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出港的船 Barque sortant du port(1895)
导演:
路易斯·卢米埃尔
类型:
纪录片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IMDb:
tt0000016
豆瓣评分:
8.2
下载地址:
迅雷下载
简介:
两位卢米埃尔夫人在为一艘出港的小船送行。画面巧妙的运用了对角线式的构图方法。右上角的后景中是防波堤及站在上面的两位夫人和她们的女儿,左下角的前景中则是她们目送出港的两个奋力划浆的戴礼帽的男人;不断冲击堤岸的海浪具有一种立体感。画面上地平线与海平面重叠,位于画面上方三分之一处,与黄金分割率的构图原则出奇符合,画面后方的天空和海洋,不但展现出海洋的空间感,而且给观众以想像的余地。总之本片在构图方面具有那种“堪与现代最好的画面相匹敌的真正的美。”卢米埃尔夫人的钟罩式长衫被海风吹涨开来,她手中挥动着毛巾,表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演员:
路易斯·卢米埃尔(导演)
影评:
1895年塞尚举行了首次个人展 把自己的创新向公众展示 也是这一年 他的同胞卢米埃尔兄弟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发明——电影。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他们的观察的作用下是互动的。
克拉考尔提及卢米埃尔时说的是,他们力求引起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自然的好奇心。而梅里埃则是处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鬼自然界的实际行动。
当人们把卢米埃尔兄弟的拍摄地点和梅里埃的舞台记录拿来比较时,我总是想到若是强迫卢氏兄弟去拍一部梅里埃式的电影,他们肯定会像留比莫夫那样说,“当我在舞台上置身于用地毯和硬纸板做成的草地和灌木丛、以及描绘成各种景物的舞台背景之中时,我开始感到羞耻。”
我把梅里爱当成“第四面墙”(不是戏剧的第四面墙原本的意思,而是把整个戏剧当成那三面墙时,我把梅里埃的对其的记录当作第四面墙),但并没有把卢米埃尔当成假定性的宣扬者(很明显就不是- - ),而是他们效仿的对象——生活。
(把先人比作后人有点不敬啊- -目测留比莫夫、布莱希特、斯坦尼等一干人等会折寿- -)
当说到梅里埃的“艺术家的偏爱”、“幻想”两个词时,只能说他的后人们,你们走的太过了。
倒不如把梅里埃当成卢氏的修饰物,因为他那“艺术家的偏爱”太容易弄丢了,而卢氏的不会,因为它的本质是生活,生活原本就是艺术 。
前景中起伏的波浪,摇摆着诉说着别离的愁绪,一波又一波,带领着出港的船愈走愈远;中景中在风中飘起的衣裙诉说着缠绵和不舍;后景(天空)与中前景的比例切分也基本符合黄金分割;摄影机、船只与人物的位置也使画面立体感充足,视线也由这三点曲折着向前延伸。没有场景音,只有古典的钢琴伴奏,但对情感的烘托却是恰到好处。送别是一个低落的时刻,屏蔽一切声音,只剩音乐,反而更能体现那份压抑。不得不说,无声电影也是拥有自己的优势的。
这样一个场景,若是放到如今,结构会是由一个交代环境的全景引出与海港边邮轮的轰鸣,再至出港船只的特写,切至码头上女人们正面的表情和摇摆的手帕,船上男人们的留恋神态、挥手动作和一句“我爱你”的呼喊,船愈驶愈远,直至消失在海天交接之处。这样的话,离别之情就体现得十分直接了。但与卢氏之作相比,似乎却差了些什么。
就如同国画的留白一样,似破非破的感情,留有余地的感情,能让观众把自己融入进去加以想象的感情才更加感人。这与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的使用差异也很类似,手持一枚定焦镜头,摄影师要更全面地调动自己一切的灵感,也能更好地锻炼构图能力。而在单镜头的无声黑白电影时代,导演们付出的思考也就更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理想的效果。
我偏爱定焦手动的老镜头,也偏爱电影中的长镜头。什么要入镜,在何处入镜,场面如何调度,景别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