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出行> 旅游> 正文

杭州西湖的湖光秋月图片杭州西湖杨公堤的来历(杭州西湖杨公堤的由来)

  • 孤舟孤舟
  • 旅游
  • 2023-04-07 11:42:01
  • -
绕着西湖转一圈 杨公堤上景观多

杭州西湖苏堤的来历

杭州西湖苏堤的来历。

  杭州苏堤是北宋元佑五年,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整条堤纵跨西湖南北两岸的长堤,堤身用疏浚挖出的葑草和湖泥堆筑而成。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苏堤现长2797米,堤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有北宋所建的六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

[img]

杭州西湖上的“杨公堤”是怎么来的?

“杨公”指杨孟瑛,宇温甫,重庆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其时西湖淤塞,杨孟瑛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 ,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北起仁寿山、马岭山脚,南至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连接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 ,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

据了解,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清代,由于里湖淤浅,杨公堤以西多为居民田桑之地,行游者稀少。雍正二年(1724)杨公堤虽还增高增阔,但终因里湖不断淤浅、田桑扩大而废去。

西湖杨公堤

西湖上两道长堤名字的由来

西湖上有三堤,分别是:白堤、苏堤、杨公堤,以下是各堤的由来:

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将杭州市区与风景区相连的纽带,东起“断桥残雪”,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长约2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为纪念这位诗人,称为白堤。

杭州西湖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因由杨孟瑛主持开挖而成,故名杨公堤。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西湖杨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