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蝴蝶效应的最好例子)

  • 青史如烟青史如烟
  • 影视
  • 2023-01-23 02:27:20
  • -

所谓“蝴蝶效应”,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气象学家洛伦滋提出的一句近乎荒谬的理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夸张,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怎么可能就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呢?不过,中外历史上还确实曾发生过由于一点小事,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

先来说说国内历史上的事件。

其一,“卑梁之畔,血流吴楚”事件。春秋末期,吴国的边境小镇卑梁和楚国的小城钟离接壤,两地居民阡陌相通,鸡犬相闻。一日,卑梁的一个姑娘前去桑地采桑叶,邂逅了同样采桑的钟离另一个姑娘。两人为了一株桑树的归属权发生争执,在互相推搡的过程中,钟离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姑娘的脚。卑梁人认为自家的姑娘受到了外人的欺负,带着乡邻前去质问楚国人。

但楚国人百般抵赖并出言不逊,激愤之下的两国人殴打在了一起。楚国人失手打死了吴国人。一场祸端由此开启,卑梁当地守城官员带上士兵,血洗了整个钟离。消息传到楚平王的耳朵里,楚平王不问曲直,直接调集军队攻占了卑梁。吴王僚早就对楚地垂涎三尺,这下找到了进攻楚国的理由,于是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事。最后,吴国在鸡父大败楚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鸡父之战”,失败后的楚国不得不在吴楚争霸中转入守势。

其二,“误杀撤驿,大明亡国”事件。明朝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攻打女真部古勒城。由于女真部历来骁勇善战,加上古勒城城池坚固,李成梁居然屡攻不下,战事极为胶着。这时,有两个女真人塔克世和他的父亲,自愿进入古勒城劝降,协助李成梁攻破城池。不料劝降失败,此时明军突然攻破了城门,如潮水般涌进城来,见到女真人就直接杀死,可怜塔克世父子也惨遭屠戮。明朝后来解释说是“误杀”,但还是赔偿了塔克世的家人10匹马了事。

这件小事本来不足挂齿,但却为后来的大明之亡埋下了祸根。此事过去40年后,崇祯皇帝即位,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穷途末路,风雨飘摇了。崇祯帝也想拯救朱家江山,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裁撤驿站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招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但每年可以为朝廷节省白银数十万辆,还大大地提高了驿站的效率。但崇祯帝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应该为驿站下岗人员安置工作,不能让他们失去生活来源,否则他们就要造反。

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不但丢掉了工作,还恰逢崇祯年间天灾频发,百姓饿殍千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作为一个下岗工人,造反是死罪,不造反也要被饿死,干脆揭竿而起。如果侥幸获胜,不但能吃饱穿暖,说不定还能封侯拜相,青史留名。

于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横空出世,战火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搞得崇祯帝焦头烂额、寝食难安。这个小小的驿卒终成气候,最终于1644年春天攻入了紫禁城,迫使丢掉了大明江山的崇祯帝,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崇祯帝到死都没想到,当初一个撤驿的决定,竟然让他以命偿还。他还没有想到的是,导致大明覆亡的另一个对手,英勇剽悍的八旗铁骑和数十年前被“误杀”的塔克世父子有关。

原来,塔克世有个儿子,名叫努尔哈赤。《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含恨起兵”,这恨就源于当初明朝对企图入古勒城劝降的塔克世的“误杀”。两件小事,一件“误杀”,一件“撤驿”,居然会导致偌大的明朝倾覆,就如同蝴蝶轻轻地扇了两下翅膀,却带来如此沉重的后果。

再来说说国外的“蝴蝶效应”事件——“蚱蜢之战”。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交界处,曾住着两个印第安部落。他们就像吴楚两国人一样,本来和睦相处,相互依存。有一天,一个部落的小男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到了一只漂亮的大蚱蜢。另一个部落的小男孩,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于是,两部落的孩子们围绕着这只蚱蜢发生了争斗,大家互相厮打在一起。

部落里的妇女见此情景,纷纷跑出来护犊子,又扭打在了一起,双方都损失惨重。等到傍晚时分,部落里的男人们回家见到满屋子的伤员,愤怒的火山爆发了。他们在各自部落酋长的带领下,展开了为一只蚱蜢而战的血腥战争,这就是十八世纪著名的“蚱蜢之战”。

当然,这种“蝴蝶效应”的历史事件还有很多,即便在现代,仍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南美洲的蝴蝶轻扇两下翅膀,会引发得克萨斯的龙卷风”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一句所谓荒谬的话。

历史上,经典的蝴蝶效应事件不少,但明朝晚期,因为一位普通官员娶了一房小妾,最终导致王朝坍塌,连皇帝都被逼上吊。这恐怕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夸张的蝴蝶效应之一了。

一个小人物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绝望的崇祯帝将脖颈伸入白绫,不甘而又无奈地吊死在了煤山之上。

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崇祯泣血抱怨,满朝文武皆负于朕。但其实他最应该怨恨的那个人,是一位名叫毛羽健的小官。

对于大明王朝的灭亡原因,众说纷纭,有些人将之归结于阉党擅权,也有些人将之归结为鼠疫祸患,还有人将之归咎为女真的崛起。

但清末时期的梁启超先生却认为,有个小人物在明朝灭亡方面,送出了一波不容忽视的助攻:

“明朝亡于御史毛羽健。”

一个小小的御史,他到底干了什么事儿,最终竟能颠覆了一个王朝的气运?

崇祯初年,毛羽健娶了一房小妾,在当时旁人看来,这真不算是个什么大事儿。

但谁都没有想到,当他拥美入怀的那一刻,大明王朝的厄运,自此便再也无法挽回。

一场家暴之后的痛定思痛

关于毛羽健床头的那点儿破事,明代黄云眉的《明史考证》当中,曾援引了《秋灯录》里这么一段记载:

羽健嬖其妾,以妻乘传至,不及豫防,乃迁怒于驿递,倡为裁驿夫之说。

这个毛羽健是湖北人,天启年间因为弹劾阉党阮大铖、杨维垣,结果被对方一个反杀,免官罢职,赶回了乡下老家。

本想着这辈子也就吃土种地的命了,谁知崇祯帝一登基,气象立即大变。先前被阉党打击的官员纷纷得到重启重用,毛羽健作为被阉党迫害过的成员,也被一纸诏令,调回了京城。

临行前,毛羽健拉着老婆的手,对着这个陪伴自己受苦多年的女人,款款深情地说道:

“夫人,我这边先去,等京师那边安顿妥了,就来接你。”

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到了京城之后的毛大人,在没有了家庭的约束之后,便开始放飞自我。

跟着一众同僚整日吃喝玩乐,好不快活,在周边官员的影响、介绍之下,毛羽健便瞒着家里纳了一房小妾,也想玩家里红旗不倒,墙外彩旗飘飘的这一套。

这可就坑了盼着夫君早日接自己进京的毛夫人,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夫君的准信,不是加班忙,就是不合适。种种推诿,让毛夫人感到,这事儿好像有些不对劲呀!

为了一探究竟,毛夫人决定——去京城。按说古代之时,一个女人想要孤身入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在明代,这也是对普通女人来讲的难题,对于像毛夫人这种官宦家属,不算是个事儿!

因为此时官场里面有一个Bug——驿站。

明代驿递制度设置于洪武年间,最初驿站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在军政要事之上,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平日里上面官员让帮忙送个信、照顾接待下家眷,举手之劳,一个低品驿站长官,巴结还来不及,自然更不好拒绝。

于是到了后来,驿站逐渐成为了官僚、家属们出行的特权之地,官员们上京、回乡探亲、丁忧等一系列私事,也都成为驿站之内大开方便之门的潜规则。

“勋戚文武大臣近侍官员姻党族属家人名目,虚张声势扰害经过军卫有司驿递衙门,占宿公馆,索取人夫马匹车辆财物等项……”

对于毛夫人来说,想去京城倒也不是件什么难事儿。到了明代后期,驿站制度松弛到了不用拿勘凭,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官宦家属,就能乘坐免费车的地步。

因此,作为京官家属,地方上自然不敢怠慢,一路好吃好喝地将毛夫人送到了京城。

等到了自己家,毛夫人一推门,差点儿被眼前的景象气炸,自己老公竟然背着自己养了一个野女人。

毛羽健的老婆脾气不太好,而且这事儿毛羽健确实做得也不地道,理亏。因此被老婆一顿家暴之后,毛羽健感到很窝火,他觉得,今天这事儿按理说应该可以避免的,但因为驿站不按常理出牌,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驿站太过分了,真的应该好好整顿整顿了。

裁撤驿站

第二天,愤怒的毛羽健便上书直指驿站的弊端,说得那是大义凌然,一副救民水火的样子:

“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

官道驿站多数沦为私用,公家利用率反而很低,这种官道驿站,不要也罢。

对于这种观点,忙于应付内乱、外患的崇祯,哪有时间去寻思怎么改革驿站这个积弊,因此就成了日后再说的议题。

可毛羽健不依不饶,跟这个驿站算是死磕上了,他又拉上了一个叫刘懋的伙计,这个刘懋决定换一种说法来讲。

从钱上下手,崇祯帝最上火的地方是哪儿,没钱呀,打仗、平叛都需要钱,只要告诉他,砍了驿站,就能省下大笔银子,还愁皇帝不答应?

给事中刘懋上疏请裁驿递,可省金钱数十余万,上喜,著为令,有滥予者,罪不赦。

裁了驿站,就能省下大笔银子,这事儿好呀,崇祯自然立即批复,准。

他当时觉得,总算又找到了一个节流点,谁能想到,自己竟亲手埋下了一颗大雷,而这颗雷最终炸翻了整个明朝。

蝴蝶效应——天下乱

朝廷裁撤驿站的诏令传了下去,这下可坑苦了不少人,首当即冲的便是那些公务员。

以前的裁员,没有失业保险,没有赔偿金,没有劳动者保护法,朝廷说不要,就是不要了,明天就得卷铺盖走人。

都是家里顶梁柱,虽说平时工资不高,但毕竟也还能过不是,朝廷如今突然来了个釜底抽薪,便一下子断了很多人家的活路。

大批有文化、有理想的底层公务员,就这样流入了社会,没啥别的门路,哪儿也不招人,唯一对他们敞开门的地方,却是叛军那边。

去还是不去,饿两天,就不纠结了,就这样,许多驿站人员,进入了叛军之内,这里面就有一个普通公务员,叫做李自成,后来他去了趟北京,让崇祯临死前终于明白了,当年确实是自己错了。

其次,是那些跟驿站有关的编外人员,马夫、小商小贩,一般接待官员、家属来往,需要马匹、抬轿人员,人来人往,自然也需要捎带些当地特产之类的,因此,小小驿站,其实牵扯的面儿很大,猛地砍掉驿站,这些人,也立即陷入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尴尬局面。

没文化、没本事,在社会上混得更难,唯一能去的,也只能是门槛无底线的叛军那里了,于是大批失业人员涌入叛军队伍,让当时已经有些绝望的叛军,顿时满血复活。

崇祯三年,王左桂、王子顺、苗美等战屡败,乞降。以给事中刘懋议,裁驿站,山、陕游民仰驿糈者无所得食,俱从贼,贼转盛。

当时三边总督杨鹤也被坑了,打了这么长时间仗,本来乱军已经基本被平定,局面可控,这一下子,叛乱又开始全面复兴,辛苦这么长时间,一下子全白费了。

就这样,驿站一裁,导致流民千万,最终这些流民成为了叛军的生力军,将本已按住了的局面,炸飞了天。从裁员中振奋起来的闯王李自成,更是成为了再就业的模范代表,不仅站稳了脚跟,还领着一帮失业大军,将老东家的产业打得千疮百孔,最终逼得崇祯帝走上了绝路。

南美洲的蝴蝶扇扇翅膀,就能掀起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当年毛羽健的纳妾,最终却使得大明王朝走向崩溃,这确实是谁都没有想象得到的。

蝴蝶效应是指一些小事件,影响了后来整个时代的发展。一战的时候,有一个叫亨利·坦迪的英国士兵发现战壕外有一个德国士兵。他举起了手中的枪,但最终这位英国士兵没有扣下扳机。这个惊慌失措的德国士兵逃回了营地,然后刮去了脸上的大胡子。 这个德国士兵就是希特勒。如果希特勒被枪杀,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如果有,结局也不一样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小事件影响大时局的例子。 历史上著名的蝴蝶效应有当时陈胜吴广起义,然后起义军风起云涌,刘邦,项羽以及六国旧贵族纷纷起来响应。 美国疯牛病,禽流感等。美国疯牛病导致上万人失业,经济下滑;禽流感也是从个体逐渐传播开的。

何为蝴蝶效应?指一个小小的蝴蝶轻轻地煽动翅膀,兴许百里、千里外就会是一场震天动地的大风暴,这就是历史著名的“蝴蝶效应”,而世界对于这种蝴蝶效应奇妙之事从来就不缺,例如明朝万历年间援朝这场战役。

1592年,满洲女真迅速崛起,最后明朝被迫灭亡,在1592~1598年这个年间,也许有很多非议,但的确是因为蝴蝶效应而导致。

1592年4月~1598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两次倾举国之力,并两次入侵朝鲜,结果两次皆被朝鲜政府和明朝援军击败,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即退出朝鲜,这场战役也让后世不断反问“为什么明朝能打败日本,而清朝却完败给日本?”

此战不仅是明朝对外战争的最后辉煌,更似一场宿命之战,虽保卫了朝鲜半岛,但也因此举朝动荡。

朝鲜本身从此役看似即将亡国,然而,瞬间“离巅峰就差几步之遥”,由于明朝朝廷国力削弱,东北的女真部逐渐脱离明朝掌控,并且力量日益渐大。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后金,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割据东北,在当时对于明朝来讲,形成巨大祸患,当时明朝为了一扫努尔哈赤,在全国加征“饷银”,美曰“辽饷”,这一举措瞬间让各地农民起义,也因此明朝走入灭亡。有人说,此举蝴蝶效应该明朝的,毕竟援朝后,日本元气大伤,三百年不敢觊觎朝鲜半岛,直至清末,从这一点来看,于大来讲,貌似赚到了,只是牺牲也很大。

当然,此次让日本元气大伤,我觉得也形成了“蝴蝶效应”那就是清朝后来的“甲午战争”,由于明朝海禁后,清朝延续,导致日本这几百年得到了繁衍生息,也就导致后来野心勃勃,而一切的压力,最终全回馈给了清朝。

所以,有时,看似是对的,又涵错,看似是错的,又涵对,到底是错是对,有时历史也讲不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