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医痴叶天士(2009)

医痴叶天士(2009)

导演: 方军亮

编剧: 徐天生

主演: 田小洁 刘思伟 苏倩薇 尚国伟

类型: 剧情 传记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9-10-29(中国大陆)

片长: 95分钟 IMDb: tt19073000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清代名医叶天士(田小洁 饰),医术精湛、医理精博、医道中正。叶天士不仅在温病理论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中风病治疗上颇有建树,后人根据叶天士的医理整理出的《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成为中医温热病学派的经典。

演员:



影评:

  1. 好久没有看中国古代的电影,也好久没有看如此纯粹的电影。 一直都对中医有莫名奇妙的好感,一直都觉得学医的人都怀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心,在网上偶然间发现了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执念的从头到尾,最后唯一想给它的评价是纯粹,干净。 面对乞丐都要收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诊金,回头来却又主动以另外一个身份给予比诊金更多的钱给乞丐去抓药治病;面对官员和强盗两种不同的身份,可以用同样平等眼观去看待他们;治好天子的疾病,面对天子赏赐,也可以当面拒绝,只收自己的诊金······ 也许,在别人眼中,又该说他傻了吧,不求荣华富贵,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势,只在山野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治病救人,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繁华尘世,纷纷扰扰,所有的人都在过着繁忙的生活,满足自己各种欲望,不停地追求着更好的物质生活,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般痴傻,只顾着自己对医学的那份痴念,只顾自己心中对治病救人的期许,安于清贫? 也许,很多人都缺少属于心中的那份痴念,忘记自我,只求做得更好。 所需的,不过是一点痴念而已,但愿你可以早日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痴念,然后为了它,干净的,纯粹的,去努力。

  2. 主流国产医剧特点:

    1、医者操劳,神医更如此;

    2、诊病开药非易事,药方 针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很考验功力;

    3、医者需有仁心 有勇 有胆 清白 纯粹 不染名利;

    4、古人经典不仅要传承,更要刷新、开拓,敢于质疑;

    5、都有权力政治色彩,要给皇上、局长等达官贵人看病,借由权势发扬光大,中国特色;

    6、医者不懂政治,甚至被政治所害,不加分辨看病救人,一副痴憨形象,尽是蛮力;

    7、中医乃国学精粹,能量无限,世间万物皆可入药,成就斐然,古人万物有灵 天人合一理念贯穿;

    8、几部剧剧情、价值观类似,希望看到有勇有谋的医者形象,通医术之人,必对世间百态、人之本性了然于心,中医不仅能看病救人,更能予以人世事通达之智慧,好的医者,生活、事业都是圆融练达,淡定从容的。

  3.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asterdry(来自豆瓣)

    来源:

    这几天一个研究西药的女博士朋友跟我说,你们中医很有意思,随便开点草根树皮,就把复杂的问题解决了。我很好奇,问道,你从哪里得来的这种感觉?她答,就是电影:《医痴叶天士》啊。

    作为中医从业者,居然没看过这部还能吸引西医从业者的电影,所以当天晚上马上把它下载来看,虽然是2008年的老电影,画面和拍摄技术不那么精致。按照常见医疗剧的套路,制造了矛盾和危机展示了叶天士高超的医术和医者仁心,能看出编剧很用心,对中医理论的背景知识也做了考据。电影里用青蒿汁治疗发热,眼熟吗?

    2015年,屠呦呦因为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电影后半段,皇上患病发烧昏迷,御医用了青蒿鳖甲汤来治疗却无效,按照中医理论分析,御医的辩证是没有错误的。但御医们煎药时把青蒿煮了30分钟,里面的有效成分已经失效了。所以叶天士提出生用青蒿绞出鲜汁让皇上服用,药到病除。

    有人可能会说:瞎掰,把御医拍的傻一点,就可以衬托主角呗!

    实际上,故事桥段虽然是杜撰的,但叶天士治疗发热类疾病的超凡效果是真实不虚的,从理论和水平远超当时的中医同行。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中医是怎么治疗发热类的疾病?真的跟现在中医黑口中所讲的一样,自愈吗?

    一部电影,很难把一个杰出人物的全貌展现出来。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叶天士,电影情节中超越御医的医术到底真实不真实。

    叶天士

    叶天士生于康熙六年,卒于乾隆十一年,享年八十岁(在清代已经是相当长寿了),江苏吴县人。

    在信息传播远没有现代发达的清代,他的声名全国皆知,上至朝野,下至贩夫走卒都被他的医术惠及,各地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因为忙于诊疗病人,自己都没有时间来著书立作。他的医案是被他的弟子及后裔整理而成,他的著作《温热论》,据传也是门生顾景文在叶天士在游玩泛舟时记录下来的。

    叶天士晚年被人称作“天医星”,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称其为“医国手”,后世的中医因为其学术成就,称其为“温热大师”。

    分清寒与热,破除门派之见

    叶天士最大的成就就是发展了温病学说。

    在明清这个时期以前,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大致相当于西医说的急性传染病)理论还不完善,经常用伤寒的方法治疗这些急性传染病,除了疗效不稳定,也给很多患者造成了不良后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粉的朋友圈里,“伤寒派”这个词很火,好像医生没学会伤寒就不会看病一样。

    一些自认为是中医的养生人士,贬低另外一派“温病派”滥用清热伤人阳气,逐渐搞温病好像成为走了歪路的“剑宗”,搞伤寒的才是“气宗”。(参考金庸小说《笑傲江湖》)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是人体感受的邪气性质不同:

    伤寒是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温病是人体感受温热之邪。两种疾病在初期阶段,因为感受邪气不同,治疗方法大相径庭。

    寒邪当然用热药来治疗,所以伤寒宜辛温解表。(用辛味,温性的药物来解除困在体表的寒风寒邪气。)

    热邪当然用寒凉药来治疗,所以温病宜辛凉轻解。(用辛味,凉性的药物来解除影响人体的温热邪气。)

    有的爱好者会说:我身边见到的病人里,用伤寒方见效的太多了,没见过多少用温病方的机会。

    其实,现代人碰到急性的感冒或者发热,第一选择往往是西医治疗。经过输液和抗生素的治疗,确实很多病就好了。但您思考过没有,西医的手段是不是相当于用寒凉的手段把急性炎症的红、肿、热、痛(在中医眼里属于阳邪)解决了?那剩下西医治疗无效的,基本上就是感受寒邪的患者了。这时候用伤寒方往往效果极佳;另一方面,长期应用抗生素或者输液,人的体质也会慢慢转变成寒性,那用温热药物治疗的话,当然人吃了会很舒服。

    其实很多时候寒与温的争辩,在于没有亲历过那一类的病患。用伤寒法治疗患温热病的人,相当于火上浇油,用寒凉药去治疗患伤寒疾病的人,确实伤人阳气。归根结底,在于辩证。

    穷极变化,曲尽其妙

    孙曼之老师曾经谈到,因为叶天士在温病学的贡献,掩盖了他在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叶天士的《临症指南医案》中,经常见到经方加减的运用。如大、小建中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理中丸等。他对于经方的化裁加减十分灵活,穷极变化,曲尽其妙。

    我们可以看到,叶天士不拘成见,在《伤寒论》之后明确了温热病的治疗手段,实则是心系病家,以病情为依据的灵活变通。

    在翻阅《临症指南医案》的夜晚,我经常为书中轻灵精巧的心思叹服,想怀昔贤,不禁神驰。

    虽然享誉海内,但是他对医生这个行业珍惜而谨慎,究其一生以及其严肃甚至苛刻的态度来对待医道。

    他在晚年说道:“医可为可不为,以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言医者必精也,慎也。”

    叶天士在生命的最后,仍不忘嘱咐后辈,如果不在医术上达到一定程度,去行医的话即使能治好一部分人,但也会因学术不完整、态度不严谨对另外一部分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其医德和良苦用心,实在是难能可贵,令人敬重。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医痴叶天士》

    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如果有兴趣,在把《伤寒论》学习好的基础上,一起买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来看吧。

    翻开手头的书,与大家共勉!

  4. 整体制作水平很高,剧情、表演、台词等各方面均属精彩。 不过电影里存在五个中医方面的硬伤,中医专业的观众观看后会觉得制作的非常不专业。建议想要制作中医影视剧的编剧和导演,如有涉及中医的内容,一定要请中医专业人士再三确认,以免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1、御医给皇上喝的中药,应是“青蒿鳖甲汤”,而不是“青蒿鳌甲汤”。 2、关于鲜青蒿汁治疗疟疾的记载,晋代《肘后备急方》即有记载,而非如剧中御医所说医书中没有相关记载。 3、屠呦呦院士从青蒿中提炼青蒿素,正是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这点剧中没有交代,反而将功劳归于叶天士。 4、叶天士最后治疗霍乱用的方剂,确实出自《金匮要略》,但应该是黄土汤,而非黄土散。 5、黄土散里没有蚯蚓,有灶心黄土、附子、甘草、黄芩、阿胶、干地黄、白术七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