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安禄山死后谁当皇帝(安禄山当了多久的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唐皇帝是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大唐的皇帝是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

安禄山当过燕国皇帝,死后史思明继燕国皇帝位。

安禄山建立伪燕国,年号圣武。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

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安禄山被他的次子安庆绪杀了

安史之乱 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四川 ,太子 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 ,这就是 “唐肃宗”。

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 。

安史之乱起,李亨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 。

史思明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 。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当了皇帝,号唐肃宗,安禄山被严庄、安庆绪、李猪儿合谋杀害,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称为安史之乱。又因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扩展资料: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禄山的格局太小,他就看到眼前得失,根本不在乎天下,有两个方面原因可以看出来。

原因一安禄山攻入洛阳之后,他想着是玩乐。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安禄山生活最底层的胡人,机缘巧合遇上杨贵妃,讨得杨贵妃的欢心,甚至做了杨贵妃的养子。可是安禄山不知足,他觉得自己得到远远不够,故而起兵造反,一路上没有任何阻碍就到达洛阳。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他攻入洛阳之后没有急于登基为帝,反而下令让孙孝哲找一群乐工,这个神奇操作令人想不通,这是想要做什么呢?后来才知道安禄山刚刚来到长安的时候,他无意间看到帝王的乐舞表演,就看过这一次,他就再也无法忘记,好不容易到自己做主,就想要看个过瘾。

至于帝王之位都比不上马戏团,这神一样的操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原因二是安禄山把曾经欺负自己的大臣都记录下了,一一报复回去。

玩乐这件事也许大家能理解,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安禄山拿出一个名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欺负过他的官员,他也没有考虑到影响和后果,总之就是有仇报仇,愣是杀了上百位官员。安禄山也不管这个人是否有才华,只要是的得罪了他,无论罪名多么小,一律都是送去见阎王爷。

站在安禄山的角度,也许他这样做是没有错误,可是他没有想过是现在是夺江山,他把人都杀了,谁帮他一起管理好国家呢?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安禄山只是想过一把帝王瘾而已,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管理国家,说句白就是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


总结一下,根据上面这两个原因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安禄山没有大局观念,他在乎是个人得失,而不是想要谋取天下。

从历史来讲,安史之乱之后的皇帝是唐肃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仍然是李唐的天下。
至于“安禄山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这个问题,要结合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分析。
从主观上讲,他很想当皇帝,并付诸实践。安禄山占据东京洛阳城后,第二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一,他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但他当时并没有得到整个国土,像“伪满洲国”一样,是一个不被国人认可的伪政权。一年多,被儿子安庆绪干掉,接着,安庆绪又被史思明干掉。这个所谓的“燕国”,终被朝廷消灭,前后只有八年时间。
从客观上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与西方人很不同,不是根本上的改朝换代,社会是不会承认政变势力的。要不然,中国历史早已被那些大奸臣们改写多次了。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唐皇帝是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大唐的皇帝是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chù]。

安禄山当过燕国皇帝,死后史思明继燕国皇帝位。

安禄山建立伪燕国,年号圣武。晚年失明,宠爱幼子,引发晋王安庆绪不满。

至德二年(757年),为嫡次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所害,谥号为剌。史思明杀死安庆绪后,成为大燕皇帝,追谥光烈皇帝。

安史之乱之后的皇帝是唐肃宗李亨,安禄山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第一其实他很想当皇帝,并且也当了一年的皇帝,安禄山占据东京洛阳城后,第二年,他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只是他没有拿下全部的国土,而且定都一年多就被自己的儿子杀掉,而整个大燕也不过存在了八年就被朝廷剿灭了。第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君臣思想,如果不是那种朝代覆灭,百姓跟那些前朝臣子不会承认政变势力的。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九月改元,“去年号,但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月皆以所建为名”,其后历经建子、寅、卯、辰、巳月(夏历四月),于四月五日崩,时代宗为太子,监国,四月十五日改元,并恢复寅正。四月二十日唐代宗即位沿用。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玄宗
唐玄宗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23]
邺城之战
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各部唐军围攻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九路兵马被狂风惊散溃败。郭子仪军溃退至河阳桥,李光弼整军返回太原,其余节度使各回本镇,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诛杀叛将安庆和;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
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二月,唐军围邺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之北。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子仪部退保河阳桥。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祐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
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25]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李光弼
李光弼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副元帅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23]
乱事告终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 [26] 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