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布拉格之恋的剧情简介(布拉格之恋观看)

  • 文武837文武837
  • 影视
  • 2022-12-27 07:31:44
  • -

1968年初春的一天,捷克首都布拉格。在郊外一家小酒馆里,脑外科医生汤马斯邂逅泰丽莎,泰丽莎在这里当女招待,她当时在游泳池里游泳,汤马斯对她几乎一见倾心,便追随她来到工作的小酒馆并约定6点见面。6点再见面时泰丽莎正拿着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两人交谈了几句汤马斯便要回布拉格,就与特丽莎告别了 。
汤马斯是个风流成性的单身汉。如果他用职业口吻对女病人说:“请把衣服脱下!”那些女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脱光衣服,任他摆布。不过,这些都是逢场作戏而已。唯有女画家萨宾娜,他把她当作知己。他俩交往过甚,可他从没在她家里过夜,尽管萨宾娜向他表示过,她爱他。
汤马斯从郊外回来,不免有些失落,就迳自来到萨宾娜的寓所。萨宾娜这时身穿黑色比基尼泳装,头戴一顶黑色绅士帽。她趴在一面椭圆型的镜子上,镜子内外的女人构成灵魂与肉体、理智与欲望的反衬和对照。汤马斯在一边看得神魂颠倒,扑向萨宾娜,双双坠入情海欲火之中。
不久,泰丽莎追随汤马斯而来,怯生生地闯进汤马斯的家。泰丽莎为汤马斯带来清纯、质朴的气息,他按捺不住饥渴,“我来给你检查一下,请脱掉衣服!”他又将特丽莎带进了爱河。
汤马斯得悉泰丽莎在布拉格举目无亲,便留她住下。与她过起同居生活。面对现实,泰丽莎必须找个工作维持生活。
有一次,汤马斯带泰丽莎去萨宾娜家,请她帮忙替泰丽莎找份工作,“泰丽莎一心想当摄影师,她拍的照片可好呢!”
萨宾娜确实不寻常,她明知泰丽莎是汤马斯迷恋的姑娘,但看在汤马斯面上,还是帮了泰丽莎的忙。经她的努力,泰丽莎的一张摄影作品得到发表。
为了庆祝这件喜事,汤马斯请同事一起去舞厅聚会。这家舞厅有一支演奏摇摆舞曲的乐队,可不料这天来了几个大人物,乐队受命以古代的俄罗斯舞曲代替摇摆舞曲。
汤马斯他们大为扫兴。汤马斯本来对那些人就不满,因为他们在斯大林时代推行了一套残暴的政策。于是,他趁此愤慨地说:“这帮家伙曾把10多万无辜的老百姓投入监狱,并对他们处以死刑,而今却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因为不明事由而杀父娶母,后来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就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悔过。可面前的这帮家伙都不想惩罚自己,依旧霸占着这个国家。”
汤马斯的上司,一位外科主任对这番议论很受启发,建议汤马斯写成论文,发表出来,肯定受到欢迎。
泰丽莎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汤马斯,他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泰丽莎结婚,他们在居住乡村的朋友贝佩尔那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他们还选了一只小狗做宠物,把这狗取名为卡列宁。婚后不久,汤马斯的政治批判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
做了丈夫的汤马斯还是改不掉放荡本性,他经常很晚回家,不是去找萨宾娜,就是去找别的女人鬼混。萨宾娜毕竟是艺术家,对汤马斯这种生活方式完全能接受,只要她爱他,跟他在一起有乐趣,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可乡下姑娘泰丽莎恰恰相反,她需要忠实的丈夫,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
一天汤马斯半夜回来,泰丽莎满腔悲愤地谴他,最后冲动地表示:“好吧,我们分手吧!”
泰丽莎离家出走,来到街上,街上一片混乱,汤马斯为寻找泰丽莎也来到街上。此时,苏联正用武力干涉捷克发生的“布拉格之春”,苏军坦克开进布拉格城,居民们纷纷上街阻挡入侵的苏联军队。泰丽莎为眼前的情景所感染,摄下了这一幕幕历史镜头。
泰丽莎因为拍照而受到苏联军人的包围和追问。汤马斯帮助泰丽莎摆脱了苏军人员。泰丽莎感激汤马斯的相救,又与他重归于好。
“布拉格之春”之后,捷克不少青年流亡国外。萨宾娜也在流亡者行列之中,她去了中立国瑞士。在瑞士首都日内瓦,捷克流亡者经常举行集会。萨宾娜在一次集会上结识了法国政治家、大学教授弗兰茨。两个孤独的流亡者彼此安慰。
不久,汤马斯夫妇也逃至瑞士,汤马斯进了一家医院干老本行,而泰丽莎四处推销她摄下的苏军入侵纪实照片。可是,出版社编辑说,这些照片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让她不妨拍几张裸体照。
次日,泰丽莎从丈夫口中得知他又遇到了萨宾娜,这意味着他们重温旧情,她明白,她又想,萨宾娜既然不受约束地和别人的丈夫作爱,那也一定不在乎将自己的胴体展示公众。她决定找萨宾娜试试。
听了泰丽莎的来访意图,萨宾娜大吃一惊,不过她还是接受了。她先是默默地让泰丽莎拍完,然后报复性地命令:“该轮到你了!快把衣服脱了!”她的口气不容拒绝。泰丽莎只好接受镜头的追捕。
就在这时,弗兰茨闯进来,见两个女人赤身裸体,泰丽莎因害羞还躲了起来。弗兰茨来这里的目的是告诉萨宾娜他与妻子分手了,并希望萨宾娜能与他在一起。面对这种情况的萨宾娜打算去美国。趁着弗兰兹回家取东西的机会,萨宾娜离开瑞士。同天,泰丽莎也动身回祖国去了,还带上心爱的小狗卡列宁,给汤马斯留了一封信,“对我来说,人生是很重要的,而你对待生活却是那样的轻浮。我是个软弱的女子,对你的轻浮我不能容忍。与其等着被你抛弃,倒不如趁早回到自己弱小的祖国去。”
汤马斯读完这封信,幡然醒悟自己不能这样混下去。他本该与萨宾娜分手,萨宾娜不是走了吗?他该去找泰丽莎重新开始生活。汤马斯回去布拉格,却因为曾发表的论文而被没收了通行证。泰丽莎对汤马斯来找自己这件事大为感动,再次投向他的怀抱。
由于汤马斯那篇政论文章,官方一再要他写悔过书,他不从,被贬职,去贫民区一家诊所工作,后连这一工作也被开除。他们只能靠泰丽莎在酒吧当女招待赚钱维持生活。
有人介绍擦大楼窗户的粗活,汤马斯也去干。一日,他在大楼里擦玻璃,一个少妇请他诊断腰痛病。在少妇的诱惑下,他又一次沉溺于情事之中。
不料,他回到家,泰丽莎立刻发现破绽。盛怒之下,泰丽莎决心以行动来报复丈夫的轻浮。她壮着胆找到在酒吧认识的那个技师。技师的家里有些异样,屋中间挂着很多帷幔,泰丽莎觉得里面好像藏着别人。技师总算拉开帷幔,没有人。技师引诱泰丽莎上了床。
一个被除职的外交官流落到小酒吧里当雇工,他见多识广,听特丽莎说技师家的怪现象,就替她分析:也许那技师用隐藏的照相机把他们作爱镜头摄下,作为要挟,使泰丽莎受他控制。
泰丽莎听了越想越怕,而想要投湖自尽,在湖边被路过的汤马斯发现,泰丽莎祈求能够尽快离开布拉格。但由于通行证被没收,他们不能离开,泰丽莎想到了证婚人贝佩尔。
汤马斯夫妇终于摆脱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证婚人贝佩尔的僻静小村里,过着朴素而抒情的田园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平淡,可他们心灵得到宁静。只是他们的爱犬卡列宁不幸患了癌症,汤马斯亲自动手为卡莱宁做了安乐死,泰丽莎含泪跟着丈夫去荒野埋葬卡列宁。
几天后,他们驾着运货车去附近小镇参加农民聚会。次日归程中正赶上下雨,他们冒雨上路。途中,泰丽莎见丈夫握着方向盘沉默不语,突然问:“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有多幸福。”
汤马斯话音刚落,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数日后,在美国的萨宾娜收到布拉格来信,信中传来噩耗:“汤马斯与泰丽莎在一次汽车事故中不幸死亡。”
难道这就是人生?萨宾娜凝视天空,热泪滚滚而下。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9m0x0NXGHuJvhx8mwTzxw

提取码:ajyu

《布拉格之恋》是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88年2月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编著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1989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表达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

剧情简介:

在布拉格,有一位年轻有为、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有两个红颜知己,分别是女画家莎宾娜和女招待特丽莎。特丽莎用真诚的爱情感化了托马斯。于是托马斯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观念,决定与特丽莎结婚。然而,托马斯风流成性的本性并没有改变。

在“布拉格之春”时期,托马斯因为遭到迫害而逃亡到了瑞士,莎宾娜则去了美国。托马斯和特丽莎返回捷克后被开除公职。于是,两人隐居于乡下,并且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之后,他们在一次车祸中双双丧生。

扩展资料:

影片花絮:

片中莎宾娜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住在美国的一所房子里,实际上这个房子的主人是该片的剪辑师沃尔特·马秋。

该片在“布拉格之春”那段使用了捷克导演詹·尼梅克的资料镜头,此外,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

该片原计划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于军方不愿意在南斯拉夫拍摄坦克入侵的镜头;于是,剧组改在法国里昂及日内瓦等城市拍摄外景。

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背景的欧洲演员。

朱丽叶·比诺什在片中饰演特丽莎,她是导演菲利普·考夫曼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拉格之恋

本片即是这样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性场面的表现泼辣大胆,一反美国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明星背景的欧洲演员。由于影片风格酷似欧洲的艺术电影,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菲力普·考夫曼是一位欧洲导演。整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环境下:布拉格、日内瓦和一个宁静的村庄。三个环境的三种色调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气氛,布拉格阴暗紧张加上时常压抑的气氛,给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带来了一些慌张感。在苏军入侵布拉格之后的一段描写反抗人民的片段中,托马斯和特丽莎奔走在慌乱人群中间,让观众感觉到另一种抑郁。在布拉格,一切都很压抑,而阳光灿烂的日内瓦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托马斯逃离了祖国找到了自由,然而失落感又重新回到了特丽莎的身上,在这里她更加迷失自物,她宁愿回到压抑的布拉格,回归自己熟悉的生活。最终他们去到一个宁静的村庄,并在此找到了和谐爱情。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一向处境艰难,有了原著的珠玉在前,人们的要求就很苛刻,而且文字和影像究竟有很大的差别,摆脱原著来单独地看待影片或许才比较公平。所以如果不去联想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之轻”,撇开小说中的哲学探讨,用轻松的态度去看《布拉格之恋》,这的确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影片。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9m0x0NXGHuJvhx8mwTzxw

提取码:ajyu

《布拉格之恋》是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等主演的爱情片,于1988年2月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编著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述了风流成性的脑外科医生托马斯和女招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1989年,该片获得第4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提名。

布拉格之恋周五的欧美电影赏析课上作为爱情片的范例,老师让我们看了《布拉格之恋》,尽管老师说这片子我们不好看进去,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上次《哈维最后的机会》有意思,再怎么说这也是历史框架电影,而不是单独的为了讲故事的故事。但在此地我不得不说下,这片子实在深邃,我并不认为我看懂的了多少,但是我感觉又确实理解感悟了许多,所以写下来,为再看做个思想上的积淀。另外由于本片长达三个多小时,我也并没有完全全神贯注的看了进去,中间还是时有跑神或者聊天的事情发生的,但尽管我在课堂上坚持到底,但是过于长的片子令老师自己都没放完,所以我的观感其实也是不完整的。老师教导我们,这片儿是1988年拍的反映1968年历史的片子,如今已有三十+的岁月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可能,这就是历史框架类电影的魔法…开头就是很赞的,平铺直叙,迅速的交代了男主人公的大致情况,并通过了一些细节表现出他的性格,于是冗长的背景就迅速的结束了,剩下的都是发展了。怎么评价男主人公托马斯这老小子最贴切呢——大种马!托马斯貌似是个专业技术异常强大的脑部医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家伙对女人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他的专业。他多情、滥情、甚至是饥渴,他是一个多情而自由的主义者,他喜欢和女人进行各种交流,但是又不愿意令任何一位女性束缚着自己,但至少我是佩服他的,特别是他的眼光,因为和他有关系的女人有很多,他最后选择了最适合做老婆的人做了自己的妻子——特蕾莎,而不是萨宾那。萨宾那好像最初是一位和托马斯属于同一医院的护士,他们很快就搞到了一起,但是双方又都是洒脱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生活,特别是萨宾那貌似能看开托马斯的所作所为这一点,就十分的不简单。其实萨宾那也曾许多次尝试抓住托马斯,都以失败告终,但萨宾那都不在意,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她和托马斯走的最近,这么一直的走下去总会有一天他们迥乎不同的人生道路是会要相逢的,她等的起。但是特蕾莎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可能是源自女人的直觉吧,萨宾那从特蕾莎出现的第一刻起,她就知道这可能是夺走原本会属于自己男人的女人,她也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无论是在她家的床上摆托马斯的帽子,在挂架上放托马斯的袜子,带特蕾莎看托马斯所拍不同的女人的裸照,她原本认为她所做的这一切足以击退这个青涩的女孩,但她又着实低估了爱情的魔力和特蕾莎的坚持,于是萨宾那完败了,以后她再也没有得到过托马斯,其实之前她也没得到过。其中有一个很棒儿的细节,萨宾那故意把托马斯的袜子藏了起来,而把自己的长筒袜给他穿上了,当托马斯穿上的那刻,萨宾那笑的那叫一个灿烂,仿佛她已经赢得了正常斗争的胜利,但是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伏笔,说明萨宾那必定面对的失败。而在这以后的岁月里,萨宾那一直在努力的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努力的完成自我的救赎。她开始变得无与伦比的洒脱和前卫,而正是她的极力不愿媚俗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令她得到了许多优秀的男人的钟情,代表人物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法兰斯。她可以毫无讳忌的跟法兰斯上床,但是当她看见听到法兰斯热切的眼神和他和他妻子离婚的消息之后,她又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尽管她深知他是个好男人,但是不管是什么都不能阻碍她获取和保证自己的自由。她正是用这种男性才有的调侃式的玩世不恭来忠于自我,也正是如此她在整个剧情中才体现出了中性特有的那登峰造极的魅力。 萨宾那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比特蕾莎更真实,她的经历代表着现实生活中那些注定无法完美的感情,但是萨宾那显然比大多数人都强,她没有陷进去,而是选择了远走高飞,但这并不代表她就能无视这段感情,因为哪怕到她离开之前的最后一个画面上,托马斯的和她第一次见面时的那顶帽子都一直在最显赫的地方。不管怎么说萨宾那是败了,而且是完败,没有任何余地。那这场女人对决中的胜利者就是胜利者么?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特蕾莎自己也是备受煎熬和折磨的,而这种折磨,从她见到托马斯的第一眼起,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而缘起为六,命终为六也算是一种生命轮回的诠释……其实关于特蕾莎的问题确实是值得讨论的,特蕾莎在遇见托马斯之前是一个纯洁天真善良的好孩子,我们可以说是托马斯玷污了特蕾莎,但是反过来讲,也是托马斯让特蕾莎从无知变成了知性,从而令特蕾莎实现了其原本人生轨迹里或许不能实现的人生价值。所以托马斯对于特蕾莎就具有了双重性的身份——破坏者和启明星,但是当这两者合为一体化身成丈夫的时候,特蕾莎就不能忍受了。特蕾莎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在和自己生活的同时,和许许多多的女性保持不正常的关系。(据老师说小说的原名貌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托马斯是轻的代表,他渴望自由,需要通过肆意妄为的行动来填补欲壑,于是他放浪形骸。而特蕾莎则是重的代表,她坚持社会契约的存在,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为他所在的这个位置付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她不能容忍托马斯的所作所为,她已经产生了幻觉,她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说托马斯其实是应该感谢苏联人发动的尤里的复仇,因为正是这场变革,挽救了他的爱情,成了真正的永恒的布拉格之春。面对社会的动荡,两人把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侵略者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点,一个用相机记录事件,一个负责照顾安全,最终选择流亡。(其中有一点令我记忆深刻,就是苏联军官拿枪指着特蕾莎,但特蕾莎还是用照相机不停的拍着,要是中国的电影,特蕾莎已经死了很多次了,这里的特蕾莎还是活的好好的,但是这确实体现出了特蕾莎的勇敢和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苏联士兵自己的迷惘和外强中干。再往后就是流亡瑞士日内瓦的桥段了,从这时起,他俩就又没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于是她们之间的分歧再次出现,托马斯再次花天酒地,而特蕾莎在生命所换来的照片变得一钱不值之后为了生机,不得不去拍仙人掌和光女郎。为了生计,特蕾莎找到了萨宾那,进行了关于裸照的拍摄,这段戏是我认为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按说本应是敌人的人却是一对朋友,现在又因为一些特定的原因不得不走到一起进行合作,她们其实都清楚对方到底对自己喜欢的在乎的男人都做了什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是她们依旧没有撕破脸皮。她们俩进行了一段相得益彰的配合,很精彩很紧密,在这段戏中既展现出来了萨宾那的洒脱也表现了特蕾莎的羞涩。她们俩互相的进行着拍照,然后是肆意的张狂的流出了眼泪的大笑,这个笑算是个相当有感觉的地方,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我感觉这夸张的笑里,包涵这同情、理解、嘲讽、得色。甚至还有解脱和退让…这个笑容结束以后,萨宾那远走高飞,而特蕾莎则回到家乡,她们都离开了托马斯,但一个是暂时的一个不是,尽管她们对托马斯的爱都毫无减少。在留给托马斯的信中,特蕾莎试着解释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轻,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让她不堪忍受。在异国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对这个依靠没有信心,无法想象若他离开后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国。尽管有受迫害的危险至少让她知道这世界除了他还有别的,没有他后她仍然尝试能够活下去。 这之后托马斯又象没人管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的日子,孤独,在异乡。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担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后,他开始不习惯,于是他回去找她。分离后的重聚让他们彼此感到从未有过的依赖,他们又在反对虚伪上取得一致。托马斯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当局利用,拒写悔过书,她坚定地支持他的立场。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这种信任弥足珍贵,更让他们珍视对方的陪伴。 托马斯由医生降成清洁工,他对女人天生的魅力让他又回到原来唐璜般的生活,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闷的一种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没有爱而做爱的解释,甚至尝试象他一样“轻”,可一时的放纵只让她感到羞辱和恐惧,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她要逃离,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为生活的经验已让他感到他们不可分割。 他们到了乡村。生活尽管单调,但辛勤的劳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他们度过了最快乐的幸福时光,无需担心他人的干扰,没有谎言和欺骗,没有伤害。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特蕾莎非常认真地对托马斯讲述她对卡列宁和对他的不同的爱。托马斯没有生气,他懂得 特蕾莎言语中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现在已经是一种享受。似乎这时他们才真正相爱,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为此所有的牺牲都变得无足轻重。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特蕾莎问正在驾车的托马斯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的。 这部电影又是一个轮回的客观反映,同时它也是社会契约论的有力支持者。它向我阐述了错误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是痛苦的,反之亦然,只有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才是有可能会幸福的。同时本片也讲述了潜移默化和温水煮青蛙的伟大(特蕾莎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了托马斯,这让我想起了苏打绿所说的“要温柔的改变这个世界),其实真正改变托马斯的是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令托马斯重了些,也令特蕾莎轻了些,他俩为了共同的责任都放弃和改变了一些自己过去的特质。责任成了伟大的调和剂,而它调和出来的就是爱。 而责任,代表、包含着责任的爱,就是布拉格之恋告诉我们的,双方只有真正的负到了责任,爱情才会有可能比布拉格之春长久…… 很早就听说了有部很不错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可一直没缘看到,甚是遗憾。前一久终于有幸看到菲利浦�6�1卡夫曼根据米兰�6�1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拍摄的这部电影。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本想写点什么,可碍于自己的拙劣的文笔,实在不知从何写起。今日再次观看这部影片,实是不吐不快,便贸然下笔,粗浅谈谈对此片的感想。 在长达近3小时的电影中,导演把我带入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随着电影的推进,内心一次次的受到震撼。 “如果认为我们所遭遇的是我们想体验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内疚。”这便是由丹尼尔�6�1戴�6�1路易斯所饰演的男主角托马斯的性格特点。托马斯是名布拉格优秀的脑外科专家,同时也是名到处留情的花花公子。他的性格是复杂和矛盾的,他既浪漫又忧郁,既生活放荡又渴望爱情,既颓废又有爱国的热情。影片一开始,托马斯的第一句台词便是“脱掉你的衣服”,他到处招花引碟,风流惆怅。即便是同特丽莎结婚后,依然我行我素。当特丽莎痛苦地离他而去,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时,托马斯才翻然醒悟,原来自己是如此深爱着特丽莎和自己的祖国。回国后,面对入侵者的威逼,他决不妥协,宁愿放弃自己的特长去做清洁工也不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显现了托马斯“威武不能曲、富贵不能淫”的人生态度。 朱丽娅�6�1比诺什饰演的特丽莎就象一朵清纯的莲花,导演卡夫曼把她的出场安排在游泳池,只有清彻透亮的池水,才能衬托出特丽莎的纯真。特丽莎很善良,内心充满着爱。当她发现自己拍摄的入侵者的罪证最终却成为入侵者手中抓人的“罪证”时,她的精神崩溃了,感觉自己象俄底浦斯般有罪。她对托马斯的爱,有一点点的疯狂,有一点点的压抑。她的爱是那样的执着,她对托马斯爱得越深,越是痛苦,特丽莎的梦和幻觉均体现出了她内心的这一痛楚。她对托马斯付出真诚的爱,也期望得到托马斯同样的爱。为了寻找期望的爱,她携同托马斯离开被苏军入侵的祖国,到了日内瓦。但特丽莎并不属于日内瓦,她没能找到内心渴望的爱。正如特丽莎留给托马斯的信中所写的“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轻松。我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无法承受生命之轻的特丽莎回到了布拉格,但此时的布拉格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充满欢乐的布拉格了。严酷的现实迫使特丽莎和托马斯再次离开了变得“肮脏、丑陋”的布拉格,并最终在宁静的乡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找到了她心中的托马斯。 萨宾娜是位个性鲜明的女艺术家,她不仅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对爱的追求也同样执着。她和托马斯虽只是性伴侣,但在内心中却渐渐的爱上了托马斯。当遇到了大学教授弗兰克时,再一次点燃了她的爱的追求,怎奈弗兰克无法像托马斯一样理解她的帽子的真正含意,且她也无法承受弗兰克的生命之重,只能悄然离去。 《布拉格之恋》,让我认识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导演――菲利浦�6�1卡夫曼。 菲利浦�6�1卡夫曼用几乎平铺直叙的手法,把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爱情故事放到了“布拉格之春”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中。 在场景的安排中,卡夫曼将布拉格――日内瓦――宁静的乡村这3个不同的场景依次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后,布拉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之前是欢乐之都,而苏军入侵后,布拉格却变得阴暗、毫无生气。当托马斯驾车回到布拉格之时,画面上出现了一队送葬的队伍,穿过萧刹的街道,让人悲惊之情顿生,气氛营造得恰到好处。日内瓦虽然阳光明媚,但掩不住失去祖国的托马斯的悲怆和特丽莎的忧伤。远离布拉格的乡村,使特丽莎终于得到了托马斯真诚的爱,在宁静的小村中,他们明白了2人已经融为了一体,再也无法分开。 卡夫曼对音乐的运用,也非常娴熟。整部电影的大部分音乐都用小提琴或钢琴来演奏,小提琴的忧郁与哀怨,钢琴的浪漫和希望,烘托了这部具有浓郁散文诗气息的电影中浪漫而又忧伤的爱情。 结尾可谓卡夫曼的画龙点睛之笔。先用萨宾娜收到的信道出了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死讯。接着,镜头跳回至麦洛酒馆中欢愉的托马斯和特丽莎的身上。然后一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幸福的托马斯和特丽莎行驶在如画的乡间小道上,虽然实际上2人在之前已经死亡。此时钢琴声再次缓缓响起,卡车渐渐驶入一片白色的光芒之中,整个画面一片雪白,影片结束。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拍得如此的优美和浪漫,具有了喜剧的气氛,让我不得不惊叹卡夫曼的艺术功力。 《布拉格之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文 / 莉莉玛莲 米兰-昆德拉和他著名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我还是得说说。其实我也讲过不止一次,喜欢米兰-昆德拉和他的文字并不是因为觉得他的故事精彩而是他让我看清了自身的懦弱与丑恶。所以我反复的说着那些已经被许多人说着以致于显得有些俗套的话,“生命中不可承受”“媚俗”还有“生活在别处”。还是说说布拉格,现在的米兰-昆德拉因为那个几乎人所共知的原因不生活在那里了,可是在我看到的他的文字中,尽是这座城市的光华。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后来被改拍成电影,相同的英文名,电影却被翻译《布拉格之恋》。我觉得这样很好,电影和小说本来就很不一样。 是不是爱情与肉体纠缠不清,明明灵魂站在爱的尖峰肉体却停留在低处时就会有只能这样的故事?托马斯死了,特丽莎也死了。如果死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那他们肯定像上了天堂般开心。消息传到萨宾娜的耳朵中时,她哭了,不得自已的那种。他爱特丽莎,特丽莎笑起来那么纯;他在肉体上却与萨宾娜还有很多女人紧紧相连。他伤害了特丽莎。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想,这样他们一同死与车祸也不算很差,起码特丽莎以后不再会为了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外遇而独自垂泪,起码托马斯和他自己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共赴黄泉。之于他们都不算是一种残忍。特丽莎聪慧的可以,她在街上拍布拉格。她是一个乡下来的姑娘,对于她这座大城市和爱情一样新鲜。混乱的时代,人人自保,硝烟见生命如清晨露珠般稍纵即逝。布拉格之春,著名的事件,这也是特丽莎拍摄的照片的名字。她只是拍着,也许不像萨宾娜那样因为身份和工作。布拉格,在她的影像中有点脆弱。萨宾娜的眼泪刺激了我,这个女子,为谁哭?也许仅仅为她自己,我也知道这样说很怪。布拉格在哭吗?这个我不得而知,但我一直在想,那时的布拉格肯定是看不见天空的,惨淡的乌云密布,拨不开散不去。聚集在一起,沉郁的惹人落泪。 这个爱恋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讲的是电影就不要和米兰-昆德拉挂钩。布拉格,发生在这里,发生的时候这座城市没有天空没有鸟儿,有的只是心底的恐惧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