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漫画> 正文

黑脑18中文版(黑脑动画)

  • 你狠美____你狠美____
  • 漫画
  • 2023-04-06 16:17:01
  • -
Forbiddentale

 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与碳酸盐脉及北京西山微晶丘等的碳氧同位素对比研究

基于季强等(1997)、彭阳等(1998)对北京西山微晶丘研究、乔秀夫等(1997)对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东南20余公里的达茂旗黑脑包地区腮林忽洞群进行详细的综合地层学研究、乔秀夫等(1997)和章雨旭等(1998a,b)对白云鄂博矿床的赋矿微晶丘的初步论证和前人的研究基础,笔者等对白云鄂博Fe-Nb-REE矿区、黑脑包和北京西山地区的微晶丘以及宽沟以北正常沉积灰岩和矿区矿体下伏H2砂岩中富稀土碳酸岩墙进行了野外地质剖面测量、样品采集以及室内碳和氧同位素分析测试,目的在于系统对比这几种地质体的碳氧同位素特征,进而为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成因研究和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研究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新证据。

一、样品的地质背景

在白云鄂博矿区,笔者等系统研究了5条剖面(图11-1),分别是白云鄂博Fe-Nb-REE矿床东矿体采场(图11-1中A-A')、矿区赋矿白云岩分布区最东端剖面(图11-1中B-B')和最西端剖面(图11-1中C-C')、宽沟北H8正常沉积灰岩剖面(图11-1中E-E')、东矿东北约3kmH2砂岩中的碳酸盐脉(Wu Dyke)(图11-1中D-D')。这些剖面的地质特征可见张鹏远等(1993)、章雨旭等(1998b)、杨学明等(1998c)、刘淑春等(1999)的研究成果。

图11-1 白云鄂博矿田地质及采样位置图(据张鹏远等,1993)

Q—第四系;N2—上新统;C3b—上石炭统,宝力格庙组上段;C2b—中石炭统,宝力格庙组下段;白云鄂博群:H15、H14、H13—呼吉尔图组,H12、H11—白音宝拉格组(H13、H12和H11在图幅内缺失),H10、H9—比鲁特组,H8、H7、H6哈拉霍疙特组,H5尖山组上段(宽沟以北为砂岩、板岩夹灰岩;宽沟以南为:

—上部,富钾板岩,

—中部,块状白云岩,夹板岩,

—下部,板岩,H4—尖山组下段,H3、H2、H1—都拉哈拉组;Pt3—新元古界;

—海西晚期花岗岩;

—海西中期花岗岩;

—海西中期花岗闪长岩;γ4—海西期花岗岩;δ—时代不明闪长岩;∑3—加里东期超基性岩;q—石英脉;cbd—碳酸盐脉;Fe1—主矿铁矿体;Fe2—东矿铁矿体;碳氧同位素采样剖面:A-A'—东矿采场;B-B'—赋矿白云岩最东端;C-C'—赋矿白云岩最西端;D-D'—碳酸盐脉;E-E'—宽沟北H8正常沉积灰岩

黑脑包腮林忽洞群的地质特征,乔秀夫等有详细研究(乔秀夫等,1997),本次研究样品中BO5-1~BO5-4为顶部微晶丘,BO5-5为褐铁矿帽,其余为微晶丘的下伏岩层,主要为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

北京西山寒武系顶部微晶丘的地质特征,彭阳等(1998)有详细研究,本次研究样品中XS-11和XS-10为下伏的叠层石白云岩和白云岩,XS-01和XS-02为上覆的白云岩和灰岩,XS-05为微晶丘内部的白云岩砾块,其余均为微晶丘中的纯灰岩(图11-2)。

图11-2 北京西山寒武系顶部微晶丘碳氧同位素样品采样位置图

二、分析方法

所有的研究样品经过破碎手工挑选,去除风化表面层和后期的穿插脉体后,用分析醇清洗颗粒表面,然后在玛瑙研钵中研磨至200目以下。将样品粉末与100%磷酸反应制取供气体质谱计分析用的CO2(McCrea,1950)。若样品中同时含有方解石和白云石,采用分步反应法分别提取它们的CO2(Al-Asam et al.,1990)。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实验室使用德国Finnigan公司生产的Delta+气体质谱仪进行碳和氧同位素分析,分析精度均优于0.2‰。分析结果列于表11-1。

三、结果

(一)北京西山和达茂旗黑脑包微晶丘

从图11-3(a)和表11-1可以看出,黑脑包微晶丘、北京西山韭园微晶丘碳酸盐的碳和氧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且与下伏和上覆的正常沉积灰岩或白云岩也无显著差别,其δ13C值都集中在0±2‰左右(腮林忽洞一个铁矿化样品例外),δ18O值为18.3‰~25.1‰,均落在典型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范围(Hoefs,1987)之内。

在黑脑包微晶丘碳酸盐岩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18ODol-Cc小于0‰(图11-3(b)),不符合平衡条件下沉积白云石比共生方解石稍微富集18O的规律(Degens and Epstein,1964;Fritz and Smith,1970;郑永飞等,1997);但是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13CDol-Cc大于0‰(图11-3(c),处于平衡状态(Sheppard and Schwarz,1970)。

杨晓勇等(2000)解释为“该微晶丘中的白云石具有次生成因,是成岩作用过程中石灰岩经白云岩化作用的产物。可以预料,白云石化的温度要稍微高于灰岩沉淀时温度,由于方解石与成岩流体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再平衡,导致残留方解石相对于新形成的白云石富集18O(郑永飞等,1997)。这与野外及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乔秀夫等,1997)相一致”。现在看来,这种现象也可能是原生沉积时就是热水环境,白云石与方解石间的氧同位素未能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褐铁矿化白云岩(样品BO5-5)中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分别为-3.0‰和23.9‰,而白云石分别为-2.6‰和21.7‰,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小于0‰,因此处于不平衡状态,表明该样品受到了后期交代作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褐铁矿具有立方体假象,结合顶底板围岩特征,并不具有还原的沉积环境,因而不可能是沉积形成的黄铁矿,所以原生铁矿物很可能为磁铁矿,系热液作用产物而不是正常沉积成因的。由此也可推测,此处的白云石也不是正常沉积形成的。

表11-1 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碳酸岩墙、石灰岩以及黑脑包和北京西山微晶丘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

北京西山微晶丘主要由微晶方解石组成,未发生明显的白云岩化作用。但是,微晶丘中含有白云岩砾块,上覆和下伏层位也强烈白云岩化。对这些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氧同位素分馏在分析误差范围内均≥0‰(图11-3(b)和11-3(c),表明它们处于沉积条件下的平衡状态。因此,这些白云石是原生的而不是次生的。

图11-3 内蒙古达茂旗黑脑包和北京西山韭园微晶丘及其围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

(a)和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同位素分馏(b)、(c)(a):○黑脑包方解石;●黑脑包白云石;△韭园方解石;▲韭园白云石;(b)、(c):⊕黑脑包;△韭园

尽管黑脑包微晶丘中白云石可能是热水沉积的产物,但是其碳和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并没有显著地不同于正常海相沉积石灰岩。北京西山微晶丘碳酸盐岩也基本上保持了原生海相沉积灰岩特征,并且其上覆和下伏层位及其中白云岩砾块均为原生沉积产物。

(二)白云鄂博矿区赋矿白云岩

如表11-1和图11-4所示,白云鄂博Fe-Nb-REE矿床东矿采场、矿区东、西端两剖面的赋矿白云岩的碳和氧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大,但均落在地幔流体与海相沉积灰岩这两个端元之间。

东矿采场碳酸盐的δ13C值变化从-7.9‰到-1.1‰,δ18O值则从9.1‰变化到20.9‰;矿区东端碳酸盐的δ13C值变化从-7.9‰到-0.6‰,δ18O值则从8.6‰变化到25.7‰。矿区西端碳酸盐的δ13C值变化从-6.4‰到-1.4‰,δ18O值则从14.2‰变化到21.1‰。

从图11-4还可看出,东矿采场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比矿区东、西两端的碳酸盐更接近于地幔流体端元。

图11-4 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和矿化碳酸岩墙的碳氧同位素组成

方解石:○东矿采场;△矿区东端;▽矿区西端;◇碳酸盐脉;□宽沟北灰岩;白云石:●东矿采场;▲矿区东端;▼矿区西端;◆碳酸盐脉

(三)白云鄂博矿田宽沟北灰岩

如表11-1所示,白云鄂博矿田宽沟北正常沉积灰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均与矿区西端剖面的白云石大理岩相似,δ13C值为-4.9‰~-2.9‰,δ18O值为15.2‰~19.0‰。较高的δ18O值指示其受到地幔流体交代的影响较小。

(四)白云鄂博矿区碳酸盐脉

矿区H2砂岩中碳酸盐脉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δ13C值为-7.2‰~-4.7‰,与正常地幔的δ13C值-5‰±2‰(Hoefs,1987)一致;δ18O值为11.9‰~16.4‰,显著高于地幔的δ18O值5.7±1.0‰(Mattey et al.,1994;Harmon and Hoefs,1995)。碳酸盐脉中△13CDol-Cc和△18ODol-Cc均小于0‰(图11-5(a),不符合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白云石比共生方解石稍微富集13C和180的规律(Degens and Epstein,1964;Fritz and Smith,1970;Sheppard and Schwarz,1970;郑永飞等,1997),因此处于非平衡状态。这说明该碳酸盐脉中的白云石与方解石并非同成因矿物,至少其中之一为次生成因或受到过次生蚀变。白云石高的δ18O值(11.9‰~14.2‰)表明,含CO2流体并非原始地幔流体,而可能受到了地壳(海水)的混合。而从它们的δ18O比层状白云岩的更接近地幔值,表明,它们受到的混合要弱于层状白云岩。这支持笔者等的认识,碳酸盐脉与赋矿层状白云岩是同源流体的产物,碳酸岩脉是流体在下伏地层中形成,且在脉的两侧形成霓长岩化蚀变;而层状白云岩则是流体喷出到海底由热水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们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十分相似。

从图11-5所示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氧同位素分馏来看,赋矿白云岩的△13CDol-Cc值大多数集中在0±1‰附近,基本上与白云石的δ13C值变化无关(图11-5(b)),其中△13CDol-Cc<0‰的样品可能指示热水沉积作用。东矿采场碳酸盐岩的△18ODol-Cc值变化较大,除一个样品(BYl72)的△18ODol-Cc值低达-6.9‰和另一个样品(BODK-19)的△18ODol-Cc值高达2.4‰外,其余6个样品的△18ODol-Cc值均落在0±1‰附近,基本上与白云石的δ18O值变化无关(图11-5(c),其中△18ODol-Cc<0‰的样品同样表明可能存在过热水作用。矿区两端碳酸盐的△18ODol-Cc值变化更大,从-7.6‰增加到3.0‰,对应白云石的δ18O值从6.2‰增加到22.9‰(图11-5(c)。由于白云石的氧同位素组成难以受次生蚀变的影响,因此低δ18O值样品所对应的负△18ODol-Cc值反映热水中地幔流体的比例较低(远离喷口);而高δ18O值样品所对应的正△18ODol-Cc值反映热水中地幔流体的比例较高(近喷口)。

图11-5 白云鄂博矿区赋矿白云岩和REE矿化碳酸盐脉中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氧同位素分馏关系图解

●东矿采场;△矿区东端和西端;◆碳酸盐脉

(五)讨论

黑脑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地表虽然存在多处褐铁矿露头,但是尚没有发现明确的REE和Nb矿化迹象。本项目的磁法测量也尚未发现明显磁异常。

据乔秀夫等(1997)、章雨旭等(1998b)研究,认为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石大理岩与黑脑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为同一时期相似地质作用的产物。杨晓勇等(2000)推测它们的碳和氧同位素组成应该是相同的或者相近的,而表11-1、图11-3a和图11-4表明,现在的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与黑脑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有很大差别,进而推论,白云鄂博赋矿碳酸盐岩经历了十分富REE、Nb和其他成矿元素的地幔流体的强烈交代。

现在看来,更合理的解释是,北京西山、黑脑包和白云鄂博三地的微晶丘虽然都是热水沉积的产物,但热水的来源不同,白云鄂博是富含REE、Nb、F等的低δ18O、低δ13C幔源流体,在海底沉积而成;而北京西山和腮林忽洞的流体来源较浅,δ18O和δ13C与海水并无显著差别。

白云鄂博矿区赋矿碳酸盐岩在碳和氧同位素组成上大多数与附近的碳酸盐脉不同(图11-4)。部分赋矿白云岩样品中方解石的δ18O和δ13C值低于碳酸盐脉,在δ13C-δ18O图上更接近地幔流体端元,这就要求地幔流体具有δ18O≤8‰和δ13C≈-5‰~-8‰的特点,指示有原生地幔流体参与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形成和REE矿化作用。曹荣龙等(1993,1994,1996)对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中稀土矿物氟碳酸盐的碳和氧同位素分析得到,δ18O为6.39‰~12.71‰,δ13C为-3.90‰~-5.35‰;方涛等(1994,1997)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所不同的是,方涛等测得的δ18O值较前者普遍低2‰~4‰,认为可能与分析系统误差有关。上述两方都认为这些富REE的氟碳酸盐矿物是深部(幔源)CO2流体交代作用的结果。方涛等(1995)还对赋矿白云岩中磷灰石进行了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得到其δ18O值为6.43‰~9.40‰,显然与岩浆热液有关。此外,赋矿白云石大理岩本身已构成稀土矿石,显示富REE的地幔流体对碳酸盐岩形成的贡献。

另一方面,东矿采场内和矿区两端的一部分碳酸盐岩接近海相沉积灰岩的碳和氧同位素组成范围(图11-4)。魏菊英等(1983)对矿区赋矿白云岩的碳和氧同位素分析结果为δ18O=13.30‰~16.50‰和δ13C=-1.40‰~1.40‰,并且发现白云岩δ18O值有从围岩白云岩→矿化白云岩→含矿白云岩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其δ13C值变化不大,认为可能反映了两种不同热液的混合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她们的推测。

四、结论

根据笔者等对白云鄂博赋矿碳酸盐岩、碳酸盐脉、宽沟北灰岩、白云鄂博东南20km黑脑包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和北京西山寒武系顶部微晶丘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碳和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特别是对共存白云石与方解石之间的碳和氧同位素分馏研究,结合近几年的研究,笔者等在此要对杨晓勇等(2000)的结论作一些修正:

(1)北京西山寒武系顶部微晶丘为海底热水中沉积形成,其砾块中的白云石和方解石都是同生的,但这里的热水是浅源的。

(2)黑脑包微晶丘也是海底热水中沉积形成的,但其中的白云石是后生成因的,局部的铁矿化则可能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

(3)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是在与地幔流体有关的热水中沉积形成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与大规模富REE、Nb和稀有元素地幔流体的作用密切相关;赋矿碳酸盐岩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碳和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很大,是由地幔流体与海水混合不均一所引起的。

(4)白云鄂博矿区下伏砂岩、变质岩中的碳酸盐脉是由与成矿同源的地幔流体在下伏地层中沿裂隙交代形成的,受到了壳源(海水)的稀释,因而,其δ18O和δ13C值较赋矿层状白云岩接近地幔端元,却又高于纯粹的地幔流体值。

《黑脑》最新txt全集下载

黑脑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一集 第一节

第一节。

“莉莉,等等我,莉莉~~~~~”李伟大声叫着,眼看着石莉莉就要消失在街道拐角了,李伟情急地加快了脚步,不顾一切地狂奔而去。

不幸,等他跑到拐角处,石莉莉已经芳踪渺无了。

最后,李伟只有第N次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是他第几次失败,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

“大伟,你的莉莉这么任性刁瞒,你干吗不再找一个啊,你的条件又不差!”

好友刘勇的家中,这位仁兄正在不辞辛苦地劝解着依旧垂头丧气的李伟。

“好了,勇子,这小子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你就随他去吧!我们都劝了两年了,有什么效果吗?你说说看!”

在一旁悠闲地喝着可乐的周强调侃道。

李伟,刘勇,周强三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各自大学毕业后在三年前又重新回到了南京。李伟是同济大学毕业的,专修土木工程,刘勇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学的是中文,周强则是从武汉大学毕业,学的是经管。

“可我就是喜欢她嘛,心里实在容不下别人了……”李伟呐呐道。

“死蟑螂,你给我……

[img]中文翻译 漫画图源

察哈尔的火山群

内蒙古《传承》杂志主编、作家黑梅来乌兰察布与市旅游部门策划乌兰察布旅游专刊事宜,接待她时她再次谈起对察哈尔火山群的印象,谈起2015年秋季她在乌兰察布察右后旗采访时的有关细节。这个年底,她撰写的《察哈尔火山群:遗落的内蒙古草原火山景观》刊发在《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12期上,用20个图文并茂的版面,详细介绍了察哈尔火山群的有关情况,向国内外读者展示了察哈尔火山的魅力。我说,作为一个火山脚下长大每年多次观瞻近在咫尺的火山,近年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又分管过旅游工作的我,没有写过一点有关察哈尔火山的文字向外推介自己的家乡,着实是很惭愧也是有责任的。

察哈尔火山群主要指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境内的一处由20余座火山组成的火山群遗迹,地质学界专称这一区域为乌兰哈达火山群。乌兰哈达是蒙古语音译,“乌兰”是红色之意,“哈达”是岩石,此地名因区域内有赭红色的火山而得。我出生的那个小村东距火山18公里,十几岁的时候,父亲每年冬天赶着牛车领我到乌兰哈达车站拉烤火煤,蜗牛般的勒勒车经过火山脚下,要在布满火山渣屑和残雪的土路上颠簸两三个小时,那时,父亲用鞭杆指着一座披着皑皑白雪庞大雄奇的火山锥,说,这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事实上,当地牧民也一直把形态最为完整的三座锥形火山称为“炼丹炉”,有时也称为“都希(梦语铁砧子之意)”,牧民认为是火山是神为他们提供的打制作战武器和生产工具的砧子,每年在此朝拜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乌兰哈达,当时是集二铁路上的一个小站,是我读高中之后搭乘现代交通工具走向世外最近的一个站点。1984年,我在白音查干镇北的师范学校高中复读,学校就在一个叫白音淖尔的湖边,向北望,视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座形似日本富士山的截顶圆锥体火山(上部是完整的锅状火山口)和一座尖锥形火山,后来才知道,火山地质学家已研究断定,白音淖尔是火山喷发时熔岩流经此处形成的高原堰塞湖。在距今12万年前和1万年前的两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中,地下岩浆喷涌而出,熔岩淌流在周边十多公里的地域,直至现在,这里到处都是赭红或黑褐色的火山浮石和碎渣,地面上随处可见形似石河、石浪、石湖,石禽、石兽的景观,一直延伸到白音淖尔一带。这一区域,当地人称为“石堎子”,在208国道和G55高速公里未修通之前,这一路段行车极为颠簸,十分不便。火山脚下的一条沟内,有一株树龄高达1000多年的老榆树,被专家称为蒙古高原的“树王”,它与火山一样有着神秘神圣的传奇故事,吸引了远近各地大量游客前来观瞻膜拜。

如果说察哈尔火山过去一直鲜为人知,主要说这里是一方尚未被大肆炒作的清静之地,至少在2000年之前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和景区宣传推介,国内外来观光的客人较少。但这处地质遗迹早年就被地质学界所注意和关注。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的身份在距离火山遗迹10公里的红格尔图中心教堂传教,期间在这里做过专门调查,后经我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尹赞勋教授介绍,始为国内地质学界所重视。1957年与1964年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许辑五、肖干泰两次前往乌兰哈达,对这里的火山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考察,并将搜集整理的资料于1979年以《内蒙古乌兰哈达的第四纪火山》为题发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提供给国内火山研究者。近十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国内著名火山地质专家白志达教授多次带领团队前来乌兰哈达对火山进行深入考察,发表了《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第四纪火山群》(《岩石学报》2008年第11期)等多篇学术论文。论文概要如下: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一带,地处蒙古高原南缘,距北京约300公里。火山群坐落在太古宙乌拉山岩群和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之上,面积约280平方公里。火山活动可分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两期,火山喷发总体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晚更新世形成一系列呈北东和北西向线形展布的溅落锥,其中黑脑包为熔壳状火山锥。大部分锥体主要由玄武质熔结集块岩及碎成熔岩组成,已遭受一定剥蚀,但多数火口形态仍清晰可辨。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火山受同一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主要包括3座中心式喷发的炼丹炉火山,火山均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组成,属斯通博利式火山。火山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基本未遭受剥蚀。锥体由早期降落浮岩渣和晚期溅落熔结集块岩组成。熔岩流分布受地形制约,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流淌,最长熔岩流约18公里。熔岩流覆盖在全新世河谷砂砾石、风成沙和沼泽沉积物之上,表明火山喷发的时代应为全新世。熔岩流类型主要为结壳熔岩,其中胀裂谷和塌陷谷发育。熔岩流前缘抵达白音淖一带,堰塞水系形成莫石盖淖和乌兰胡少海等火山堰塞湖。乌兰哈达火山群是蒙古高原南缘目前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喷发的火山群,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是研究蒙古高原南缘现代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活动性的天然"窗口"。

白志达教授和他的团队在乌兰哈达考察时惊叹这里是“保存完好、举世罕见的火山群奇观”,指出,这处火山群仍为活火山,具有典型性与稀有性,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地质学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三座“炼丹炉”中的“中炼丹炉”,是典型的截顶圆锥体火山形态,是保存最为完好至今最为完整的一座。据当地老牧民讲述,1936年11月,闻名中外的绥东抗日第一战红格尔图战役打响,国民党绥远省绥东四旗剿匪保安司令达密凌苏龙(外号长胡子)的骑兵部队与日伪军迂回周旋,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部队把300余匹战马拉进坡度21度、高85米的“炼丹炉”顶部锅口内隐蔽,这个锅口直径190米,深26米,是夜,朔风凛冽,白雪漫卷,“锅底坑”内人无息,马无声,骑兵和军马巧妙地躲过日伪军正面追击并于次日伺机出击参战,为红格尔图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密凌苏龙出生在火山脚下原察哈尔商都牧群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是当时察哈尔地区威震一方的传奇人物,曾任察哈尔盟副盟长之职,1948年5月从蒙古国回国后,担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高等参事。

黑梅亲历火山群遗迹采访,

脑人院惊悚漫画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