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道莉帕顿是我母亲那一年 The Year Dolly Parton Was My Mom(2011)

道莉帕顿是我母亲那一年 The Year Dolly Parton Was My Mom(2011)

导演: Tara Johns

编剧: Tara Johns

主演: 吉尔·贝罗斯 玛莎·格莱农 Rebecca Windheim Trevor Hayes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上映日期: 2011

片长: 90分钟 IMDb: tt1316624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未满12岁的加拿大女孩伊莉莎白,住在加拿大与美国边境附近的小镇。某天伊莉莎白突然得知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而一些巧合让她认为,自己其实是乡村歌手Dolly Parton的孩子。于是伊莉莎白给Dolly Parton写信,并计划跨越边境去Dolly Parton的演唱会与其相见……

演员:



影评:

  1. 1.我为什么去看这电影
    最近不是北京国际电影节么。我其实是奔着《阿拉伯的劳伦斯》去美嘉的,6点半的电影,我4点来钟到了美嘉中关村,但是由于蓝眼睛的男人实在太火,票早就卖光了。一方面是因为想着总不能空手而回吧;另一方面是因为想等等看,待会儿有没有人要退劳伦斯的票。我于是买了这部电影的票,刚好4点开场。

    2.这电影讲了什么
    这一部分当然是剧透了,慎入。
    不知道为什么这片子会有个标签是喜剧,感觉完全该是一部正剧啊。
    故事关于一个女孩,一个不到12岁的每天为自己月经还没开始来而苦恼的女孩。一天她偶然得知自己是被领养的,十多年来支撑自己人生的架子从基础的地方倒塌,她执着地要找到“自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执着地以为歌星Dolly Parton是自己的亲身母亲,因而离家出走,踏上一条跨越国境线的道路,试图从加拿大赶往美国,参加Parton的演唱会。
    女孩的养母是个拒绝改变的人,留恋老式的墙纸和使用多年的收音机,不肯换新式的发型,也不愿告诉女儿其身世。她小心翼翼不让生活出现变化,她身边的女儿和丈夫也为此而小心翼翼。而女儿知道身世和离家出走一事,迫使其做出改变。 她踏上了寻找女儿的道路。
    女儿在路上遇到了人生第一次月经,手足无措。幸运的是走进了一家中餐厅,遇上了一个华裔老板娘,老板娘给她特制的茶老缓解身体的不适,跟她谈话、带她看图腾来缓解心里的不适。母亲在这里找到了她。改变了的母亲决定和女儿一起去寻找。她们弄开铁丝网,偷渡到了美国,赶往演唱会的地方。最后母亲从票贩子手里买了一张票(她们的钱只够买一张)给了女儿,给了女儿自己选择的机会,给了她大爱。
    女儿进入现场,看着观众,方才明白现场无一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被Parton的歌或者言行激励的、觉得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的粉丝们,自己和他们没有不同。最后她选择了生活,选择了养母。
    故事就是这样,还有一干配角,包括一个女权主义者,两个丈夫,和女儿的朋友们。影片的主题,我觉得应该是身份认同问题,关于找寻真正的自己。女权主义者貌似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其实相当迷茫。两个丈夫都积极配合各自妻子的生活,忘了本来的自己。女儿执着于寻找自己从哪里来,而不是自己是怎样成为今天的自己。华裔老板娘的话说得好,几乎可以作为本片主旨概括。大意是: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出自己,重要的是生活本身。到底谁是亲生母亲重要么?那个带她来到世上后就对女孩的生活基本没产生什么影响的女人重要么?

    3.与电影有关的
    电影结束后导演Tara Johns来到现场,是个女导演。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活的导演,还是有些小激动的。
    现场提问的第一人是个女电影制片人,本次电影节也有她的电影。她也来自加拿大,和本片导演在同一座城市,之前却没有遇到过,然后在来北京的飞机上遇到了。她问的是和导演Dolly Parton打交道有没有遇到困难。导演说困难很多,比如没有写好很NB的剧本之前她都不敢去找Dolly,怕她拒绝。于是导演用了两年时间写这个剧本。
    另外有一个记者的提问我还有点印象。她说自己是个加拿大电影的粉丝,每年的北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都会追加拿大片子。但是除此之外,在影院很难看到加拿大电影,觉得有点可惜。这个可以理解啦,没有观众,发行商怎么会搞赔本买卖呢。
    观众其实挺少的,目测不超过15个,是个好片,可惜了。
    然后,其实我不知道Dolly Parton是谁。但是电影里的歌都很好听,应该都是她的歌?回去追一下。
    关于喜鹊,关于图腾,导演解释了一下,但我忘了。估计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太执着的意思。

    4.与电影没多大关系的
    我差点就做出赖在4号厅不走等着劳伦斯开始的举动了。最后还是在大厅里,想等等看,有没有人退票。
    怎么可能!等到《阿拉伯的劳伦斯》开场,我才郁闷地走了。说不定我就错过了此生唯一一次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机会,估计被女朋友放鸽子也就这感觉。
    顿时产生了一种恨死北京国际电影节主办方的感觉:干嘛不把那么多国产烂片的场次换成劳伦斯啊。因为这种忿恨,我走错了路找不到地铁站,还忘记了拿在报刊亭买的饮料。
    走着走着觉得也可以理解:电影节始终是有商业的成分在的,其他电影的放映是为了促进电影交易,这片子能干嘛?又不可能在国内大规模上映。然后我也好奇了:那么电影节放这片子干嘛?看了拿到的海报才明白。50周年什么的最终还是个幌子,目的可能还是为了卖蓝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