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越剧袁雪芬唱《问天》(袁雪芬演唱的老越剧何文秀)

  • 孤舟孤舟
  • 影视
  • 2023-05-06 10:52:01
  • -
越剧 –

越剧袁派创始人袁雪芬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袁雪芬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嵊县

出生日期:1922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2011年2月19日

职业:越剧表演艺术家

信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越剧袁派(旦角)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代表作品:《双烈记》《西厢记》等

(历史lishixinzhi.com)

袁雪芬人物

袁雪芬(1922.3.26-2011.2.19),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人。 *** 党员。历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名誉院长,上海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等。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袁雪芬参与整理并主演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编演了历史剧和现代剧《木兰从军》、《红粉金戈》等。1946年,演出了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

袁雪芬1953年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袁雪芬越剧流派

袁派是袁雪芬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袁雪芬1922年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县,11岁时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初学的是男班的丝弦正调腔,出科后与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王杏花同台,唱腔受其影响比较大。1942年10月,袁雪芬倡导越剧改革,剧目多数为悲剧,越剧原来曲调单纯、活泼、跳跃的四工腔不能适应,袁雪芬从人物出发,在传统唱腔音调进行中,频繁地、重复地运用变音,就是7音,形成唱腔音调,逐渐形成一种激进的、下行的旋律的特点,呈现出哀怨深沉的唱腔格调。1943年1月的《断肠人》中“断肠人越想越断肠”这段唱就是代表。袁雪芬在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在唱腔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尺调腔的雏形,此后尺调腔逐渐丰富,不但使越剧唱腔在板式结构上得到了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并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越剧最早出现的流派之一。袁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唱腔音调一般较为低沉哀怨,叙述性倾诉性比较强,但是袁雪芬很注意唱腔层次的变化,善于根据表达人物感情的需要,打破越剧严格的上下句对仗的格式,使唱腔音调平中出奇,柔中有刚,这时期的代表性唱段是《忠魂鹃血》中的痛责,《绝代艳后》中的冷宫和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袁派又在塑造新的人物的音乐形象时有新的发展。1950年演出《相思树》的时候,袁雪芬与刘如曾合作,吸收越剧早期男班艺人支金相的唱腔因素,创造了能表达热烈、急切、犹豫、不安等复杂感情的“男调”。1953年在演出《西厢记》时,使用了典雅清丽的音乐语言和富有诗意的吟咏性唱腔,通过疏密相间的字位节奏,使唱腔变化更为丰富。

1958年在演出《双烈记·夸夫》时,又创造了新型的【六字调】,准确生动地塑造了巾帼英雄梁红玉的音乐形象。1959年演出《秋瑾》时,在“东渡”一场的【六字调】唱段中,吸收了【高拨子】的高亢音调和鲜明节奏,表现出秋瑾这位革命女杰刚毅豁达的性格。1962年演出《祥林嫂》时,在“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六字调】中,吸收了传统的【武林调】、【四明南词】、【宣卷调】等因素,加上细致的润腔处理,形成悲凉、叹息、自谴自责的音调,深刻表达了祥林嫂心灵备受折磨的痛苦。

袁派唱腔的特点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的特定性格和感情创腔,不追求曲调的花梢,而注意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润腔韵味扣人心弦。在演唱上,她气息饱满,运腔婉转,喷口有力,吐字坚实而富有弹性,运腔中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的处理,形成特有的韵味美。她常根据唱词的寓意,采用特殊的节奏形式,改变原来较为平稳的字位节奏,使唱腔和唱词语气紧密结合起来。如《西厢记》“赖婚”中的“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在“若不是”后面的拖腔中运用了后起半拍的特殊的节奏形式,形象地显露了莺莺一提到意中人时难以掩饰的喜悦;“琴心”中“宝髻玲珑”的“玲珑”二字和“身在墙东”的“墙东”二字,都采用了前切分音节奏,使唱腔旋律在流畅中有跌宕,平稳中有跳跃。

越剧样林嫂问苍天方亚芬用什么腔唱

越剧样林嫂问苍天方亚芬用(弦下调)腔唱。

弦下调据说是范瑞娟老师在山伯临终时开始的,也叫弦下腔。

一般弦下腔的唱腔每个音节转弯比较多,字节比较长,比较哀怨隽永,多用于表达悲痛的心情,不过也有用于欢快的唱段!如《山伯临终》《祥林嫂问苍天》《祥林嫂拖孤》《情探行路》《子建哭灵》《单恋》《追念》等等。

弦下调 简介:

越剧主要曲调之一

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

“弦下腔”属于D调,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调腔”的反调,适于表演悲愤激越的情绪,剧中人物最哀伤时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山伯临终”;《祥林嫂》“风满天、雪满地”;《红楼梦》“宝玉哭灵”;《单恋》“霍姜妻永别了”;《宝莲灯》“对月思家”等

《曹植与甄洛》中的“玉佩斑斑凝血泪”、《红楼梦》中“宝玉别林”的前几句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弦下腔”的板式与“尺调腔”一样齐全,表演能力非常强。

越剧样林嫂问苍天方亚芬用(袁派)腔唱。

越剧袁派(袁雪芬创立)

1942年10月起,在进步话剧的影响下,在大来剧场开始越剧改革,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包银,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设计、舞台监督,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起正规的编戏、排戏制度;废除幕表制,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衣箱制,参照古代绘画,根据人物身份设计服装;打破传统的舞台形式,采用立体布景、油彩化装、灯光、音响,逐步形成综合的艺术机制。在表演上,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

缅怀一代越剧宗师袁雪芬先生

袁雪芬演唱的老越剧有哪些?

1、《西厢记》

越剧《西厢记》,有人称其为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是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之一,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经典剧目。该剧是根据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改编而成,讲述唐贞元间书生张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的故事。

2、《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1945年,袁雪芬与范瑞娟出演《梁祝哀史》。1953年,这个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3、《祥林嫂》

近代剧,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共有两个版本越剧1和越剧2。该剧在1946年由雪声剧团演出,南薇编导,袁雪芬领衔主演,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4、《香妃》

取材自清初史料,并参照同名京剧、电影编写而成。写清朝初年清兵西征新疆,维吾尔族女子香妃的丈夫小和卓木酋长被杀,香妃被掳至北京。乾隆皇帝见其貌美且遍体生香,用各种手段诱使其顺服。但香妃心中牢记国恨家仇,宁死不屈。

5、《相思树》

钟泯、邵慕水1949年根据黄宗江同名电影剧本改编。1949年12月18日,雪声剧团首演于上海兰心大戏院。导演程述尧,袁雪芬饰贞夫,魏凤娟饰韩凭。剧中“门前阵阵西北风”唱段,由袁雪芬与刘如曾合作,创造了新腔男调。

[img]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

越剧十大名家及唱段有袁雪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周宝奎的《祥林嫂》、徐玉兰的《红楼梦》、张桂凤的《打金枝》、傅全香的《孔雀东南飞》、范瑞娟的《宝莲灯》、徐天红的《石榴红》、吴小楼的《父子争先》、王文娟的《则天皇帝》、陆锦花的《彩楼记》。

1、袁雪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袁雪芬是越剧袁派创始人,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在表演上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1953年,主演了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表演上,袁雪芬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划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2、周宝奎的《祥林嫂》。

演戏经验丰富,演技老到,在越剧界有"老旦王"之誉。曾在舞台剧和电影《红楼梦》中饰贾母,《祥林嫂》中饰祥林娘,《追鱼》中饰金夫人,均获好评。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设计唱腔,塑造多种人物而不雷同。

从平民百姓出身的陆氏到豪门贵族的贾母,从《珍珠塔》中势利的方朵花到《孟丽君》中高贵至尊的国太,都演得神态各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徐玉兰的《红楼梦》。

徐玉兰是越剧“徐派”创始人,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

1962年,拍摄彩色越剧戏曲片《红楼梦》。2006年,获“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

4、张桂凤的《打金枝》。

中国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张派老生创始人。代表作《打金枝》等。

5、傅全香的《孔雀东南飞》。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其父在上世纪上叶曾为越剧‘三花一娟’之首的施银花打过鼓,但因为调子出错而被施银花痛斥了一顿,此后郁郁而终。

傅全香的嗓音明亮、音域宽广、润腔华彩,且真假嗓结合,曲调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表演富于激情,以“花衫”戏见长,善用强烈的外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最擅长于表现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形象。

6、范瑞娟的《宝莲灯》。

国家一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

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

7、徐天红的《石榴红》。

著名越剧老生。一级演员,越剧四大老生之一,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

徐天红的唱腔高亢激越,苍劲有力,行腔多变,气派大度。她讲究以情生腔,起调都因人物心态不同而有变化,绝不沿袭传统程式一曲百唱;运腔中多高音、切分音,棱角鲜明在吐字上,注重喷口功夫。

8、吴小楼的《父子争先》。

其表演苍劲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宽厚宏亮,有“越剧金少山”之誉。在《借红灯》剧中扮演金三。

曾为捐献"越剧号"战斗机义演,主演现代剧《父子争先》,出色地塑造了刘老汉一角,广受赞扬。

9、王文娟的《则天皇帝》。

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花旦创始人,其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善于描摹人物神态,在舞台上出色地创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

王文娟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正式开始舞台生涯,先习小生,后改习花旦。

10、陆锦花的《彩楼记》。

中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小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为上海越剧院主要小生演员之一。开创小生流派“陆派”。代表剧目有《彩楼记》等。

陆锦花最擅演穷生戏,演“鞋皮生”和“破巾生”堪称一绝。她表演潇洒儒雅,含蓄大方,动作简练传神。

她的嗓音清亮,音质纯净,音调朴实流畅,行腔松弛舒展,尤其讲究吐字清爽,声声送听,听她的唱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入人的心田,清新柔美,耐人寻味。

越剧歌曲有哪些著名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尹桂芳与戚雅仙版(芳华越剧团版)、竺水招与筱水招版(南京越剧团版)、徐玉兰与王文娟版(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版)、袁雪芬与范瑞娟版(电影版)、范瑞娟与傅全香版(上海越剧院版)、张云霞版(卢湾越剧团版)、戚雅仙与毕春芳版(静安越剧团版)........

《红楼梦》:徐玉兰与王文娟版(电影版)、尹桂芳版

《碧玉簪》:金采风版(电影版)、竺水招版、袁雪芬版、张云霞版....

《孟丽君》:王文娟80年代舞台版、90年代电视剧版

《盘夫索夫》:金采风与陆锦花版、徐玉兰与金采风版、毕春芳与金采风版、徐玉兰与王文娟版、徐玉兰与袁雪芬版、小白玉梅版、尹桂芳与傅全香版、竺水招与筱水招版、陈佩卿与姚水娟版......

《玉堂春》:戚雅仙与毕春芳

《白蛇传》:戚雅仙与毕春芳、袁雪芬与范瑞娟.....

《血手印》:戚雅仙与毕春芳

《王老虎抢亲》:戚雅仙与毕春芳

《祥林嫂》:袁雪芬舞台版、袁雪芬与金采风电影版

《春香传》:徐玉兰与王文娟

《珍珠塔》:陆锦花与吕瑞英版、毕春芳与傅全香版、尹桂芳版.....

《情探》:傅全香与陆锦花(电影、舞台)

《游龙飞凤》:张云霞

《何文秀》、《沙漠王子》、《浪荡子》、《秋海棠》、《盘妻索妻》:尹桂芳

《西厢记》:尹桂芳版、袁雪芬版、金宝花与张茵版(电影)、金采风电视版、茅威涛版.....

《五女拜寿》:浙江小白花越剧团

《柳毅传书》、《南冠草》:竺水招、筱水招与商芳臣

72年前袁雪芬主演的这部越剧,今天以全新面貌再现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