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黄飞鸿影评(关德兴拔火罐那部电影)

  • 卜新荣闯天涯卜新荣闯天涯
  • 影视
  • 2022-12-22 08:27:55
  • -

电影脱离颠覆关德兴式黄飞鸿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主人公置身于旧中国裂变前夜,充分表现出一个旧式传统武人在新旧器物、观念冲击下的各种复杂矛盾心态,及其一系列的思想变化过程,讲个人小窝情绪上升到家国情态,黄飞鸿系列电影成为香港武侠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引领,掀起(与《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一道)了新武侠电影新浪潮。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vjuVBelg2pQqnDu34rU7A

?pwd=t9ps 提取码:t9ps

黄飞鸿则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下,徐克所希望的中国人形象,他少年老成,平和持重,但历史的局限使他的眼界注定是狭小的,然而他的人格和心境却使他可以本能地选择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他没有像片中的很多角色一样,或固足自封,自欺欺人,或完全放弃自我,甚至出卖灵魂,而是不断学习新生事物,开阔眼界,一旦发现自身的局限与谬误,即立刻决心改变。他在亲眼目睹火枪的强大后,反思之后便说出“一定要变”的话来。在这个人物身上,你可以看到徐克所说的那种“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的进取精神,也看得到“思则悟,悟则行,行则高远”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缩影。

  [黄飞鸿]系列的角色,更是无不各具神采,以李连杰的天真,难得竟能将黄飞鸿演得如此少年老成,一派智者无欲,勇者无惧的意味,李连杰一对眼睛深沉而明澈,是为沉稳而又常怀赤子之心的人物所特有。

  关之琳演的十三姨,若以世俗眼光来看与黄飞鸿并不相配,十三姨见识广博,思想进步前卫,黄飞鸿则传统持重,李连杰甚至还为这个人物带来了一些羞涩的气质,而正是这种差异增强了两人情感的戏剧性,一方面是黄飞鸿在保护十三姨,而在心理等很多方面却是十三姨在照顾黄飞鸿。徐克为了增强[黄飞鸿]的情感因素,特意请女编剧来写感情戏,片中经典的摸影一场,就是女编剧的手笔。第二集中也有影子戏,黄飞鸿教十三姨擒拿手,正扣住了十三姨的关节,十三姨看着墙上两人的影子,竟幻想出两人跳起交际舞。第三集中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英文,结果闹出“爱老虎油”这样的笑话来等等,都是既温馨又令人捧腹的桥段。两人的关系中,爱情即信仰的关键在于黄飞鸿,而十三姨却替他解决众多的世俗难题,两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再一想,现实中的徐克和妻子施南生也正是这样一种关系,徐克是思想非常单纯的艺术家,正因其脱离现实,艺术上才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世俗方面的很多事情都是靠施南生打理,所以徐克夫妻的这对黄金组合,自然也像银幕上的黄飞鸿和十三姨一样战无不胜了,当然这是题外话。

  从第二集开始,莫少聪取代了元彪饰演梁宽,梁宽这个角色也从此嬉笑怒骂,一身是戏,无论是对黄飞鸿的敬畏,对十三姨的暗恋,得意时的小人得志,被训斥时哭丧着脸孔,狐假虎威而又头脑简单,性情爽直,无一不拿捏得恰到好处,惟一的缺点是实在太抢戏,好在[黄飞鸿]本身就是亦庄亦谐的,所以也无所谓。

  [黄飞鸿]系列的众多配角,几乎每一个都很值得一谈,开始蛮横无知,几乎不成人形,后来渐渐觉醒的鬼脚七,坏得一塌糊涂却又孬到让人不能不笑的赵天霸,纳兰元术、刘永福、牙擦苏、猪肉荣,无不是让人难忘的经典角色。而在众多的精彩配角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刘洵饰演的黄麒英。

  清代满洲人入关之后,为防汉人反抗,极力压制武术,北方汉人武术几乎断传,民间学武多在夜间进行,故练武又有“吃夜粥”之谓。而南方因远离京师,得以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下继续流传,终于导致“中国武术在南不在北”之情况,所以清代广东武林人才济济,黄麒英本和黄飞鸿同为“广东十虎”之一,后因中国人辈份观念的缘故,于是将黄麒英替出,但黄麒英武功之高,确是事实。

  刘洵本是内地京剧及粤剧武生名家,罗家英即曾师从他学习戏曲。[狮王争霸]中刘洵饰演黄飞鸿之父黄麒英,把这样一个老派而又开明,威严持重而又不通世故的老人演得入木三分。[狮王争霸]开场,赵天霸率领手下前来踢馆,黄麒英甫一出手即令人击节:黄飞鸿的武功虽然极尽完美,但仍不脱少年人的飞扬跳脱之气,惟有黄麒英,动静之间,举重若轻,尽是一代宗师的气度。后来为护太祖狮头挨了鬼脚七一脚,却还在为十三姨的打扮大笑,又不计前嫌收容鬼脚七,真正的长者之风。

  最有趣的还是刘洵面对黄飞鸿与十三姨婚事时的表现,黄麒英与十三姨同辈,于是看不出两人情意绵绵,而当十三姨离家出走又返回家中,急得要疯掉的黄飞鸿跑过去与她深情拥抱时,旁边的一干人众都被惊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个老家伙咳嗽一声,提醒黄麒英道:“这种情况下你该说点什么了吧?”而刘洵竟答非所问地说:“那些旧狮头,还 谈到具体的武侠电影,我以为必先谈[黄飞鸿],这就好比写武侠小说的人,总把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列为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这并非是说江湖的意义要得到庙堂之上的首肯,更绝非表示武侠的精神要服从于体制的概念之下,而是说虽然武侠的最大意义在于反抗和张扬,但打破的最终目的却永远在于重建,少年的轻狂也终究会被中年的稳重和老年的睿智所替代,反叛的精神与正统意义上对人格的界定注定殊途同归。

从前读书时,我们很爱听一个复姓欧阳,名字和作派都很有侠气的老师讲课,印象很深的是一次这个老师讲到,她去一个古寺,看到很多雕塑,寺门口把守的是面目狰狞的小鬼,一层层地走进去,先看到凶恶的金刚,威猛的罗汉,再往里是慈悲端庄的菩萨,然后看到笑容可掬的弥勒佛,最后坐在最正中的,是以博大胸怀包容世间一切罪恶的佛祖。由此便想到中国人在其中寄托的人生哲学,人生的境界当是从横眉怒目,即金刚的境界而始,到宝相庄严,即佛的境界而终。至于飞扬跋扈的状态,则干脆就是连门都没得进的门外小鬼。

我想,[黄飞鸿]纵然达不到宝相庄严的地步,至少也是中国武侠电影中最接近这一境界的一个。

黄飞鸿其人其事

黄飞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清末广东佛山,最著名的弟子是梁宽与林世荣(即电影中的猪肉荣),十三姨的原型则是其妻莫桂兰。黄飞鸿在历史上留下众多的传奇故事,由袁和平执导,徐克监制的[铁马镏]中,少年黄飞鸿流落广州在街头卖艺,遭到几名大汉围攻而被黄飞鸿击退的情节就是少年黄飞鸿的真实经历。一次,19岁的黄飞鸿在西樵官山墟的一家当铺夜宿,遇到贼人打劫,黄单枪匹马,击退数十强盗,被传为一时佳话。宝芝林并非从其父黄麟英手中接管,而是由黄飞鸿自己创办,徐克电影里所表现的黄飞鸿与刘永福的友情则缘自一次黄飞鸿为刘永福治伤,后被刘永福聘为黑旗军技击总教练。黄飞鸿生平最大的一件事迹是曾随刘永福赴台湾抗日保台,失败后返粤。晚年,宝芝林于1924年的广东商团暴乱中遭火劫被焚毁,黄飞鸿也就此忧郁成疾,于1925年病逝,享年65岁。

黄飞鸿的一生尚武崇德,侠骨热肠,死后在广东民间一直声名不堕,被看作是真正侠义道的代表人物。而后来也正是以广东文化为根基的香港,将黄飞鸿真正推到了侠之大者的地位之上。

黄飞鸿最早被搬上银幕是1949年关德兴的[黄飞鸿鞭风灭烛],由胡鹏导演,从此这一形象也因关德兴的精彩演绎而深入人心,从此黄飞鸿成为正义与侠道的代名词。关德兴最后一次出演黄飞鸿是在1980年的[林世荣]中,片中黄飞鸿一边与人打斗,一边举重若轻地书下“仁者无敌”四字,这一幕可说是关德兴所演绎的那个隐忍而又豁达,武功超绝又深具长者之风的黄飞鸿的最佳缩影。在关德兴不再出演黄飞鸿之后,黄飞鸿的电影也被翻拍过几次,但都很不成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关德兴的形象早已与黄飞鸿这个名字不可分割。

后来看过一次国外媒体因为武侠片而采访中国电影人的纪录片,看到包括吴宇森,李安,成龙在内的很多人在提到“黄飞鸿”三字时,眼中坚定,振奋,执着的神气,自己也颇为感动。可以感受到的是在他们那里,黄飞鸿不是一个名字,也不仅仅是一个救人于困厄的侠士,而是他们所坚持的一种精神,或者所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这就是关德兴时代的黄飞鸿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普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