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关于舒姓的历史和现状(女主持人舒高)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舒姓望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
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他是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讲究自己的礼仪和姓氏。我相信,我们舒姓的后人,不仅会把舒姓壮大,而且,我们舒姓后人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并留下我们的足迹。
舒姓家谱文献
  安徽泾县京北舒氏统宗谱不分卷,(明)舒应鸾等修,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旌德东北舒氏宗谱十二卷,(清)舒荣基等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舒氏续修族谱不详,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罗汉庄舒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长沙舒氏零谱不详,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潭台舒氏族谱十四卷,(清)舒懋辅、舒介瑞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上湘舒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鹤山鹌城舒氏族谱不分卷,(清)舒良弼撰,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四川屏山舒氏宗谱三卷,(清)舒道观辑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竹坳舒氏支谱二十卷,(清)舒立濬、舒立淇纂,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舒氏顷公通谱十三卷,(清)舒均文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浙江临安廖昌舒氏宗谱,(清)舒世仁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文苑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旌阳舒氏宗谱十二卷,(清)舒荣基、舒昌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壹舒氏三修族谱,(清)舒介骐等纂修,清朝年间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十一卷,(清)舒周潘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永康永川舒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宗谱八卷,(清)舒正槐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宽敞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壹舒氏三修族谱,(清)舒介骐等纂修,清朝年间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京兆舒氏过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庄桥舒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舒厚行修,民国十七(公元1928年)试墨堂铅字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兰溪午塘平阳五湖舒洪宗谱十八卷,(民国)邵升重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兰溪平阳五湖舒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文物管理局(存一册)。
  舒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增补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舒氏太房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京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品稍差,特大、特厚。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石渚舒氏谱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平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舒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双岩舒氏寿房己谱不分卷,(民国)舒时勇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舒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编辑本段
舒姓字辈排行

  湖南芷江舒氏字辈:“乾坤符易象孝友振纲常”。
  湖南致和后裔字辈:“夏致光宗保惟孟继凤心一庚郝天有正大单世应”。
  湖南邵东舒氏字辈:“孝忠宜显达正大是光明”。
  湖南溆浦舒氏字辈:“国三成仕宗文时智有登(通)”。
  湖北广水舒氏字辈:“忠秀钱仁远发祥庆泽长文明逢盛世继业爽平阳”。
  湖北来凤舒氏字辈:“培钧清采煜坊锡泽相耀坤鉴澄东辉里铭淞林照”。
  陕西安康舒氏字辈:“盛世光祖德基业兆永昌少幼成家主方又吉四梁”。
  江苏灌南舒氏字辈:“国庭德生强林善兆姚征恩浦瑞风洪门”。
  江西于都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家传世文章定耀邦”。
  江西抚州、赣州舒氏字辈:“志大思兰乾所以宏自守钦翼应明君诗礼能传世文章定耀邦”。
  安徽黟县舒氏字辈:“立朝尊尧君法天广其仁秉志常公道梦纯乡学成允升用守令知子民同年若与选克家存忠心”。
  安徽肥西舒氏字辈:“益有良善玉持志为岳仁富贵双全兆”。
  四川仁寿舒氏字辈:“永朝由善德靖现载忠成全美道继绩作良仁盛世奇才会忻逢景荣昌赛洪昭达度孝友焕洪彰”。
  四川雅安舒氏字辈:“明学文成登开大齐于永兴国太昌光宗思显朝金泽万代”。
  四川大竹舒氏字辈:“大应万仕尚宗继景奇芳忠启仁良国高洪永太昌”。
湖北阳新舒氏字辈:“永修日子崇亨嘉佑善德靖献在忠诚克思全美道计遂作良仁

编辑本段
舒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通用联:
  望出京兆;源出春秋:全联典出舒姓的源流和郡望。
  京兆世泽;恩信家声:全联典指明·舒泰,官武冈州同知,抚以恩信,民皆悦服。
  明经教授;忠孝状元:上联典指南宋奉化人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与张拭、陆九渊、朱熹等理学家都有交往。乾道年间进士,任徽州教授,当时被称为第一教官。后历官平阳知县、宜州通判,死后谥文靖,有《舒文请集》。下联典指明代进贤人舒芬,字国裳,十二岁时能作赋,正德年间状元,官修撰。当时,武宗在佞人江彬的怂恿下,数次微行出宫,纵情游乐,他都上书谏阻;武宗要南巡时,他又与翰林院同僚联名上疏,被罚跪五天,又廷杖三十,贬为福建市舶副提举。世宗时复官,又因“大礼”案而下狱受廷杖,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哀痛致死。世称“忠孝状元”。他学贯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其精于《周礼》,学者称他为梓溪先生,著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
  德兴廉吏;元质教官:上联典指明代工部主事舒清,字本直,德兴人。成代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下联典指宋代宜州通判舒瞵,字元质,奉化人。乾道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淳佑中追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工牡丹赋;成钓台诗:上联典指唐·舒元舆,尝作《牡丹赋》,时称其工。下联典指唐·舒杲为国子监,有题钓台诗。
  策筹文武;学受紫阳:上联典指宋·舒卞豪隽有文武才,建炎间御金人有功,参岳飞军幕,多所赞画。下联典批宋·舒璘,从张拭、陆九渊、朱熹(紫阳),吕祖谦游,著有《舒文靖集》。

宗祠五言通用联
  牡丹音容在;棠棣义气深:上联典指现代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女)(1915-1969),安徽人。历任第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常务理事等。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配音演员,参加中国第一部蜡盘录音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配音工作,参加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的拍摄。下联典指东汉名士舒邵,陈留人。与兄长伯膺俱为东汉末年名士。他曾为伯膺复仇杀人,事发后,兄弟兄争死,被誉为义士。
  卷帘引瑶玉;灭烛临霜墀:此联为唐代御史中丞、诗人舒元舆《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诗句联。元舆,东阳人。元和进士。尝为牡丹赋,时称其工。后文宗观牡丹,凭栏诵赋,为之泣下。

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安抗英称果毅;伯雄平准号文襄:上联典指清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舒明安,满洲正白旗人。咸丰间,英军犯天津,随僧格林沁在大沽堵勦,有功。后谥果毅。下联典指清代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字伯雄,满州正白旗人。平定准回二部,劂功甚伟,卒谥文襄。
  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1899-1960)自题联。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拚八凑文:此联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舒庆春)自题联。

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吟杏苑春风,名荣先代;作牡丹佳赋,才冠唐朝:上联典指明代状元舒芬的事典。舒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进士第一,授编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事典。

编辑本段
舒姓名人

舒姓历史名人
  舒邵:陈留人,东汉末年名士。其兄伯膺的亲友被人所杀,邵为复仇事发,兄弟争死,并得免刑,海内称“义”。
  舒元舆:东阳(今属浙江)人,唐代大臣。出身寒微,元和年间举进士。任过监察御史,敢于弹劾奸恶。太和中历迁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为谋除专权的宦臣,事败被杀。其文檄豪健,工书。有《玉筋篆志》。
  舒雅:旌德(今属安徽)人,宋代官吏、画家。南唐时举进士,归宋为将作监,真宗时充秘阁校理。善属文,工绘事,有《山海经图》。
  舒□: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北宋官吏、词人。治平二年(一零六五年)举进士,试礼部第一。累官知制诰,试御史中丞,权直学士院。以罪斥。后直龙图阁进待制。工小词,思致妍密。后人辑有《舒学士词》。
  舒瞵:奉化(今属浙江)人,南宋官吏、学者。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为徽州教授,时称“第一教官”。官终宜州通判。谥文靖,有《舒文靖集》。
  舒邦佐:隆兴府靖安(今属江西)人,南宋官吏、学者。淳熙八年(一一八二年)进士,历任蒲圻主簿、善化主簿、衡州录事参军。治事廉明,去官之日,百姓痛哭流涕。有《双峰猥稿》。
  舒清:江西德兴人,明代廉吏。成化进士,授工部主事,历营缮郎中,后擢河南参议,再迁四川布政使。曾创立递减法,大大减轻百姓负担。又抗疏切谏朝廷对地方古琴等古物的索取,深受百姓爱戴,是当时有名的廉吏。
  舒芬:江西进贤人,明代官吏。正德年间进士第一,官修撰。后母丧归里,哀毁致死。为官负气峻厉,多次直谏遭贬,以至下狱,可称忠孝状元。
  舒赫德:满洲正白旗人,舒穆禄氏,清朝大臣。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参赞大臣等职,平定准回二部,厥功甚伟。官至大学士。
  舒明:蒙古正黄旗人,清代将领。乾隆年间历理藩部侍郎、绥远城将军兼领归化城都统等官。
  舒焘:湖南溆浦人,清代官吏、诗人。官户部郎中,工诗文,有《绿绮轩文钞》等。

舒姓近现代名人
  舒新城: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湖南溆浦人。15岁入学溆浦县立高等小学,20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民国6年(1917 年)毕业后,在长沙兑泽中学、省立一中及福湘女学等校任教务主任。民国10年任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民国12年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研究股主任,推行道尔顿制,并赴上海、武昌、长沙等地讲演,编写《道尔顿制研究集》和《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成为教育界名人。是年11月由恽代英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民国 13年10月,应吴玉章之邀,赴成都任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民国17年,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任《辞海》主编。民国 19年起,任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全力主编《辞海》。1957年9月17日晚,毛泽东在上海接见舒新城,勉励他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
  老舍:(1899年2 月3日-1966年8 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 《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说为9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表的文章。
  舒国治:台湾知名作家。
  舒畅:(1987年12 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女演员。
  舒淇:原名林立慧。著名女演员。
  舒晓琴:女,1956年9月出生,1977年4月入党,1977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法学学士,江西靖安人。现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江西省公安厅厅长。
  舒高: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中国女诗人,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砚:(1982年6月2日~),浙江桐庐分水县人,女演员。
  舒家华:重庆人,国家高级烹饪师,国家级酒店评审员,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副主席,重庆南岸区商业联合会厨师分会会长。
  舒仁庆:(1959年12月~),安徽黟县人,中共萍乡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舒中雄:湖北省潜江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舒中胜:(1963年~),现任浙江经视新闻部主任、《新闻深呼吸》评论员。
  舒远招:(1964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aafc010009tb.html
545
下一条回答
免费王姓有涵养名字 2020版新生宝宝起名 科学取名

王姓有涵养名字,取名参考楚辞,诗经,唐诗等著作!王姓有涵养名字,分析严谨,好名等..
铜陵仁智修业文化科..广告
免费王姓起名_2020新生宝宝王姓起名_科学取名
王姓起名,取名参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著作,按金木水火土属性起名,给宝宝王姓起..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2020年姓曾的取名-免费起名字大全_起名满意为止

姓曾的取名,结合生辰八字起名字,参考楚辞诗经,起名字很重要一环本站已成功为近百..
青岛神策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评论
发布

热心网友
6
o(≧ v ≦)o~~答得好棒
2013-05-17 17:40 · 回复Ta

陈鹏宇Peter
5
你的回答帮我大忙了!
2013-05-18 13:02 · 回复Ta

oh_star321
3
楼主回答的老专业了,膜拜您!
2013-05-10 23:09 · 回复Ta
为您推荐
关于文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文姓的历史: 源流一 出自于姬姓,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据《风俗通义》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朝末年,居住于

3 浏览1004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

1496 浏览114712017-11-26
关于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章姓[1]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

48 浏览21022016-04-24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我常常想:难道五百年前我

974 浏览104652018-05-01
关于韩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韩姓的历史: 得姓始祖 韩虔(-前400年),姬姓,韩氏,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前

26 浏览7360

长安十二时辰你看懂了吗

入乡随俗,一起探访唐朝衣食住行大小事

16个问题231,534人浏览

天润泰达智能装备威海有限公司 二手工业机器人
tianruntaida.com
广告
晋城 叉车证_全国可查_快速考证_真实有效
pxm.dmyjy4.cn
广告
正在加载 边姓一、 姓氏起源
1、 商代有诸侯国边国(今地不详),为伯爵,称边伯,其后以边为氏。至周王朝时,有大夫亦名边伯。
2、 出自子姓。周朝时,宋国国君的儿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边,其后世子孙便以边为姓,成为边姓一支。
3、 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边姓的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二、 郡望堂号
【堂号】“腹笥堂”:后汉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边韶有一次白天睡着了,学生私自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思经事,寐与周公同梦,静与孔子同志,师而可嘲,出何典籍?"。后来边孝先官做到尚书令。
【郡望】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金城:汉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当于今甘肃省兰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三、 历史名人
边韶:后汉凌仪人,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有几百学生。桓帝时,边孝先官至尚书令,著有《诗颂碑铭书策》15卷。
边鸾:唐朝画家,长安人。擅长画花鸟及折枝草木,用笔轻利,设色鲜明。唐德宗曾命他画外国年赠解舞孔雀,他画一正一背,毛羽金翠辉映,舞态若合音节,表现出了羽毛的变化姿态和花卉的芳妍,为前所未有,对推动当时花鸟画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边镐:南唐升州人,李景时以行营招讨洪抚饶信翕等州都虞侯,攻取建州,王延政降,诸将皆争功,镐独无一言。寻平湖南马氏,进武安军节度。镐御下无法,行师唯以活人为务,时称边菩萨。会有孙朗之乱,竟丧楚地,坐削官。后周师至,镐起为将,军溃被执。世宗命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及割淮南请盟,乃归镐,景置而不用,后卒于金陵。
边景昭:字文进,沙县(今福建沙县)人。生卒年不详,永乐间(1403-1424)任武英殿待诏,至宜德时仍供奉内廷。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精画禽鸟、花果,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画法工细,腻色浓艳,富丽堂皇,为明代早期花鸟画高手。与吕纪齐名。作品有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春禽花木图》等。 关于冯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就我一个人姓冯,乃至全年级也没有几个,著名相声演员冯巩也是我们冯氏的骄傲。因此,我要对冯氏的历史和现状做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 阅读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冯氏的来源和冯氏的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冯氏的名人故事。
3.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冯氏人口的分布情况。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来源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冯氏的人口
冯氏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广泛,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
听爷爷讲述
冯氏的分布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报刊、书籍
冯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冯姓在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上网
冯氏的名人
冯驩,冯奉世,冯异,冯跋,冯道,冯延巳,冯子振,冯惟敏,冯梦龙……
四﹑结论
1、一世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与冯城。其后代逐有冯氏。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冯简子是郑简公时郑国的重要大臣,被封在冯,他的后代用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些,所以冯氏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数居多。
2、冯氏家族是一个很传统的家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冯氏的后代创造了冯氏族歌,写了很多的冯氏族谱,让后代大开眼界。
3、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冯氏人才辈出。这值得我们姓冯的同胞们为祖先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啊!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史这个姓氏的由来和历史:来源有五: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史姓分布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郡望堂号堂号:"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郡望: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史姓家谱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历史名人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现状: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族人分布。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族人分布。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遍布江南。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今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这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5%以上。这个上面的资料很全,可看下:   史这个姓氏的由来和历史:
  来源有五: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后。历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为氏。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3、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史姓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郡望堂号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郡望:
  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史姓家谱
  全国:史氏谱录合编八卷
  江苏:史氏吴中派族谱不分卷、吴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迁淮史宗谱不分卷、古丰史氏长房族谱三卷、常州史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九卷、余姚史氏宗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东钱堰史氏宗谱八卷、澄江史氏支谱十卷、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首一卷
  山东:史氏家谱不分卷、乐陵史氏家谱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
  湖北:史氏宗谱六卷、史黄氏宗谱十卷
  湖南:史氏宗谱九卷、史氏续修族谱十五卷首三卷
  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谱十卷
  历史名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籀: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现状:
  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史氏族人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末五代时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族人分布。宋朝时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族人分布。至明朝时期,史氏族人已经广泛分布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遍布江南。

  清朝以后,史氏族人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

  今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东为多,这两省史氏约占全国史氏人口的35%以上。

  这个上面的资料很全,可看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33876.htm 姓氏出自于皇帝时代 rekemd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