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视听技术的发展资料,详细总结他们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视听语言感悟1200字)

  • 百度网友2f1982f2d百度网友2f1982f2d
  • 影视
  • 2023-01-01 13:57:20
  • -
为什么说视听教育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1.视听运动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2.视听教育理论为教育技术中媒体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答:1.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大量视听教学媒体,如广播、幻灯、电影、录音等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这场兴起于美国的运动被称为视听教育运动。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如何运用视听媒体及其教学效果等方面问题,他们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出一系列视听教学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视听教育运动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视听教育理论对当时的视听教育运动产生过极大影响,同时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视听教育理论学派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学家爱德加.戴尔在 1946 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的 “ 经验之塔 ” 理论。戴尔认为,经验是 “ 我们身体和思想加入活动的结果 ” ,因而极力提倡 “ 从经验中学习 ” 。他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分为直接(做的)经验、替代(观察)经验和抽象经验三大类,并按抽象程度分为十个层次。戴尔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分为做的(直接)经验、观察的(替代)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并按抽象程度分为十个层次,形成一个“塔”形结构。
(1)塔的底层经验是直接的、具体的经验。通过与真实事物接触、设计制作模型和演戏等获得的知识最易理解和记忆。
(2)塔的中层是通过视、听,间接接触事物,可得到“替代”的经验。特别是电影、电视等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通过视觉符号(图、表等)、语言、文字,便于获得概念、原理,可使学习简单化、经济化,并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育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步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必须充满具体经验。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工具,可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
(5)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太过具体化,而必须向抽象和普遍发展,上升为理论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用于指导实践。
以 “ 经验之塔 ” 为核心的视听教育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即使到了今天,它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作用,视听教学论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利用视听媒体进行教学和训练,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其心理学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视听教材的新颖、多样、生动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动机,吸引注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视听教育对真实情景的创建或模拟再现,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扩大观察范围和可见度,有利于形成表象,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视听教育采用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提供材料,易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充分感知,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掌握规律,形成概念,运用知识,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球的不同功能,提高识记效果。
(5)利用录音、录像技术对视听觉信息的记录、储存、再现功能,让学习者能随时多次复习强化;提供自我记录、反馈,通过比较和分析,促进其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
2.(1)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引进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教学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于是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想法。1905年,美国第一家学校博物馆在圣•路易斯开办。此后不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也开办了学校博物馆。这些学校博物馆和学校课程有着较密切的结合。当时,"一些学校博物馆通过销售便携式的博物馆展品、立体照片、幻灯片、胶卷、学习图片、图表和其他教学材料而充当了视觉教学中心管理机"。
(2) 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电影的发明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视觉教学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10年,克莱恩在纽约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电影目录》。大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教学异常热心,他在1911年就已开始制作了一些供教室反映用的电影了。在1913年他曾预言道:"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以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在爱迪生预言后的10年里,他预期的变化没有出现。但他推崇教学电影的热情以及对电影的教学作用的宣传却鼓舞了许多视听材料制作商和教育工作者。人们深信电影能促进教学改革,同时能降低教学成本。
  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在1918年至1928年期间,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运动,标志着教育技术的发端。
(3)视听教育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视听教育理论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学习现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其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的刺激和被灌输知识,而应当是信息的主动加工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而且知识的构建应当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学习情境中学习进行,与视听心理学结合。且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情境,能提供有利于协作的学习的交互式学习坏境,还能够提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大量资源,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视听心理论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4)视听教学的发展随着媒体及各种理论的冲击便转向视听传播学的形成。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主要由于以下三种情况:
a.教学电视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b.在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媒体组合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c.传播理论、早期系统观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给视听教学领域引起了大量新鲜的理论观念,拓宽了视听教学理论工作者的视野。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1、中国的教育技术最早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及其它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革。

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中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3、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该标准对教育技术作出了如下的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4月13日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由1.0升级为2.0,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这对新时代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

扩展资料

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教育技术重视所有学习资源或称为人类的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学”过程。例如,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订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

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过程、方式、媒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行中,进行评价总结,依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

一、第一阶段

1、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2、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3、“儿童被集中在一起,由专人进行教育”,“教育是由原始社会的大家族负责的”情况消失了。与人类早期的任何社会分工所达到的必然结果一样, 这样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效率。

二、第二阶段

1、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

2、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

3、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三、第三阶段

1、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

2、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

3、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

4、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四、第四阶段

1、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

2、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

扩展资料:

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1、中国的教育技术最早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及其它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革。

2、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中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4、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5、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6、新形势下,教育技术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抓手,需努力跟进发展,实现自我革新和理论突破,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和各地各区具体实际,由点带面,勾勒未来教育新形态,助力民族复兴教育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育技术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 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
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
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
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
原始的教育技术。
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
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
术学的理论体系。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
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
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
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
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
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
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
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
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
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
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
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
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
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
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
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
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
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
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
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
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
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望采纳~~

一、第一阶段

1、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职的教师,把孩子们集合起来在一起学习。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2、从此,那种随着家族在劳动中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形式,便成为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学生跟随专业教师的学习形式。

3、“儿童被集中在一起,由专人进行教育”,“教育是由原始社会的大家族负责的”情况消失了。与人类早期的任何社会分工所达到的必然结果一样, 这样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效率。

二、第二阶段

1、由于人类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文字体系,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由此重大变革。

2、从此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要把知识信息都装在脑子里,或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而可以书写下来或铭刻在木板和石头上。

3、教育由口耳相传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转为以文字为主的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授,并增加了信息的来源和记录的可靠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自学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条件,教育活动效率自然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三、第三阶段

1、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使用纸张印刷的教科书及便宜又方便,内容丰富、信息记载容量大,很快得到普遍运用。

2、人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以向书本学习,引起了教育方式的再一次变革。教科书的运用,极大的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把知识传得更远。

3、班级授课制也随之产生,开始对大量学生进行编级分班教学。开创了人类社会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天地。

4、这种“工业化大生产”的教育形式促成了“宝塔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了所谓“精英”教育的体制。由于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从人类教育整体上看,教育活动的效率又上了一个台阶。

四、第四阶段

1、是由于信息技术(例如,通信技术、同步卫星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系统科学方法、人类脑科学及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先后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正在引发和推动教育理念、方式、结构等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

2、学习资源不只仅限于教师和教科书,更多的教育媒体被引入到学习中。学习环境的扩展,使人类学习的场所丰富起来,“地球村”和全球性的学习这些前人们想都无法想象的事情成为现实。

扩展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1、从教学规律看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

2、从教学模式看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

3、从教学内容看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4、从教学手段看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

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末)——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以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主义
哲学家
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
体的一切官能,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
而对对象的占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
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媒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
原始的教育技术。
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有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Technology
in
Education)。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在理论上也脱离了哲学
母体,不再仅是从认识论出发来描述了,而是开展了广泛的、有多个代表人物
和流派理论探讨。然而各种理论又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没有形成教育技
术学的理论体系。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其《视
听教学法之理论》(1946年)一书中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人
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
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俄亥俄州立
大学心理学家普莱西在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设计了好几种自动教学机,并开展
实验。然而由于教学机设计的问题和客观条件不成熟,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对
教育技术的发展影响不大。直到50年代中期斯金纳发起新的程序教学运动,普
莱西的早期贡献方为人们真正认识。这个时期,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新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他在1954年发表的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
根据自己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重新设计了教学机器,从而使
美国50年代至60年代初程序教学运动达到高潮,后来发展成为不用教学机器只
用程序课本的“程序教学”。再以后,他的理论应用于电子计算机,开始了计
算机辅助教学(CAI),也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
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
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shannon)创立的信息论
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
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到受者(学习者)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
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
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
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
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
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媒体)
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
根本途径,于是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由媒体技术进入系统技术阶
段。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兴起的时期,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设计渗
透于教育之中,“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术语逐渐形成。
60年代初,Education
Technology(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美国一些书刊、杂
志中出现,并很快在国际上传播开来。
望采纳~~

一、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第一阶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初创时期(20世纪60年代)

2.第二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奠基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第三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时期(20世纪80年代之后)

二、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

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多媒体化,理论研究科学化、系统化

1、幻灯机——无声电影扩音——有声电影录音、电视机——彩色闭路电视机程序教学机器人、电子计算机——微电脑、卫星、激光视盘。
2、直观教育——视觉教育、扩音教育——视听教育——教育传播学、教育工程学、教育工艺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与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