多少(安史之乱的人口迁徙)

  • 帐号已注销帐号已注销
  • 影视
  • 2023-01-08 13:50:00
  • -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减少300万,其中死去的应少于此数,因为战后就是藩镇割据的开始,各地人口统计自然是报少不报多,有历史学家估计大概有200万左右死亡,其中半数是士兵,半数是百姓。安史之乱是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反叛,发动者安禄山家族和后继者史思明家族都是以攫取皇位,莅临天下为目的,所以安史之乱初期,叛军的纪律远远胜过唐军,兵员都是精选的,约束很严格,甚至制定一些收买民心的安抚政策,所以初期死亡的只有士兵和拼死抵抗的百姓,无辜者基本不会遭到迫害,只是到后期因兵员不足而就地扩充,使得各色人物都得以进入军队,为首者见大势已去,也不再约束部队,才大肆劫掠烧杀,于是不到半年就溃不成军而灭亡了。所以安史之乱的死亡人数实际并不高。唐代最灭绝人性的屠杀是黄巢起义,心理变态的黄巢不是以攫取皇位为目的,而是以毁坏建设、杀戮人口为乐趣,他和他的追随者4年时间先后杀掉1700多万,往往是黄巢兵到之处,瞬间变成无生灵之所,黄巢起义后,黄河流域减少70%的人口,使得沙陀、契丹等族得以乘虚而入。

因为中央权力被藩镇大大削弱,使得唐朝政府无法安心的发展提高国力,所以安史之乱之后人口虽然增加了,唐朝却就此衰败。

安史之乱时是唐朝中后期的一场劫难,时间跨度为七年之多。这场战乱波及甚广,安徽、河南、山东等六个省都包括其中。在古代战乱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人口却成倍的增长了。然而人口虽然增长,唐朝国运却难以恢复从前,自此一蹶不振,再难见到盛唐荣光。

安史之乱之所以成为唐朝兴衰的转折点是因为这场战争暴露了唐朝的很多问题,并且已经到了无法补救的地步。这个问题要从唐朝初期说起,初唐建立不久就迎来了死敌突厥,但由于唐朝军队善于骑射,战斗力强悍,所以将突厥打败。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君王后,唐朝政权对边境的政策渐渐改变,由原来的主动出击,到之后的被动防御。这就让唐朝周边的大小部落势力渐渐又想要搞事情。为了防止边境再次动乱,唐朝政权积极改变边境的军事结构,形成了大的军师集团。这个时候的唐朝政权还是有办法制约边境军事集团的。

然而,随着均田制不断瓦解崩溃,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有战争需求的情况下,唐朝君王不得不给予军事集团更大的权利,其中允许军镇屯田就是致命权利之一。首先对外来说,节度使的军事实力和权力增强了,有利的震慑了边境部落的气焰。但同时对内来说,节度使的权利过于庞大,形成了一个个独立于中央的小型政权。

安史之乱恰恰是这个问题的导火索,可以说为节度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所以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的权利被重重的削弱了,而且还要防备周边藩镇的军事威胁,自然没有时间精力再去搞生产,发展民生和经济,唐朝自此也是一蹶不振。

因为安史之乱后已经是唐朝的末期,那个时候各种阶级矛盾已经出现。各州节度使的贪污腐败行为,已经到了极端。人们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边的小国也暂露头角,试图挑起战乱。军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因此,让唐朝从鼎盛时期走向了衰退。 因为安史之乱后,藩镇节度使不断做大发展成地区割据势力,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唐朝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调动节度使。所以即使人口增加,唐朝的国力还是一蹶不振。 人口增加,但是社会的设施,制度都发生了变化,战乱之后很多人都还没有缓过神来。 纵观唐朝289年的统治史,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而唐朝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开始就进入了衰退期,在这个时期内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奸相,弄得朝政腐败、边疆不安、战乱频发,终于在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在以后的近100多年间国力每况愈下.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唐朝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唐朝的藩镇制度可以说是造成唐朝不断内乱,战争频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藩镇制度是唐王朝在军事上的一个败笔,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直接的导致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坐大,地方的节度使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服从中央的政令.而唐朝政府更是无力的对付这些个割据的藩镇,最后倒至亡国.
藩镇制度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前朝历代没有一个朝代能发展到像唐朝这样中央无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时期,藩镇的设立是为了抵御外敌而设立的,藩镇的最高长官就是节度使,其实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设立藩镇节度使的制度,那时节度使只是一个临时的官职,这一点我们在看“神探狄仁杰”时就能明白了,节度使之前的名称通常称为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在看“神探狄仁杰”时我人可以经常的看到武则天给狄仁杰的官职就是什么幽州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或是凉州经略大使或是处置使,并节制地方军事.这就是早期节度使的名称.
唐朝大量的设置节度使的时期正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在前期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节度使的制度已经被完全固化下来了,节度使当时是地方的最高的军政长官,享有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更让人惊讶的是一个地方的节度使又常常是一个人兼任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的节度使,像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自己一个人就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威权之重,超过了以前任何的一种官职,而且节度使可以自己设置自己的副手和幕僚,然后上报中央,而节度使辖区内的所有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所以说当时的节度使就是在唐朝中央政府之外的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中央为了抵御叛军进攻,所以就把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唐王朝在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并且让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因为藩镇的节度使们掌握着本藩镇内的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权力,所以在他们逐渐的坐大以后,就有些藩镇开始不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了.这些藩镇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到唐德宗李适,是藩镇割据形成发展时期.这就是唐朝最为有名的“藩镇割据”.
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中央的政令在他们那里失去了效用.更有甚者还发动针对中央的叛乱.在唐德宗时期,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各地节度使,唐德宗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后来节度使梁崇义发生叛,随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再后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弄得德宗皇帝先是逃到了奉天,后来又逃到了梁州.后来勉强的平定了这几次叛乱,在此基础上唐德宗但是唐朝中央政府再也无力控制各地的不断做大的藩镇了.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的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王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而各地藩镇则乘机不断的发展壮大.
但是在唐朝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对付藩镇割据的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就是唐宪宗,面对着越来越做大的各地藩镇,宪宗继位后,着手开始对各地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讨伐的战争,宪宗继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并且获得了胜利,同年夏绥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并且发动叛乱,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在这个时期内,这是藩镇势力和唐朝中央的一次大决战.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唐朝中央取得了胜利,长期割据的局面似乎都解决了.全国所有的藩镇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是宪宗皇帝的这一系列的成果,也并没有持续多长的时间,一些地方的藩镇又开始发动规模不等的叛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继位的新皇帝也没有宪宗皇帝那样的气魄和胆量,使之一些个藩镇重新又坐大并与朝廷分庭抗礼.特别是在唐昭宗即位后,由于政局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的涌现,像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甚至打进了首都长安,赶跑了唐朝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中央政府不得不又一次的向各地的藩镇妥协,答应他们的条件,让藩镇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镇则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大好机会逐渐扩大自己的实力,发展自己的力量,藩镇的实力在这一时期,首次的超过了中央的实力,唐朝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在这些藩镇中实力发展最快的还是朱温了,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另立了唐哀帝,而唐哀帝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而已.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
所以说在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唐朝衰落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藩镇实力和力量强大,唐朝中央政权已经变得虚弱无力,几位皇帝几次企图削弱藩镇权力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唐朝中央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削弱了本身的实力,以至于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各地藩镇较量.与此同时,与唐政府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各地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在无奈的情况下唐朝中央也只能听之任之,只求自保,通过仅有的几个直接控制区域,艰难维持“大唐帝国”的统治.维持着表面上的统一,就这样,唐朝由强转衰,始于藩镇割据,最后唐朝灭亡,也是始于藩镇割据. 主要是有三点,第一是番镇,安史之乱平叛不彻底造成的,第二是宦官掌权,唐朝后期的皇帝废立掌握宦官手中,第三是结党,主要是牛李党,党固之争,第四是外敌,四周少数民族强大威胁。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归根结底,后面三个原因是前面那个原因造成的,由于平叛不彻底,使番镇坐强坐大,使皇帝对大臣不信任,把权力交给宦官,是宦官掌权,又导致宦官和朝臣之争,大臣没有兵权去拉拢番镇,宦官也去拉拢番镇,使番镇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