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种稀缺的文革风格(未必是文革期间拍的)的电影,往往就忍不住,看完还得扯一番。
虽然我出生时,文革已经过去了14个年头。
这片子片名很直接,讲的是就是10月,1976年的10月前后。
开头也很开宗明义,一上来主角写的书法就明示: 继承毛主席遗志,听从华总理指挥 。显然1977年这个年份就非常符合语境了,到了1978年,英明领袖慢慢就不那么“英明”了,1976年末刚干完仗,还没空艺术化表现。1977年正好,能让人们回顾时欣赏到一个没有毛主席的个人崇拜时期。
影片基本继承了文革拍摄手法,正邪两大方,正方省委书记也是军队政委,机械厂书记,都是打过仗的,也就是剧中说的“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的人,反方就是马书记和张记者,也是所谓的王副主席的特派员。其他算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有消极避世的,有幡然醒悟的,有纯粹的反方打手。
故事的舞台虽然发生在一个城市,主要还是一个厂,但直接对应路线斗争,与文革时以小见大的故事框架完全一致。
片中的矛盾冲突也非常鲜明,反派的理论是,社会矛盾是走资派和造反派的矛盾,主要政策就是造反派好,要斗垮走资派。正派的理论是,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且斥反派理论是资本主义复辟。乍一看这两个理论都号称是主席的思想,没啥区别。
不过开始不明白,想想倒是有区别的,走资派是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主要就是南征北战的老干部,造反派都是帮年轻后生,也就是文革新贵,这个的确是四人帮观点出发的矛盾。这个理论一旦站住,就说明当权的主要是走资本主义路线,那可不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了么。所以正派的说法是合理的。
如果把这部片子和《欢腾的小凉河》这部纯粹的批邓文革电影对比起来,就会发现从理论逻辑上,两者大致相同,但都是站在派别的角度考量,而且反派的思想由于鼓励年轻人造反老头子,可能更有蛊惑性。但为了批倒它,就从阴谋诡计的角度出发去狠批,也是一种策略性考量。
而且这片子,除了一些必要的口号,其实政治上的说话都很含蓄,虽然意有所指,但都比较符合人物身份,高层不斗出结果,底层一边躲着说、一边使劲含沙射影,非常有意思、
总的来说,这种片子,看一部少一部,当文献电影看,很适合。
《十月的风云》是峨影厂1977年9月摄制的,编剧雁翼,导演张一,副导演滕进贤,演员有李仁堂、张平、朱一锦、贺小书、叶琳琅、刘子农等。
这部影片是描写老干部与四人帮做斗争的故事,上映时距离粉碎四人帮还不到一年,时间这么短促,能拍到这个程度也不错了。它描写了四人帮在某市的帮派势力准备响应四人帮号召,武装夺权,还根据王洪文要求,在某兵工厂私自制造武器准备用于武装政变。当时看电影还感觉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但今天再看,其真实性如何就不好说了。
我个人感觉:第一,即便四人帮真想夺权,也只能是最高层的想法,而这属于绝对机密,地方基层造反派不可能清楚中央高层的斗争内幕,他们不可能像片中描写那样,有改朝换代武装夺取政权的想法。像为发动政变而生产武器这种事情恐怕只有上海才会做,其他省份不可能,毕竟生产武器是有严格程序的,没有军队的指令,只靠地方政府自行操作是不可能的。
第二,四人帮真的想搞政变吗?我觉得未必,那是一帮文人,既不懂军事,又没有军队的根基,又不掌握近畿部队。王洪文虽然当过兵,但只是基层小兵,完全没有军事战略素养,甚至战术素养都未必有,顶多是个民兵司令水平,而民兵在国家政局中只能是配角。张春桥虽然理论水平颇高,但在军事方面也是门外汉。他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到被逮捕有将近两年时间,却基本上没有在军队掀起什么波澜,军队还是掌握在叶邓手里,期间陈锡联主持了一段时间军委工作,也没有配合四人帮做过什么事,叶帅的威严还在。如果张真的想搞事情,他完全可以在军队政工系统大量培植自己势力,与掌握军事的老帅分庭抗礼,中国一向是提倡党指挥枪的,而政工人员地位也是很高的,张没有这么做,说明他没有这个深谋远虑,说到底他只是个文人理论家,对宫廷政变这类事情一窍不通,这点连华国锋都不如。他即便想夺取最高政权,脑子里想的也只能是苏联那一套,就是勃列日涅夫夺赫鲁晓夫权的招数,通过中央开会这种合法程序进行。张春桥一直是想当中国的苏斯洛夫,以理论导师的身份控制中央,让江青王洪文在前台,他在幕后。或者当总理掌握实权。
片中有很多那个时代特色的东西,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
比如李仁堂关于托洛斯基的一番话,代表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符合那个年代干部讲话的特征,那个年代很注重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毛主席多次提出干部要学马列,学理论,除了马列原著外,还包括联共党史,所以那时干部发言时有关国际共运的典故经常随手拈来。现在我们都知道联共党史是被斯大林阉割过的,当时可是作为真理来应用的。
再比如两个造反派聊天时互相揭底,一个说对方是地主后代,一个说对方是漏网右派,以此说明双方都是出于他们阶级本性才搞破坏的,这显然还是当时的观念,当时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就是坏人的内容。批林批孔时曾说过林彪是形左实右,本质右得不能再右了,所以后来批判四人帮还照葫芦画瓢,说四人帮也是极右,这就是把右和坏划等号了。尽管他们的表现明显极左,也要说成是极右。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他们的出身有什么关系嘛,他们干坏事完全是自己的事。这就是时代的差异。
朱一锦是洪晃的继母,演过《五朵金花》里的拖拉机手金花。本片中她扮演一个曾经的造反派,后来积极向党委靠拢,成为一个积极抓生产的厂干部。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之一。刚粉碎四人帮时,中央精神对造反派还是要一分为二,严厉打击那些顽固追随四人帮死不改悔的“闹派”,而对积极向党委靠拢的“保派”则持团结态度,本片设立这个人物就是为了图解中央政策。邓希贤上台后,只要是造反派就统统死啦死啦滴,不管你后来表现如何。甚至很多省份里那些文革中继续工作的老干部也不管四七二十八统统死啦死啦滴,这就把揭批四人帮变成了派性斗争,当时的术语叫“翻烧饼”。
片中刚开始,市委书记来看望下属工厂党委书记,一个人掂着一篮水果就过来了,现在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年轻干部看后肯定不会相信,要搁现在,书记后头怎么着也得跟着一大帮人,有人专门掂东西,有人照相。
片中有一些明显的不合常理之处。比如李仁堂和叶琳琅关于列席党委会资格的争论,两个人都没说到点子上。记者敢于列席党委会,必然有上面的授意和授权,肯定会通知相关部门,这是常识,不可能让当事人自己凭着当过造反派的身份就提出要参加党委会,因为这并不是理由,当年的造反派多了去了,谁都能因此参加常委会会议岂不乱套了。这表明编剧不太了解当时的官场程序。至于李仁堂把这扯到资本主义复辟上更不靠谱,挨不上。
还有,马冲只是个管工业的市委书记,怎么能有权撤销一个军工企业的党委书记?当时这种大企业的书记都是副地级,甚至大都兼着当地党委的副书记,而且军工企业是条条管理,地方党委想换人必须经过行业管理部门同意,哪能一个地方党委的副书记一句话就能撤销工厂书记呢。
1976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从周恩来去世、“四五”运动到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 1976年2月2日,中央发出“一号文件”,确定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而邓小平则被停止主持中央领导工作,只管外事;叶剑英由于“身体原因”,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9月9日毛泽东去世,为了政治上的平衡,指定的接班人是老实憨厚、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的华国锋。10月6日,在中国政治的最中心发生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组织抓铺了“文革派”的代表“四人帮”,结束了不平常的1976年,也结束了不平常的10年。 这是一个终点,却也是另一个时代的起点。 “四人帮”粉碎后不久,叶剑英便安排邓小平由城内搬到西山,在离叶剑英不远的25号楼住下。在李先念的提议下,李先念、陈锡联、吴德,一起去西山看望了邓小平,表达了中央请他出来工作的愿望。经过叶剑英等多方面地做工作,终于克服阻力,于1978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了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和军委的领导职务。一场新的变革,由此开始。 1977年9月,《十月的风云》这部电影在以上背景下登场,它具有新中国电影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第一部“拥护党中央英明决策并做出果断行动”的故事片。 “粉碎四人帮,是党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我们要紧密的围绕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更高的举起毛泽东伟大思想旗帜。”片尾的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十月的风云》,做为分水岭,结束了中国电影宣扬文革、强调阶级斗争、紧抓斗资批修、反对分产到户的思想,开启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审批包容、政治放宽的电影新时代。
1976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从周恩来去世、“四五”运动到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 1976年2月2日,中央发出“一号文件”,确定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而邓小平则被停止主持中央领导工作,只管外事;叶剑英由于“身体原因”,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9月9日毛泽东去世,为了政治上的平衡,指定的接班人是老实憨厚、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的华国锋。10月6日,在中国政治的最中心发生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组织抓铺了“文革派”的代表“四人帮”,结束了不平常的1976年,也结束了不平常的10年。 这是一个终点,却也是另一个时代的起点。 “四人帮”粉碎后不久,叶剑英便安排邓小平由城内搬到西山,在离叶剑英不远的25号楼住下。在李先念的提议下,李先念、陈锡联、吴德,一起去西山看望了邓小平,表达了中央请他出来工作的愿望。经过叶剑英等多方面地做工作,终于克服阻力,于1978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了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和军委的领导职务。一场新的变革,由此开始。 1977年9月,《十月的风云》这部电影在以上背景下登场,它具有新中国电影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第一部“拥护党中央英明决策并做出果断行动”的故事片。 “粉碎四人帮,是党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无产阶级的胜利,我们要紧密的围绕在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更高的举起毛泽东伟大思想旗帜。”片尾台词,让人记忆犹新。 《十月的风云》,做为分水岭,结束了中国电影宣扬文革、强调阶级斗争、紧抓斗资批修、反对分产到户的思想,开启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审批包容、政治放宽的电影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