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中国地震最频繁地区是哪几个省(成都将发生9.2级地震)

中国台湾省。其次是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和四川。


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纵跨温带与热带。人口约2341万,超过70%集中在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最大。

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三国、隋朝时期,中国政府先后派万余人去台。 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居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与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源 ;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



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是台湾省,其次是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和四川西部 台湾,云南,四川,贵州一带,地处板块碎裂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容易有地震 四川,青海,云南,新疆,西藏,也就中国的西南和西北。 四川、云南、西藏。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二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频繁,多发生地震现象。台湾是我国地震最多的省份,而西南地区则是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具体的则如其所说:
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 包括郯城-庐江带(沿郯庐断裂,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穿越渤海至辽东半岛、沈阳一带),燕山带,河北平原带(太行山东麓),山西带(主要沿汾河地堑),渭河平原带(主要沿渭河地堑)。
2.东南沿海地区 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在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
3.西北地区 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
4.西南地区 包括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西藏中部带。
除去上述,还有东北深震带(主要在吉林、黑龙江的东部)。
全国破坏性地震大都聚集于一定的狭长地带,在这些带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往往有一些共同的表现形式,并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如闽粤沿海及台湾一带,恰好濒临太平洋西岸,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范畴。燕山地区属于中生代褶皱带,是华北相当活跃的地带。从山东、跨渤海至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因位于郯庐大断裂附近,形成地震多发点,1668年在山东郯城发生了8级大地震。晋、陕、豫交界地带,是汾渭地堑所在,曾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如1303年9月17日山西赵城大地震,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大地震,宁夏、甘肃一带,因存在着大断裂,历来是地震活动的地区(如1709年10月14日宁夏中卫大地震,1739年1月3日宁夏平罗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大地震,1927年甘肃古浪大地震,以上皆为8级以上)。至于西北部天山、昆仑山一带,西南横断山一带,近代断裂上升活动十分强烈,喜马拉雅山是最年轻的山脉,这些地区是新构造运动特别活动的地带,因此经常有地震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有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大地震,1906年新疆玛纳斯大地震,1931年新疆富蕴大地震,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沪定大地震,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大地震,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大地震等)。至于东北深震带,主要位于乌苏里江以西、牡丹江-延吉以东的地带,震源深度多为500—590km,少数为300—400km,为太平洋深震带的一部分,这些地震即使震级很大,也不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破坏。其余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大多数在10—20km左右,大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中国最显著的地震带有两个,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是上古泛大洋的残存,正在老化萎缩中,位于中国这一侧的西太平洋沿岸由于亚欧大陆板块边缘向太平洋板块底部延伸重叠,造成洋底抬升以及海沟形成,并引发剧烈的不稳定导致火山地震。其实台湾岛和日本列岛就是这种地壳运动的产物。
2.喜马拉雅地震带也是类似的原因,只是这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喜马拉雅山就是这么形成的。由于是陆地板块的碰撞,地壳较厚,所以更多的是地震而非火山。位于喜马拉雅山周围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因此地震频发。
★如果要说是地震最频繁的省的话,那就是【台湾】了,因为台湾本身就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火山地震而形成的。
欢迎采纳,如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请追问! 中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达。在中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地震分布区域包括:
华北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就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地震区域内)、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新疆
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中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华南
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海南琼山7.5级地震以及1918年广东南澳7.3级地震。但从1919年到2015年的9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是台湾省,其次是西藏、新疆和青海,云南和四川西部等地震也很多。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这是目前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地震频发。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这就能解释地球上岩石圈地震及火山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台湾岛是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交界处,所以多岩石圈多断裂,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从大范围来看,几乎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区 1.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 包括郯城-庐江带(沿郯庐断裂,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穿越渤海至辽东半岛、沈阳一带),燕山带,河北平原带(太行山东麓),山西带(主要沿汾河地堑),渭河平原带(主要沿渭河地堑)。
2.东南沿海地区 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在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
3.西北地区 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
4.西南地区 包括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西藏中部带。
除去上述,还有东北深震带(主要在吉林、黑龙江的东部)。
全国破坏性地震大都聚集于一定的狭长地带,在这些带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往往有一些共同的表现形式,并与地质构造有密切关系。如闽粤沿海及台湾一带,恰好濒临太平洋西岸,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范畴。燕山地区属于中生代褶皱带,是华北相当活跃的地带。从山东、跨渤海至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因位于郯庐大断裂附近,形成地震多发点,1668年在山东郯城发生了8级大地震。晋、陕、豫交界地带,是汾渭地堑所在,曾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如1303年9月17日山西赵城大地震,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大地震,宁夏、甘肃一带,因存在着大断裂,历来是地震活动的地区(如1709年10月14日宁夏中卫大地震,1739年1月3日宁夏平罗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大地震,1927年甘肃古浪大地震,以上皆为8级以上)。至于西北部天山、昆仑山一带,西南横断山一带,近代断裂上升活动十分强烈,喜马拉雅山是最年轻的山脉,这些地区是新构造运动特别活动的地带,因此经常有地震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有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大地震,1906年新疆玛纳斯大地震,1931年新疆富蕴大地震,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沪定大地震,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大地震,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大地震等)。至于东北深震带,主要位于乌苏里江以西、牡丹江-延吉以东的地带,震源深度多为500—590km,少数为300—400km,为太平洋深震带的一部分,这些地震即使震级很大,也不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破坏。其余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大多数在10—20km左右,大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扩展资料:

核心分支学科

1、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

与自然地理相关的基础学科:生物,化学,物理,天文,数学,技术等。

2、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等。

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基础学科:经济,政治,历史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



地理是什么?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汉语“地理”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非常特殊,因为既有自然(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人文地理),所以地理是文理兼并的一门大科学~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 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

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国家 -- 世界政区 -- 各国首都 -- 洲 -- 地区 -- 州 -- 省 -- 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联盟 -- 市 -- 县 -- 自治县 -- 旗 -- 郡 -- 城市 -- 城镇 -- 村落 -- 地名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解释
(1)学科名,见“地理学”。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
(2)古代“风水学”的别称,是古代学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于地球表面或地球内在系统的理论。目前有大量古书传世,皆名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录》、《地理五诀》、《地理四弹子》、《地理囊金》等等古书皆是风水名著,此处的"地理"皆是风水的别称。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汉语“地理”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