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化> 作文> 正文

牡丹亭书评300字(牡丹亭评点)

  • 别试图超越姐$别试图超越姐$
  • 作文
  • 2023-05-05 08:25:01
  • -
红楼梦 读后感300字精选

应该如何评价《牡丹亭》?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学人或断此年即为作品写成之年。但也可把《题词》理解为刊刻时所作,那就未必是写作之年。看来,说《牡丹亭》写成于万历二十六年未必是无可怀疑的“铁证”。自《题词》之年到明亡,不足五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为《牡丹亭》叫好之声不断,也有作批评的,主要指责它“落调出韵”,时有乖律之处,不便于实际搬演,更不利于昆腔演唱。当然也有攻击它背礼败俗,坏人心术的。

即使是认为汤显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二十多年的吕天成在《曲品》中推崇《牡丹亭》“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与吕天成同时的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此外,与吕、王同时的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明天启年间,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中说此剧“文冶丹融,词珠露合,古今雅俗,泚笔皆佳”。王骥德还在《曲律》中说汤显祖的作品“掇拾本色”,“本色一家”。但以《牡丹亭》而论,其曲文则以典丽为主要特色。从中国戏曲发展史来看,早期的曲文追求通俗,即所谓本色。但从元杂剧开始,在流行本色同时,曲文诗词化的现象明显形成,《西厢记》便是此类现象的代表性作品。到了明代,戏曲曲文进一步诗词化。汤显祖《牡丹亭》尤有个性特点,采用典事,化用诗词,运用跳跃、象征笔法,种种具见,而且多有变化:似用典却非用典,似化用前人诗句词句,却与原义不相关涉,制词生僻,却能构造动人意象。我曾想,即使在明清时期的厅堂演出中,那些士大夫观客也未必都能详解也不必去详解曲文的句意,但了解其大概,欣赏其意象、情调足矣。我们当下有注释本,读者或观众可以查阅,可称幸运。但这里还存在一个属于接受美学范畴的问题,对那些当年风行曲文,今日读者或观客自可作出主体解读。如一位年轻观众把《惊梦》中《山桃红》曲第二句“似水流年”解读为“永远”“长久”,或是“永远永远”,自有新意,但也可能离去古蕴。这支曲子十分著名,前四句看似易懂,细按却或存在疑惑,不妨引录,略作讨论。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这是柳梦梅作为杜丽娘的梦中人出现时的唱词。“如花美眷”指杜丽娘。“眷”可指眷属,通常指女眷,故“眷属”可引申为夫妻。“眷”还可释为“亲眷”,即亲戚。“亲眷”之说作为口语,元杂剧中已见,今苏、浙一带都有这说法。但此处解释“美眷”之“眷”,却又不能拘泥于亲眷本意,也不能释为眷属。当应释作女子为妥。正如赣、皖等处口语中“老表”云云,不必也不宜把它死释为亲戚一样。下句“似水流年”,通常被认为是化用“逝水”典事,释为叹息逝水年华,也即感叹虚度年华。但这里作为上下句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属对仗句,“流年”二字与“美眷”相对,不能释为似水般流逝的年华,应解作年纪、年岁。至于“水”字,似属口语。物之嫩为水。《惊梦》出《醉扶归》曲有“翠生生”和“艳晶晶”之语,那么“似水”云云,不妨引申为“水灵灵”的年纪。“似水流年”也就意为青春年少,采用口语而成,未必是由“逝水”典实而来。也就是看似化用典实,实为采用口语。事实上,“如花”“似水”两句是写柳梦梅眼中所见,非属为杜丽娘而作感叹,不然也就与“在幽闺自怜”句相犯了。看来,《山桃红》曲开首四句是写柳梦梅自言,其意是:只为你青春美貌,我到处寻遍,原来你却正在幽闺自怜。

《惊梦》中名曲甚多,一向脍炙人口的《步步娇》和《皂罗袍》两支曲子或也可斟酌探讨,引文如下: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拖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步步娇》首句所言“晴丝”,即“游丝”,虫类所吐之丝,飞扬空际,谓之“游丝”。唐代以前的诗人,即以此入诗(如沈约诗句“游丝映空转”)。春天晴朗的日子里最易见到,故又称“晴丝”。此曲首句意为袅袅晴丝随风吹到这娴静的庭院。第二句意为这春光也似乎摇晃如线(“线”指游丝)。前人认为这两句是写春光飘忽无端,宜乎有见,我们今日不妨说为摇动着的春光。把实在的视觉化作了虚幻的意象,也属今人所谓艺术通感手法。“停半晌”的“停”指数量,也可写为“亭”,如说“三亭”去了“二亭”,犹“三份”去了“二份”。口语中“半晌”“一晌”都指时间不长,这里“停半晌”犹“一会儿”。“花钿”,女子鬓发两旁的装饰物,“菱花”,指菱花镜,古人用铜镜照容。“没揣”,料想不到。分明是照镜整容,却说镜子偷看她,且是偷看了她的半边脸。“拖逗”,意为牵惹,此句引申作解,意为害得我把发卷也照歪了。“彩云”,指发。末句意为我步出闺房,再照一下镜子,这可是我的全身了。古有“七尺菱花镜”之说。但《惊梦》中交代是“镜台”,未必有“七尺”。这又是所谓实景虚写之笔,古诗词中不乏见到。

《步步娇》曲的娇态妍貌,与《皂罗袍》曲的伤春心情正可起着对照的作用。《皂罗袍》首句是实写,“姹紫嫣红开遍”,喻园中百花鲜艳。下句“断井颓垣”非写实,意为如斯美景,到头来也免不了衰败零落,表演人物心境。有人实解为主人公见到盛开的花,却长在衰败的院落中而生惆怅,恐未妥善。剧中《闺塾》出明写丫头春香说后花园名花异草,山石曲水,亭台秋千,委实华丽。《拾画》出明写杜丽娘死后,后园才荒草成窠,断垣狼藉。《魂游》岀也写杜丽娘鬼魂叹息园景“都荒废尽”,“伤感煞断垣荒迳”。《皂罗袍》中的“断井颓垣”既是虚写,是所谓心灵化的物象,那么,也可把“断井颓垣”释为喻伤春心境:如斯光景,却都付与一片凄凉。以“姹紫嫣红”实景对照“断井颓垣”心境。如果二者都属实景,韵味也就差多了。

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并”是皆具、都有之意。《皂罗袍》曲化用,意为怎奈何天下良辰美景,有多少人间乐事赏心?下文更有伤春话语:无论是那些朝看飞云,暮见山雨的华美楼阁,淹没在云霞中的高轩长廊,还有那雨丝风片中的烟波画船,我这深闺中人一向辜负了它们,把它们忽视等闲。“贱”字读去声,通浅。看得浅,犹忽视,引申为辜负。这些话语,也就引出《隔尾》曲中“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的伤感之文。

上述《惊梦》出的几支曲子意象灵动,前人谓之“惊心动魄”,也不妨说是极度刻画之笔。大凡在近代剧坛上流行的《牡丹亭》散出,如《寻梦》《 *** 》《闹殇》和《拾画》等,都有巧肠彩笔之曲。如《寻梦》出的《懒画眉》: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首句引出的效果是发问,实是问句,韶光春色年年有,缘何今年最撩人?二、三句间有跳跃,在句式上,错落的垣墙与飞悬的春心相并,在达意上,实是说重重园墙,难关春心。所铸意象虽从前人诗句化出,却也是重度刻画之笔。

《闹殇》出的《尾声》是杜丽娘形象的临终曲,它也有袭用前人诗句却又异于原意的现象,今录曲文如下:

怕树头树尾不到的五更风,和俺小坟边立断肠碑一统。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

注家曾引王建的一首《宫词》诠释此曲首句,王诗云:“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但如果按照诗意,释为生怕满树花朵不待五更风的吹折而落尽,恐难符曲意。联系本出前文,这里的“树”指梅树,杜丽娘对其母说:“这后园中一株梅树,儿心所爱,但葬我梅树之下可矣。”所以这“怕树头树尾不到的五更风”云云,意为不待天明,她即将逝去,紧接下句“和俺小坟边”云云,意谓为我筑一小坟,立一碑石即可。冷冷五更风,寂寂断肠碑,极度痛苦之言,也属极度刻画之笔。但作者在这《尾声》曲的末尾却宕开转意,出现翻腾笔法,“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从杜丽娘的性格出发,写她期望重生。杜丽娘死于风雨交加的中秋之夜,“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这《闹殇》出原多催人泪下的关目,但杜丽娘临终曲的最后一句“月落重生灯再红”,却使氛围陡变。当今的改编演出保留了这《尾声》曲,当台上演员唱曲终了,台下观众也由屏息而拍掌了。

吕天成《曲品》评论汤显祖戏曲,有“妙选佳题故赋景之新奇阅目”之说。唯求新奇,难免生僻,却又于生僻词语中显示普遍意象,如《魂游》出《水红花》曲中的“小犬吠春星”即属此类,今引录曲文如下:

则下得望乡台如梦俏魂灵,夜荧荧,墓门人静。原来是赚花阴小犬吠春星。冷冥冥,梨花春影……伤感煞断垣荒迳。望中何处也鬼灯青。

《魂游》是全剧的第二十七出,在这以前的第二十三出《冥判》中,判官嘱咐花神引领杜丽娘之魂上登望乡台,“随意观玩”,杜魂登台遥望身处扬州的父母,却不能前往,花神嘱咐她“回后花园去来”。第二十四出《拾画》出和第二十六出《玩真》出写柳梦梅拾到杜丽娘画像和观看画像,第二十五出《忆女》写杜丽娘母亲思念女儿。第二十七出《魂游》情节直承第二十三出《冥判》,故有“则下得望乡台如梦俏魂灵”之言。先秦古籍中“俏”同“肖”,意为“似”,或谓此句后五字表述似梦似幻意,这种释解或不切曲意。即使“俏”字作为容饰美好意乃属后起,但宋词、元曲中多见采用。《牡丹亭》中“俏魂灵”当引申作解,犹女魂。若说似梦似幻,“如梦”二字足以表达。第二句虽写墓门,却不宜按《楚辞》中的“鬼火兮荧荧”来解“夜荧荧”,当释为星火夜色,否则就与下文“鬼灯青”相犯。此曲写来颇见幽冷阴森,杜丽娘之魂刚见到自己的寂寞孤坟,却为犬声而吃惊,原来花阴摇动,“骗”得小犬误以为来人而吠叫。“吠春星”的“星”作夜解,相似“星营”指夜营,“星昼”指夜昼,这里“春星”当指春夜。吠声春夜,却作“吠春星”,此处“星”为韵脚字,虽有制语生僻和挂脚韵之嫌,然而全句却不失“赋景新奇”。

清人焦循《剧说》记载:“临川作《还魂记》,运思独苦。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惊问之,曰:填词至‘赏春香还是旧罗裙’句也。”类似这样的传闻,在《西厢记》和《琵琶记》的评论中也曾出现过,如清人梁廷楠《曲话》中说王实甫写《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时,“思竭”“扑地而死”。又如世传王世贞撰、邹善长增订的《类苑详注》中说高明撰《琵琶记》,写到“糠和米一起飞”句,“案上两烛光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这类传说当不可信,近代曲家斥为无稽之谈。姚华《菉猗堂曲话》则说:“大抵文人附会,仿佛其辞,然不妨姑存之,以为词场中增一奇话也。”只是《剧说》中所说“赏春香还是旧罗裙”句并非剧中主人公的唱词,而是丫环春香的曲语,见《忆女》出,此出写杜丽娘生日之际,杜母携春香遥祭,浇奠之时分别唱《香罗带》曲,春香唱词云:“名香叩玉真,受恩无尽,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意谓我今天穿着你当初赏赐我的罗裙来祭奠你,凄凄伤心,哀哀断肠,只是开首“名香叩玉真,受恩无尽”两句,涉及杨玉环,“玉真”云云,语岀《长恨歌》,联系此出春香所唱首曲《玩仙灯》中“恨兰昌殉葬无因”云云,或以杨玉环侍女相比春香,既不贴切,也欠醒豁。可见,对《牡丹亭》中名句的欣赏,也是仁智各见。

明代传奇戏曲趋向兴盛是在成化至隆庆这段时期内,较之南戏,声腔、体制上也有诸多变化。李开先的《宝剑记》、世传王世贞的《鸣凤记》和梁辰鱼的《浣纱记》这“三大传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浣纱记》又被认为是昆山腔登上戏曲音乐殿堂的奠基石。昆山腔在元末已经产生,到这个时期的正德末年至嘉靖初年之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改进并丰富唱腔和伴奏音乐,使它优美动听,远胜其他唱腔。梁辰鱼依据魏良辅的改良昆山腔写出了《浣纱记》,昆山腔的影响更加扩大起来,大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直接影响万历年间传奇创作 *** 的到来。《浣纱记》在语言方面也有明显特点,作者有意兼用华绮骈句与浅显散体,当是用来塑造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也是为了适应庙堂应对情节和村野调谑表现的不同氛围。

研究《牡丹亭》的学人注意到,剧中写不同的人物运用不同的语言,《惊梦》《 *** 》等出极写杜丽娘时,曲词文采斐然,刻画细腻;而《劝农》一出写田夫、村姑,曲词野朴俚俗,且有民歌风味。其实,《牡丹亭》中汲取院本关目,调笑滑稽,也是信手拈来。但在使用插科打诨的传统戏剧手法时,并不适度,或嫌累赘,乃至尘俗。十分推重汤显祖的王骥德在《曲律》中对汤显祖作品中的所谓“剩字累语”颇有微词,他还说:“《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然无奈腐木败草,时时缠绕笔端。”评语扬抑,论议月旦,大致符合《牡丹亭》实际。

《牡丹亭》读书心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牡丹亭》读书心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牡丹亭》读书心得1

读《牡丹亭》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国四大戏曲之一,对其后世的文学作品有深远的影响,如《红楼梦》。《牡丹亭》是其作者汤显祖在遭遇困顿后所作,而汤显祖人生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也是我们普通读者的大幸。这可能也是一种“缺憾产生美”吧!

我认为,本书中的文字美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读书时,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个接一个涌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当然纯粹的文字堆叠是不能打动人的,那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没有内涵的。真正优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础之上,要叙述一段情,要描写一片景,而本书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写,而是有所表现的,空说无凭,简单的看一看“闺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闺塾”这出完全是用轻松的语气来表现的,让人忍俊不禁,这也正是文字运用的高超之处,美之处。书中的陈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丽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现无遗。也许有人会问“杜丽娘如何表现叛逆的?"文中杜丽娘与春香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静,一个动,似乎杜丽娘并未叛逆,然而书中的杜丽娘确是处处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为,有一处更是表现了杜丽娘对陈最良迂腐的不满“师傅,依注解书,学生自会”,表面好像很礼貌,实际一个“自”字深切地表现了这一感情。有关文字美更有“游园”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写,美得惊艳,表达出杜丽娘的内心,同时与读者发生共鸣,这些都令读者获益匪浅。

本书的故事情节也是极美的,美得就像一个梦。而本书之所以向高潮发展,正是因为两位主人公做的两个梦,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杜丽娘从花园回房昏昏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支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一段穿越时空的精神爱恋在两个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间发生了。这种情节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仅叫人拍案叫绝。而书中杜丽娘梦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复生,最终经历曲折与柳梦梅结为夫妻,更称得上是一段传奇,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来说“真是难为了他怎么想得出来?”同时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处——柳梦梅。“柳”象征着男主人公,“梅”则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梦梅还是梅梦柳,他们皆由一个梦所牵引,因此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书中的整体情节。

最后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爱的,难道说迂腐的陈最良也是美的吗?说陈最良迂腐,的确如此,但这只是一个片面,他在本文后段,却也做了救国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个英雄,因此说他也是美的。再以“闺塾”为例详细地分析杜丽娘和春香的个性美。不难发现这出中杜丽娘的语言远不及春香的抢眼,这也刚好以春香的口吻侧面表现了杜丽娘的个性。春香说“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对《诗经》无心的歪解,说杜丽娘讲衙内的斑鸠放飞,侧面表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的向往。因此说杜丽娘向往自由和对青春的觉醒并不是从游园开始,而是早已有之,游园只是一个导火索。再有陈最良说“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春香则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春香才不管别人怎么读书,她只关心小动物的生死,这也表现了春香的可爱无邪和对小姐杜丽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书中处处都是美的,每一出戏都可以拿来单独赏析,“游园”一出中写杜丽娘感叹韶光易逝,对此读者都应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词“年少轻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结束”,因此作下文以记之。

碧杆托粉丹,冰清玉洁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怜心拆数瓣,玉骨冰肌,白鹭欲魂断。金屋藏,裙摆翻,玉殒香消散;银光闪,红泪流,只为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头发乱。

断井残垣看遍,徒叹得这韶光贱。曾经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树。往昔不复,与吾归者知何处?伤心处,泪如注,难觅归途;叹息间,愁似雾,迷离前路。孤独不苦,苦无孤独。但求化身破庙,留你片刻的`驻足,风吹日晒受尽皆不顾;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将你守护,姹紫嫣红开遍,我不羡慕。

《牡丹亭》读书心得2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

《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解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读书心得3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牡丹亭》读书心得4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心得5

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

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

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img]对 牡丹亭 文本的传播学思考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300字

1、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 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3、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牡丹亭》读后感1

倘若要感受真挚浪漫的爱情,那必然要品读牡丹亭这部作品了。它于1598年创作,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细腻华美的语句和主人公之间美好执着的感情让人沉迷其中,感叹万千。其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足见其成就之高,并且流传于后世,特别是当中的经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脍炙人口,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她游园的时候触景生情,回来后在睡梦中与男主人公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从此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其埋葬的墓地建为梅花观。书生柳梦梅机缘巧合借宿观中,偶然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才惊觉这就是自己在梦中梦见与自己牡丹亭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的魂魄向书生说明原委,于是柳梦梅掘开坟墓,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俩人结为夫妇,相伴前往临安。后来虽然两人遇到重重困难险阻,但他们克服难关,感情坚定,得到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

读完此文,我不仅为他们感情得以圆满而欣慰,同时特别钦佩杜丽娘追求真爱的勇气。

她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舍身忘死的斗争,反映了女子对爱情的向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知道,杜丽娘所处的正是封建思想严重的家庭,父亲希望杜丽娘成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一切都被人为的教条所束缚,没有思想的自由,与世隔绝,压抑自己的心愿。确实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个性无法解放,只能将失去自由的苦闷与抑郁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还是可悲。但杜丽娘则不同,即使周围布满了封建的枷锁,她仍然顽强的抵抗,特别是在梦中与书生幽会的心理愿望就反应她渴望自由的强烈诉求,最后宁愿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爱情,值得人们歌颂。也正是她坚持的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才让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碍,最终获得她想要的幸福。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摧残,鼓励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强的时代魅力。

不得不说,这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与汤显祖华美的词藻是分不开的,我尤其喜欢里面的几句经典话语。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随,情之所至,刻骨铭心。为爱情飞蛾扑火,即使可能没有好的结局也要奋勇一搏,这才是人间的真情。

牡丹亭用圆满的大结局激励着无数真爱的人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又这般动人心魄。也许爱情的前方道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因素阻挠着我们,但如果我们有着杜丽娘这般不畏生死,坚强勇敢的决心,那么有情人终将突破阻碍,终成眷属。

《牡丹亭》读后感2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读后感3

有一本书最好是在静晚上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是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询问自身:梦究竟是什么?于丹说,梦只事关情结,只事关一个人心里的体会。汤显祖却道:梦里之情,何苦非真?天地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非常简单,便是摆脱深闺大院,恍然间,见到哪个真实的自身,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不讳罢,原先姹紫嫣红开遍,似如此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哪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深刻的怀想。

杜丽娘,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叙述的爱情小故事所触动。梁梦里,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此后欢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人死之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苑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轴,忆起梦里佳人。他不管不顾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墓葬,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曲折,两个人最后兴得皇上赐予婚缘,此后相随相伴,相识恩爱。假若缘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一样,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石,仅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青石板,满园春色,也有那一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也许假如丽娘不摆脱那深闺大院,没有看到袅晴丝吹来闲院落,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一段爱情是否会锁进封尘中,不容易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身后有二颗脱去凡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交给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个宋明理学抑制,封建社会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释放个性化,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讲,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越来越固执英勇,勇于为爱情舍弃性命,敢于在朝堂以上据理辩驳,慷慨陈词。仅有为随意,为信心拼搏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找寻本真的刚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实的自身。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在污秽的官场,因此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荣华富贵因此他逐梦青山绿水,无拘无束。请相信,人有时候会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会被别人当做冰穹,光辉立在身旁,却没法被庇佑,但人有时候会因为微不足道而强劲,要是他坚信自身,超越自我,实际上人的本真很强劲。

我想,我该再次打开第一页,由于爱情的小故事没有终点,自身的完成没有终点站。今夜,也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4

在她之前,是崔莺莺,在她之后,是林黛玉,她们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丽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个字却拆散了多少姻缘,为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望而不可及,为什么相爱不能相守…没有人回答,因为理学不允许,因为礼教不允许。

古往今来,若说有情女子,当提丽娘。“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课是《关雎》,古人以为这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女子的闺范读本,但殊不知在丽娘眼中,这分明是一支恋歌。她正值青春,为何要日日身居闺房?她偏要走出牢笼。

“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放其心,着甚春伤?”,丽娘偏不。游园见柳生,见后又惊梦,不到园林,又怎知春色如许,不出闺阁,又怎知相思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丽娘怎甘在幽闺自怜?父亲却怜女儿无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游空冷无人之处”忙训春香,殊不知丽娘心中燃起的情分岂是春香能够阻拦。梦醒,便寻梦,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丽娘自是寻梦心切,白日青天,却叫人抓不到魂梦前,痴儿自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也不见,寻也不见,从此时时春梦里。

梦回人杳,闺深魂销,丽娘“泪儿几曾干燥”,可怜消的人憔悴。“春香,记起来了,那梦里书生,曾折柳一枝赠我。”短暂欢喜却转心焦,“则怕呵,把俺年深色浅,当了个金屋藏娇”,日思夜叹,因何一病,起到半年。父忧泣,忙请人禳解拿药,可奈,“世间只有娘怜女,天下能无卜与医!”。人间奔忙,只为阴阳,折柳情人不在,谁能禳解。

不颦不笑,哀哉年少。“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冷雨幽窗,灯落人亡。丽娘一病,终是魂归冥,魄归泉,人间不见,阎浮殿里,冥判其阴司数未该,魂魄任来归。

彩云扶月上,青鸟闲来往,丽娘寻的柳卿,冥界人间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长夜难过,无眠清坐。“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柳生欲复丽娘生,此生只为丽娘人,行到丽娘身没处,手披荒草看孤坟。可叹情缘,沧海不负桑田,牡丹亭内,人又如故!“我便是柳梦梅,小姐,好生将息去。”

叹情丝不断,梦境重开,久尘埋,又出烟花界。丽娘妻柳郎,“柳郎,今夜方知有人间之乐也。”

“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掠开。好开怀这愈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马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喧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闺阁不知戎马事,丽娘不知。丽娘走上朝廷,才知道它比冥殿可怕。

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真假,姻缘姹,一曲终了,“状元柳梦梅,除翰林院学士,妻杜丽娘,封阳和县君。”牡丹亭下,千愁万恨已过,有情人还魂情人应。

圣人理学,封建礼教,强压的是人性,人可无情?情可应缚?丽娘的爱情偏要循心,哪怕三年埋土下,亦要寻郎,死亦要复生。书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凡提到丽娘二字,总不免想起黛玉,二者皆活在封建礼教下,所谓的爱情从来不被世人认可,婚姻大事,定当听从父母,或门当户对,或为联姻之棋子。像丽娘追求梦梅,像黛玉渴望宝玉,丽娘的反抗胜过崔莺莺,而黛玉,又胜过丽娘,只是丽娘的反抗有果,她最终得到了幸福生活,而黛玉却含恨而死。

有多少压迫,就会有多少反抗,封建之“理”又怎能大过“情”这一字,可终究,一句“存天理,灭人欲”,一句三从四德,还是离了多少鸳鸯,还是让普天之下少了多少爱情佳话。无论是谁,都没有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阻挡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权力,也没有束缚女子,束缚大好年华的理由。

一曲牡丹亭唱尽世间多少凄凉和荒唐,世间何物似情浓。

《牡丹亭》读后感5

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为何《牡丹亭》能成为经典,它的优秀之处在哪里?

    《牡丹亭》魅力,就在一个“情”字。而此“情”之奇,奇在源于一“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是汤显祖的艺术独创。元明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大都先期在某一场合一见倾心,莺莺与张生佛殿“惊艳”,王瑞兰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而与李益结亲,或者是现实中的有情人其实前世姻缘早定。惟独杜丽娘、柳梦梅在生前从未谋面,甚至根本未知有对方的存在,杜丽娘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境中出现了幻想中的意中人,“将奴搂抱去牡丹亭边,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杜丽娘以梦,真、以虚作实,寻找梦中人。

    惟其是梦中,杜丽娘少女的心勃然绽放,她的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才能没遮拦、无掩饰地自由奔泻。在梦中她摆脱了一切礼教的束缚与人为的拘束,她的心灵与肉身是那样自由舒展,自如张开,是那样青春勃发、激情洋溢。她羞涩而欣然地接受了柳梦梅给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的赞美与怜香惜玉之情,她惊喜而温柔地体味着“忍耐温存一晌眠”,与意中人儿“紧相偎,慢相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逗得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试想,若不是在自由的梦境中,杜丽娘如何得这“天留人便,草籍花眠”,她如何能与他相识相爱,而且痛快地“幽会”,让“情”如此自由无拘束地热烈奔放一番,以至于使杜丽娘如此刻骨铭心呢!

    汤显袓紧紧抓住杜丽娘——“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一是,让杜丽娘去“寻梦”。杜丽娘游园后,“竟夜无眠”,即去花园中寻寻觅觅,“只图旧梦重来”。梦,本是虚幻的,但是却要去“寻”,此又是一奇。奇中以见“情”之真与“情”之坚。二是,寻梦不见,杜丽娘一病憔悴,她就自行描画,“写真”留春。这又见行为之奇。三是,杜丽娘一病不起,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将她葬在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四是,柳梦梅“拾画”、“叫画”,竟引来杜丽娘香魂翩然降临,与他夜夜幽媾。这是奇而又奇。五是,柳梦梅遵杜丽娘吩咐,掘坟竟使杜丽娘还魂复活,令人不胜惊奇。从惊梦、寻梦到写真、情殇、拾画、叫画、回生,都是由梦中之情生发出的一连串奇幻之行。汤显袓是写“梦”的圣手,“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都以“梦”的构思深化戏剧创意,其中《牡丹亭》——“梦”最为奇幻新颖。汤显祖把杜丽娘——“梦”发挥得淋漓尽致。

    梦境的自由流动变幻潇洒,使梦境富有浪漫的诗意,烘托出梦中之情的浪漫浓烈。而其后生发的一连 串行动也都是风雅别致之举,充满诗意。汤显祖让杜丽娘之情萌发于这一连串满贮诗意的戏剧动作与意象中,奇幻的梦境、浪漫的风流行为与优雅的诗情意象,烘托出杜丽娘之情。这是《牡丹亭》的浪漫诗情构思。

300字 红楼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