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出行> 旅游> 正文

海岸堤坝图片(海岸堤坝图片大全)

  • 情太重,背不动°情太重,背不动°
  • 旅游
  • 2023-05-07 20:51:01
  • -
瀑布堤坝图片

堤坝是怎么缓解海浪冲击的

海岸堤坝作为抵御海潮、海浪和涌浪,保护海岸的水工建筑,在保障沿海设施和人员安全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冲击、破坏力量,特别是在风高浪大处的海岸堤坝,更易受到损坏,使用寿命更短。减小海潮、海浪和涌浪的冲击力量,就能减小海岸堤坝遭受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目前,各种大中小型及大江大河的堤坝,其结构多为梯形堤坝,边坡为石块磊彻而成,坝体多为土质结构,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结构不牢固,易在超警界水位时发生危险。而一味增加堤坝的高度虽然可以围堵海水江水的涌入,但是对于台风和巨型海浪是无法阻挡的,同时也增加了防护的成本,不利于推广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实用的海岸防浪堤坝。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是其包括坝底和坝体,所述坝体面向海浪的一面从低到高依次设置有第一顺坡、缓爬坡和反冲坡。所述坝体的背对着海浪的一面设置有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海浪对坝体的冲击力,增强安全性,在海浪冲击坝体时,海浪首先会在第一顺坡减速,由于第一顺坡成圆弧形设计,圆心位于海浪向上方向,因此,海浪对其的冲击较少,更多的是起到阻拦作用,随后海浪进入缓爬坡,速度进一步降低,最后在反冲坡的作用下,海浪反冲回海面,这种依次的设计可以增强坝体的抗冲刷能力和减轻海水外涌的目的,解决因为台风巨浪冲毁坝体而造成自然灾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于第一顺坡和缓爬坡为弧形,在收到海浪冲击时,可以加大冲击面积,降低单位冲击强度。本实用新型的的坝体上设置有台阶,人们可以走上反冲坡对海面进行观赏,简单实用。

[img]

来自大自然杰作的40000根石柱伫立于英国爱尔兰里姆郡北海岸,它的名称是

它的名称是巨人之路

在北爱尔兰,距离首府贝尔法斯特约80公里处的大西洋海岸,有一处名为“巨人之路”的自然景观,被视为全世界实属罕见的自然奇迹,在绵延数公里场的海边,有多达40000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紧密并排地矗立在大海里,形成一道天然的堤坝,每一个石柱就像是巨人的脚踏过的地方,所以被取名为巨人之路;如此排列有序的石柱很少见,不禁让人怀疑这不是天然雕琢而是人工有意堆积而成。

这个罕见的自然奇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置身这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堤坝”是由一条条石柱组成的,每一根的横截面都是六角形,像是经过了统一的切割一样,紧密地挤在一起,坚固地深埋于海岸之上,而且是纯天然形成,令人难以置信这是非人为的产物。

这些屹立在大海之滨的岩层已有数千万年之久,由于石柱不断受海浪冲蚀,在不同高度处被较断,导致“巨人之路”呈现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以其井然有序的排列组合及美轮美奂的造型,加上北爱尔兰独有的阴郁天气,显得格外苍凉,仿佛到了世界尽头的感觉,令无数游人叹为观止。

巨人之路海岸包括低潮区、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顶端的道路和一块平地,峭壁平均高度为100米。火山熔岩在不同时期分五六次溢出,因此形成峭壁的多层次结构;巨人之路是这条海岸线上最具有玄武岩特色的地方;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气势磅礴。石柱不断受海浪的冲蚀,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导致巨人之路呈现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

关于这个神奇的地质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几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们对其构造进行了研究,也揭开了这巨人之路的身世之谜;在大约5000万年前,在现在的苏格兰西缘和北爱尔兰东缘一带,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玄武岩熔流从裂隙的地壳喷薄而出,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收缩并结晶的时候,爆裂冷却后形成规则的图案,这些图案通常呈六边形,也就是人们看到的星六边形石柱体。

如今“巨人之路”已成为北爱尔兰著名旅游景点,随着时光的流逝,“巨人之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为人所痴迷,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相信会给你一次震撼的心灵之旅。

海岸图片

汕头东海岸海中有个 堤是有什么用处?

是防浪堤 可以让海浪在这里减弱或消失 不会继续往内海湾冲击 汕头海湾 内外海地形像喇叭口 如果任由海浪继续往内海冲的话 一个在外海浪高只有0.5米的海浪继续滚到内海湾会变成巨浪2米以上,那么内海的沿岸堤坝 还有渡口船都会受到影响

大坝和大堤有什么区别?

1、作用不同

大坝:指截河拦水的堤堰,水库、江河等的拦水大堤。一般水库大坝主要由主坝、副坝、重力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灵正渠涵管及电站组成。

大堤:防御洪水泛滥,保护居民、田庐和各种建设;限制分洪区(蓄洪区)、行洪区的淹没范围;围垦洪泛区或海滩,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的面积;抵挡风浪或抗御海潮;

约束河道水流,控制流势,加大流速,以利于泄洪排沙。在河流水系较多地区,把沿干流修的堤称为干堤,沿支流修的堤称为支堤,形成围垸的堤称垸堤、圩堤或围堤,沿海岸修建的堤称海堤或海塘。

2、结构不同

大坝:混凝土坝,分为重力坝、拱坝和支墩坝3种类型。

重力坝,依靠坝体自重与基础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承受水的推力而维持稳定。

重力坝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较容易,耐久性好,适宜于在岩基上进行高坝建筑,便于设置泄水建筑物。但重力坝体积大,水泥用量多,材料强度未能充分利用。

拱坝,为一空间壳体结构,平面上呈拱形,凸向上游,利用拱的作用将所承受的水平载荷变为轴向压力传至两岸基岩,两岸拱座支撑坝体,保持坝体稳定。拱坝具有较高的超载能力。拱坝对地基和两岸岩石要求较高,施工上亦较重力坝难度大。

支墩坝,由倾斜的盖面和支墩组成。支墩支撑着盖面,水压力由盖面传给支墩,再由支墩传给地基。支墩坝是最经济可靠的坝型之一,与重力坝相比具有体积小、造价低、适应地基的能力较强等优点。

大堤:世界各国堤防以土堤最多,就地取材修筑,结构简单,多为梯形断面。为加固土堤,常在堤的临河或背河一侧修筑戗台,以节约土方。为加强土堤的抗冲性能,也常在土堤临水坡砌石或用其他材料护坡。石堤以块石砌筑,堤的断面较土堤为小。

在大城市及重要工厂周围修堤,为减少占地有时采用浆砌块石堤或钢筋混凝土堤,称为防洪墙,堤身断面小、占地少,但造价高。强潮区的海堤,地基处理是筑堤成败的关键,护坡常采用抗冲能力强的圬工结构。

3、历史沿革不同

大坝: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坝是公元前2900年埃及人在尼罗河上修建的考赛施干砌石坝,坝高15米。中国于公元前 598~前591年在安徽寿县南修筑堤坝形成芍陂灌溉水库。19世纪后期开始用混凝土筑坝。

大堤:堤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防洪工程措施。埃及人民在公元前3400年修建了尼罗河左堤。中国先秦已有关于堤防的记载。到秦汉时期,黄河下游的堤防已逐渐完备。

最早出现的是土堤,西汉时才有较大规模的石堤,五代、北宋已有双重堤防,元、明时期将堤防按位置和用途分为十几种。明代潘季驯治河时,将黄河下游堤防分为下列类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堤

荷兰人民围海造田是怎样进行的?

几百年来,在荷兰人民修建的各种大小治水和造地工程中,须以德海的围海造田综合治理工程最大,迄今仍在发展。在荷兰的西北,有一个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北长约80公里,水深5米以下的水面,北部经瓦丹海和西弗里西亚群岛通往北海。海面周围本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低地浅滩,湖水经莱茵河的一条支流汇入大海,低地大小则因海平面的升降而随之变化。人们在低地高处筑堤挡水,并在堤内垦殖务农。1282年海水大幅度上升,冲垮了堤坝,淹没了大片土地,北海同原有的伏列沃湖连成一片,形成了须德海。1667年有人建议疏干须德海,修筑拦海大堤,但是完整的围垦治理方案则是1892年由C·列利工程师提出来的,它包含4项目标:①修筑30公里长的堤坝取代300公里长的须德海海岸,以增强防范海水侵袭能力;②建成面积共达225000公顷的5个围垦区,使荷兰的耕地面积增加十分之一,以增加粮食生产;③修建一个可以控制涨落的淡水湖,以改进水的管理;④改进交通设施和管理,以缩短荷兰西、北和东部之间的距离。1916年洪水泛滥后,列利的围垦方案被正式采纳。

须德海的阿弗斯吕提克大堤坝,实施于1927年~1932年间,全长32.5公里,由两部分组成,从北荷兰大陆到维灵根岛的一条长2.5公里,从维灵根岛到弗里斯兰的那一条长30公里。横贯须德海的大堤,坝高7.5米,宽90米,截断了北海和须德海,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河堤坝和海岸堤坝。整个堤坝有五座排水闸,东部两个,西部三个,它使荷兰的海岸缩短了300公里。40万公顷的须德海逐渐形成了内陆淡水湖,即艾瑟尔湖,其最终水面达1262.6平方公里。水位高出海面约8米(25英尺),堤坝由粗砾石砌成,下面敷沙,上面敷砖,基础为大圆石支撑柳木筏基上,堤坝上建有公路和自行车道。由于在低潮时湖水水位高于湖外的海水,可以打开水闸放水,湖水自流排出,莱茵河上的支流汇入湖水,可以清洗湖水,逐渐使含盐的湖水淡化,渐成淡水湖。这里地势平坦,道渠笔直,城镇和居民点布局合理,综合配套,原先的海底泥滩被改造成适于人类居住,从事经济开发活动的新乐园,从而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围海造地工程,实现现代世界改天换地的一大壮观。

海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