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商朝的灭亡竟然和一个乐师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昭君让李白喝自己的液)

古人礼乐乃是为政之本,礼仪规范了国家的制度,音乐则陶冶人的性情,共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所谓的音乐乃是人心之表达,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之风貌、治世之水平。《礼记·乐记》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音乐可以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以及“亡国之音”三种。黄帝的《云门大卷》、唐尧的《大咸》、虞舜的《韶》、夏禹的《大夏》等都是治世之音;而《诗经》里的《桧风》、《黍离》则是乱世之作;至于“亡国之音”,历来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能够令人精神不振的萎靡之音,如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另一种则是听到之后,将会导致国破家亡的不祥之音,《史记》里就说:“凡音由於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认为音乐也是天人感应中的一种,“亡国之音”传达的就是天意。

《史记》所讲的“亡国之音”颇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也是我们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世间真的存在一种能够导致国家破灭的“亡国之音”吗?

音乐与国家兴亡是否有直接关系?

卫灵公不同劝阻,聆听亡国之音

《韩非子·十过》和《史记·乐书》都记载了一个关于“亡国之音”的诡异故事。

春秋时,卫灵公出访晋国,途径濮水时,在夜晚隐隐约约地听见琴鼓之声,灵公为此感到愉悦,奇怪是身边的人都说没听到。于是他召乐师师涓,对他说:“此处有琴鼓之声,所有人都说没听见而我却听到了,看样子是有灵异在作怪,你替我听听,将此曲写出来。”师涓领命,在细听了几次之后,果然谱出了曲子。

卫灵公到了晋国,晋平公张罗宴席接待他,酒喝得正酣时,卫灵公对晋平公说:“我这儿新有一首乐曲,愿奏于您听。”于是便召师涓坐于师旷之旁,援琴击鼓,开始弹奏乐曲。曲尚未奏完,师旷就连忙制止,他说:“这是亡国之音啊!不要再奏下去了。”

晋平公忙问其缘由,师旷说:“这首鬼曲是师延为纣王而作的淫声,周武王伐纣,师延东逃至濮水,走投无路,只得投江自尽,因此濮水边常常会有此淫声传播。第一个听到此曲的人,其所在之国必然会削弱,甚至会灭亡,所以不能再弹奏了。”

晋平公却不以为然地说:“寡人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于是命师涓继续将鬼曲演奏完毕。

之后平公又想听清徽之音,师旷以为平公是个德薄之人,不能听此音。平公又说:“寡人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听完清徽后,他又欲听清角,师旷急谏曰:“今主君德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不许,说:“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于是又弹奏完清角。

宴会结束后,晋国遭遇了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从此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同时卫灵公的国家也遭受了削弱。

对此,司马迁说:“听者或吉或凶。夫乐不可妄兴也。”认为音乐具有魔性,有些曲子是听不得的。如果误听了靡靡之音,将可能会对国家社稷产生危害。

“不要再弹了,这是亡国之音”!

是否真的存在“亡国之音”?

灵异论者会以为鬼曲是晋、卫二国衰败原因,晋卫二君不听从师旷的劝告,德性不足却还要听鬼曲,反而为此遭殃,此乃是“定数”也。他们认为鬼曲的来源果真如师旷所说的,是商朝乐师师延的亡灵在濮水边所作。因为这首曲子具有灵性,所以成为了“亡国之音”,先把他完整地听完,谁就要遭受灾祸。这种解释其实是把幻象当做真正的“象”,然后再把“理”遮蔽起来,用神秘的、不可解释的东西来代替“理”,由此得出最终的“定数”。

然而世界果真存在“亡国之音”吗?灵异鬼曲果真能使德性不足之人受殃、使国家衰败吗?听鬼曲果真是晋卫二国衰亡的征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不过是幻象罢了,并不是真正的象。我们当然不会武断地说《韩非子》与《史记》的记载不可信,然后全盘否定;而是先假设其记载可信,然后再对事情进行分析。

现在,姑且尝试论之。

所谓的鬼曲绝不是来师延写的,因为师延已经自投濮水,死去好几百年了,他的形体必然腐烂于河水之中,形谢而神灭,不能够再鼓奏鬼曲,这是小孩子都懂得常理。况且鬼曲只有卫灵公听到,其他人皆未能听闻,这说明鬼曲或许是卫灵公的幻听也。这个国君喜好音乐,常常听闻不同的乐声,又宿于师延亡故的濮水边,因环境促发而产生了幻听,所以只有他听到所谓的乐声。

卫灵公相信自己的幻听,故而召师涓来作曲。师涓为了应付灵公交付给他的差事,便杜撰了一首鬼曲。

到了晋国,为了取悦晋平公,卫灵公便命师涓演奏这首刚杜撰出来的曲子。师旷见此,想借机劝晋平公清心寡欲,不要沉迷于音乐,于是编造出亡国之声的故事,希望以此来威慑平公。不料平公执意要听,全然不管政事兴亡,一意要从其所好。

于是,师旷又说德薄者不足听,欲以此劝平公修德。但昏聩的平公仍固执地说:“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全然不管自自己的健康,仍然要从其所好。因此,宴会之后,晋平公生病,晋国政乱也就毫不奇怪了。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晋平公与卫灵公沉迷于音乐,将它看得比国家政治安定和自身健康还重要,这便是“理”,事情出现的根源;平公举办宴会,不听师旷的劝告,执意要听杜撰出来的鬼曲是假“象”,是征兆;晋平公病重,晋国、卫国政乱则为“定数”。是由前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听鬼曲的故事反映出晋卫国君的治理态度,他们因沉迷于音乐而怠政的做法才是国君衰灭的原因。然后,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却被后人修饰过,加入了神秘的成分,硬说听一首曲子就能决定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了。

音乐并非为政之本,与兴亡无关

《贞观政要》中有一篇《论礼乐》,里面记载说,有一天,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音乐与政治治理之间的关系,询问大家音乐是否能够使国家灭亡?

对此,御史大夫杜淹回答说:“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

太宗听后,不以为然,他说:“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认为无论是何种音乐都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关键因素还是在人身上。尚书右丞魏征很赞同,他说:“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点头赞叹这个结论。

由此可知,政治兴亡的根源还是在于人,而非音乐。所谓的“亡国之音”并不是能使国家灭亡的鬼曲,而是使人感触到亡国之痛的音乐。故而《中庸》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师旷所言亡国亡身之音,其实是指亡国亡身之人沉迷于音乐,不听规劝,迷途不知反罢了。

从伏羲时代,“师”家负责掌管音乐,师延便是其中翘楚,他活到了殷商时代,遇到了商纣王。《史记》中记载他:作淫声,编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纣王在音乐里彻底放飞自我,从此不理朝事,酒池肉林。 在剧中苏妲己蛊惑纣王建立了酒池肉林,不理国事,整日纵情于女色。除此之外苏妲己还在纣王的身边妖言惑众,陷害忠臣,导致国之根本淡然无存,最后走向了灭亡。 因为乐师是个奸细。乐师是从敌国投奔过来的,实际上是负责帮敌国打探情报的奸细,而且负责一些给皇帝的洗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