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求张学良的家谱(张学良后代家谱)

张学良骨肉姊妹弟兄众多,加他共有14位,目前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台湾,有的在大陆。家族庞大,缘由为张作霖共有妻妾6房。

元配夫人赵氏,生长女张冠英,长子张学良,次子张学铭。早年逝世。

二太太卢夫人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怀英、四女儿怀卿。1974年5月卒于天津。

三太太宪夫人,西城人,性情暴躁,思想激进,夫妻感情不合,婚后不久,即离家遁入佛门。

四太太许夫人,生三子学曾、四子学思、三女怀瞳、五女怀曦。“七七”事变后移居美国多年,解放后,只身回国,1976年卒于北京。

五太太寿夫人,生五子学森、六子学俊、七子学英、八子学铨。在几位夫人中,寿夫人最得宠,精明能干,颇有见识,府中事无巨细都由她掌管,较长时间随张左右,直至张作霖逝世。“九·一八”事变后居天津,直到1948年冬离津赴沪转道台湾,1966年病故于台湾。

六太太姓王,未生育,不得宠。死后张又续了个六太太马姨娘,原为寿夫人身边丫鬟,生六女怀敏。一直追随寿夫人左右,直到1948年同去台湾,在1975年病逝于台湾。

张学良的大姐冠英,出过天花,脸上有些白麻子,后嫁给吉林督军鲍贵卿之子鲍育才为妻,全国解放前夕迁回北京,1954年病逝。生三女二子。

二妹怀英,父亲包办,嫁与蒙古达尔汉王之子为妻。因该公爷先天呆傻,无力生活,因此婚后不久即回娘家居住。直到张作霖被炸身亡,才得离婚,嫁陈友涛,寓居上海,解放前返回天津,孤独一人(无子女),与妹怀卿同住。1989年病逝。

三妹怀瞳,许给许尔巽(西度督军)的儿子赵天赐,婚后夫妻感情融洽,“七七”事变后迁居美国至今。

四妹怀卿,被张作霖许给张勋(民初搞过复辟的督军)之子张梦潮。因张梦潮患精神病,“九·一八”后依法离婚。一直居住天津,现为天津市政协委员。

五妹怀曦,父亲包办许给靳云鹏(曾任北洋军阀政府的总理)之子,未结婚。张作霖死后退婚。“七七”事变后,随母侨居美国,现于华盛顿工作。

六妹怀敏,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与翟文选(曾任辽宁省省长)之孙翟元坤结婚。1948年随母去台湾至今,在某大学家政系任教。

张学良二弟学铭,元配姚夫人生一女,名闾娥,学铭出国后,长期母女为伴,现居天津。闾娥原在天津第二中心医院工作(图书馆管理员),现已退休。爱人何炳焕为天津医疗器械公司工程师,生二男二女。

学铭后与北洋军阀内政部长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结合,一起周游西欧及美国。太平洋战争以后,学铭在香港被劫而回国,住北京,生二子。长子允仲在香港经商;次子鹏举在天津市政工程局工作。

三弟学曾,曾留学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赴美国,在联合国工作。有二子一女,长子闾璜攻化学,现任美国石油研究发展公司研究人员;次子学美术。

四弟学思,性格直爽,有正义感。早年在东北军任职,经国民党中央军干团训练后,送往内战前线,几经周折,投身革命。东北光复后,曾出任辽宁省长,后致力于人民海军工作,被授予少将军衔。曾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鼓励。不幸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受迫害而逝。其妻谢雪萍(中共党员)在延安与其相识结婚,生有二男四女,男孩名先毅、仲群;女孩名晓晓、啸啸、乐然、子京。

五弟学森,曾留美学飞行,光复后回国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少校秘书。1948年去台湾,后去夏威夷等地。有二女,闾衡在港经商,芳芳居台湾。

六弟学俊,光复后曾在国民党军统有关单位工作,1948年去台湾。

七弟学英,一生无正式工作,1948年去台湾又转香港。1983年病逝于台湾,没有子女。

八弟学铨,1943年到东北解放区,曾在营口税务局工作,天津解放后退职回津。1960年由周总理过问,始安排工作,在55中任教。退休后任区政协委员。爱人马蕴兰,有一女,名闾琪。 张作霖原配赵氏1898年生长女张首芳(又名冠英),1901年生长子张学良(字汉卿),1907年生次子张学铭(字西卿,后任天津市长,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二房卢氏,1907年生次女张怀英,1911年生四女张怀卿;三房戴氏,无子女;四房许氏,1909年生三女张怀瞳,1911年生三子张学曾(字远卿,后赴美,在联合国任职),1913年生五女张怀曦,1916年生四子张学思(又名张昉,张学诗,字述卿,中共海军少将,曾任海军参谋长,大连海军学校,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五房寿氏,1920年生五子张学森(后赴美,在一家航空公司任职,后张学良赴美,均由张学森照顾,1990年曾被邓小平接见,1995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22年生六子张学浚,1924年生七子张学英,1925年生八子张学铨;六房马氏,1925年生六女张怀敏。
张学良有四子一女,其中原配于凤至(1898——1991)生,长女张闾瑛,1916年生,现居美国,丈夫为东北大学毕业生,美中联谊会会长陶鹏飞先生;长子张闾珣(1917——1981),英国剑桥大学高材生,后因为战争导致精神失常,1981年去世;次子张闾王于(1918——1986),少年时随母亲出国,后在美国定居生一子(张居仁),二女;三子张闾琪(1919——1929),十岁时去日本医院检查,日本人本想刺杀张学良,未料张学良未到,误杀张闾琪,年仅十岁,后灵柩于抗战时失踪于沈阳。张学良还曾娶谷瑞玉为妻,后离婚,二人无子女,后与赵一荻同居,1930年生四子张闾琳,张闾琳后在美国,娶陈济棠侄女陈淑贞,生二子,1060年生长子张居信,1962年生次子张居仰,闾琳为美国航天专家,二子均为学者。
张学铭先娶姚氏,生张闾娥,后娶朱启钤六女朱洛筠,生张允冲,张鹏举(已去世)
张学曾后到美国联合国总部任职,生有六个子女
张学思娶妻工人出身的谢雪萍,生有六个子女
张学森(1920——1995)有三个女儿,张闾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委员,张学良干女儿)、张闾芝、张闾芳
张学浚有六个子女,后来流亡到台湾,六十年代去世
张学英后流亡香港,无子女
张学铨后在天津教书,一子一女
姐妹
张冠英嫁鲍毓才,五子女
张怀英嫁蒙古达尔汗亲王,后离婚,无子女
张怀瞳嫁赵尔巽之子赵天赐,生有二子一女,女儿嫁白崇禧三子白先忠
张怀卿五个子女
张怀曦四个子女
张怀敏嫁靳云鹏之孙,三个子女 张学良,字汉卿。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人称少帅。

他的父亲张作霖,身居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的高位,是名符其实的东北王。家庭的影响使张学良从小就注定要走一条军人的道路。他1918年入伍,1920年就晋级为陆军少将。

1921年张学良协助其父军经武,对东北军从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革。在整军经武中,张学良对排长以上干部作了大规模调整,大量吸收受过正规训练的新式人才,这不仅提高了东北军的战斗力,而且日后为张学良统率东北军的战斗力,而且日后为张学良统率东北军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1928年,蒋、冯、阎、桂联合攻打奉军。在强大的攻势面前,奉军连连败退。日本帝国主义在发现张作霖已没有利用价值时,于6月4日在皇姑屯埋设炸药将张作霖的专车炸毁,张受重伤后毙命。

张作霖的死,对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一场极严峻的考验。6月19日,张学良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年仅二十七岁的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他采取了一条不同于张作霖的路线,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发东北,做了一些有益于祖国统一和使东北富强的事。

为维护祖国统一,张学良毅然实行东北易帜。张学良在决定东北易帜时,内受老臣宿将的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日本政府一面不断从朝鲜调兵到沈阳,进行武力威胁,一面以借款六千万元相利诱,但这些均未动摇他易帜与统一的决心。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致力于发展东北经济。在他的努力下,东北的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收入大于支出的可喜现象。张学良还重视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培养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在他执政期间,东北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位于关外观战的张学良倒向蒋介石,进兵关内。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介石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的委任,东北集团的势力徒然膨胀,一下子扩展到华北,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

1931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谋图侵略我国,先后制造了"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企图借机寻畔。对此,张学良连连向蒋介石请示机宜,但蒋命令张学良不要做任何抵抗,以待国联干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北大营的万余兵力,未作任何反系和抵抗,让日军占领了沈阳。

东北沦陷,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蒋介石这时又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张学良身上,使他成为丢失东北的罪魁祸首。为了表示对东北问题负责,张学良特向南京政府引咎辞职。12月,他被免去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

1933年,日军进犯热河,张学良一方面电请中央派援军,一方面组织东北军抵抗。然而在与日本作战中,有的部队不战自溃,有的观望不前,有的为了保存实力,纷纷后退。热河不久失陷,张学良为此致电南京政府引咎辞职。3月11日,通电下野。4月,张学良被罢官出国。

在国外考察期间,张学良对德意法西斯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夫建立了良好的私人感情。张学良错误地认为中国的危亡在于法西斯主义。因此,当1934年1月,蒋介石召他回国参加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时,他欣然从命,并表示他本人愿作出牺牲,将一切责任揽到他身上,以保持蒋介石"领袖"的形象。

1934年2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驻节武昌。1935年10月,蒋介石又任命他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理总司令(蒋介石)职。

起初,他和东北军高级将劣谠进攻革命根据地还是很卖力的,指望由此扩充实力,以便有朝一日能打回东北去。9月间,张学良指挥十万之众,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被红军彻底粉碎。历时三个月的战斗中,他的东北军丢掉了近三个师的兵力,两名师长阵亡,七名团长或亡或被俘,特别是直罗镇一役东北军的一役师被全歼。这在东北军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未有过,使张学良在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

1935年10月,张学良到南京参加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和五全大会。蒋介石对他的损失没有任何安慰的表示,军政部长何应钦还准备减发东北军军费。张学良逐步认识到"剿共"是死路一条。只有联共抗日,他个人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一洗前罪,东北军才有出路,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回到西安后,张学良便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商议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问题。

1936年3月,张学良在洛川同红军代表李克农进行了会谈,双方就联合抗日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了局部停战协定。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进行了会晤,共商抗日大计。这次历史性的会谈奠定了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基础。

张学良、杨虎城对"剿共"的消极态度引起蒋介石极度不满。10月20日,蒋介石赶到西安,催逼张、杨"剿共"。蒋介石蛮横地要挟张、杨说:要么赶快出兵"剿共";要么将部队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剿共"。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第一步"苦谏",尽量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苦谏"无效,再行"兵谏"。

12月7日,张学良到蒋的驻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极谏,痛哭陈词,想以至诚感动说服蒋介石。蒋介石却勃然大努,说:"现在你就是拿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计划也不会改变。"11日晚,张学良从临潼回到西安,部署军队。12日清晨,东北军冲进华清池,系溃了蒋的卫队、捉住了蒋介石。

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宣布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并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请速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

12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到达西安。23日,宋子文代表蒋介石与张、杨及中共代表谈判。24日,达成了以中共代表团的主张为基础的六项协议。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认为既然蒋已经答应抗日,就应该帮助蒋恢复威信,维持其领袖形象。同时他也认为自己这样忠心为国,仁义至尽,可以取得蒋介石的谅解,因此决定亲自送蒋回南京。周恩来得知此消息后,急忙赶到机场劝阻,但张、蒋所乘飞机已经起飞了。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到南京后,就被软禁。31日,高等法院以用暴行威胁上官的罪名判张学良十年徒刑。蒋介石这时又故作姿态,请求政府特赦,最后宣布由军事委员会对张"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失去了自由。

为营救张学良,很多方面都作出了很大努力,但都没有奏效。

直至80年代末,蒋氏父子先后去世,张学良才恢复自由。目前他定居在美国夏威夷,他把自己的回忆录音和其它资料委托哥伦比亚大学保管,嘱咐只有在他谢世之后才可公开。

届时,有关历史的种种之谜团,有关这位"千古功臣"的风风雨雨都将披露在世人面前. 求张学良家谱才给5分儿? 由来: 张姓人口约为7800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张遇贤;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海外张姓华人杰出代表有林肯大学校长张道行,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宇航员张福林,华盛顿世界银行总会计师张展成,遗传生物学家张觉明,著名画家张玉良、张融,航空与太空总署宇宙航空高级总工程师张云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张荣发等等。
姓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在台湾仅次于陈、林、黄三姓,是第四大姓。台湾的张氏来自福建和广东。台湾张姓曾分金坡派、板桥派等多种。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数为占全台人数的六分之一。与大陆张姓一样,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第一个入台开基的张氏先人是张佑,来自广东梅丰。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我姓张,是双山张氏22代传人,请问你是哪一支? 张姓是中国最大的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43个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无与匹敌。
  张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见《风俗通》)
  “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 。氏族略 。以字为氏》)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这位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 ,简称“弧” 。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 。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 “赐姓张氏”。
  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 “。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 “张氏” 的 。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 。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 “弓长张的张” 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中华大地上的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均出自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 ,“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的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只是有远近的区别而已。
  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
  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43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的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的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的族大人众,也弃之原氏,择张而从。《魏志》上记有曹操的大将张辽,原来姓聂,后来改从张姓,《读史方舆纪要》也有“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的记载。这些均是例证。
  张氏族大支繁,其播迁情况也比较复杂。由于张姓遍布全国,张姓的望族遍及各地,这就使得张姓在数千年的繁衍和播迁中,有其十分复杂的特点,虽然每一地的张姓,都有各自的繁衍中心,但播迁的先祖和时间、路线,与其他姓氏大都有着共同的播迁先祖的情形不大一样。它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线,向不同的方向迁居的。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各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张氏“家珍”之多,很少有他氏能与之相比,略举如下:
  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中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今草”。
  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大将张飞、张辽;晋时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祜、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耒。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庭的诀窍, 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为荣,开始以“金鉴”为堂号。还有当代黄冈web2.0奠基人张海。
  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式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张学良的兵谏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不都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重大贡献。
  今天,张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3位。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姓张的人在中国占三分之一,我是山西长治的,我也是姓张,只知道我们族谱里边关于名字的说法。
从古老到现在,取名字有个家谱,从上到下分别是:兆,修,福,来,庆,举,步,占,青,云。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刘十八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