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李文华明明可以拜宝字辈的艺人为师,为什么坚持拜寿字辈被人阻挠(相声界辈分图谱 树状)

简单来说,李文华本来就是被许多宝字辈艺人看做文字辈的晚辈,却非要攀宝字辈,因此,遭到了众多相声艺人的阻挠,原因就是不愿意多个并不是门里出身的师叔或师爷。

李文华一直被看做文字辈艺人

李文华出生于1927年,这个年龄对于宝字辈艺人来说偏小,因为宝字辈的门长赵佩茹出生于1914年,宝字辈的侯宝林大师出生于1917年,常宝堃出生于1922年,而文字辈的门长赵心敏先生出生于1923年,文字辈的苏文茂先生出生于1929年,从这点来看,似乎李文华拜师宝字辈的也可以,拜师文字辈的也可以,但是不同的是,字辈是旧 社会 的产物,而尤其是宝字辈的艺人基本都是解放前就已经出名的名家,或者就是相声世家,比如相声常宝华(出生于1930年)、尹笑声(出生于1938年)、谢天顺(出生于1946年)。

显然李文华先生既不属于解放前的相声名家,已经拜师学艺,也不属于相声世家,只能算是相声爱好者,原来只是一名工人,直到1962年才被马季推荐进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当时中国广播技术团的四大导师便是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侯宝林(注意是一位寿字辈,三位宝字辈),而当时被寄予厚望的四位新人便是马季、于世猷、郝爱民、李文华,也就是四位新人和和四位导师成了师生关系,也就是师徒关系,而且由于年龄原因,老郭爷郭启儒1969年就病故了,因此,马季、于世猷、郝爱民、李文华便和宝字辈的艺人成为了师生关系,而马季、于世猷、郝爱民也后来都成为了文字辈艺人,尤其是马季,出生于1934年,和李文华相差不大,因此,李文华也一直被人看做了文字辈的艺人。

李文华艺术成就可能够不上宝字辈

相声演员的宝字辈可以说是名家荟萃,赵佩茹、侯宝林、常宝堃、刘宝瑞、郭全宝、常宝霆等等,其在解放前就已经名气大振,解放后更是技术炉火纯青,而且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旧 社会 的人,其对字辈看得还是很重的,相比之下,李文华的艺术水平就差很多了,解放前是工人,解放后进团才系统学习,自然就是这些成名已久的宝字辈艺人的晚辈。

从艺术成就上来说,李文华算是老来红,其大红起来要算后来和姜昆合作,而姜昆年龄是妥妥的明字辈,宝字辈的徒孙辈,而此时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主要是明字辈和文字辈艺人了,领军人物是马季,从这点来说,李文华的艺术成就和水准也都应定在文字辈,如果定在宝字辈,那岂不是成为成名已久的苏文茂、马季、高英培、李伯祥的师叔了?而单从相声艺术成就而言,不是门内出身的李文华很难超越上述几位。

相声讲究门第

相声讲究门第,像马志明、谢天顺、常宝丰等等,其成为宝字辈,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因为其就是家传,所以,即便年龄再小,其也得是这个字辈,同样的还有马志明的公子马六甲,其也是妥妥的文字辈。

但是也有例外,除了家传,还得有实力和机遇,比如马六甲,其是妥妥的80后,其拜师王凤山,大家争议不大,而王凤山是朱阔泉的徒弟,而马志明由侯宝林大师代拉拜师朱阔泉,也就是马六甲的父亲是其亲师叔。但是谢天顺的儿子谢金,早年不是说相声的,艺术水平存疑,就连交大的博士都有意见,其拜师文字辈则是考李文山代拉的,由于李文山先生的个人缘故,其认可度并不高。

李文华为何非要挤进宝字辈

李文华先生可能首先是非常敬佩一代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因此特别愿意拜师马三立先生,另一方面,李文华先生最早跟郭启儒先生学艺,可能觉得自己也是宝字辈吧,另外,李文华先生的年龄放在宝字辈也还可以,因此,李文华先生就愿意拜师马三立,也多次去天津拜访马三立先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实现。

而在马三立去世多年,李文华先生也将不久人世的时候,姜昆四处奔走,促成了李文华拜师的仪式。李文华拜师可以说是一件轰动当时相声界的大事,要知道李文华拜师仪式是在2008年,而其拜师则是相声泰斗-寿字辈艺人马三立,李文华拜师意味着已经几十岁的明字辈艺人多了位师爷,已经耄耋之年的文字辈艺人多了位师叔,不过在马三立大师儿子马志明的见证下,在马三立大师徒弟常宝华的主持下,李文华先生最终还是拜入了马三立门下,虽然只是一个仪式,但总是了却了李文华多年的夙愿,而究竟是谁阻挠拜师,也成为了相声界的一大疑案。

李文华拜师这件事情,属于 历史 遗留原因,很难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归因。

中广说唱团的工作安排

当年中广说唱团相声梦之队,四大名师四大名徒里面,除了马季是几个老师一起教,最后指定给了侯宝林。而李文华一开始的定位是接替郭启儒,将来给侯宝林捧哏。

而在这个安排的角度,李文华实际上就等于是挂在了郭启儒名下,等于是宝字辈。

有些版本的相声谱系,就是把李文华算成是郭启儒徒弟的,只不过李文华由始至终也没有摆知,所以同行里对这事情争议也很大。

中广说唱团因为其特殊的位置,演员们其实都没有摆知,侯宝林跟马季的师徒关系也就是春晚上一句话而已。李文华再怎么渴望拜入郭启儒门下,也不可能整一出摆知仪式来,所以他们也只能算是师生关系。

马三立跟李文华的口盟之约

马三立跟李文华的师徒之约,其实也是当事人自己才说得清楚。马志明承认这事儿,姜昆也知道这事儿,但多半是从李文华那里知道的。所以姜昆后来才会给马志明打电话,让同行们一起做个见证,把李文华的心愿了了。

但是马三立为什么生前一直没有收李文华,这事情被一句“有同行上门阻止”给模糊化了。

其实少马爷用这个当说辞也情有可原,毕竟李文华为人厚道,而且一门心思要拜马三立,但是马三立辈分又太高,李文华的年龄其实拜宝字辈更合适。所以有同行不乐意是肯定的,但这种情绪能否影响到马三立,这就不好说了。

站在马三立的角度来说,估计也是进退两难,他名下的徒弟大多是挂名,而且基本上都是名门之后。李文华一个没有根基的体制内演员,猛不丁的成了马氏徒弟,肯定会有人不乐意。但马老真的要有这决心,其实他不大会搭理同行的阻拦,就像他在燕春楼说收姜宝林当徒弟,这是直接把姜宝林从李洁尘的徒弟里挖了过来,跳门+涨辈分,这操作更加夸张,但马老也敢去做,可见他老人家任性起来,同行是影响不了的。

再说李文华背后是谁?相声界地位最高的姜昆,姜昆对于老搭档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李文华动手术是姜昆签字,李文华不能说相声是姜昆每月去送钱,还给他安排其他的活儿。即使有人不开眼害怕李文华辈分高,难道他还能公然得罪姜昆。

所以马老去世之前,所谓的阻拦李文华拜师那股力量,根本不可能与马三立与姜昆相比,而李文华不能拜师的根本原因,还是马老自己,说白了不是那么想收,但又不好明着拒绝罢了。

一个似是而非的仪式

马志明作为见证人,天津一众相声名家参加的这个仪式,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李文华的师承。正如马志明所说,他不是马三立徒弟,只能见证马三立承认要收李文华这件事情,即使要代拉徒弟,也应该是马三立的徒弟们来做。

而马三立的徒弟之中,只有常宝华参加了这个仪式,而且四蘑菇还没什么戏份,仅仅是参加而已。

这个仪式其实就是姜昆让老头子晚年心宽点,组织同行们搞的一次party罢了,那些不承认李文华门户的,也不会因为这个仪式改变想法,照样可以翻老账出来刨他。

这也是为什么要把仪式安排在老头子快走的时候,假如李文华在马三立去世后第一年就做了这个见证仪式,后面几年李文华都会被各种质疑声淹没。他临终前半年把仪式完成了,老爷子还能落个耳根清净,剩下的质疑声让姜昆去听就是,你牵头你组织,那有不满意的就找你咯,反正姜昆也不在乎。

所以说,李文华拜师寿字辈而且一路艰难,是多种内因外因一起作用的结果,同行阻拦只是很微不足道的影响,大头都在当事人自己那里。

李文华是个老相声艺人,艺和德都很不错。至于他为什么要攀辈分,这个问题似乎也并不复杂。在相声这个领域,门弟和辈份观念特别严重,如果不在那条体系上,任凭你才艺再高,也会被认为不入门。而在那条体系上,辈份又特别重要,只认辈分不管才艺,这在相声界似乎是独有的。

确实高了,其实侯宝林就可以了,一下子和侯宝林同辈[捂脸][捂脸][捂脸]小老头可能特别喜欢马三立,忘了辈分哈哈,姜昆得叫他师爷,

说明李文华老人对相声的理解是深刻的,知道计么是相声。不是有句话么,师傅择徒弟,徒弟也择师傅。他倒不是攀高枝,而是认为只有马三立大师说的才是相声。

俗话说,人捧人高。单就相声这个文艺门类的起源来讲,根本谈不上是什么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宣传工作的需要,政府才把相声这种文艺形式也纳入到对群众宣传的方式之中,收编了这些旧 社会 连固定演出场地都很难有的撂地艺人并出于政治需要给予了他们很高的 社会 地位,以侯宝林为代表的这些艺人也因为能够为国家领导人演出而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从此才有了地位。他们也进去了体制内,成为了公务员。所以说是 社会 变革让他们一步登天,是形势需要让他们能够立足。但随着, 社会 的进步,法人市场经济的不断升级,这些体制内的演员们本来被扩大的价值就严重缩水了,这也是骨头岗,为什么能够火的原因?他在小剧场演出,每次演出开始都会讲带领德云社全体演员对衣食父母们致敬。正是他的低调和那些高高在上的演员们形成了对比,是观众在感觉更加亲切,当然,郭德纲的传统相声,因为他加分不少。总之,相声界本身就混乱不堪,实际价值被高估了很多,现在是慢慢回归常态的时候了。

李文华是新 社会 的相声演员,对于师承辈分之类的旧 社会 行规恐怕并不太在意,这也是当时新 社会 新形势下的现实,所以拜师只是完全看各人的喜好与艺术崇拜,谈不到什么非要拜师寿字辈。说到底就是新旧艺人观念的差别

就李文华的艺术成就看,就是大师级别。至于拜谁为师,那是人家的自由,只要有人愿意收,谁管得着?辈分这玩意就是传承的记号,为什么非要论个大小,都是老师就行,整天这个父,那个爷的,没意思。传统也有好的有不好的,批判性继承很重要。

想一想,为什么马三立的大徒弟常宝华没有带拉师弟李文华拜师,而是由马三立的儿子证明来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