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漫画> 正文

朱元璋的因果报应(朱元璋果断)

  • 暗恋的杯具≈暗恋的杯具≈
  • 漫画
  • 2023-05-20 06:41:01
  • -
南怀瑾 皇帝又如何,依旧逃不过因果报应

朱元璋行乞的故事

朱元璋论功行赏毕,已是晚秋天气,战事稍歇。元璋吩咐李善长起草文书,分驰各处,催促镇守将官趁闲修造兵器,训练士卒;州府官员认真抚安百姓,奖励农耕。文书一到,大家小户,都道朱元璋以仁德治天下,必能位登龙廷。

这一日,朱元璋忽然想到:“太平府地界,久为陈友谅所扰,今日未知百姓生计如何。”便带了十来个将佐,青衣小帽,出了府第,悄悄往太平府而去。太平地方本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元璋一路走来,却看到农田荒芜,许多难民衣衫褴褛沿途行乞。他不禁想起当年出外化缘时节的苦楚。于是问道:“既有许多土地,何不耕种?瓜菜豆麦也可果腹。”

一位老者答道:“这位客官看来是位富绅,农家的事不大知晓。战乱多年,青壮男丁都去从军,家中仅留老弱病残、儿童妇女,如何劳作?”

将佐正要喝斥老者,元璋止住,强作和蔼说道:“春种一粒,秋收万颗。撒下种子总比让土地荒芜强吧!”

老者答道:“不瞒客官,附近土地多数属田主所有,租种田地,田租差不多要交收成的一半,大好年景,我们还可略有剩余。遇到灾害交了田租,所剩无几,秋粮吃不到来春,家家户户都要出去逃荒。若是自己有地,虽然不用交租,但官府征收赋税、军粮,也很厉害,赋税一年多过一年,陈友谅的兵来了收一遍,朱元璋的兵来了又要收一遍,把明后年的赋税都收去了。”

元璋问道:“你们没有粮食了,要交田赋怎么办!”

老者道:“只要县衙来收田赋,就有许多交不起的被抓到县里下大牢拷打,甚至上大刑,下水牢、受火烙。上天怎么不显显灵,让雷公打死那些害人精!”话音未落,身旁一位年轻人赶快将他止住。

朱元璋假装并未听清,又问道:“近来吴国公不是下令减少百姓的田赋捐税么!”

老者答道:“减赋不减租田主得好处,佃户照样穷。”

原来那时的赋税分为田赋和捐税两类,田赋按照所有的土地多少交纳,捐税则按人头交纳。出租土地的田赋,本由田主交纳,与佃户无关。然而佃户如不交田昌饥租,田主告到官府那里说声“租收不上来,没法交田赋”,官府就来捉人催租。官府减了田赋只是减了地主和自耕农的负担,佃户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元璋听了默默无言,众人又陪着走了几处,天已黄昏。见不远处古树参天,修竹掩映着小庙一座,朱元璋便要到庙中借宿。众人不敢违拗,到了庙前,抬头一看,匾额上写着“不惹庵”三字。众人拥着元璋走了进去,一个老僧问道:“善哉,善哉,客官何来,尊居何处?”元璋也不应答。那老僧又问道:“尊官何以不说居处姓名?”元璋心里不悦,看见桌上放有笔砚,便取笔饱蘸浓墨,挥毫在墙上涂写: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1)问姓名。

元璋写完,把笔一扔,拉长马脸,园瞪怪眼,重重地坐到椅子上。老僧看了连叫“罪过,罪过。”想道:“此人必是黑煞星下凡,如果能够将他点化,也是一件功德。”于是一傍待立,听候吩咐。

那老僧法名普济,出家前在元廷当过一任知县,只因生性清高,不肯逢迎,不容于官场,便弃耐山返官到此当了和尚。普济能诗善文,常与地方一班遁世文人喝酒聊天。文人听普济谈论佛理禅机头头是道,诗文词话了如指掌,很是佩服。普济唯独不肯议论朝政。一日太平府一位儒生前来作客,儒生与普济相交深厚,但有些放荡,想找普济开心,戏说道:“古人常以僧对鸟,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是否因僧与鸟相当之故!宋元以来这一鸟字常用作骂人,只因极像男人小便处。什么“鸟人”“鸟官”,逢鸟必是骂人。哪知普济老僧诙谐一笑,说道:“今日老僧与相公相对,相公非鸟而何!”那人呆了一会,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此事在儒生中唯或传开,都说普济聪慧过人。

普济一傍伺候,过了一会,元璋问道:“宝刹取名为‘不惹庵’,不知作何解释,愿闻其详。”

普济道:“佛家倡言行善积德,普渡众生。脱出三界以外,不问世事,不惹恶人,不惹强梁,不惹是非,是为三不惹也。”

元璋道:“强梁杀伐,恶人虐民,不因不惹而不为。世界乃是强者世界,老天不悯庸人。”

普济道:“天生万物本是机缘,芸芸众生乃是兄弟。人生苦短,不过百年,怨怨相报,以暴易暴实是易刀枪而自戕。恶人为恶,当力劝之,劝之不从,自有恶报。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朱元璋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种因果报应之说只能骗骗愚夫愚妇而已。但他仍假意问道:“为恶为善,上天如何得知?”

普济道:“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寿数。又有三尸神君,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寿,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元璋诘问道:“颜回贤而早亡,盗拓恶而长寿,又作何解。”

普济道:“佛家所求并非今生,而是来生,恶人今生荣华长寿,死后皆入地狱。贤人蒙难,可以涅盘,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元璋问道:“何谓涅盘,如何才能涅盘?

普济答道:“涅盘者死而未死,死而再生之说也。为求涅盘,需根本去除烦恼,通过戒、定、慧三法,长期修得。”

元璋又问道:“五戒、十戒中都有不杀生戒,难道有人杀人放火,罪恶累累也不能惩处吗?”

普济道:“罪大恶极者,绳之以法。是法要杀他,而非人要杀他。释迦牟尼为弟子戒,不许杀生,是令弟子不杀生,而非令朝廷不要惩恶。惩恶未必就要杀人,对于恶人多加感化,也是一法。”

元璋又问道:“恶人也能感化吗?”

普济答道:“可也,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观音身后大鹏,文殊菩萨所骑白象,普贤真人所骑青狮,皆属兽类,跟随菩萨行善除恶,亦为善兽也。申公豹(2)所骑猛虎,因其主为恶多端,也终为恶兽。是故兽类无知,受教于贤人,则为善事,受制于恶人,则多行不义。兽类能够感化,何况是人,人为万物之灵,如能行教化,致良知,人人去私欲,极乐世界则不远矣。是故不教而诛,滥杀无辜亦属为恶。”

朱元璋听了默然不语。次日一早,早早叫起众人,离庙回应天而去。

元璋一行人离去,老僧因那首题诗杀性太重,又猜不透他们到底是何人,便把诗给铲了。几年以后,朱元璋在应天当了皇帝,想起当年“不惹庵”题诗,差人到太平把老僧召来,问起那首题壁诗还在不在。此时普济已经料到当年题诗的就是今日皇上,想好对答语言。到了应天,传入金殿,普济抬头一看,上面坐的果然是当年题诗的那个蛮子。朱元璋一听题诗没有留下,龙颜大怒,老和尚差点掉了脑袋。只见他慢慢吟出四句诗来: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只恐鬼神愁。

尝将法水轻轻洗,犹有余光射斗牛。”

连连拍来的两个马屁,使朱元璋慢慢消了气。元璋又问了几句便放普济回家。时人得知,都道普济和尚聪明过人,实在是一代高僧。到不惹庵寻访他的人渐多,一日,竟不知普济何处去了。正是:本在三界外,不作是非人。朱元璋放走普济,想起当年他的感化之论,虽有几分道理,却不能照办。又有一日,急报送到:婺州、处州苗军反叛,胡大海、孙炎蒙难,元璋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便要杀尽苗军,欲知详情,请看下回。

[img]

气数已尽!假如采取哪些措施能保住大明?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对吗?如果这句话对,明朝是因为失民心而失的天下的吗?如果这句话不对,满清还不如大明王朝得民心,他们怎么就替代了明朝了呢?这个问题就留个读者自己来思考吧!

崇祯在临死前大呼:“我不是亡国之君,明朝是毁在文官集团手里的”。崇祯这明显是在逃避责任,明亡于以下几点:

① 朱元璋开国之时定下的海禁、八股、理学、厂卫、庭杖、户籍等制度

(打断了文人的脊梁,也断绝了他人的财路);

② 朱元璋和朱棣对官员太过苛刻和残忍,导致后来官僚集团的拼命反弹和报复性的夺权

(因果报应,子承父债);

③ 朱元璋制定的朱氏子弟永久性享受朝廷俸禄,这些贵族寄生虫光吃不干

(只考虑老朱家自己的利益,不顾民生);

④ 文官集团自土木堡之变后对皇则差好族朱氏的反抗和夺权,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各大家族

(你老朱家可以做的事,我们也可以);

⑤ 小冰河时代的到来

(老百姓为了活命,铤而走险);

⑥ 外族的入侵

(李自成种树,满人摘桃);

朱元璋8征漠北,朱棣5扫沙漠,才为子孙打下了9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而到了明末仅仅只剩下两京13省3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这中间的逐步衰落,确实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崇祯一个人。

其实,这时崇祯如果足够聪明,是有机会翻盘的。

因为此时有三个大好机会摆在崇祯面前,崇祯不但不用,反而做出了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系列怪异行为,这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 徐光启的“洋务运动”和军事化改革

徐光启在老师利玛窦的教导下,第一次听说了天文望远镜、麦哲伦环球冒险行等西方先进科学,并和利玛窦一起翻译了现代《几何》。

除此之外,徐光启还主张“洋务运动”,大力宣扬管仲的“八无敌”的强国强军方案,即:

① 材料

② 工艺

③ 武器

④ 选兵

⑤ 军队的政教素质

⑥ 练兵

⑦ 情报

⑧ 指挥

这不正是现代化强国强军的思维模式吗?

在当时没有武器禁运,有钱就能买到一切的明朝,徐光启多次上奏朝廷,要求从西方购买一整套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炮技术,并引进整套的军工工艺和科技人才。

但朝廷不但不予理睬,还说此乃“奇淫巧技” ,我泱泱大国岂能向海外蛮夷拜师学艺。

二、 继孙铅续重用魏忠贤

魏忠贤绝对不是好人,问题是好人也坐不到魏忠贤的那个位置。

崇祯就真的不想引进西方先进工业设备吗?不是!

他如果真不懂东西的好坏,就不会购买一批“红夷大炮”了,他是因为没钱!

而天启放出魏忠贤这条恶狗,目的就是在那些贪得无厌的大地主、文官家族身上撕下来一块块肥肉,从而来填补国库的空虚。

这些大家族几乎霸占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优质资源,却很少交税。

将本该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全部平摊到本已经就难以活命的穷苦大众身上,却又在朝廷之上满嘴仁义道德。

这些国之蛀虫,才是明亡的主要原因!他们的虚伪和贪婪,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大量农民起义。

而魏忠贤虽然狠毒凶恶,但却是天启和朱家皇室的一条好狗。

魏忠贤采用各种险恶手段,一步步取得了“税赋改革”的成绩。

而天启和正德的“落水死”(企图重启下西洋计划),明显是死于文官集团之手。

在这些豪门贵族眼里,皇帝只是一个符号。谁阻碍了他们发财,谁就得死!

如果崇祯上台之后,能韬光养晦。一边安抚那些蠢蠢欲动的贪婪贵族,一边利用魏忠贤继续为他们老朱家捞钱。

有了钱,再实施徐光启的“强国强军”计划,不就形成良性循环了吗?

三、 崇祯的固执

对于“迁都江南”这件事,目前历史界有很多争议。

但崇祯作为名义上的首脑,他如果真的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将朝廷暂迁南京,确保大明半壁江山。等待时机成熟再北上反扑,也未必不是一方良策。

而面对大臣南迁的奏折,崇祯是羞羞答答,最终被自己的虚荣心所耽误了。

而崇祯的固执还不仅于此,你看他在位期间的各种瞎折腾,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话说回来,就算明朝将以上三点全部庆枯实施,只要不改封建帝制的本性,即使明朝再活500年,最后还是要灭亡的。

啥叫帝制?读者您认为呢?

茶桌香台上的 小沙弥 ,灵气十足

为什么说朱棣篡位是朱元璋埋下的因果,千

理由有2点

第一:新皇帝朱允炆是自己的侄子

一开始朱元璋是把皇位留给朱棣的哥哥的,虽然朱棣也想当皇帝但是毕竟都已经定下来了而且还是自己的哥哥也能勉强接受,关键就在于朱元璋太喜欢朱棣哥哥了,以至于他哥哥死后直接把皇位留给了孙子朱允炆,这个时候朱棣的不满就能看出来了(朱元璋没看出,朱棣在他面前表现出自己就是个好叔叔,朱元璋到死也没想到,否则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一定会防范)这就是朱元璋为朱棣篡位提供厅氏了想法

其二:朱元璋打造了大明帝国之后做了一件事――――杀光跟随自己的名将(朱元璋有本事能压住这些天骄,但是扮亮散自己子孙不一定可以)这事给朱棣提供了一键孙条道路,一条能够成功的篡位成功的道路,试想如果那些名将还在朱棣就算再怎么想篡位估计都不会去做的,毕竟实际成功率太低(朱棣军事能力很强但是他是从小在军营和常遇春那些名将学的,姜还是老的辣,他有自知之明)所以这是朱元璋给朱棣提供的实际成功的可能性

其三:其三是朱元璋没有给朱允炆一条正确的道路,以至于朱允炆上台就去解决藩王也就是他的叔叔们,朱棣这个时候不反也要反了,以前的情况是我不反能当个王爷锦衣玉食,反的话可能会直接死了什么都没有,现在的情况是你不反马上就会死,反的话还有一条生路说不定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皇帝,朱棣这种人自然选择后者

朱元璋的民间故事

朱元璋如何巩固其领导地位?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一些小谋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个典型的“职场高手”!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曾参与*元朝的反抗军,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怒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虽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个人威信。

朱元璋智请刘伯温出山

朱元璋当或老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武将发火了,异口同声地说:“干脆派兵把刘伯温抓来,要是他再不答应出山,就把他杀了吧。”朱元璋说:“不行!我自有办法。”就用利害说服了几个武将,把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云游到了杭州湾边上。不知怎的,那里突然出现一个挑箩筐卖私盐的人。此人不但重义气,轻钱财,而且武艺高强。刘伯温在人们的称道中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感兴趣,决定去见他一面。

这天,刘伯温一路信步走来,经过海滩边,有一个人正躺在沙滩上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开双脚睡得正香。整个身子和扁担恰恰组成了一个“天”字。远远看去,特别触目。刘伯温见了,不觉失笑:这人直有意思,睡觉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个人侧了侧身子,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说来也巧,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转到了腰里。刘伯温一看大惊:啊!这不是个“子”字吗?睡着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恐怕不简单!于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谈起来。这一交谈,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卖盐的人。

刘伯温见这人器宇轩昂,胆识非凡,就怂恿他共谋大事。到了这时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说:“请过先生好几次了,先生却不给面子,这一次我亲自来请,总行了吧?”刘伯温一听,才知道上了当。不过租团掘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元老,更使他心里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这些事情都当成了不祥之弊核兆。恰巧又有几个*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心神不宁,朝中的功臣勋将,被他借口谋反,一批又一批残忍杀掉。他杀的人越多,猜忌疑心越大。就连有的大臣给他上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看谁不顺眼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就爱琢磨,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为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里发了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神经就过敏,浑身顿时抖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随即传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威武雄壮的大楼来。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制作成金匾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遂举行大型典礼,并亲自开列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再生诸葛”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面有些名堂。经过数月修造的庆功楼建好之后,在此期间他多次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的密室里堆满了好些干柴,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刘伯温心中就格外的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保住老命要紧,更何况还有一家老小,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递给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实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也罢。”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了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两颗泪珠哗哗滚了下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跷蹊。

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大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等到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半步,事后便知,千万要记住啊!”徐达听了,心里不明白,但也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彩旗飞舞,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仪仗排场宏大。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个个心里都非常高兴,随即按部就班都入了席。

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半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命人将每个人的酒杯里都斟满了酒,又带头端起酒杯说:“众位爱卿伴朕多年,南征北战,功勋盖世。今日特为众位庆功,略表朝廷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说着,高高举起酒杯,大家便齐声欢呼道:“谢主龙恩,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也都端出酒杯,一饮而尽。大厅里到处是人声沸腾,欢歌笑语不断!

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好!痛快!痛快!”随即命人:“快再斟酒!”酒又斟满,朱元璋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后宫有事,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

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瞬即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

俗话说:“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整个一座楼房,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失火了!失火了!”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楼门口跑去。但是大火已经封锁住了楼门。有的拼着命往外闯,却怎么也拉不开门。原来,楼门早被锦衣卫的人员从外面反锁上了。少顷火舌很快便从门外烧到门里。接着,楼板也烧着了,房顶也烧着了,火苗烧到了那些老臣们身上,衣服也都着了火。只见人人都象火人一般,楼上楼下,烈焰腾腾,浓烟弥漫,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四周一片火海。

说话之间,火势越来越猛,楼顶的木梁已被烧断,一根断了的木梁砸了下来,一块块的瓦片落了下来,有的老臣当场被砸死过去,没被砸着的,也已被烧得半死。那些功臣元勋在火烧楼塌之下,一刹时都化为焦灰了。可怜他们刚才还在喜气洋洋地接受皇上的表贺,哪知一时之间,尽都肉销骨化,命丧黄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住他朱家的万年江山而采取的阴谋毒计哩!

朱元璋把功臣杀绝后,他死后传位于孙子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无人能挡,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后,号称永乐,定都燕【北】京。常言道:凡事皆有因果报应,为人做事不要太绝了。

朱元璋智诈陈友谅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危害必定很大。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部狙击,即退出龙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感到惊疑,边呼“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设立营寨,来势很猛。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当时天空一点云也没有,但过了一阵,忽然从西北刮来大风,下起瓢泼大雨。此时红旗举起,众将士竞相上前拔除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上来与其争夺。战斗刚开始,大雨恰好停止。于是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震天动地。这时,黄旗举起,伏兵发起攻击,等在南门外的徐达部也赶来参战,水陆并进,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的来由

朱元璋起兵反元时,就胸怀大志,要*元朝统治,建立一个新朝代。每到一处,他都要考察一下民情;常换上便装,走乡串镇去访贤求才。这年夏天,他带兵路过徽州,军队一驻扎下来,他就招呼谋士李善长说:

“李卿,我俩出去走跶走跶!”

李善长心里明白:“走跶走跶”就是出去访访。可是他骑了半天马,晒了半天日头,舌干口燥,头错脑晕,就安身不动地说:

“主公,今日是‘小鬼闹判官’的日子,出去不吉利,明晨去吧!”

朱元璋求贤若渴,对这码事满不在乎,就说:“唉!常言说:‘一正压百邪’。带兵的人岂能怕鬼呢?走吧,走吧!”

李善长没有法子,只得跟着朱元璋出了军营,不远,就看到街上一户人家在办喜事,门口张灯结彩,喜联红艳。朱元璋拉了李善长一把说:“停停。今天是‘小鬼闹’的日子,这家为啥还办喜事?”

李善长绕弯子说:“主公,你是求贤若渴,人家是抱孙子心切嘛!”

就在朱、李两人点点戳戳讲话时,一位身穿新衣、崭崭刮刮的老大娘送客出来,朱元璋上前一揖,说:

“大娘,我有一事,向你讨教。”

老大娘笑眉欢眼地说:“客官,有话请讲。”

朱元璋指着喜联说:“你们怎么选这‘小鬼闹’的日子办喜事?不忌讳吗?”

老大娘笑声更大了,说:“啊,啊!不错,今日是‘小鬼闹’日子是不好。可是,不碍的,因为朱元璋将率兵来到,前头小鬼闹,后有大帅到,大帅到,大帅到,小鬼不敢闹。这日子吉利得很呀!”

朱元璋一听,心中惊讶不已。行军打仗,原无定准时刻,人家怎么猜得这么准呢?他向老大娘问道:“你怎么晓得朱元璋今天要到?”

老大娘笑眯眯地回答说:

“是南山朱老升老先生说的。”

朱元璋暗暗思忖,这朱升倒是个“额头上放扁担——头挑”人物,说不定就是当今孔明,一定得把他请出来,共商开国大计。

于是,向老大娘问明了去南山的路,就带着李善长迈步走了。

出了城,一路上,只见家家户户都把多年未用的篾圈,拿出来洗刷晒补。朱元璋想:咦,今年妻子刚黄,就这样忙起囤粮家计,到时候能派得上用场吗?这时,刚好一个老头走过来,朱元璋拦住问道:

“老大爷,今年大丰收啦!”

“嘿嘿,你看那麦棵,稠的连兎子都钻不进去;你看那穗子,象狗尾巴,沉甸甸的。‘家要富,靠余粮,国要强,靠积粮’啊!”

“对,这话讲的不错。是你老人家想出来的吗?”

“这个意思,我们庄稼佬心中有。话讲得这么圆范,我可没有这个本领,是朱升讲的。他还说,太平日子就要来了。客官,到那时,我们是‘粮多方恨囤子少’啦!日子美气啊,哈哈。”

又是朱升说的!朱元璋心里异常高兴,就放快步子。到了南山脚下,已是日头落山。两人登上了山,来到一幢木屋前,只见柴门掩着,门上春节时贴的对联,还依稀可见:

荒村教读,心念子孙;

野山求贤,志在社稷。

李善长看了,心里有点不舒服,咕嘟着嘴说:“好一个吹牛皮不怕犯死罪的读书人!”

朱元璋忙说:“善长,你勿急嘛,没有海量,怎敢讲海话。我看他嘛,生铁补锅,有本事。”

朱元璋推开柴扉,轻声问道:“有人吗?”无人答应。两人进到屋里,看到里面油灯如豆,两个老头就着灯光正在下棋。东坐者面孔黝黑,黑须,村老穿着;西坐者面白晰,长须,塾师装束。朱、李两人来到,他俩象没有看见似的。李善长急了,叫道:“先生……”

白面者指指棋盘上写的一句话,“看棋不语真君子”。朱、李二人只好就在桌旁的凳子上坐下看着。

一会棋罢,白面者站了起来,向朱元璋作了一个揖说:“知道大帅要来,可是谁知老友抢先一步。农家难得有个空闲,只好委屈大帅一时。”

朱元璋忙站起来,答礼说:“哪里,哪里。我非常敬重先生人品,今天特来拜访。”

白面者又说:“读书人朱升,才疏德薄,有劳大帅贵步。”

朱元璋说:“先生深孚民望,德劭才高,不谦了。”

这时,黑须老人端上茶。朱元璋呷了一口,又急着说:“朱升先生,我长年率军东征西讨,可是成效不显,深望先生不吝赐教。”

黑须老人摆上饭菜。朱升拱手相邀,说:“大帅和李先生请,全是山村野味,不成敬意,饭后再谈吧!”

其实,他们在饭桌上边吃边谈,十分融洽。饭后,撤了碗碟,朱升展纸在桌上,挥毫写了九个大字: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朱升写罢,望着朱元璋说:“大帅,我愿把这九字一句话奉赠给您。”

朱元璋连说:“高,高!我……我一定铭记在心。”

李善长在一旁,也连声称赞。

当夜,朱元璋和朱升同榻抵足,娓娓而谈,直到东方曙光临窗。第二天朱元璋起身临走时,向朱升说:“朱升先生,请随我去军营吧!”

朱升一拱手说:“老朽不才,陋习甚多。我这九个字,一字三个月,两年一季后,我方出门,请大帅原谅,请大帅万勿相强。”

朱元璋是个一点就明的人,只好诚恳地说:“好!尊重先生的意见。二十七个月后,我定来邀请先生,届时望先生万勿推辞。”

朱升颔首微笑道:“到时天公自有安排。”

朱元璋回到军营后,就按照朱升的九字真言办理。经过两年多时间,就*了元朝,统一天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这时,他想起朱升,就与军师刘伯温商量,如何礼邀朱升。谁知黄门送来一份禀报,说:“皇上,这是徽州一位故人送给万岁的。”

朱元璋接到手,一看,正是朱升的信。上写:

山村教读遇圣颜,

九字真言方得传;

如今天下归一统,

何需老儒再出山!

朱元璋知道朱升是请不出来了。就派刘伯温为钦差,到徽州,把歙南山改名为“问政山”,在山上建朱生祠。从那以后,这山就叫“问政山”了。

一桩很幽默的进谏

话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准备封赏功臣、亲属、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多如牛毛,要是都封,那才真叫“獾咬刺猬——无处下嘴”咧。朱元璋为了此事心中闷闷不乐。

一天,刘伯温走进皇宫,对朱元璋说:

“陛下,这两天您郁郁寡欢,今日万里无云好晴天,何不出去蹓蹓,散散愁呢?”

“好!”

于是,两人换了便服,就出了皇宫。走了一段路,朱元璋向刘伯温问道:

“军师,哪里去处最繁华热闹?”

“城隍庙。”

“走。上城隍庙。”

城隍庙果然热闹,紫气飘渺,香烟缭绕,杂耍地摊比比皆是;只见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跨过庙门就进了庙里,朱元璋便看到大殿西侧粉墙下,围着一群人,正在瞧看墙上一幅画,议论纷纷。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站到人圈外边,踮起脚,看了又看。只见墙上那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象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一顶帽子。朱元璋跟许多人一样,瞧了又瞧,想了又想,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思来思去想了一夜,还是想不出这是耍什么猴?第二天,一清早,就把刘伯温找去,问道:

“军师,你看城隍庙墙壁上画的那个人,头上许多头发,戴许多帽子,这不是冬水田里栽麦——怪哉(哉)吗?"

刘伯温笑了笑,说:”陛下,这个画画的人了不起啊!肚里有的是货啊!他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

“啊!原来是这样!”

朱元璋恍然大悟。当时,朱元璋头脑还比较清醒,他想了想,头点点笑着说:

这个人,有意思,他跟寡人打起‘坎坎’来,这个‘坎坎’打得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呐。”

刘伯温高兴地说:“吾皇英明!”

明太祖朱元璋做的什么决定,导致后代自相残杀?

朱元璋做的这个错误决定就是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太子,而不是立自己的儿子朱棣为太子。朱棣正是因为自己没当上太子,后来又被登基了的朱允炆整出来的“削藩”危及自己的藩位,才会决心要起兵造反,最后把朱允炆给赶下了皇位。而朱棣把朱允炆关在后宫中没多久之后,朱允炆所在的宫殿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话说本来朱元璋是立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的,当时的朱棣也很服这个决定。但是后来朱标很早就去世了,这让朱元璋很是痛心,同时也很是头痛,因为朱元璋又要开始思考立谁为太子这个世纪难题了。因为朱标虽然去世得早,但还是留下了一个很有才能的二儿子朱允炆。虽然这个朱允炆很有才能,但是比起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来说,他还是缺了那么点王者风范,因为他为人太懦弱了。所以亩尘朱元璋就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摇摆不定。

但是后来的朱元璋还是选择了朱允炆当太子,因为朱棣的亲生母亲是硕妃,并不是后来相传的马皇后,而朱允炆才是朱元璋的嫡长孙。虽然朱允炆的性格是有一点懦弱,但是在文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善人。而且但厅顷当时的明朝急需朱允炆这样的统治者来实施怀柔政策,因为在朱元璋掌权期间百姓们其实是生活在强烈的压迫之下的,他们都叫苦连天。而朱棣其实是跟朱元璋很像的一个人,他们都非常擅于征战,而且都非常手段狠辣、足智多谋。要是他继位了百姓们的压力也还是那么大。

但是由于血统和宗法问题,朱元璋就算再喜欢朱棣,他也还是选择了将太子之位传给朱允炆。而后来朱允炆在继位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这让当时身为藩王之一的朱棣非常愤懑和紧张,最后朱棣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起兵造反,逼朱允炆让位了。

因此,要是当时朱元璋能不管宗法和嫡长子继承制的禁锢,立朱棣为太子,可能朱允炆就不会削藩,而朱棣也就不会起兵造反,拉朱允炆下台了。所以,朱元璋的后代们会自扮耐陆相残杀,这归根结底这还是朱元璋当时在立储的时候没有摒弃宗法犯下的错。

朱元璋驾崩7天,朱允炆下令 13个城门全开送爷爷 成600多年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