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杨雨婷的介绍(杨雨婷小说叫什么名字)

杨雨婷,1978年9月出生于河南,汉族,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1998年,出演首部电视剧作品《家事风云》。2000年,出演历史剧《大明宫词》1。2004年,拍摄了由陈赓真实人物改编的作品《陈赓大将》2。2008年,搭档丈夫房子斌出演以环保题材为主题的《家园》3。2012年,参演都市轻喜剧《劝和小组》4。2013年,主演年代动作偶像剧《纵横四海》5。2015年,参演古装电视剧《琅琊榜》。62016年,参演以二胎为题材的院线电影《二胎》7。

杨雨婷,1978年7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5级本科班,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系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奉天法库(今沈阳市法库县)蛇山沟村出生,祖籍宋道口镇代岭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张作霖死后,杨以东北元老自居,时常管教张学良。杨反对东北易帜,东北易帜典礼当天拒不参加集体留影。日本人也从中挑拨张杨关系。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与黑龙江省主席常荫槐向张学良提出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要求,张学良推说晚餐再说,后召警务处长高纪毅进府,晚上杨宇霆与常荫槐被高纪毅、谭海率领六名卫士杀害于“老虎厅”,奉天称此事件为“杨常而去”。

张学良为何要处死杨宇霆

 如今,我们很难理解东北在晚清民国年间的诡谲局势,地方势力、南京政府、日本、苏俄、美国,似乎都有“发言权”,但又都感到受了掣肘而怨气冲天,苏联学者弗·鲍爵姆金主编的《世界外交史》一书中称东北是“远东战争爆发的火药库”,似乎并不为过。当然,闹得最凶的,要数日本,可以说是“夜杀其人,明坐其家”。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不幸罹难。东京一家报纸报道说:“日本的挚友死了,他成了中国恐怖分子的牺牲品。”这种说法显然模棱两可,是毫不负责的贼喊捉贼,而日军政府对此事件发表的意见就明确多了,他们认为,张作霖是被南京派来的便衣队杀害的。日方同时声称,事件的责任在于中方警戒不严,与日军无关。

  问题在于,张作霖是根深蒂固的东北王,这等人物的暴亡必然会造成极大范围的“权力真空”,而在填补“权力真空”时,往往会引发流血冲突。翻看一下史书,便不难发现,极权人物死后的刀光剑影,几乎是一种政治常态。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主政东北,但不久,即下令枪毙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事件起因也在于权力之争。现在,我们就来解析一下杨宇霆是如何遭到“清算”的。

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张学良初继父业,最忌的是别人看不起他。而杨宇霆、常荫槐却以元老重臣的身份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数次在大庭广众面前让张学良尴尬、难堪,极大地伤害了张学良的自尊。张学良主政之初已深染毒瘾,毒瘾上来了,什么重要的事都得先放下,这让杨宇霆很是看不上。在一次讨论裁减兵员的会上,张学良又犯了烟瘾,只得离席,会议交由杨宇霆主持。当张学良过完瘾回来,询问会议进展情况时,杨宇霆板着脸说:“你不知道,你不要管”。当众就把张学良弄了个大红脸。

皇姑屯事件后,杨宇霆虽曾公开通电表示拥立张学良,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处处抬高自己,“明里暗里都表示出一种只有向他靠近才可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张学良对此十分反感。张学良酝酿东北易帜时,关内各方均派代表来沈阳争取奉系。唐生智派刘兴、白崇禧派叶琪先后到达沈阳,他们放着东北第一行政长官张学良不理,却先拜访杨宇霆。在官场打拼多年、深谙官场之道的杨宇霆竟然公然向其表示:“关外的事我可以作主,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此话传到张学良耳朵里,据说张学良当时就摔了茶杯。

更让张学良怒不可遏的是,东北易帜典礼当天,杨宇霆拒不参加集体合影,一甩袖子,扬长而去。在中外记者面前,也可以说是在世界面前给了力主易帜的张学良一个大大的难堪。常荫槐只听杨宇霆的命令,与杨宇霆一样,常荫槐虽说精明干练,“是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人高视阔步,目无余子,恃才傲物,惟我独尊”。他对张学良更是傲慢无礼,“作孩提看待”,每与张学良谈公务,总是“口呼汉卿,慢不为礼,且独断独行。”并且没少当着众人说:“小六子少不更世,懂得什么!”

这种本就矛盾的心情,在得知前期所获得的杨常谋反的“情报”,都是日本人搞的鬼后,恐怕已经转化为真心的懊悔。但事已至此,无法补救,张学良只能自我解嘲地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算了吧,我们好好地干,若不然,真太对不起邻葛与翰襄于地下啦。”杨常事件,从消极方面来讲,对外失去了两个紧急时可以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对内则失去了两个能掌握全局的辅佐人才。有人据此认为,张学良此举是“自毁长城”。但从积极意义来讲,张学良不动声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杨、常,使其立足未稳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从此事无掣肘,统一了东北的军令、政令,达到了“立威”的目的。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接触,谈判“统一”、“易帜”问题。对张的这一政治主张,奉系势力中的多数人是支持的,惟独遭杨宇霆和常荫槐的竭力反对。这样一来,旧怨新隙,迫使张学良不得不再考虑杨、常怎么处理的问题了。

要除掉杨宇霆,张学良这个决心也是不好下的。在一段时间里,张曾一度想在表面上缓和这种矛盾,经常在晚间携夫人于凤至到杨的公馆去拜访。示意于凤至和杨的三姨太结拜干姊妹,张还亲自为他们写了“兰谱”,派人送过府去。结果,被退了回来,理由是“行辈不对”。这使张及其妻感到受了轻视和侮辱。

对此,张曾拟定过3 个办法:一是干脆把政权让给杨、常二人去干,自己离职出国,但又恐部下不同意他下野;二是硬把杨、常二人撤掉,驱逐出境,又恐他们不肯俯首听命;三是只杀掉常荫槐,去杨羽翼,敛其野心,又恐打草惊蛇,反受其害。最后,才决定把他俩一起除掉。

1928年秋,张学良丧父未久,杨宇霆却肆无忌惮地在青云寺私邸为其父祝寿,大摆筵席。一丧一喜,对照鲜明。是日,小河沿杨府,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彩棚高搭,宾客满座。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广东和四川等地方实力派系都派来代表祝贺;日本政界亦派有代表;东北各地方官吏,更是趋炎附势,争馈重礼。曾任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担任寿庆的总招待;曾任过北洋政府总理的潘复,亲自去大连迎接名伶程砚秋来唱堂戏。杨宇霆气魄之大,声望之高,俨然是东三省的第一人物。

这天午后,张学良也亲自到府祝寿,杨竟以普通礼仪相待,极为冷淡。目睹杨宇霆的这番气势和举动,促使蕴育在张学良心中的杀杨念头大为提前了。

1929年 1月 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相偕来见张学良,以将中苏合办的中东铁路纳入管辖为由,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常荫槐担任督办。张学良表示,目前东北刚安定,涉及外交之事应慎重考虑,不能草率从事,应从长计议。

杨、常则坚持立即决定,并取出已经拟好的条文,要张签字。张推说到了晚饭时间,待饭后再定,并约杨、常共进晚餐。他们推说回去用饭,然后再来,说罢扬长而去。

杨、常走后,5点半钟,张学良用电话把警务处长高纪毅召进帅府内室,对高说:“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欺我太甚,他们想尽办法阻挠全国统一。今天又来强迫我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要发表常荫槐为铁路督办……他们要我立刻签字发表,太不像话了!现在他们正回去吃饭,少刻就会回来。我给你命令,立刻将他们两人处死,你率领卫士去执行好了!”

高问:“在何处执行?”“就在老虎厅!”(椅子上蒙着老虎皮的正厅,当时称为老虎厅)张毫不犹豫。接着张又以轻松的语气嘱咐高:“他们两人身上都带有短枪,你可要注意!”接着又派刘多荃担任府内外的警卫任务,只许人进来,不许人出去。

高纪毅会同张的侍卫官谭海,挑选了6 名精明干练的卫士,埋伏在老虎厅四周。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杨、常二人又相偕而来,入老虎厅就座。这时,高纪毅同谭海率领6 名卫士,执枪闯入老虎厅。

高向杨宣布:“奉长官命令,你们二人阻挠国家统一,着即处死,立刻执行!”杨、常目瞪口呆,脸色惨白,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卫士们立即扑上去,分别将杨、常二人摁住,各由1 名卫士开枪,结果了性命。

杨雨婷是近代的纵横家,会借助别人的优劣来提升自己价值,只能说张学良有杨雨婷或者郭松龄这两个人任意一个人的本领,东北都不至于如此。但是如果是替代的话,我想不会比张学良更好。因为张父子俩在东北的地位是不用说,在当时的中国和国际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在当时的东北,没有人能替代张式父子,你在想想,后期张学良丢了东北,东北军仍然跟着张学良干老蒋,如果是杨雨婷,他根本没有那个号召力。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掌管东北,张学良干的再差,也比其他人胜任更合适。别人如果掌管东北,还没等小日本过来,自己内部就肯定干上了 少帅那个花花公子,只要是个人就不会比他差。即使是一心投靠日本人,顶多是早些成立个伪满洲国,结果不会比不抵抗放弃东北更糟糕。可怜的东北工业基地,都被日本人拿来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