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特斯拉副总陶琳,是对家派过来的卧底(特斯拉陶琳个人履历)

特斯拉的不作为、不妥协和不在乎正在把事情逼向极端。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操作是不是有点熟悉!

事情在新华社、央视相继“点名”之后。出现了一波一波反转

4月20日晚。

特斯拉半夜发文,就 "未能及时解决车主的问题"致歉:

表示坚定服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决定,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坚决坚定地积极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所有调查。

不到24个小时态度180 翻转。

虽然不知道最后会如何处理?

但这一次危机公关。

特斯拉是“小丑”无疑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消费者,特斯拉一贯的“高傲”。即使是4月19日发生在上海车展的女车主维权事件,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在上海车展展台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近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我们没有办法妥协,就是一个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

而在当天晚上11点55分,特斯拉官方微博更是再次强调了自身的态度:“如果是特斯拉产品的问题,一定坚决负责到底,该赔的赔、该罚的罚,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同样是我们的态度。”

这次,特斯拉的强硬引起了全网的争议,各个网络平台吵开了锅,舆论也分为了两方战队,两方都“不妥协”的态度,也让事件的发展变得焦灼。而受此影响,当天,特斯拉股价下跌3.4%,市值蒸发约1568亿元人民币。

陶琳女士作为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总体负责大中华区政府事务、公共关系、市场与品牌等,是特斯拉在中国的对外发声出口。

与其说负面都是维权车主贡献的,不如说特斯拉的舆论危机都是陶琳送的"人头"。甚至让人怀疑她是穿插在特斯拉的卧底。

她的履历如何?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大家眼里的“硬派公关”的?

顺序应该是先在电视台,后到互联网公司。据悉在百度和人人都是做GR(政府关系)。因此,被外界认为侮辱中国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陶琳,自己原先就是媒体人。

网络上还是有些蛛丝马迹。

在2011年四川新闻网的一篇文章,陶琳是千橡互动(人人网)的对外事务总监,当时的千橡互动是作为35家网络媒体的代表,来到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宣传考察活动。

注:在正文里陶琳的照片已经被删除

可以看出,早些年的陶琳,无论是在央视,还是人人网这样的国内互联网公司,选题和表态起码是表现出关心底层人群的、表现出善意的、站在群众一方的。

虎扑上有网友发帖称陶琳的近期回应“都让人大跌眼镜。感觉能力不足,而且脱离实际。”,有其他网友跟帖评论称其“各种傲慢”。

去年12月25日,微博认证为 科技 博客的“品玩”发布了一篇名为《特斯拉中国乱象揭蛊 第三季》的文章,文内曝光特斯拉质量标准下降,使用次品零件装车,整车品控标准下调。”

文章里还提到特斯拉“管理方式过于粗暴,充满‘包工头’文化,上海特斯拉工厂,已经沦落为‘血泪工厂’。”

针对以上指控,陶琳当时发博回应,“文章编织的如此离谱,槽点太多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说了,特斯拉的法务已经在准备起诉。”

但在这次上海车展上,陶琳亲自表示“特斯拉上海工厂承载了全球绝大部分 Model 3生产工作,该车型国内国外需求非常旺盛,上海工厂压力很大,工人们要加班加点加快节奏。”

2020年12月29日,某自媒体撰文《致特斯拉的四个公关建议》,文中评价提到陶琳给品玩的回应,“表现真的是不尽如人意,傲慢、强横且不负责任,整个微博发言,几乎没有一句可取之处。”

在这场危机处理中,专业人士陶琳显得很不专业,把特斯拉带沟里去了。

也许陶琳的说法是特斯拉的不加掩饰的真实想法,但面对媒体,确实不是那样回应的,因为大家都在等待特斯拉的态度。

如此回应,堪称企业在处置这种事情中的反面经典教材,同时衬托出陶琳在这件事情处理上是很才不配位的。

陶琳的“决不妥协”源自四个方面:车主是故意找茬,无理取闹,不达不可告人的目的不罢休;媒体热衷报道这个事件,是别有所图,是奔着钱来的,尤其是自媒体;这事儿背后有高人在策划导演,是竞争对手在推动;特斯拉的品质和品牌就是好,爱买不买,随你,根本不差你这一单。

追根溯源,这事儿归根结底是由特斯拉质量和服务引起的。作为特斯拉高管的陶琳不仅没有面对现实,寻找解决办法,反而一味甩锅,把责任推给车主、媒体、竞争对手,而不是虚心倾听意见,寻找原因,探求解决之道。

如此这般回应,确实让特斯拉四面树敌,被带进沟里了。

风波中的特斯拉看上去似乎正在向消费者妥协。

4月21日晚,特斯拉表示,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特斯拉愿意全力配合,提供事发前半小时的车辆原始数据给第三方鉴定机构或政府指定的技术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本人。同时恳请郑州市市监局指定权威的、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鉴定机构,开展检测鉴定工作,早日还原真相。

这是继4月20日深夜道歉后,特斯拉再次就维权事件向消费者低头。

但很显然,对于特斯拉迟来的道歉,消费者并不卖帐。“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是时候拿出你的诚意来了”“别来虚的,拿出有用的解决方案”……等等议论充斥各个网络平台。

消费者对特斯拉的不信任,是长久以来积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