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瑞士音乐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讲述神童的故事,究竟有多励志(一部讲神童的美国电影)

  • 百态百相百态百相
  • 影视
  • 2023-01-07 11:12:03
  • -

《想飞的钢琴少年》是一部很现实主义的瑞士音乐电影,天才总是孤独的,但也很励志,告诉观众应当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前半段老套,后半段渐入佳境,整部电影不管是情节发展还是结尾,虽然尽显老套,但也抵挡不住此片散发的独特魅力。同样是神童的故事,这部给了我别样的清新和感动,完美结局充满正能量。

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略带诗意的镜头与表现手法将影片娓娓道来,导演非常细腻的将天才与白痴的分界点与趣味点表达了出来,铺成出了充满传奇与浪漫的故事,从中进而思索生命与教育的意义。整部影片节奏把控到位,配乐与起承转合的情节设置都很出色。影片给人感觉像美式主旋律+欧洲文艺范结合体,角色设定主导了故事发展有点可惜。

这部电影虽然聚焦于一个天才儿童,但在伊始那优雅动听的钢琴之声下却是一个孩子被冠以天才之名后对平凡人生的渴望,于此中电影的展开也正是以爷孙间真挚平凡的亲情羁绊。人们总是无法接受异于常人的东西,无论其低于或是高于“正常”水平。一个神童早熟,善良,叛逆,并渴望平凡的心理在这部电影中描绘的很不错。

这个喜欢蝙蝠的天才少年,很难得的如此善良和热爱身边的亲人朋友,在祖父的指引下完成各种人生理想,保护家庭,追求爱情,将个性与价值融合,不愧“天才”的称号。片子和想象的差距很大,很多人以为是中规中矩的纪录片,看后才知道又是一部洗涤心灵的作品。6岁男主那双大眼睛太吸引人了,没有抵抗能力。

也许你会认为,关于天才的片子,海上钢琴师,她比烟花寂寞,才值得称赞,这部只是平庸之作,片名很漂亮,实际却太无聊了,假模假式的天才儿童,艺术金融无所不通,还会开飞机,叙事完全无焦点,后半段让人失望,只看到一个天才随心所欲的表演。“这世界跟不上她的聪颖,所以他只好装傻”--台词是好台词,但这孩子用得上吗?世界辜负他什么了?不就有个难缠的妈吗,好多孩子都有,而人家还没他那么高智商呢,最后他又练起钢琴,是别扭闹够了吗?

不管怎样,错过了少年,最少可以尽量,做个像他爷爷那样的老年人。“想要得到,你必须抛弃些什么”,老人的一句话,让陷入心理困境的天才少年获得新生。“理想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生在世你所要做的就是顺着命运的安排勇往直前”。这种励志的调调真是有一种不可理喻的诱惑。天才的故事就是这么的吸引人,而这部则处理的又是如此温文尔雅。

上天还是公平的,神童的代价是失去童年应该拥有的最单纯的快乐,夹杂了家中的期待别人的眼光,辛苦之余更是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影片由于一个现实生活中正真的天才来演绎,他的眼神就已经流露出不一样的光彩,古典兔牙小帅哥,拥有着超人的钢琴技巧,在影片里还特别喜欢的就是爷爷的扮演者。钢琴、炒股、求婚、幕后操纵、开飞机这些在我看来都不算什么,才10几岁出头就已经独孤求败,想到要伪装天才身份去过平凡人的生活,这才是最牛的。

天才儿童无非两种结局,一、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二、成为父母敛财的工具。维特不想要那种生活,他的智商已经超过了所有神童的范畴,他知道做一个神童并不会快乐。他只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小Vitus在驾驶舱里竖起大拇指的那个瞬间让我想起Green,真是挺像的。多好的孩子,跌跌撞撞地和大人们一起摸索生活的方式。他看爷爷做航模时穿的那件小王子的衣服太可爱了。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和现实的瑞士音乐片,视角独特,虽说当天才真的很累,但谁不想有个这样的天才儿子了,他从深处了解到那很孤独,绝非触觉听觉视觉所能够表达的孤独。关于爱、梦想、飞翔,也许一开始没有什么特别,越到后面,会越激动。或许,影片传达的精神很简单:想要真正的自由,就要具备狠狠赚钱的能力。

一个天才的传奇故事,整个影片的基调很平和,没有跌宕起伏的心动,没有发人深省的道理,但却同样感人至深。影片的各个方面都算中规中矩,很平静,不过钢琴是一个能让人心动的环节。这仅仅只是一部电影,因为他是在是太传奇了。每个人都拥有梦想,但往往缺少去追求的勇气,有时你觉得平淡无味的生活在别人眼里如获至宝,只有懂得追求同时又懂得满足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非常励志。剧情讲述了主人公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孩子,在祖父的鼓励下,找到自己想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在完成梦想的路上,逐渐成长的故事。 非常的励志,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真的是很棒。 这部电影确实是非常励志的,因为讲究一个钢琴少年,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艰苦奋斗的故事。 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I Like Chopin》、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一叙事曲》、《华丽大波兰舞曲》里的第二乐章、《马祖卡舞曲》第17号第4段乐曲。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

《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踟蹰。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


扩展资料:

席皮尔曼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时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摩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生命如此甜美,又如此脆弱。影片当中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钢琴家

1、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兹皮尔曼一家在迁入犹太区时的背景音乐)

2、八段萧邦的乐章

(70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雅纽兹·奥列伊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演绎)

3、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电影的开头,钢琴家在电台录制的)

4、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德国军官在废弃的房间里,再杀害了藏匿的犹太人之后所演奏的)

5、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兹皮尔曼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德国纳粹军官,得以幸存,当时演奏的曲目)

扩展资料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

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

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琴家

01——Nocturne for piano in C sharp minor, KK Anh.Ia/6 (doubtful)

02——Nocturno for piano in E minor, Op. 72, CT 126

03——Nocturne for piano in C minor, Op. 48/1, CT 120

04——Ballade for piano No. 2 in F major, Op. 38, CT 3 (Four Ballades)

05——Ballade for piano No. 1 in G minor, Op. 23, CT 2 (Four Ballades)

06——Waltz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34/2, CT 208

07——Prelude for piano No. 4 in E minor, Op. 28/4, CT 169

08——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Tranquillo (Introduction to the Grande Polonaise)

09——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Grande Polonaise in E flat major. Molto allegro

10——The Pianist, film score 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11——Mazurka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17/4, CT 63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钢琴家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钢琴家》中的配乐主要有两类音乐来源构成:
其一是由波兰现代著名音乐家沃伊切赫·吉拉尔(Wojciech Kilar)专门为本片创作编配的乐曲,吉拉尔曾为《吸血鬼》(Dracula,1992)、《贵妇画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 1996)等影片谱曲,有着丰富的电影配乐经验。在影片中,兹皮尔曼一家在迁入犹太区时的背景音乐《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正是由他创作而成,也是本片种唯一的一首非钢琴曲目。
其二是影片中根据历史事件及剧情需要,选用了一些经典的钢琴曲目,导演主要选用了70年代于华沙国际萧邦钢琴大赛赢得大奖的波兰钢琴家雅纽兹·奥列伊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演绎的八段萧邦的乐章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经再次考证,影片中的经典音乐片段主要出处如下:
电影的开头,钢琴家在电台录制的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
导演之所以选择这首曲目,一是着力于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1939年9月,德国闪电占领波兰,首都华沙遭受轰炸。当时弗拉迪斯拉夫·兹皮尔曼正在电台现场弹奏萧邦(Chopin)的夜曲时。二是这首曲子正是肖邦的代表作。Gazebo( 80年代的著名欧洲电子乐队)曾经把这首曲子改编成了一首现代作品《I Like Chopin》,广为流传。)
德国军官在废弃的房间里,再杀害了藏匿的犹太人之后,演奏的是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在夜幕下,导演拿这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经典柔情曲目去反衬德国纳粹的穷凶极恶,艺术反差巨大,令人震撼。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兹皮尔曼用自己的琴声,打动了德国纳粹军官,得以幸存,当时演奏的曲目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这首曲子在肖邦创作之时,正值当时波兰亡国,是一首具有波兰民族解放斗争英雄主义精神的钢琴作品,其中满怀了作者深切的思乡情、亡国恨,《降A 大调波兰舞曲》也是类似的创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片原著中的曲子应该是《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导演之所以换成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可能正是基于以上情感的需要。
主人公兹皮尔曼在咖啡店中作为乐手打工时,演奏的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极为专业的钢琴曲目,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乐章,抛开音乐表现和理解,即使从技术层面上讲,也非一般乐手可以演奏,难怪很多大师会把这首曲子作为演奏会的保留曲目,导演把此作为主人公在咖啡店中混生活的乐曲,颇具匠心。
片尾主角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那首协奏曲是肖邦的《华丽大波兰舞曲》里的第二乐章。作品22号。
在肖邦创作的16首波兰舞曲中,这首曲子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导演选择其作为主人公最后在辉煌大厅里的演奏曲目,其寓意不用赘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的电影原声中,收录了兹皮尔曼在1948年于波兰演奏肖邦《马祖卡舞曲》(Mazurka)第17号第4段乐曲的历史录音。虽然这段录音音质不是很好,有些不可避免的杂音,足以让每一个听者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在劫后余生之后的悲怆情感。

后注:本文中的部分内容来源于相关史料,并非完全原创,特此说明。

附历史事件说明(转载):
弗拉迪斯拉夫·兹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11年生于波兰,是一位才华洋溢的犹太裔钢琴家,自幼追随名师学习钢琴。1931年到德国柏林的音乐学院深造,并写下多首著名的钢琴乐曲。1935年回国受聘于波兰国家广播电台。1939年9月,他正在电台现场弹奏萧邦(Chopin)的夜曲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波兰,首都华沙遭受轰炸入侵。自此他和一家人与邻居都被赶进在首都的“犹太人居住区”。面对每日生存的威胁,弗拉迪斯拉夫·兹皮尔曼冒生命危险成功的逃出居住区,躲进满目疮痍的首都公寓废墟。他每天昼伏夜出,躲在天花板的夹层中,一待就是好几个月。直到有天,一位纳粹军官威尔曼·赫斯费尔德(Wilm Hosenfeld)进入该公寓,发现这位逃脱的犹太人,此时的他因为长期躲藏不见天日加上惊吓过度,面孔如鬼魅般苍白,生命之火也在风雨中瑟瑟摆动。军官得知他以前是钢琴师,邀请他演奏一曲。战火中闪动着人性光辉的音符打动了军官,不忍心杀他反而帮助了他。六年后战争结束,他还是在电台作同一曲目的演出,但此时纳粹军官威尔曼·赫斯费尔德已死在俄国的战俘营……本片根据兹皮尔曼的儿子安德森·兹皮尔曼(日本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发现父亲日记手稿而发表的畅销书《The Pianist》改编而成,由波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这是他最带有个人陈述色彩的影片,也是他等待了10年的作品,一部探讨坚信结合了艺术力量的人类精神必胜的试验性作品。 百度百科里有的。
1.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sharp minor, KK Anh.Ia/6 (doubtful)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2. Nocturno for piano in E minor, Op. 72, CT 126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3. Nocturne for piano in C minor, Op. 48/1, CT 120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4. Ballade for piano No. 2 in F major, Op. 38, CT 3 (Four Ballades)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5. Ballade for piano No. 1 in G minor, Op. 23, CT 2 (Four Ballades)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6. Waltz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34/2, CT 208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7. Prelude for piano No. 4 in E minor, Op. 28/4, CT 169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Janusz Olejniczak

  8.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Tranquillo (Introduction to the Grande Polonaise)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Janusz Olejniczak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9.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for piano, Op. 22. Grande Polonaise in E flat major. Molto allegro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Janusz Olejniczak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10. The Pianist, film score Moving to the Ghetto Oct. 31, 1940
  Composed by Wojciech Kilar

  Performed by The Warsaw Philharmonic National Orchestra of Poland with Hanna Wolczeska

  Conducted by Tadeusz Strugala

  11. Mazurka for piano in A minor, Op. 17/4, CT 63
  Composed by Fryderyk Chopin with Andrzej Szpilma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