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吐槽大会》没有过去好看了吗(乔杉吐槽原版)

《吐槽大会》2017年开播,到现在也仅仅才2年,但大家都以为是老节目了,原因没有别的,这个节目太火了!火到曾经的幕后人员李诞池子都成了明星,张绍刚再次在娱乐圈发光发热,搞笑天赋也得到挖掘。

《吐槽大会》出了很多爆梗,最出名的就是曹云金两次登台,次次效果大爆,模仿郭德纲的那段视频现在播放量都很高。《吐槽大会》也正是借着曹云金的超级话题性一举成功。吐槽李湘、吐槽李小璐都算成功,成功引爆网络。

当然节目的成功关键还是要感谢幕后英雄,毕竟明星吐槽的再棒也得有好的台本。所以人们从期待嘉宾变为期待李诞,期待池子,期待王建国。

但是这几期的《吐槽大会》水准急速下降,可以说越办越差了。当然也不是没有亮点,王晶做主咖的那期在全三季里边都是排的上号的,小编私以为不逊色曹云金那期,王晶不愧是老江湖,槽点就是多。

但是后来那几期真不行,陈乔恩专场槽点不温不火,邹市明那期简直隔靴搔痒,干脆连搞笑的任务都没完成;最新一期周笔畅主咖,各种梗简直生硬到尴尬,哪笑得出来。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包贝尔这期,这简直就是洗白专场,洗白杜淳,洗白包贝尔,然而这俩人“毒性”太强,不是你《吐槽大会》能洗白的了的。

《吐槽大会》越来越差,根本原因出在嘉宾身上。和所有访谈类节目一样,《吐槽大会》也面临可选嘉宾越来越少的窘境。相比明星访谈节目《吐槽大会》对嘉宾的要求更高,不光要有知名度还要有槽点。最近几期这个问题明显很严重了,比方说张蔷,曾经是很火,但已经不红30年,不红到好多人看到她一脸懵逼:这谁啊?比如说吉克隽逸,那是《好声音》时代的红人,现在都公元2018年了。
可选嘉宾越来越少,导致的后果就是吐槽的梗越来越生硬,越来越少。这期吐槽周笔畅,无非就造型和超女三杰的梗,没什么发挥的余地,吐槽张蔷跟吐槽吉克隽逸一样,只有过气这一个梗。

为了节目效果,《吐槽大会》会重复的请一些嘉宾坐镇,前有曹云金,现在有乔杉。乔杉上了几次《吐槽大会》小编没数过,效果是真好,甚至说乔杉比《吐槽大会》的固定班组池子王建国效果都强不少,跟李诞不相上下。

《吐槽大会》之所以越来越差,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就算脱口秀天才李诞在坐镇,也拯救不了节目。而且一个节目要想长青,班组就必然要换来换去,否则老是这帮人创意早晚枯竭。 《吐槽大会》第一季因“新颖”的节目形式(在中国)、受争议的明星批判和敏感尺度间的游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第二季,恕我直言,只觉得是一群人很尴尬地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损人。

模仿美国的Comedy Central Roast,《吐槽大会》每期会选一个很有话题性甚至有争议的明星,作为“主咖”,再选取其他若干个明星、圈内人,用一种西方喜剧界比较流行的单口喜剧(stand up comedy)形式,集中对当期主咖从各个层面进行“吐槽”。选取他(她)们最具争议、话题性最高的点,调侃、指摘,当然,同期参与的嘉宾包括主持人在内,也不能幸免。这种“损”和“自损”相互穿插,于是达到一种平衡。因此,第一季时,我明知这个节目在形式上有模仿之嫌,还是觉得它是一个不错的节目。最起码,在无数真真假假、高低起伏的调侃之间,有些真相,出现了 以前的要好看一些,现在好多不红的也上,听都没有听过!有的太多槽点了!也就前几期好看! 《吐槽大会》挺好,之前一直没看,现在刚开始看,觉得还不错的。大概是一些观众审美疲劳才这样说吧。 《吐槽大会》第二季已经更新5期了。说实话,看完这几期以后,我总体感到了一种无味的空寂。但是这个节目第一季,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吐槽大会》第一季因“新颖”的节目形式(在中国)、受争议的明星批判和敏感尺度间的游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第二季,恕我直言,只觉得是一群人很尴尬地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损人。 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我们仍然落后美国,日本,韩国等等。国内综艺这几年借着国内资本这股东风颇有席卷全国的态势,开始只是一些游戏类、简单竞技类风格内容,慢慢演化成文化潮流类、风尚类主题,前有辩论,中有嘻哈,后有吐槽,虽然都是舶来品,也未成时代糟粕,但总不免硬伤,水土不服。我虽是《晓说》铁粉,却未尝《奇葩说》,不便多言。我喜rap,也喜diss,但是对于《中国有嘻哈》和《吐槽大会》却不敢恭维,内容果真是泛善可陈,前有杀马特后遗症的当代叛逆青年,以蹩脚中文可怜外语滥竽充数,后有网络段子手级别的文字写手,以老套苦闷尴尬鸡皮搪塞观众,只能说靠着带节奏骗礼物发家致富真是当今第一神技,服!
这个节目对于我的意义就是简单的看个娱乐节目,“就乐一乐得了”的那种,就这么个事。
这让我想到,当年郭德纲大火啊,当年相声界所谓正宗正统不干了,集体贬低郭德纲,说郭德纲低俗、不正宗等等,这么着说吧,跟“带歪了中国相声”是差不离的意思。
反正我也不太懂,我就觉得我们普通老百姓看这些吧,就是为了娱乐放松心情。
新的一季照着稿子念的痕迹太明显了。尴尬到看不下去。

《吐槽大会》第二季已经更新5期了。说实话,看完这几期以后,我总体感到了一种无味的空寂。但是这个节目第一季,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吐槽大会》第一季因“新颖”的节目形式(在中国)、受争议的明星批判和敏感尺度间的游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第二季,恕我直言,只觉得是一群人很尴尬地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损人。

模仿美国的Comedy Central Roast,《吐槽大会》每期会选一个很有话题性甚至有争议的明星,作为“主咖”,再选取其他若干个明星、圈内人,用一种西方喜剧界比较流行的单口喜剧(stand up comedy)形式,集中对当期主咖从各个层面进行“吐槽”。选取他(她)们最具争议、话题性最高的点,调侃、指摘,当然,同期参与的嘉宾包括主持人在内,也不能幸免。这种“损”和“自损”相互穿插,于是达到一种平衡。因此,第一季时,我明知这个节目在形式上有模仿之嫌,还是觉得它是一个不错的节目。最起码,在无数真真假假、高低起伏的调侃之间,有些真相,出现了。

第一季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曹云金那一期:一个风口浪尖的人物,在去年那个风口浪尖的时候出来,也正好说的是那些风口浪尖的事。于是,观众沸腾了,节目成为话题了,主创者红了。按照中国所有成功产品的模式,第二季被提上日程。

但是,如今新季的5期给我的一个最直观感受是――所有的原创产品,一旦被限制了尺度,就会瞬间变得不尴不尬、隔靴搔痒。于是,你见到林丹来了,但他众所周知的一个点,没有人说;潘粤明来了,也有一个点节目从始至终都没有说;叶璇那么好吐槽的“降头”梗,只是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这时我再看美版贾斯汀比伯那一期、川普尚未当选总统时录制的那一期(他的妻子就坐在台下)、查理辛那一期(吐槽当事人很多也在台下),感觉了我们和free speech之间真正的距离。

这时我还能说什么。我什么也不能说。

我们都是被缄默了舌头又阅读量过于丰厚的个体。在这时代的狭缝中,微弱地呼吸。

看这种节目有一个比较微妙有趣的点。我建议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每个被吐槽的人脸上瞬间飘过的表情。我认为这种节目,不吐槽到嘉宾脸上出现略微尴尬、接近生气或是有些愠怒的表情,都不算成功。其实《吐槽大会》第一季里,曹云金、周杰脸上都飘过了类似神情。就在这些微妙表情出现的那一刻,我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但是,纵观整个第二季,你却感到了一种一团和气的氛围。但是,不尖酸不喜剧啊亲。讽刺、尖刻、冒犯、嘲笑,但是又懂得自嘲,西方单口喜剧在“冒犯”和“幽默”间一直有一条不停游走的线,《吐槽大会》第二季的这条线,离“和蔼”越来越近了。

在一片虚假的和平下,第二季多次忽略了“房间里的大象”。当所有吐槽都对观众最关心的问题避而不谈时,皇帝的新装,又何止穿在了一个人身上?

第二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梗的过分重复。或许大部分嘉宾稿子是由节目编剧操刀?于是你会发现,每一个人吐槽的点,都有叠加。比如胡可“冻带鱼”这个其实丝毫没有特色的梗,说一次还可以搞笑,但那场被不止一个嘉宾说过。恕我直言,我真没觉得带鱼有什么重要的,需要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

当然,《吐槽大会》有一点比较值得表扬的是它的原创性。虽然节目形式模仿Roast,但是,最起码段子是原创。我觉得第二季至今为止讲得最好的是宋方金,一个和宋丹丹吵过架的编剧。看完他的吐槽我不由产生了两点感叹:他的稿子或许是自己写的;以及,不红的人果然顾虑更少。他的吐槽既融合了自身的牢骚,节奏也不错,同时带给受众一些具体的信息,涉及中国编剧圈的一些现象,欢笑之余,也引起相关话题讨论。

公允地说,在中国推出这样一个节目(尤其是第一季),还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正面吐槽”这个事情本身,其实和中国的国民性是相悖的。我们的民族,谦逊、缄默、有礼,凡事讲究颜面,对别人的性格或行为纵使不满,也很少会当面指出。

我们的文化,没有那种闲适的、博君一笑的单口喜剧氛围。我们没有“正面吐槽”深植的民间土壤。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周五晚间,随意走进街边任意一家小酒吧,就能欣赏到单口相声表演。《吐槽大会》第二季的“妥协”,也凸现了某种无奈。

杜拉斯在《劳儿之劫》中曾说过,“她看到了遍地的情感,人们在这油脂上滑到”。有时我们看节目,在满屏的“遍地的情感”中,渴求的也不过是一种真诚。真正的吐槽,既坦然承认每个人的不完美,又敢于直视它、揭露它,并毫不犹豫地自嘲。单口喜剧的“残酷批判”重点并不在批判,或残酷,而在于它之后引起的反思,甚至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人类到底能活多久

因为风格定下来了,然后一直这样的风格就会审美疲劳
毕竟再美丽的东西
看久了也腻歪了
所以并不是不好看了,而是你感觉不好看了 现在的制度早到会感觉跟以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由于更混了,主持人和演员的不是很好的表演方式,所以让人越俊了,越来越没有卡了,所以说现在的吐槽大会已经很少有人在关注了,这就是他的主要原因 因为吐槽大会的吐槽尺度越来越低了,越来越保守了,观众看了根本不过瘾,不够酣畅淋漓。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李诞和池子才是这个节目的灵魂所在。俩人都不在的时候,就感觉这节目水准直线下降。
节目火了,我感觉他们心思就不在怎么精益求精上面,而是想着怎么变现捞钱上边了。
李诞现在腕儿大了,精力更多花在别的事情上了,毕竟人红不仅是非多,事情也是很多的。他办脱口秀大会,大力推出新人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挑起他的担子,毕竟大小是个老板,啥事都亲自上阵也没意思了。
池子因为某种不可说的原因退出了。
连首席编剧程路都去隔壁《奇葩说》打辩论了。
庞博之前脱口秀大赛夺冠是他讲的段子很生活,很好笑,听着很轻松。现在虽然有些段子深度上去了,但是没有以前那种舒适的感觉,他第二届脱口秀大会表现的就有些挣扎,在深度和舒适之间徘徊不定,所有有的时候讲的又没有深度又不够轻松,自然成绩不好。
卡姆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会写段子的卡姆确实是个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最早看他的时候,就觉得这人咋咋呼呼,全靠夸张表演自娱自乐来带动观众,对他完全无感。去年夺冠发现他写段子和玩梗的能力都上了一大台阶,和他自身的表演结合的相得益彰,所以就很容易炸场。
但说一千道一万,现在让我越来越看不下去这个节目的就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张绍刚。
不是觉得张绍刚不好,也不是说他能力差,作为主持人他的主持功力、台词、临场应变都很优秀,毕竟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嘛。
但用我女朋友的话说,真的是越来越油腻了。
导致我现在看吐槽大会,根本不想看他串场,直接拖动进度条到下一个嘉宾。
他早期主持《今日说法》《非你莫属》的时候比较刚正、严肃,甚至有些节目里你觉得他过于刻板、严苛,但我觉得那个形象也比较符合节目的属性和定义。
后来他主持吐槽大会。看到他比较活泼、玩闹的一面。
但是到现在我已经审美疲劳,来回来去就是那些梗,几乎每场都要说一遍自己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导,每次要么就假意嗔怒,要么就是一脸谄媚。 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我们仍然落后美国,日本,韩国等等。国内综艺这几年借着国内资本这股东风颇有席卷全国的态势,开始只是一些游戏类、简单竞技类风格内容,慢慢演化成文化潮流类、风尚类主题,前有辩论,中有嘻哈,后有吐槽,虽然都是舶来品,也未成时代糟粕,但总不免硬伤,水土不服。我虽是《晓说》铁粉,却未尝《奇葩说》,不便多言。我喜rap,也喜diss,但是对于《中国有嘻哈》和《吐槽大会》却不敢恭维,内容果真是泛善可陈,前有杀马特后遗症的当代叛逆青年,以蹩脚中文可怜外语滥竽充数,后有网络段子手级别的文字写手,以老套苦闷尴尬鸡皮搪塞观众,只能说靠着带节奏骗礼物发家致富真是当今第一神技,服! 这个节目意义就是简单的看个娱乐节目,“就乐一乐得了”的那种,就这么个事。 这让人想到,当年郭德纲大火啊,当年相声界所谓正宗正统不干了,集体贬低郭德纲,说郭德纲低俗、不正宗等等,这么着说吧,跟“带歪了中国相声”是差不离的意思。 反正我也不太懂,我就觉得我们普通老百姓看这些吧,就是为了娱乐放松心情。 新的一季照着稿子念的痕迹太明显了。尴尬到看不下去。 吐槽大会现在不好看了,是因为内容不太逼近于现实,也不受到观众的喜爱,也不刺激,所以说慢慢的看的人越来越少。 因为吐槽大会已经做到第三季,这种综艺形式已被大家所熟知,对人们来说,他失去了吸引力,老是吐槽,而且都是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所以没有看的亮点,因此觉得不好看了 你好,主要是好看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而吐槽大会他们没有什么特出的新点或者是亮点,所以看的人就会变得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