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漫画> 正文

[红楼]贾母是个面瘫脸(红楼贾母是个面瘫脸 小说)

  • 站在馨染回忆站在馨染回忆
  • 漫画
  • 2023-05-19 07:02:01
  • -

红楼梦里5个人物分析: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简略点/谢谢大家。谢了

一 、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二、 薛宝钗

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

她敏洞顷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三、林黛玉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她有着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

四、贾母

贾母在贾府已经待了几十年,见到过贾家的繁荣,久经世故的老太太,从一个孙媳妇到自己颤正有了孙媳妇,这一条路走来其中艰难无人可说,从看别人的脸色,到别人瞧着她的眼色过日子,这样的转变是几十年风雨的人生。

她不直接管事,却事事洞若观火,是最清醒的最会装糊涂的人。她比任何人都爱贾府,也都比任何人知道贾家的前景,她明白这些女桥陆子原比那些男子要好的多,元春就是一个好例子,未必人人都可入宫,要能再出一个王妃,那贾府总能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她待孙女要好的多。连惜春也接了过来,一方面不乐意让东府的环境误了她,另一方面是希望她有出息。

五、王熙凤

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 :“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红楼梦》里贾母是怎样的形象?

贾母形象:贾母是红楼梦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较为少见的塑造成功的祖母形象。她出身高贵,有很高的美学修养,对饮食、艺术等有着独特的认识;她阅历丰富,处事成熟,为家族利益时时操心,对家族事务事事安排妥当。她身处贾府至高地位,儿孙满堂,却也有着难以言说的烦恼。

首先,贾母有大慈悲心肠。

在小说里,我们随处可见贾母对于那些小厮小丫头的疼爱。随便举个例子,清虚观打醮,一个小道士因剪烛花,在贾母等一干人进来的时候躲避不及,再加上惊慌害怕,撞在了王熙凤的身上,被王一巴掌打得满地乱滚,而众人也都叫喊着要收拾这个不懂规矩的小道士。这时,“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即便是对这样一个素昧平生、微不足道的小道士,贾母也如此悲悯,难怪贾府的小姐们甚至丫鬟、戏子们都会得到善待,这和贾母的慈悲心肠是大有关系的。

其次,贾母是个唯美主义者。

老太太懂美,欣赏美,也喜欢美,因此,但凡长得清秀端庄美丽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老太太都非常喜欢。男的比如宝玉、秦钟,女的比如黛玉、宝钗、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因为长得美而得到老太太的宠爱。

第三,贾母懂得珍惜女孩儿。

贾母虽然生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但她并不因此发生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异化”,成为鄙视女性的女性,按卜码镇照女权主义的观点,这是女人最大的悲哀。贾母不是这样,相反,她凭借自己尊贵的地位,尽量多的疼爱女孩子。因她“极爱孙女”,便把迎春、探春以及惜春三个孙女都要过来跟自己住,而以前元春未入宫以前也是跟贾母一块过的。还有后来因母亲亡故而被贾母接过来的黛玉,还有因父母早亡遭受叔叔婶婶折磨的史湘云,以及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得到过贾母的关照和呵护。如果说贾宝玉的“女儿至上论”有渊源的话,渊源就在贾母这里。也许,宝玉的思想就是在祖母的熏陶影响以及与祖母身边的女儿的交往中形成的。

第四,贾母疾恶如仇。

贾赦看上了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想尽千方百计要达到目的,被贾母知道,臭骂了一顿。她宁愿为了个丫头,也敢于得罪自己的大儿子,表现出一种正义凛然的风骨。而这其中,她最不满意的就是贾赦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好色,娶了一个又一个;以及自私不孝,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性欲,而根本不管母亲有无妥帖的人照顾等等。贾母对于这些恶劣品质的极度反感都被鲜明的表现了出来。与为了一点私利来劝说的鸳鸯的嫂子以及主动帮自己丈夫找小老婆的邢夫人相比,贾母的人格显得相当的高贵型粗和刚直。

第五,贾母重感情。

他疼爱宝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玉很像他的爷爷,也就是贾母的丈夫。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张道士说宝玉象他爷爷,“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说到丈夫就满脸泪痕,说明贾母和丈夫感情很深。而她疼爱宝玉也是因为这个孙子依稀有丈夫的影子,能够使她得到安慰。还有,她之所以如此宠黛玉,也是因为“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所以她要守着黛玉,就仿佛是守着她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一样。鸳鸯服侍贾母多年,日久生情,老太太就再也离不开她,甚至为此和不孝的儿子贾赦翻脸。

第六,贾母见不得恃强凌弱。

上面所说的对小道士的悲悯、拒绝贾赦纳鸳鸯为妾的要求甚至包括对女孩子的偏爱,都表现出贾母同情弱者的一面。而这种性格,集中体现为贾母挫败王夫模亩人和薛姨妈等人的“金玉良缘”的阴谋。因为,这是一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在算计一个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林黛玉的阴谋,贾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即便是得罪皇妃也在所不惜,伸出温暖的羽翼,为自己苦命的外孙女提供一片安宁的天空。

这些品质,即便是一个须眉男子也未必能够同时具有。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贾母具有上述难得的品质,使她在贾府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贾府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宁荣二公以来皆宽柔以待下人的风气,也跟贾母大有关系。而她之所以敢于违逆皇妃贾元春,也正是因为这个孙女,“自幼亦系贾母教养”,“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贾府上下,只有老太太有这个底气敢跟作为皇妃的孙女较劲。

看懂这些谐音隐喻,才能看懂《红楼梦》!

看懂这些谐音隐喻,才能看懂《红楼梦》!

贾、王、史、薛:假、亡、死、雪(雪不长久)。

甄士隐,贾雨村:真事隐,假语存(假语村言)。

贾宝玉:“假宝玉”,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妙玉:“庙”中之玉,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

秦可卿:亲可情,滥情,可和任何亲近的人发生奸情。

晴雯:晴天的云霞,只是“彩云易散”;也有说就是“情文”。

王熙凤:凤为雄性神鸟,喻意凤姐像个才干卓越、犀利锋快的男人。也谐音“枉是凤”,虽然才干出众,也免不了香消玉殒,一领草席裹尸丢旷野,女儿差点被卖的下场。

花袭人:花的姿色俱佳且香气迷人,却在背后给你温柔的一刀。也喻示了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

贾政:假正,愚腐,假正经,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贾赦:假设,是说他在贾府是个摆设,不被贾母看好。

贾蓉:蓉者,“容”也,“容”到了其妻与其父通J、勾引小叔地步。

贾化,字时飞:假话,实非也。

贾瑞,字天祥:瑞者,天欲赐福之喜兆也,但是前面加了个“贾(假)”字,意思就全反了,所以书中贾瑞第一个死了。

贾链:假廉,假脸,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

贾敬:假静,他好静搬到郊外居住,作者讽刺他是假喜清静。

贾蔷:比起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贾家子弟,贾蔷稍微“强”点。

薛蟠:薛蟠字“文龙”,“蟠龙”是传说中八龙里最为凶恶的一个。

娇杏:侥幸,因回头多清李歼看雨村两眼后来成为雨村正室,何等侥幸。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冷子兴:强调一个“冷”字,书中把此人安排为“冷眼人”,作用非凡。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寓“琴棋书画”四艺,同时也暗喻她们主人的特点、爱好和艺术修养。

四大郡王(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比喻“东南西北,平安宁静”,是作者有意为当朝者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一个假语。

秦钟:情种,与能儿偷情害死其父,也害死了自己,好一个情种。因其性格品貌很合贾宝玉的喜好答冲,被贾宝玉引为知己。

鸳鸯:一个反喻的名字,鸳鸯鸟本来是成双成对的,但是“鸳鸯女”却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被贾赦逼死。

贾环:“贾环”即“环”扰升,此人确实够坏的。

孙绍祖:孙臊祖,给祖先丢人。本是靠贾俯的势力腾达,却恩将仇报,害死迎春。

夏金桂:下金龟,此名足见曹雪芹对这只河东狮的鄙视,是她直接害死了香菱。

平儿:瓶儿,摆设。

焦大:骄傲自大,依仗自己救过太爷的命,在新主子面前就骄傲自大,不服管束。

冯渊:逢冤,为了英莲,被薛蟠活活打死,其冤深似海。

卜世仁:不是人,他亲外甥贾芸向他借银,非但不借,还肆加嘲笑。

甄英莲:真应怜,本生在官宦人家,却从小被拐卖,又被金桂害死,一生命运实在坎坷,让人可怜。

霍启:祸起,甄士隐的家仆,是他将小香菱走丢,彻底改变了香菱一生的命运。

封肃:又疯又俗,此人是甄士隐的岳丈,为人奸险小气,贪慕权贵。

詹光、来升、吴新登、程日兴、单聘人:贾府门下的一帮酸腐清客和管事,分别谐音“沾光”、“来升(官)”、“无星戥”,“乘日兴”、“善骗入”。

地名谐音

青埂峰:情根峰

仁清巷:人情巷

十里街:势力街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风露茶:逢怒茶

[img]

《红楼梦》中贾母是个怎样的人

一、评价:

1、贾母有大慈悲心肠。

在小说里,我们随处可见贾母对于那些小厮小丫头的疼爱。

随便举个例子,清虚观打醮,一个小道士因剪烛花,在贾母等一干人进来的时候躲避不及,再加上惊慌害怕,撞在了王熙凤的身上,被王一巴掌打得满地乱滚,而众人也都叫洞唤喊着要收拾这个不懂规矩的小道士。

这时,“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

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

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

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

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

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

问他几岁了。

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

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

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

’”即便是对这样一个素昧平生、微不足道的小道士,贾母也如此悲悯,难怪贾府的小姐们甚至丫鬟、戏子们都会得到善待,这和贾母的慈悲心肠是大有关系的。

2、贾母是个唯美主义者。

老太太懂美,欣赏美,也喜欢美,因此,但凡长得清秀端庄美丽的孩子,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老太太都非常喜欢。

男的比如宝玉、秦钟,女的比如黛玉、宝钗、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因为长得美而得到老太太的宠爱。

3、贾母懂得珍惜女孩儿。

贾母虽然生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但她并不因此发生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异化”,成为鄙视女性的女性,按照女权主义的观点,这是女人最大的悲哀。

贾母不是这样,相反,她凭借自己尊贵的地位,尽量多的疼爱女孩子。

因她“极爱孙女”,便把迎春、探春以及惜春三个孙女都要过来跟自己住,而以前元春未入宫以前也是跟贾母一块过的。

还有后来因母亲亡故而被贾母接过来的黛玉,还有因父母早亡遭受叔叔婶婶折磨的史湘云,以及薛宝钗、薛宝琴、邢岫烟等等,都得到过贾母的关照和呵护。

如果说贾宝玉的“女儿至上论”有渊源的话,渊源就在贾母这里。

也许,宝玉的思想就是在祖母的熏陶影响以及与祖母身边的女儿的交往中形成的。

4、贾母疾恶如仇。

贾赦看上了贾母的贴身大丫鬟鸳鸯,想尽千方百计要达到目的,被贾母知道,臭骂了一顿。

她宁愿为了个丫头,也敢于得罪自己的大儿子,表现出一种正义凛然的风骨。

而这其中,她最不满意的就是贾赦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好色,娶了一个又一个;以及自私不孝,只想着满足自己的 *** ,而根本不管母亲有无妥帖的人照顾等等。

贾母对于这些恶劣品质的极度反感都被鲜明的表现了出来。

与为了一点私利来劝说的鸳鸯的嫂子以及主动帮自己丈夫找小老婆的邢夫人相比,贾母的人格显得相当的高贵和刚直。

5、贾母重感情。

他疼爱宝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宝玉很像他的爷爷,也就是贾母的丈夫。

在清虚观打醮一节,张道士说宝玉象他爷爷,“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尘仔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说到丈夫就满脸泪痕,说明贾母和丈夫感情很深。

而她疼爱宝玉也是因为这个孙子依稀有丈夫的影子,能够使她得到安慰。

还有,她之所以如此宠黛玉,也是因为“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所以她要守着黛玉,就仿佛是守着她疼爱的小女儿贾敏一样。

鸳鸯服侍贾母多年,日久生情,老太太就再也离不开她,甚至为此和不孝的儿子贾赦翻脸。

6、贾母见不得恃强凌弱。

上面所说的对小道士的悲悯、拒绝贾赦纳鸳鸯为妾的要求甚至包括对女孩子的偏爱,都表现出贾母同情弱者的一面。

而这种性格,集中体现为贾母挫败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的“金玉良缘”的阴谋。

因为,这是一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集团在算计一个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女孩子林黛玉的阴谋,贾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即便是得罪皇妃也在所不惜,伸出温暖的羽翼,为自己苦命的外孙女提供一片安宁的天空。

二、简介:

贾母,又称史太君,也被人们称为“老祖宗”。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娘家姓史,也是四大家族之一。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位者。

她是贾宝玉的祖母,也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史湘云是其娘家兄弟的孙女。

她的一生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贾母福寿双全,享尽了人间的荣华派颤汪富贵。

她有满堂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女、重孙媳妇孝敬她;有数不完认不清的丫环、婆子、小厮服侍她。

特别是掌家的儿媳妇王熙凤千方百计地孝顺她、迎合她,使贾母尽情享乐。

贾母的八十寿辰,正日子是八月初三,从七月二十八就开始在荣、宁两府齐开筵宴,直到八月初五,整整七日。

热闹豪华,非往日家庆活动所比,显示了这位太夫人的尊荣。

贾母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夫人。

她见多识广,很有修养。

她初嫁到贾府时,正是荣国府的鼎盛之时,曾躬逢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

她一直是荣府家政的主持人,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王熙凤。

元宵节,贾母点戏,一出《寻梦》、一出《下书》,吩咐只用箫和笙笛。

同是贵夫人的薛姨妈甚为惊奇,说:“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却认为没什么稀奇,只是在个人讲究罢了。

可见贾母对艺术的赏鉴,是很清雅脱俗的。

揭秘《红楼梦》贾母死因之谜:贾母是怎么死的?

在高鹗后四十回续本里,贾母是很长寿的,她不仅亲自操办了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而且目睹了林黛玉之死,以及贾府的衰败,一直撑到贾宝玉和贾兰中了举人,贾府重新开始新一轮的中兴征兆才脸变笑容安详死去的,而且享年八十三岁。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因为如果贾母健在,那么,就不会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悲剧,也不会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因此,贾母肯定是在之前就逝世的。那么,贾母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贾母得知贾妃怀孕的好消息之后,决定锦上添花喜上加喜,让贾宝玉和林搜誉黛玉在贾妃诞下皇子或者公主之后再成亲。可是,得来的却是贾妃因难产而母子双亡的消息。而正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直接导致了贾母之死。

我当然知道,得出这个结论容易,但要论证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关于贾母的暗示性描述很少,而且,判词里并没有关于贾母的。但是,少并不等于没有,关于贾母之死的判断,还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

首先,贾母已经是年逾七旬之人。

小说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有一段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也就是说此时贾母的年纪应该在七十岁左右,而此时林黛玉十五岁,贾宝玉十六岁。之所以要提到贾、林二人的年纪,是要通过他们的年纪推出贾母的年纪。那么,按照贾琏的小厮兴儿与尤二姐提到的话,再过三二年,就要办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事,那么可以推测出,到那个时候贾宝玉十八九岁,林黛玉十七八岁,而贾母应该是七十二三岁。

而这期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不能结婚的,因为前后老太妃之死,后有贾敬之死,所谓国孝家孝在身。因此,在后四十回,应该过了三年,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未能成婚,而贾母也尚健在。

而也就在这时,传来了贾妃有喜的消息,这对于贾府无疑是极端重要的,也因此,高兴的贾母决定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期定在贾妃喜诞皇子或公主之后,那么这至少又要将近一年,也就是说,在贾宝玉接近二十岁、林黛玉接近十九岁、贾母接近七十五岁的时候,传来了贾妃难产而死的消息。而贾母死时的年纪大概也就是七十四岁左右。对于古人而言,这已经是高寿了。

其次,贾母和刘姥姥的对话在我看来是有意味的。

我们不妨细细体味曹雪芹设计的贾母所讲的话,按照曹雪芹一贯的风格,我以为是有意味的。比如在得知刘姥姥七十五岁时不仅说比我大好几岁呢,还说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很明显,后一句话是假设。所谓我如果到了七十五岁还不知道动得动不得呢,这似乎已经在暗示贾母就是在七十五岁左右发生变故的。

第三,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而最看重的却是贾元春。

以贾母的睿智,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府的真正靠山是身为皇妃的贾元春。大家一定还记得小说第十六回关于贾元春晋升贵妃的描写吧,其实已经把贾母乃至贾府上下对于贾元春稿旦的倚重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键漏扰衣入朝。

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那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在一处,听如此信至,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亦如此吩咐小的。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显然,贾元春的一举一动,几乎都是关乎贾府兴衰的征兆,因此,别看贾母最疼爱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但贾母其实最看重的却是自己的大孙女贾元春,因为,这才是决定贾府荣辱兴衰的核心。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贾元春怀孕之喜以及贾元春难产之死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事件对于贾母的打击,以贾母的远见卓识,她不可能不知道贾妃之死对贾府意味着什么。而这样的打击,对于贾母这样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来说,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

第四,贾母脾气极大。

通过小说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贾母是一个气性非常大的老太太,贾宝玉被贾政暴打时的贾母的一连串表现:颤巍巍的声气、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厉声、滚下泪来、冷笑、立刻回南京、抱着哭个不了等等,都表明了贾母的气性极大。即使连贾宝玉和林黛玉怄气这样的小事,有时候也会把老太太气得大哭,小说小说第二十九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琐事吵了起来,还吵得很厉害,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直到贾母来才劝歇。过了一日……那贾母见他两个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 *** 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还有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之死,纵使过了很长时间,贾母见到林黛玉还抱着她大哭自己的女儿。

俗话说气大伤身,以贾母的高龄,这么大的脾气,是很可能导致对其身体的严重伤害的,尤其是贾母又喜欢热闹,大喜大悲之下,更何况是贾元春的死讯,这样的打击极有可能导致贾母的一时急火攻心而出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