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杨靖宁的故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当天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8名勇士姓名可以确认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飞夺泸定桥泸定县原人大主任、72岁(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几天前的5月23日,他又收获了新的惊喜。
记者:王老,听说您1999年退休以来,一直在为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英名和事迹而奔忙?
王永模:是啊。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真让人遗憾!无论从告慰勇士在天英灵的角度,还是从弘扬长征精神的角度,我都有责任为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去操心、去奔波。
记者:现在,您找到了哪几位勇士的下落?
王永模:纪念馆建馆时,有关部门已找寻到5位勇士的姓名,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并搜集到李友林、刘梓华两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后来,在我们的努力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到2007年,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勇士--特等机枪手赵长发、战士杨田铭。
记者:具体是怎样发现并核实的?
王永模:最初是杨田铭的大女儿杨党燕,在上海看到红色网站的寻呼后,打来电话说:“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我立即委托东方电视台的记者去登门访问杨党燕,后来又联系上杨党燕的妹妹杨继红,最后终于在江西省图书馆找到了有关杨田铭的资料,还有他1961年5月21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根据杨田铭在回忆录中的描述,我们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英名。
记者:您还找到一位叫“云贵川”的勇士?
王永模:那是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请曾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来泸定故地重游,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庆典。我告诉他,我们苦苦寻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没有印象深、记得住的勇士。他说:“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就这样,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云贵川。
记者:听说您最近又有新收获?
王永模:是的,就在(2011年)5月23日,我收到烈士后代寄来的刘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真是苍天有眼,英雄魂系泸定。今后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又可以新添一位勇士的头像供人瞻仰了。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了,成天为找寻勇士的英名而奔忙,很辛苦吧?
王永模:70多年过去,要找到普通战士这一层面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托,是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泸定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会坚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

第1军团第1师第1团1营长孙继先、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大多没留下姓名,几十年过去,普遍认为能确认的只有三位:廖大珠解放西北时血染黄土高原;刘梓华解放平津时长眠天津城下;刘金山等20人先后为革命牺牲,还有19人至今还未查清他们的姓和名。


扩展资料:

1.飞舟强渡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2.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飞夺泸定桥 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答案如下:

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的名单如下:

第1军团第1师第1团1营长孙继先、第2连连长熊尚林、第2排排长罗会明、第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

战士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第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士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关于飞夺泸定桥,1985年,杨成武将军说过有关22勇士的线索: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

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扩展资料:

一、强渡大渡河(Force dadu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及伟大战略战术指挥下取得乌江、金沙江等战役的胜利。

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一带开始强渡大渡河。安顺场原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北渡失败之处,地势险要,两侧高山,中间河谷,无回旋余地,四川军阀曾扬言红军将重蹈石达开覆辙。

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歼敌两个连,缴获渡船1只,控制了南岸渡口。18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奋勇渡过大渡河,击溃敌人1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

红军以第二师沿西岸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第一师主力继续渡河,配合第二师夺取泸定桥。这时,桥板已全部被撤,只剩下几根铁索悬在空中,另有两个旅的敌军正向泸定桥急进增援。

二、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

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击溃国民党军阻击,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抢占泸定桥西头桥头堡。这时,铁索桥木板已全被拆除,只剩下数根铁索悬荡在空中,东岸桥头有川军约1个团的兵力依托坚固工事抵抗。

红军第二师第二连22名战士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扶着悬空的铁索向桥东攻击前进,夺取了东头桥头堡。后续部队紧跟过桥,占领泸定城,和左岸北上的红一师会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强渡大渡河、百度百科_飞夺泸定桥

在飞夺泸定桥的22个英雄中,到现在已经有了12位英雄是可以确认的了,当然也包括4个夺桥牺牲的英雄,而这12个英雄就是:廖大珠,李友林,刘金山,王海云,赵长发,刘梓华,杨田铭,云贵川,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其中魏小三,刘大贵,李富仁和王洪山四个人在夺桥中战死沙场了,而李友林,杨田铭,刘金山和刘梓华是有之前的相片的。

在飞夺泸定桥的任务中,有4名战士壮烈牺牲,总共有18名勇士幸存了下来。不过后来这些勇士都在漫长的长征途中不断牺牲,在加之相关资料缺乏对他们的记载,所以他们的名字一直未能被刻上泸定桥。不过近年来为了重拾泸定桥记忆,泸定县政府专门组织了一支调研队,想要在全国各地寻找这18位勇士的信息,并将他们的名字刻在泸定桥上,以接受后人的敬仰。

不过这项工程是漫长且复杂的,尽管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调研队依旧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勇士们的信息。不过踏破铁鞋无觅处,调研队最终还是在江西的一处档案馆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档案馆巨大的陈列厅里,有一张红军战士刘梓华的照片,而关于这这名战士的简介,则是明确了他曾经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这让调研队员喜出望外,立即向档案馆请求更多的信息,然而档案馆却以资料保密为由,拒绝向其分享。不过档案馆管理员王永棉还是向调研队员指出,这些资料都来自于河北廊坊军分区,他们可以试着向这个军分区求助。

而后泸定县政府立即向廊坊军分区写信求助,在得到回信以后,刘梓华果然是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而第一位勇士的资料,也终于被后人收集了。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1985年,杨成武将军说过有关22勇士的线索: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侯礼祥
侯礼祥(1912—1991),江陵县熊河镇侯垱村人,原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
中文名
侯礼祥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员
侯礼祥(1912—1991),江陵县熊河镇侯垱村人,早年读私塾四年,十五岁时离家到荆州谋生,后辗转到武汉,1928年5月到江西参加革命,1929年春节前夕,红军扩编,侯礼祥入红三军团五师十四团五连当兵,当年3月,由连长彭绍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侯礼祥在参加革命前后,人们常省其姓称呼其为“礼祥”以后被人误为“李祥”以致在登记载册时也写作李祥。对此,侯礼祥曾有过解释,到后来则习以为常,所以在红军中,他的名字一直是“李祥”。长征时,侯礼祥编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曾任班长、排长、连长,当时团长为杨得志。杨得志任一团团长时,侯礼祥曾任一营营长。杨得志任一师师长时,侯任一团团长。
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侯礼祥在时任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勇的领导下工作,直到1937年冬进红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侯礼祥任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负责保卫中央的工作。
1939年初,因伤势严重,应本人要求和组织安排回到后方,年底转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组织安排他回家乡江陵,时任中共江陵中心县委书记魏西接受其组织关系,安排侯礼祥到监利县朱河一带开展地下工作。并先后在监利朱河、周老嘴及江陵普济观一带任国民党保长、联保主任,后因故与组织失掉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因历史问题无法澄清,成为专政对象。1961年10月1日起,侯礼祥多次致信杨得志、杨勇将军,申诉自己的革命经历及掉队原因,1974年6月13日,经杨得志将军证明,1974年12月21日杨勇将军证明,后又经前江陵中心县委书记魏西证明,中共江陵县委于1975年1月对侯礼祥的政治历史问题作出审查结论,决定恢复其红军待遇。
侯礼祥于1991年冬去世,享年80岁[1]。
纠错
参考资料

现在留下明确记录的当年十八勇士只有刘梓华一人,他生前曾担任廊坊军分区副参❤谋长,1951年因病去世。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事件意义: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勇士们正是凭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

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17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是营长孙继先,二连连长熊上林,二排排长罗会明,三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四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1985年,杨成武将军说过有关22勇士的线索: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