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为什么有人说杨德昌的《一一》是最好的华语电影(一一电影在线)

  • 关灯拆电影64850关灯拆电影64850
  • 影视
  • 2023-01-28 03:31:37
  • -

他可以十年不碰老婆,不可以一刻不想……

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导演因癌症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病逝。

人间从此少了一位离经叛道的华语电影大师。

本文纪念杨德昌逝世10周年,向大师致敬。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文/陈黛曦

讲真,这么带种的男人已绝种

拍电影并非他的梦想。

他一直认为做建筑师也是很有趣的事。

这位学计算机出生的理工男,三十岁生日那一天,突然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

陈小姐本科念的是影视导演专业,三十岁那年(注意:当面看起来未成年)休息在家,每天思考在电视台去哪个频道工作更轻松。

带种的男人可以三十岁回到职业原点,一切从零开始。

男人三十而立,女人三十而丽。

工作时的杨德昌

他在USC(南加大)接受过正统的电影教育,几个月后,他的电影老师建议说:

「这位同学你还是回去吧,你这辈子不适合搞电影。」

结果,他成了对台湾电影影响最大的一个导演。

也创作了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

杨德昌凭作品《一一》,获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陈小姐觉得,这个世界说话常常不那么动听,其实有时你也可以不听。

他是高能低产的导演。

一生只拍了八部剧情片,其中至少有三部被认为是台湾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一一》。

杨德昌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张震在回忆自己12岁那年被杨德昌选中入行时依然觉得十分可怕:

「他的剧本里的逗号、句号、惊叹号、问号都是不可以改变的。」

告诉你们,出演杨德昌的电影,绝对不可以乱来。他是要每个字都按照剧本来念。

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更不要说做错动作。你会死得很难看。

少年杀人事件原型新闻事件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讲述一个正在念中学的好学生是怎样一步步堕落成杀人犯?

12岁的张震当时根本不会演戏。

于是有的戏杨德昌找了表演老师指导,有的比较考验演技的戏,杨德昌就使阴招。

电影中,有一场戏是张震目睹青少年黑帮火拼,一个雨夜,万华帮剿灭217。

杨德昌需要一个张震震惊到呆滞的表情。

那天一到片场,他就借故把张震臭骂一顿,扔进一个小黑屋关了半小时。

等到张震被放出来,摄影机灯光全部到位,开机就拍。

张震在片中饰演男主、杀人犯小四

看,就是上面这个表情。V脸的小张震。

陈小姐掩面对杨导在天之灵抱拳说一句,叔叔,姜还是你辣。

严谨到极致的剧本

多年后,张震讲起杨德昌依然颤抖。

「演他的戏好可怕,他在片场有杀气。」

这一场张震被同学推倒撞柱子的戏,杨德昌始终不满意,NG40条。

心疼柱子一秒。

25年后张震与小明的重逢

杨德昌的可怕远不止如此。

由于他的观念太新,脚步太超前,当时台湾的电影工作人员根本不适应与他共同工作。

导演和各工种之间免不了产生矛盾,据说杨导常常在片场发火。

杨德昌一发火就砸对讲机。

杨德昌自画像

最后制片人忍无可忍上前,大着胆子上前说:

「杨导!对讲机很贵的,你可以扔别的……」

太特么怂了!!!陈小姐做电视时也是制片人,遇到脾气暴躁的导演。

陈小姐就,买 很 多 对 讲 机。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长达4小时,是一部反映台湾戒严时代的史诗级巨作。

然鹅,杨德昌的创作习惯比他在片场发飙更可怕。

曾有人在他的家中看到整整一面墙壁,画满了牯岭街中所有的人物关系。

他是以计算机式的编程思维写本子。

别人拍电影塑造人物,他拍电影造出一个社会。

有的导演的戏中如要塑造一个妓女,只要在这个人物出场时安排一个男人摸她一脸,或者让她对着摄影机飞一眼,她就是妓女了。

杨德昌的电影中如果设置一个人物是妓女,摸多少下他都过不去的。

他必须想清楚这个妓女的前世今生,为何当了妓女,爹妈在哪儿?邻居为什么不管……

这就是大师对于创作的态度。啥也别说了。

所谓的台湾新电影,“新”就是往前踏了一步,跟过去不一样。

被美国电影老师一棒打死的杨德昌就有这样的志气。

举个例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第一个镜头就离经叛道。

当年的台湾,没有一个导演会用这样的构图来拍摄对话场面。

对话人物的一方被门框遮挡,只出现声音,不出现面貌。

构图卡到她的一条腿。

这个构图在下一个镜头被确认是主人公张震的视角。

台湾导演柯一正陪同杨德昌共同出席意大利贝沙洛影展。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3小时版本公映,柯一正担心老外不能理解台湾戒严时期的时代背景也看不懂故事。

没想到,3小时放映,全场鸦雀无声。结束后掌声雷鸣。

艺术无国界。

柯一正说杨德昌在拍《光阴的故事》的时候,想要拍一个女生初潮。

他就做田野调查,每天约不同的女生在咖啡馆里认真地问:

「你第一次来什么感觉啊?」

柯一正崩溃。

他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有依据。

他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这就是一代大师,下的是笨功夫。

柯一正:「杨德昌是影响台湾电影最大的一个导演」

杨德昌的电影一出来之后,让很多人省思。

为什么我不找出想拍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拍。

「我住在他家三个月,他把一个白板画成两半,两边贴了一个对子。」

英雄创业小成本,电影革命大本营

我们一直聊故事,想到什么就写在白板上。

三个月之内,我写了3个,杨德昌写了18个。

柯一正问他,你《青梅竹马》要拍什么?他说侯孝贤在路上走,然后他进电梯,电梯到了门打开,他在里面门关上,门又打开。他到里面,开了灯,又把灯关掉。

他到底要拍什么?

大师已逝。

这张面孔的背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用编程式思维方式构筑起来的电影世界,留给后人破译。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一讲完整版)上线

(总八讲)

每周六20:00上新一集(45分钟)

电影让我们的生命延长了至少三倍.


上一句是《一一》中的一句台词,《一一》这部电影3个小时,没有特别的高潮也没有跌宕的剧情。


但是无论处在哪个人生阶段,几乎都能看到那时的影子。3个小时,看过人生每个阶段。



记不得什么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

有个男人每天穿同样的衣服、带着同样的表情从铜锣湾坐巴士到中环上班。

“你”或许觉得他平庸,日子过得枯燥乏味。其实他也曾恋爱、结婚生子,却终于离婚。


故事的结尾有这么一句话:你那些幸运或不幸的经历他全都经历过,而他经历过的,正等待你去重复。





童年时调皮好奇被欺凌





少年时青涩懵懂与冲动



青年时的冲劲和动力,每天都在想如何捞钱,却总是郁郁不得志。每天都有很多患得患失。



人到中年,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与依靠,无人诉说。




(不好意思,太喜欢这个镜头了,我要放两张!)



以舅舅的婚礼开始,以奶奶的葬礼结束。贯穿了我们一生中每个阶段大多数的危机和状态。

在生活中渐行渐远,没有了好奇与那股向上生命力,拖着日渐疲惫的身躯老去。

《一一》所呈现的内容很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看到自己的影子,很像是一个经历过沧桑与颠簸的人,将人生的那些可能呈现给你。



杨德昌老先生讲述的故事,非常的真实和残酷,在剧中也没有放过人生的另一种可能,那个和 NJ 合作的日本人大田,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好奇。真诚、思考、去吸收这个世界的精华,愿意做出改变和尝试。





电影,真的让是人生延长了很多。


以上。

《一一》于2000年在法国首映,是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虽然距现在已有十八年之久,但是在很多观众心中它依然是无法超越的绝佳之作。

《一一》这部片子有近三个小时的时长,而且情节上大多都比较平淡的记录了一个家庭中四代人看似不同但又相似的生活状态。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伙哥倒是更觉得它像一部纪录片。

2000年《一一》在法国首映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和成绩,不仅入围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时代》周刊评选的年度十佳影片,导演杨德昌更是不负众望凭借该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遗憾的是直到杨德昌导演去世多年后,《一一》才正式在台湾上映,杨导虽然没有看到台湾观众的赞誉和掌声,但《一一》却真切的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华语最佳影片”。

虽然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设计,没有气势恢宏的电影画面。但是它赢在最贴近我们的生活,透过简南俊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分别讲述了孩子童年时期的困惑、女孩青春期的心事、成年人事业上的危机以及家家都有的那一本难念的经。在这些人物中我们多多少少总会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影子。也或者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懂我们的电影,因为它能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

电影中有从结婚到生子的桥段,也有葬礼的情节。虽然这些并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但又何尝不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经历呢?

杨德昌导演在讲述简南俊及家人的故事的同时,也颇为用心的在演员的台词中加入了很多让人感触颇深的哲理。其中伙哥最感动的并非是结尾处洋洋念给婆婆的信,而是简南俊对自己的妻子敏敏说的那句:“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像简南俊一样,曾经无数次的幻想着着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的话,我一定.......然后在脑海中给自己设定无数种比当下好成百上千倍的可能。可是当真的有这样的机会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真的如简南俊所说,一切都没有那个必要。

所以伙哥觉得《一一》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很多人看作为华语最佳影片,是因为他们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一如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一样,需要别人拍给我们看,我们才能真正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模样。

有人说,电影延长了生命,如果说有哪一部电影绝佳地表现了这一观点,我认为它一定是杨德昌的《一一》,电影以简南俊的家庭琐事为标的,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人生的各个阶段。

简南俊公司出现危机,濒临倒闭的危险。他为了挽救公司不得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活,而后在日本公干的时候又遇上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两人相谈甚欢甚至还有重修旧好的可能,这就是典型的中年危机模型。

婷婷一天忘记倒垃圾,外婆去倒垃圾的时候又一不小心导致中风陷入昏迷状态,婷婷为此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几乎每天都在跟阿婆说对不起。接着她又与好朋友丽丽的男友陷入一段三角恋情之中,这段恋情最终发展成了一起凶杀案。也让她非常伤心。

简南俊的妻子敏敏每天都在跟阿婆说自己的事情,但是说着说着她发现其实她的生活十分单调,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的她只能让护士念报纸来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

洋洋喜欢拍照,尤其喜欢拍别人的后脑勺,说是人的眼睛无法看到后面,他想用相机镜头帮人们看见。

这一桩桩一件件,虽然并非完全生活化,但是杨德昌用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讲述了出来,不仅不显得狗血,反而更能显得人生悲凉。

而这部电影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杨德昌对于情节编排的创造力。把一些相联系的片段作为对照,生发出别样的意味。例如婷婷的三角恋与爸爸简南俊偶遇初恋情人的片段并置,其实是告诉我们,就算婷婷做出了与现在不一样的选择,也无法回头。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试错必不可少,但是错了就无法挽回。

所以电影其实是在诉说一种生活的本质。不管生活如何折腾你。你还是得过,生活还是得继续。简南俊外婆去世之前,家里各种鸡飞狗跳,她死了以后,家里反而归于了平静。

世界就是如此,你以为你什么都忘不了。可是就算你忘不了,也得带着这份回忆沉重地往前走。

这种关于生活本质的电影,在华语电影范围内是不多的。虽然把《一一》奉为最佳有些过誉,但它的确是一部大师之作。

杨德昌的2部电影经常被影迷奉为华语影史最佳,一部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另一部就是《一一》。

《一一》豆瓣评分8.9分,IMDB评分8.1分。2016年BBC邀请了全球177名影评人评出了2000年以来全球最伟大的100部电影,在这份榜单中,《一一》排在第八位。

《一一》是一部文艺片,三个多小时,一般影迷看的时候根本坚持不下来,但如果你有毅力,你会慢慢被剧情所吸引,当看完整部电影,仿佛过完了一生。

《一一》的奇妙之处在于,每隔一段时间,你都想把这部电影拿出来重温一下。这次被洋洋在婆婆排位前的真情又有些幼稚的告白所打动;下次可能会为婷婷短暂的爱情而神伤;工作累了会为NJ人到中年的无奈感同身受;事情多让人焦虑了,你会发现敏敏的不容易;朋友少了,你会明白大田这样的人有多可贵……

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每次看这部电影都会有跟以往不同的理解,有时候甚至会完全颠覆。

个人对喜欢的电影就是《一一》,看过很多次,上周还发朋友圈说自己自认为看懂了《一一》,但再次拾起,感觉又一点不懂。

《一一》是可以让你看清生活本质,并学会接受的电影。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如意和无奈。当NJ想再过一遍年轻时的生活时,却发现再来一遍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当敏敏满心以为自己会跟昏迷的母亲有很多话讲时,却发现讲来讲去就是那么几句。

人人生而孤独,生活总是不如意,悲观的人感到绝望,乐观的人学会接受。

《一一》就像你的一个知心朋友,知道你的所思所想,了解你的快乐与忧愁,感觉生活不顺的时候看看《一一》,虽然汲取不了力量,但至少有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一一》是2000年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作品,杨德昌是华语电影史上非常伟大的人物,他的作品大都以尖锐的社会问题为切口,批判人性,风格犀利,但是这部《一一》却一反常态的温和,无论是节奏还是剧情都没有很激烈的冲突,是一部非典型的家庭电影,它的名字看起来有些难懂,其实就是娓娓道来的含义。

电影讲述的是生意人NJ一家发生的故事。NJ是电脑公司的合伙人之一,与妻子有一子一女,女儿叫婷婷,儿子叫洋洋,上边还有一个老母亲,同辈里有一个弟弟。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弟弟与女友小燕奉子成婚,二人看起来貌合神离,前女友还在婚礼现场闹了一通。婷婷喜欢上隔壁家莉莉的男友,青春期的少女难免多愁善感。洋洋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总是会被同龄人欺负。NJ偶遇分别几十年的初恋情人,当初压在心底的情谊又一次翻腾起来。妻子敏敏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样的内容,莫名的情绪奔溃,决定去寺庙住一段时间。所有人都在努力解决着自己的问题,让生活能够继续。

婆婆因为突然晕倒被送往医院,脱离危险后却一直昏迷不醒,所有人都会来到病床前同她讲话,希望能够让她清醒过来。这个设定让每个角色都有了一个自白的时间和机会,他们在婆婆床前说的话里反映了他们内心最真实的一面。阿弟和钱总是过不去,NJ怀疑着自己做的事是对是错,婷婷因为总觉得婆婆的倒下和自己有关系所以不断自责,只有洋洋,从来不开口说话。但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知道婆婆去世,洋洋的一番话点出了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一个人永远不可能看透生活的全部样貌,人只会在生活中“老去”,变得复杂、变得与从前不一样。

电影《一一》作为杨德昌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他依旧不负众望,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华语最佳影片。这是一部非常有生命味道的电影,描绘了一个家庭,有中年困惑的丈夫简南俊,有充满压力的妻子敏敏、青春萌动的大女儿婷婷、年幼可爱的小儿子洋洋及敏敏的母亲。讲述了一家人的生活轨迹,直至婆婆病逝。

这样看似平淡,却不然。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各自经历着自己情感的折磨和内心的困惑。哪怕是最亲的亲人都无法理解各自的烦恼。这不正是影射着我的生活吗,影片让我与自己的个体经历联系起来,那些相似的悲欢离合,让我不禁陷入回忆……这正是影片的优秀之处,让观众陷入沉思,无法自拔。简南俊和敏敏在外人看来是如此和谐恩爱的一对夫妻,却不然,他们之间的隔阂已无法弥补,直到简南俊遇到了初恋情人谢里,直言他除了谢里没爱过别人。只让我们所惊讶又觉得是应该的。简南俊虽与妻子生活在一起,却互相不了解各自的困惑,无法互相取暖。这让我不禁疑惑,人这一生究竟要遇到多少人,错过多少人,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理解自己的另一半呢?很难。至于婷婷,她所经历的初恋真可谓惊心动魄,这或许向我们暗示着青春的危险,不仅如此,她还一辈子承受着她认为自己的一个过错所带来的无法挽回的结果。然后她独自悲伤忏悔,她的父母却一无所知,无法理解她的自责。洋洋这个角色是贯穿影片的线索和点睛之笔,他小小年纪语出惊人,虽然他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却每每引人深思。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2012》里化作“真海啸”,国际社会的格局也因此洗牌。但我给高分的原因非常简单,《2012》是一部很优秀的商业巨制,极适合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作为今后的远大目标和经典范本,来参考、吸收、学习。这是一场缤纷绚烂的CG秀,一顿“灾难无限量自助”的霸王餐;但更是一件流行潜力之强、适用范围之广令人惊叹的优质商品。所谓电影工业,所谓流水线,看完本片,再回想上映之前以“赵本山斗鸡眼”为卖点的贴片广告,用不着拍它的人自惭形秽,我们这些看客又情何以堪!? 而《2012》的妙处,远不止他的精良和豪快,灾难在这部主打视觉效果的灾难大片里居然只是前台的小角色,存在于背后的国际新秩序与ZF阴谋论,才是内在的看点。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了“中国拯救全人类”的情节设置,其合理性在于“能在短时间内如此高度集中人力物力,非中国而不能”——这番感慨的来源其实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金融危机又难伤中国的筋骨,中国在世界各地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心目中的形象剧变。……毫不客气地说,《2012》已经是好莱坞大片所能做到的谄媚中国的底线;开个玩笑,连片子里表现最抢眼的狗都不是金毛猎犬,而是慈禧太后最爱的品种。 但不止是中国,影片中的各人种、各国家、各民族的角色形象及其命运,在表现不同个性与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反映出好莱坞或者说“自诩一号公民”的美国人眼里当今世界的三六九等。意大利总统弃船祈祷,既是重视家族观念的选择,也是天主教徒虔诚的体现;女王在灭顶之灾来临前依旧优雅淡定,当然是在调侃英国佬的古板、自我、明哲保身;里约热内卢在两次地震后陷入无ZF的混乱状态,多少有些讽刺当今南美政坛与经济状况的意味;而印度科学家虽然睿智超前,却是最先被西方国家忽视乃至牺牲的薄弱一环;阿拉伯地区更惨,充当“印钞机”容易,作为“共同生存发展的伙伴”难。 当然,四大主线,除了非裔学者和白人作家一黑一白两条“美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之外,另外两根分别属于俄罗斯和中国,还是能够洞察电影制作者对国际新秩序的理解。先来看美帝的老对手俄罗斯:无论从角色“尤里”还是运输机“安东诺夫”中,都能窥见老美怎样看待如今的俄国——冷酷、强大、尽管衰败、死而未僵,国家经济的脆弱与在解体后抓住体制漏洞上位的巨贾暴富,形成鲜明对比。那个号称“38战34胜”却在心理防线崩溃之后迅速被K.O.的拳击手就很典型,虽然厉害但运行的系统很扭曲。而尤里身为人父的可敬结局以及双胞胎与兄妹俩的相处融洽,又充满了来自欧美阵营一厢情愿的示好。 再来看有关中国的内容。技术工人“天钦”受伤后大难不死,寓意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危难时刻小喇嘛的车拯救主角一家人,暗指中国经济的增长是老美今后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人很容易有民族自豪感,因此《2012》绝对会让咱大多数中国观众看得心花怒放;而我之所以“感动”,更重要的原因是影片在政治上竭尽全力的一碗水端平与友好。实话实说,好莱坞内部在西藏问题上不怀好意者大有人在,莎朗·斯通、理查·基尔之类不胜枚举;而《2012》涉及中国的部分考据之细、表现之巧,可谓史无前例。 首先是非常惊艳的“党和国家一定会给大家重建家园”,这是完全写实的当代中国的讲话格式。接着是“八国首脑会议”,虽然现实中的八国峰会是美、英、法、德、意、加、日、俄,但根据片中的“卓明谷计划”,可以推测中国ZF可能剧中“八国”的一员。现实中,我国很早就声明过在国际社会中不搞集团化,于是,这场“八国会议”有一个镜头:某国首脑的背影,旁边的国旗虚焦,但旗子的颜色是一片红,众所周知,美、法、德、日、加、俄的国旗的红,达不到这种效果。再次是领土完整的中国地图,最后是“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艾默里奇大师肯定没想到这几处在我国引发民族主义的掌声吧? 所以《2012》容易把人代入,很简单,因为人家尊重你,尽可能按你实际的状态对你进行塑造和读解,而不再是随便拿个什么唐人街的恐怖宠物店谎称北京、或用比宝丽布喷绘还粗糙的“CG版东方明珠”充当上海,某种意义上堪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比较直观、可信的表现。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为赚中国票房的需要,可纵使《2012》的内地票房达4亿人民币,也才5000多万美元,而该片在北美首映三天的流水就有6500万刀,所以并非要因。更有好事者说《2012》辱华,原因是“变相嘲讽我们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一、难道不是么?二、是又怎样?譬如《赤壁》,活生生的千军万马让好莱坞惊叹不已——人口众多本是实情,人海战术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但换个角度,驾驭海量的个体也是一门学问,目前掌握它的除了中国还有谁?说《2012》辱华的人,请对自己的国家有点信心! 角色们各讲各国话,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突然蹦出英语,即使讲也各带口音,比起《特种部队:眼镜蛇崛起》里老和尚逼着少年白幽灵“说英语”的粗制滥造,比起《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无度炫耀武力之余疯狂破坏古文明国家的嚣张狂躁,《2012》的细致严谨,以及刚刚谈到的对各国各民族各文化尽可能写实呈现的努力溢于言表。还是回到中国:汉族人讲普通话,川边和高原的藏民们说藏语,基本符合真实情况(这样表现的另一个好处是:藏民们说藏语,同时可以让那些西方的右翼分子无刺可挑)。……算了,越扯越远,国际新秩序的部分就到这里,黑人总统遭遇世界末日讽刺奥巴马ZF无能之类的解读先不管,肯尼迪号撞翻白宫时流露出的反战情绪也暂且不论,接下来不妨谈谈ZF阴谋论。 《X档案》被追捧的一大原因即科幻和神秘往往覆盖在ZF阴谋论的包装之下。对于这一概念,艾默里奇本人显然也深信不疑,《独立日》和《哥斯拉》里都有ZF秘而不宣的情节,《2012》当然不能例外。世界末日的悬疑程度,可与戴安娜王妃的车祸、玛丽莲·梦露的暴毙、罗斯威尔事件的众说纷纭相提并论,而筛选优秀DNA、向富商出售船票等机密事宜却在暗地里紧锣密鼓地次第执行着;灾难来临时,平民百姓尽是精英的牺牲品。 ——这一点还牵扯出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如果没有“放弃89岁高龄的母亲的国务卿”这类理性过头的人监控,整个“卓明谷计划”不可能顺利实施;反过来说,在三号方舟无法启动时,导演的立场归根到底还是人性,还是选择了以人为本地敞开怀抱。正如皆大欢喜的结局,编绘了错综、大气、暗藏ZF阴谋论与国际新秩序的群像故事,展示着高超、完美、全心造梦的电影技术,流露出认真、谨慎、着力写实的创作态度,同时没忘记歌颂虽然天真盲目、但始终单纯美好的人性。……对中国的电影产业而言,前三个方面反而更动人、更具现实意义、更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连宾利车的植入广告都那么讨人喜欢)。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中国拍出《2012》这样精良、完备、自圆其说的优秀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