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彗星美人 National Theatre Live: All about eve(2019)

演员:



影评:

  1. 12.14@陕剧NT Live. 前一半节奏有点拖,到后一半才开始看过瘾。全剧终时发现自己眼中有泪花,说是一封写给剧场的情书,我想每个theatre animal都能或多或少地relate,Eve最开始说的那句“如果不去剧场,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原本舞台和银幕的一个区别就是镜头选择。舞台上上演着每一个人的表演,从主角到小配角,是观众来自由选择观看视角,而银幕则是导演预选好的视角。这版production中on-stage camera的运用、特效,和插入舞台的银幕,都让我有些反思电影与戏剧的界限,当然NT Live原本就是介于戏剧和电影之间的形式吧。舞台上上演的部分和银幕上展现的部分使得舞台分成foreground和background,而角色从背景走进前景,或从前景逃进背景的转换流动也是值得品味。背景中发生的故事用小银幕展现出来,也有了一些peeping的意味。

    看剧评,大家都不喜欢Lily的表演,倒也不奇怪,那我就奇葩发言一回,反倒很喜欢她的表演。虽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但是一路假装傻白甜实则腹黑充满野心愿意牺牲一切的炙热的爱,看到最后自弹自唱的The Moth真诚到打动我了,“Beyond yourself / Into the lights / Palest wings / Burning bright.” 倒是Gillian反倒还好,正常发挥吧,个人觉得全程醉酒娇嗔气场大开,开始觉得很过瘾,到最后有点累了。Julian是意料之中的惊喜,当初原本打算去看现场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希望以后有一天我还能现场看一次他的表演(或者听他的concert)吧。突然反应过来,其实喜欢Lily和Julian也是因为唐顿啊!最后编剧夫妇的夫妇感真的为负!超级差评!

    说到写给theatre的情书,我借题发挥一下吧。进入剧院检票,找到自己的座位,四周的观众互相交谈或低头读着programme,稍过一会儿,灯光暗下来,一整场剧目就要上演。这一小段时光真的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最后摘抄两段十分动人的台词。

    - “To be a good actor or actresses or anything else in the theatre means wanting to be th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It means a concentration of desire or ambition and sacrifice such as no other profession demands. And I’ll agree that the man or woman who accepts those terms can’t be ordinary, can’t be just someone. To give so much for almost always so little.

    - Why, if there’s nothing else, there’s applause. I’ve listened backstage to people applaud. It’s like, like waves of love coming over the footlights and wrapping you up. Imagine, to know every night that different hundreds of people love you. They smile. Their eyes shine. You’ve pleased them. They want you. You belong. Just that alone is worth anything.”

  2. ## ## 19/02/07 话剧《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Noël Coward Theatre 8.5/10

    导演:Ivo van Hove

    主演:Gillian Anderson & Lily James

    故事底子很扎实,对于观众来说很好接受,导演可以把力气花在场景还原和整体编排上,演员发挥空间也有,躺演也不至于掉份,离场时听到最多的评价是smart。我是同意的。

    看之前做了原版的黑白电影的功课,非常喜欢甚至连续看了两遍。电影中的角色都很出彩,没有一个短板,势均力敌打起来分外好看。Ivo的这个舞台版,因为吊打次数过多,可信度没那么高。

    但依然要给他掌声。舞台整体设计和调度也别和我的口味。三面布景放下是后台/房间,有封闭感,砖红色也非常大气。打开来是工作室一样的后台,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比如Margo的照片如何逐渐被换成Eve照片,比如各种活动的小场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科书级别的,准确的走位,和摄像角度的安排,影像本身画面感就非常好,录像和实景的调度也可圈可点(虽然部分场景我认为仍然需要就时间进行调整)。

    Gillian的Margo非常有趣,和电影一样情绪化,没有那么凶残,但天真、骄横更甚。看她醉醺醺胡说八道路走不稳地娇嗔很到位了。和《欲望号列车》时相比,这个角色虽然对年老有恐慌,口不择言经常让别人和自己下不了台,但毕竟是有明星包袱的,体面不失。初见Eve的那场戏对待不同的人(闺蜜、男友、助理、粉丝)态度各异。Bill生日趴上略有失态但觉得其实可以更失态一点,靠在钢琴师身上唱歌,字里行间半醉半醒的惆怅感非常好。

    相比之下Lily就…大家懂得。

    非她主导的戏还能做到在旁边不出大错,需要Eve这个人物发光的几场除了后台诱惑Bill还能看,其余一塌糊涂,一个“很有才华心机也很深”的人物完全没有立起来。偷穿Margo的衣服假谢幕特别拙劣,装可怜的场景就绿茶得也太表面了让人怎么生怜,最后被Addison甩到地上一段也很刻意。而且她在中心的几场戏,无论情绪如何,都是抬高下巴,鼓起鼻孔对着观众抛台词,真的make no sense at all.

    最后颁奖礼上需要和大屏幕同步的部分餐具中的餐具。之前的段落里,Gillian的录像和真人融合的片段是没问题的,但Lily没有这个能力,导演不如把这里的录像开启得晚一点。真人念白和录像对不上,且同样蹩脚(录像好一点),真的很尴尬。

    Monica Dolan的Karen和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但也蛮好的。电影里是真的温柔圣母,好心办坏事,直到坟墓掘到自己头上才恍然大悟。舞台剧版从一开始就有点三姑六婆,倒也能自己圆起来。得益于导演增加了一场编剧夫妇的争吵戏,把一切都撕破扯开。挺痛快的。唯一有异议的也不是演员的问题,是Karen的独白那一段,她需要情绪充沛地演,同时把椅子挨个拿下台。只有她一个人,所以你会看到她努力面向观众一边说一边整体舞台,观感上情绪连贯性就被破坏了我不是很满意。

    选角问题吧,Karen和Lloyd这对夫妇完全不来电,supposed to be怨偶。Lloyd剧里没什么存在感,除了一次很严重的说错台词(从句里主宾语搞反了的那种)。

    剧评人Addison也很一般。第一场戏原本由他独白,场景是颁奖礼。所以电影里还算顺畅。这里虽然也是相似场景,但是换成了黑背景下人物挨个介绍,有点不够抓人。Stanley Townsend的演法也不够“坏”。我很失望的一点也不是演员的问题(?)。剧评人最好看的一场戏在电影里是Eve爆出攻击姿态后他干脆利落一巴掌,这里变成了掀翻桌子再往前掐Lily脖子,爆发感就差很多。

    男卡里拔高个儿的话是Julian Ovenden的Bill…是一个稍微狂妄但又很真心的才俊了。爆发的几场稍微有一点点过,但戏剧效果很好。我印象比较深刻是,这部戏里演员经常需要自己上台搬道具换场景。有一场戏之前刚好他是喝了酒的,在拿椅子下去的时候依然保持了醉汉的脚步,很细致了。他跟Gillian两个人的戏,一个炸裂外放,一个有深度有细节。对手戏都很精彩。

    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舞台版,把角色的年龄都变大了几岁。原版Margo四十出头,Bill 35,Eve二十多。舞台版Margo五十了,Bill 42, Eve30。这种转变是否因为,1950年到现在已经过了很久,那时候对于演员年龄的分析和现在已经不太一样。在当下西区戏剧环境中,四十多岁的女演员还不用产生这么戏剧和极端的焦虑?

    在SD也和一些local fans聊到这个问题。她们非常直接地说现在来看30不老(Lily is still learning and rising at 30s),40也有很多机会,隔壁的剧院六七十发光的女演员多得很(不过她们倾向于把Margo设置成50,也有Gillian年龄的因素)。

    这种话语场景反而更适合国内的演艺行业不是吗?演员30+就开始被嫌弃年老,结婚生子后不装少女就等着没戏演,男友小自己几岁日日担心他被别的年轻女孩勾走——这个意义上,我非常希望这个剧本能走上中国舞台。

  3. 几乎1:1还原电影台词。印象中几处有趣改编:吐槽剧作家改为更为大众熟知的米勒、莎翁;年龄变为与演员相仿的50s、30s;两首钢琴唱段;小熊厅加入Birdie。

    Jan Versweyveld的舞台设计有趣,暗红色空间印象深刻,主舞台配多个副舞台,结构严谨的聚焦与多焦。舞台中央的化妆镜机位担当重任,面部特写与虚拟特效放大人物内心世界,副舞台的密闭空间配合live feed增加视点,游走于环境与内心之间,转场移动布景恰似剧院片场。

    戏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方式都与电影呈现的有微妙差别,带着演员的自身特质,我觉得这点挺可贵。同样可以看到表面行为下的真实意图,被自我与名利场喂养的恐惧、欲望,内在不竭黑暗的驱动力。

    一代又一代无法摆脱的镜中人宿命,the show must go on.

  4. 2020.11.20 上海OmS劇場 All about Eve, 但Margo才是最出彩那個。為了Gillian Anderson而來,果然沒有失望。 後半程顯然優於前段。一開始Eve的出現和介入難以令人信服,導致觀眾不能順利進入面前的世界。我們坐下之前就知道,Eve會窮盡一切手段去觀察、學習、進而掠奪Margo的一切,但開端竟是如此輕而易舉,不免過於勉強。 但Bill的生日聚會後便漸漸順暢,此時Margo與周圍人的矛盾一點點被揭開,她陷在年齡和自我認知中的焦慮不安也逐漸顯現,隨後第一個高潮來臨,Margo危機爆發。 她是如此恐慌,害怕年歲漸增會失去事業與愛人。又是如此失措,以至於內心急欲尋求安慰和支持,外表卻似乖張的刺猬,反而奮力將友人和愛人推向更遠處。也正因此,她接下來袒陳自我的脆弱時分顯得如此動人。Margo最精彩的三場,正在於鋼琴旁吟唱《睡魔》,在於試鏡現場對眾人發起的攻擊和與Bill的對手戲,在於汽車出故障後因無法趕赴演出的自陳。而當她卸下那身充滿攻擊性的偽裝,不再執著於歲月的得失,她也就贏回了一切。 Eve也贏得了她朝思暮想的聲名,作為替補贏得滿堂彩。她甚至開始卸下偽裝,在某些背過身去的時刻露出小白兔皮下的猙獰爪牙,對著Bill,對著Karen——可惜並不總是見效。她自以為將所有人牢牢掌握在手中,踩在腳下,卻不知自己不覺間已與魔鬼簽訂了契約。就在她誘惑Bill不成,轉投劇作家,以為即將踏入青雲之時,卻是機關算盡反被Dewitt牢牢套進牢籠。而臣服於Eve威脅之下的Karen,最終也由於自己為保秘密放走毒蛇而失去了丈夫。 也好,這才算善惡終有報。那一刻,我反而對這個被我討厭了一個多小時的角色好奇起來,想著從她的角度展開敘述或許也相當可挖掘。 此作前段相對疲軟,應緊湊些。結局也有畫蛇添足之嫌,在Eve鋼琴曲罷時落下帷幕就剛好。誠然,名利圈之內前赴後繼,永遠有人擠破了頭钻進來,算計別人的人終有一天落入別人的算計,但這些都可作留白,至多稍稍提及,便足夠了。 導演利用升降板、燈光、門窗將舞台空間區隔成主要、後側及影像區域,輔以多媒體,實現了靈活豐富的舞台分割。但並非所有多媒體的運用都是必要的,影像的加入一方面彌補了一些舞台無法提供特寫鏡頭和衰老特效合成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在一些部分顯得「電視化」。道具調度和換場穿插在旁白中進行,完成得還算流暢。總體而言,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再次為Gillian Anderson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