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小说> 正文

三国时期,足已影响当时时势的士族都有哪些。(三国时期士族排名)

  • 丝烟抹茶i丝烟抹茶i
  • 小说
  • 2022-12-23 11:20:24
  • -

且分两个时期:

到196年,三国前期,主要有:

1、刘家宗族内的刘表、刘焉就不说了。
2、袁绍、袁术代表的汝南袁家是实力派。从袁安开始,很多做官的都是其门生故吏。
3、沛国曹家,这是新兴的势力。

4、弘农杨家,这也是老牌势力。
5、安平崔家,代表人物是崔烈。
6、颍川荀家、陈家、钟家、韩家,这些和党锢有关的,算是清流。

7、其实除了世家,后汉有一支力量很特殊,就是带有相师色彩的如郭泰、许劭、许靖、何颙等人,他们代表了一种“风评”力量——当然不算士族了,但可以影响政局。哪怕许劭家族里有许训许相其实也和他个人的影响力无关。

其它的地方势力有河东卫家、陈留郭家(郭援那一支)、陈留高家、太原王家、泰山羊家、颍川辛家、扶风马家(马日磾)、庐江周家。

还有些地方称雄的或者比较有实力的如马腾、陶谦、吴郡的孙、吴、顾、陆、张、朱等,那就很多了。

到了196年-220年左右:

1、曹操控制的中央政权。很多家族被拢在这个旗下,但是被打击的也够呛了,比如杨、崔。至于袁家干脆就随着袁术称帝、袁绍垮台慢慢衰败了。刘表也一样被打击掉。
2、孙家。孙坚、孙策经营,孙权摘了果子。
3、刘备,这是新崛起的。

这里只列三家,因为战时,很多士族都得屈服在军权下。这段时期曹家控制的汉朝里,司马家也崛起了。

扩展资料:

历史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

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

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刘备大将关羽攻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许昌以南纷纷响应关羽,关羽一度威震华夏,但不久,徐晃击退关羽。曹操又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派人劝说孙权合攻关羽,孙权大将吕蒙设计偷袭荆州,杀关羽,至此荆州大部落入孙权之手。

延康元年(220年)冬,曹丕篡汉称帝,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正式开始。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兴复汉室,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季汉”。

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在称帝后不久,就率数万大军东讨孙权。222年,被陆逊败于夷陵,蜀汉实力大损,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孙权于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元年,史称“东吴”。后又迁都建业,自此三国正式鼎立。

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东吴孙权重新联盟,并致力恢复国内生产。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正始十年(249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控制了大权。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均以失败告终。炎兴元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征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仍定都洛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时期

其实主要看三公人选就能看出些眉目。
且分两个时期吧:
到196年,三国前期,主要有:
1、刘家宗族内的刘表、刘焉就不说了。
2、袁绍、袁术代表的汝南袁家是实力派。从袁安开始,很多做官的都是其门生故吏。
3、沛国曹家,这是新兴的势力。
4、弘农杨家,这也是老牌势力。
5、安平崔家,代表人物是崔烈。
6、颍川荀家、陈家、钟家、韩家,这些和党锢有关的,算是清流。
7、其实除了世家,后汉有一支力量很特殊,就是带有相师色彩的如郭泰、许劭、许靖、何颙等人,他们代表了一种“风评”力量——当然不算士族了,但可以影响政局。哪怕许劭家族里有许训许相其实也和他个人的影响力无关。
其它的地方势力有河东卫家、陈留郭家(郭援那一支)、陈留高家、太原王家、泰山羊家、颍川辛家、扶风马家(马日磾)、庐江周家。
还有些地方称雄的或者比较有实力的如马腾、陶谦、吴郡的孙、吴、顾、陆、张、朱等,那就很多了。
到了196年-220年左右:
基本形成了:
1、曹操控制的中央政权。很多家族被拢在这个旗下,但是被打击的也够呛了,比如杨、崔。至于袁家干脆就随着袁术称帝、袁绍垮台慢慢衰败了。刘表也一样被打击掉。
2、孙家。孙坚、孙策经营,孙权摘了果子。
3、刘备,这是新崛起的。
这里只列三家,因为战时,很多士族都得屈服在军权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这段时期曹家控制的汉朝里,司马家也崛起了。

223年以后,随着三国鼎立的局势。
蜀国没有什么好的世家,什么马家、许家、吴家、诸葛都是外来户落地生根。
吴国还是孙、吴、顾、陆、张、朱略过。
魏国政权里曹丕称帝主要有:
1、曹家。
2、司马家。
3、荀家。
4、陈家。
5、杨家。
6、钟家。
7、武威贾家。
8、琅琊王家
9、辛家
10、羊家
11、沛国桓家
其实这才是后面魏晋士族的基础。

参见《后汉书》及《三国志》 三国的氏族势力

刘 刘家作为汉室的正统,其影响力自然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较其他早期的势力来说,刘家的占地最大,有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死后由其子刘璋代其职);幽州牧刘虞等等。由于和皇帝同姓,他们自然有汉氏宗亲的一大舆论优势,其中袁绍等人甚至在董卓之乱时想拥立刘虞为帝,和董卓挟持的汉献帝对立,不过最后因为刘虞的胆小怕事而不了了之,不然的话自然是历史改写!

而在开始的时期连渣都不是的刘备,就因为姓刘,刚好又是刘邦不知道几代孙,从卖草鞋的一跃成为最后的蜀汉皇帝,不得不说他那汉帝皇叔的身份帮了他多大的忙!乃至于三国演义等书籍都把他写成了三国鼎立的唯一正统,果然是占尽舆论优势啊!而与他白手起家一直跟随的关羽和张飞,自然成了他刘家独苗的强大兄弟盟,关羽领了荆州,张飞领了益州,都封侯拜将!位及人臣,因为他们是最忠心不二的!而对蜀汉功劳最大,超过关张的诸葛亮和赵云因为终究是外人而只能在死后封侯,可见当时的做官靠的全是家世,要不然诸葛亮怎么会窝在隆中等着不得志的刘备来请呢,因为他就是想把刘备扶植成为大军阀,好让自己也位及人臣。

袁 “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门下故吏众多。”由此一句话可以看到袁家在汉朝时的势力有多大了,当时的名士几乎大部分出自袁家的门下,曹操要想和袁绍争夺天下几乎在当时是一种自杀行为。可惜袁绍就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家族势力,而不肯重用外姓,把自己的割地全部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亲戚,结果当时是群雄逐鹿而不是三分天下,所以袁绍的这种举动导致手下人心向背,甚至在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兄弟反目,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相残杀,给了曹操机会,一举将袁氏消灭!

至于袁绍的弟弟袁术则不折不扣是个白痴,即使袁家影响在大,毕竟也比不过皇室刘家,他甚至造出了“袁氏属土,当代火(汉朝的五行属火)”的言论,做起了皇帝,自然搞的天怒人怨,结果就兵败将亡了!

曹 由于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他的地位自然是遭别人鄙弃的,但偏偏他是三国时期野心最大政治家,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他的子孙都成了帝王!而他虽然有“唯才是举”的名论,但他的势力毕竟都是靠家族武装维持的,前期帮他打天下的将领当中,夏侯兄弟和曹氏兄弟自然官阶比张辽等外姓将军要高,大将军和大司马分别由夏侯dun(打不出,对不住啦)和曹仁分领,而曹纯,曹休,曹真等曹氏直系自然也都是接下来的人选啦!

公孙 这个姓氏是辽西和辽东的大姓,撇开辽东的不说,辽西的公孙瓒毫无疑问是三国初期最大的势力之一,白马将军威镇九州,刘备从一开始只是他手下的手下,可惜公孙瓒没能笑到最后,败给了袁绍,结果辽西的这一支就灭亡了。而辽东的公孙康则在魏国根基牢固的时候造反,自然是螳臂挡车,也被司马懿毫无悬念的灭了。

孙 东吴的帝姓,由“江东猛虎”孙坚开始,孙家好象就是人才辈出,孙坚从董卓之乱开始就表现活跃,他的大儿子孙策则更是胸中大志,凭借江东人才的帮助,打下六郡八十一州,继承人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在赤壁一役打退曹操的南下,成为三国最大势力之一,即位帝号,不能不说是强悍!

马 汉伏波将军马瑗之后,在羌族之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度让曹操担忧,于是他就用计杀害了马腾,而马腾的儿子马操勇武异常,被羌人成为“神威天将军”,得羌人之助,和曹操进行了相当长的对峙,最后因为手下背叛才宣告失败!不过马操最后投靠了刘备,被封了“五虎将军”之一,可见马家的影响有多么的大(马操虽然战功卓越,但五虎将军的名号相与他的出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刘备可不希望马操反了拿着羌人大军来和他过不去)。

司马 最后来说说司马一家,由于司马这个姓本身就是由官名演变来的,所以司马家的人自然是出身于官宦世家,司马懿的父亲就是京兆伊司马防,在当时也是个大官!司马懿凭借这个优势进入魏国官场,并发挥出他的军事才能,最后夺取了大将军曹真的兵权,逐渐替代了北魏,他的二儿子司马昭更在魏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晋,而最后结束三国历史的也是司马家的晋朝,只能说司马家是三国最后的赢家! 三国时期,足已影响当时时势的士族有:

魏国有:
夏侯家、曹家 代表人物:曹嵩 曹操 夏侯敦 夏侯渊 曹操能白手起兵而且手下有那么多的本家优秀将领 世家之大可见一斑(主要是夏侯家)

卫家 商业大家 就是卫仲道他家

陈家 代表人物:陈珪、陈登 在徐州势力很大 而且投曹后陈登任广陵太守时 手下几万丹阳精兵 曹操也不敢随意指挥

司马家 代表人物:司马防 司马朗 司马懿,尤其是后期更是夺了魏国大权

西蜀:
马家 代表人物:马腾 其祖宗是伏波将军马援 其家在西凉经营数十代 可称大世家

马家 代表人物:马良 马谡

糜家 商业大家 在徐州势力很大 代表人物:糜竺 糜芳

庞家 代表人物:庞德公 庞统 在乱世中还能安心开书院 影响可见一斑

诸葛家 代表人物:诸葛玄 诸葛瑾

东吴:
蔡家 代表人物:蔡瑁 在荆州势力很大

蒯家 代表人物:蒯良 蒯越 和蔡家一起掌握荆州政权

鲁家 代表人物:鲁肃 商业大家

陆家 代表人物:陆逊 陆绩 1 首居一指的当然是袁家 代表人物:袁逢 袁隗 袁绍 袁术 四世三公在当时的汉朝可不是闹着玩的,朋生旧故遍天下
2 夏侯家、曹家 代表人物:曹嵩 曹操 夏侯敦 夏侯渊 曹操能白手起兵而且手下有那么多的本家优秀将领 世家之大可见一斑(主要是夏侯家)
3 卫家 商业大家 就是卫仲道他家 资助曹操起兵的卫弘不知是不是卫家的人
4 糜家 商业大家 在徐州势力很大 代表人物:糜竺 糜芳
5 陈家 代表人物:陈珪、陈登 在徐州势力很大 而且投曹后陈登任广陵太守时 手下几万丹阳精兵 曹操也不敢随意指挥
6 马家 代表人物:马腾 其祖宗是伏波将军马援 其家在西凉经营数十代 可称大世家
7 庞家 代表人物:庞德公 庞统 在乱世中还能安心开书院 影响可见一斑
8 诸葛家 代表人物:诸葛玄 诸葛瑾
9 蔡家 代表人物:蔡瑁 在荆州势力很大
10蒯家 代表人物:蒯良 蒯越 和蔡家一起掌握荆州政权
11鲁家 代表人物:鲁肃 商业大家
12陆家 代表人物:陆逊 陆绩
13朱家 代表人物:朱治 朱然
14顾家 代表人物:顾雍
15马家 代表人物:马良 马谡
16司马家 代表人物:司马防 司马朗 司马懿,尤其是后期更是夺了魏国大全
以上这些都是有底蕴的大世家 而孙家其实是在孙坚时才兴起的 应该不算世家

历史有三层含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扩展资料:

释义

广义狭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人类历史在社会的演变过程称之为“历史”。神人记丑,烧给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发生过的事。

历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对于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多半局限于中学的历史课本。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历史教育只是强行灌输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推荐看看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著作《历史是什么?》,来体会一下更深层次的“历史是什么”。

历史并非经验主义意义下收集材料、提出规律的过程,而是根据经验获得假设、提出解释、并不断修正解释的过程(类似于现代科学),因此历史处于事实和解释的螺旋运动中(“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是今天的社会跟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

历史学家通过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而反思自身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对历史进行评价所依赖的目标和价值只能处于历史进程之中而并非绝对和超历史的,而避免相对主义的方式就在于对于其目标而言、解释是否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历史是进步的,不同于生物学意义的进化,进步是无限但并非单一的社会-历史过程;自近代以来,人不断提高了对环境和自身的理解与控制力,并懂得如何避免以此带来的不良后果。

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历史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中折射出来的。并非所有的过去的事实都会成为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的选择取决于历史学家自己。历史学家的偏好、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偶然因素都会影响历史学家选择历史事实。

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本文论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区别,并阐述了历史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构。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口里和笔下不知出现过多少遍。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历史”这个词的意思吗?我们清楚地想过“历史”是什么吗?

什么是历史?

我们常说、常写、常想的“历史”这个词,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但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随手举几个词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词典》有九种解释;中文的“历史”,《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词典》、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均有二种,我们不去一一列举了。我们通常的用法中,“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 先说第一种,历史是过去的事。

这种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占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不仅限于人类,大至宇宙(现在认为它有120—150亿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了(个人、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世界)。

雇佣劳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关系。

这座房子的历史不长——物体。

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个人某些方面的状况。

历史的经验——从人们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总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在时间中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地位,在时间已经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历”。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但是,这样讲也许还不够,尽管历史的“历”已经显示了时间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过去的它是什么”,而不一定注意到“过去的它是什么”,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它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常是从静态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样看历史事物,而不是从动态的角度如同看电影那样看历史事物。换言之,历史的事物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活动,而不仅是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着。因此,我想,比较更确切的提法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活动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但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也许更应当说: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这里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来的历史”(历史是不是客观地存在过,是不是仅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就这样认定了,也有人会反对,这里先不去讨论)。说它叫“本来的历史”,那就有“非本来的历史”,下边马上就会讲到。“非本来的历史”与“本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时间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转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这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会不会重演?这到以后再谈)。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的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本来的历史不存在了,但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还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我们认识过去历史的一种极重要的资料和手段。这点我们下边再说)。我们必需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载体”(不是它本身),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的记述及今天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就有了不是本来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第二种意思。即:

(2) 历史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或者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记载。

这种用法,例如:

我们读历史。

我们在上历史课。

这里不是指我们在读那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没有法子读的。我们读的是记载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书。或者是听教师讲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课。

又如:

《史记》、《宋史》,信史。

这里指的是某一历史著作,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世人乃至现代人写的。被西方人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的关于希腊波斯战争的著作就叫《历史》,西汉司马迁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名字就叫《史记》[2](历史记载)。《孟子·离娄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即用文字把齐桓晋文之事记载下来,这种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字记载就是史,象《春秋》之类。前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博览书传历史”,这里历史和书传一样,都是“览”的,指的是书,即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和历史记载是一个词,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则是不同的词,称过去发生的事为“Geschichte”(历史),而撰写的历史则为“Historie”(历史记述)。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过去历史的,是通过别人对历史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载体、中介来认识本来的历史。

说我们是通过历史记载来认识历史,如果仅仅指文字还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做三点补充。

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

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

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帐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图象,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留存的历史实物,不是那活着、运动着的过去历史,但可以反映那活着的过去历史的某些东西,也是认识过去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除了上述两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这里先不讲它,以后在讲历史认识论时还要提到。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可是,谈认识历史时常常容易忽略了这点,以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是来自过去历史的东西。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到讲历史认识论时再说,这里只提一下。

这样,过去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的经历,这是我们自己记忆中的历史

历史是很难定义的两个字,有很多不同分类方法,从相对的层面来讲,有学术历史与通俗历史,有历史哲学与历史考据,有正史和野史。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说文解字》

历史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承续祖先遗志的载体。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马克思主义提出唯物史观,其学说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纂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希腊语 ἱστορία,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 ”)是书面文件中描述的过去及其研究。在书面记录之前发生的事件被视为史前史。“历史”是一个总称,涉及到过去的事件以及记忆,发现,收集,组织,介绍,以及关于这些事件的信息解读。写历史的学者称为历史学家。
历史还包括使用叙事来检查和分析一系列过去事件并客观地确定造成这些事件的因果关系的学科。历史学家有时会通过讨论该学科的研究本身,并以此作为对当前问题的“视角”,来讨论历史的本质及其有用性。
特定文化共有的故事,但没有外部来源的支持(例如亚瑟王周围的故事),通常被归为文化遗产或传说,因为它们没有显示出对历史学科的“无私调查”。 Herodotus,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在西方传统中通常被视为“历史之父”,或者被某些人称为“谎言之父”,以及他的当代修昔底德主义者,为现代人类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天他们的作品继续被阅读,以文化为重点的希罗多德与以军事为重点的修昔底德之间的差距仍然是现代历史写作中的一个争论点或方法。在东亚,一个州纪事《春秋志》早在公元前722年就被编纂,尽管仅公元前2世纪的文本才得以保存。
古老的影响力促成人们对历史本质的不同诠释,这些诠释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不断演变,并在今天不断变化。对历史的现代研究是广泛的,包括对特定地区的研究以及对历史调查的某些主题或主题要素的研究。通常,历史是小学和中学教育的一部分,历史学研究是大学研究的一门主要学科。 历史是根据统治者的需求编写的传记,学校历史书说禹传位启,建立夏朝,又有说禹传位伯益。看样子国家真的需要编写一部编年史,把每年发生的事情,不论大小,不论以前书上怎么记载的,都按时间顺序、以前由谁记录的,记录的内容(包括这年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文章,诗词,宫廷、地方的文献记录,只提供原件,不讲理解)分别记录下来,记录时间到清朝灭亡。供大家参考、辨别真伪,并给后人留一部相对真实的历史典籍。 今天之前都是历史!今天之后都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