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 Les Beaux Jours d'Aranjuez(2016)

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 Les Beaux Jours d'Aranjuez(2016)

又名: 恋夏絮语(台) / 佳期如梦 / 佳期约至阿兰胡埃斯 / The Beautiful Days of Aranjuez

导演: 维姆·文德斯

编剧: 维姆·文德斯 彼得·汉德克

主演: 勒达·卡代布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德国 葡萄牙

上映日期: 2016-09-01(威尼斯电影节) 2016-11-02(法国)

片长: 97分钟 IMDb: tt4715652 豆瓣评分:5.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尚且在筹备阶段的维姆·文德斯新片《The Beautiful Days of Aranjuez》已成戛纳香饽饽,交易市场上意大利、巴西、希腊都已超前买下发行权。影片剧本由与文德斯合作《柏林苍穹下》的彼得·汉德克撰写,故事讲述一对男女在夏日傍晚分享彼此对于爱与自由的看法。影片将于6月份开始制作。

演员:



影评:

  1. 影片可能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以不同景别、运动的方式拍摄彼得汉德克的一出双人法语舞台剧。我猜文德斯应该未做文本上的改编,对汉德克十分遵从。那么人们要说,像这样的一个项目,为何要以电影的形式拍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个尖锐的问题转换一下,比如去问电影的特性是什么?在《佳期如梦》中文德斯有做到这点吗?我想答案因人而异,但我可以给出自己在看这个电影时的感受,我思考、猜测的心路历程。

    以防未看过这个电影的读者摸不着头脑,我简单复述下电影的“主体-戏剧”的情节。风和日丽的法式花园中有一对男女,他们不一定是情侣,似乎比朋友要多稍微一点点。最开始以女方性经历为话题展开对话,过程中女方的隐私被男方有意无意地挖掘、刺痛,女人渐渐就把过去生活里对男性的恨意表达出来……

    文德斯所作的改编就是在摄制的舞台剧旁并置了一连串的影像关于花园旁的屋内有一个男人坐在书房里使用打字机写作。在影片的开头,我们事先看见的是这位作家的影像,他含糊嘀咕,渐渐说出了主体-戏剧的开头部分的对话文本,然后电影才切到摄制的舞台剧部分,进行我上段里转述的情节。接下来戏剧中男女几次冲突后,文德斯都突然切回作家。看起来作家有点卡住了,默默在思索,然后又继续下笔,创造了一种作家在编写剧本中思绪走走停停的表象。作家所有的台词都是从汉德克文本中挑选出来,所以文德斯不靠台词就在汉德克的文本之上创造了一层新的表达,观众在想象这个作家和他笔下男女之间的关联性。比方我会开始揣摩作家在他的缄默背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过怎样的生活经历以至于他要写出两性间如此针锋相对的戏剧?文德斯非常明确地指出来,毫无疑问戏剧的文本背后是一个男性在想象一个女人在谈论性经历。

    就这样我觉得文德斯创造了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影像,作家在房间里走路的姿态,他耸起的肩膀,都变得耐人寻味。你会开始从影像里去感知作家的性格,大抵是个内向的人吧?文本里女性和多个男性发生过关系,但是却没有爱情,只是恨意,对世界的,也有具体人的。那么作家是曾被这样的女性伤害过吗?我们都知道真正的作家在写作时极不诚实,他写作的女性形象是否过度夸大了自己的经历?是否某种厌女写作?所有这些问题,文德斯都不靠台词直说出来,仅通过两个图像的并置引起。

    当然文德斯也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答案,我们又继续切回到主体-戏剧中。在戏剧中那次最惨痛的男女互相伤害的冲突之后,在作家写出来都会觉得郁郁寡欢,抬不起头之后,我们迎来了转折。这个转折是在汉德克的文本中的,文德斯是在转折之间加入了作家影像的诠释,去增强了转折的间断时刻,并且表达出来,男女关系从大半部分的冲突到后半段的联合,并不全是男女关系的自然流动,而是作家的虚构——他对生活中两性冲突的不解,对冲突发生的痛苦,是人性中的柔软部分,或者说,一种放下仇恨的勇气。

  2. (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
    维姆.文德斯新片的媒体场首映状况不断。先是播映了5分钟后,法语对白拉开剧情后,因观众发现没有英文字幕,而重头再来。接着又是一个没有意大利文字幕的版本,主场观众刚以嘘声表达些许抗议,就有一个德国记者站起以德英双语大声喝止:“大家就别耽误时间了,我既不懂法语也不懂意大利语,英语也一般,但现在的英文字幕版已经是能看下去的最优选择了”。乖巧的意大利媒体人竟再没闹场。

    这样也好,观众们可以跟着徐缓镜头中空无一人的香榭丽舍大道,再多欣赏一遍Lou Reed那首通过《猜火车》被影迷熟知的名曲《完美的一天》(Perfect Day)。文德斯的这位摇滚老友逝世已近3年,是时候以漂亮的画面纪念一下了。“在公园里喝着桑格里亚,天黑后回家;在动物园喂着野兽,看一场电影后回家”,这是歌曲里“完美的一天”;在巴黎郊外花园别墅的夏日午后,以老式打字机虚构出一对闲聊着性经历、植物学、难忘旅程的男女,也是“完美第一天”——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

    可接下来的英文字幕时间,即便对英文写作的《好莱坞报道》影评人来说,也是一支难以跟上的“法语饶舌曲”,“完全不间歇的法语对白,只有字幕阅读速度最快的观众才能跟上”。

    唱片机的《Perfect Day》播完,置身大宅的德国作家面对着花园桌椅,开始用打字机创作出一对并非情侣关系的中年男女。男人循循善诱着,让女人进入一轮轮“真心话游戏”。女人情感充沛着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性经历、过往罗曼史以及与身体相关的哲学思辨,她语速飞快,还时不时纠正着表述和记忆,导致镜头摇回书房,让作家不得不重写对话。而男人从不提及自身情感,如一个毫无相关却同等比重的声部,打断女人后穿插进来,激情讲述着鸟类知识、各类草莓以及一段难忘的西班牙小镇阿兰胡埃斯旅行经历。在这些彼此不相关的意识流的对话(自白)中,也偶尔产生一些趣味对应幽默。比如当唱机响起The Trogg乐队曲子《爱满溢周围》(Love is all around)时,女人描述着一次当伴侣进入她身体时的失望经历。

    90分钟颇具催眠效果的各说各话,让《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彻底成为一部纯艺术电影,一部似乎仅供知识分子挖空心思剖析互文性的影像论文。它其实是文德斯第四次改编彼得.汉德克的剧作,前三部分别为《守门员害怕罚点球》(1972)、《错误的举动》(1975)和《柏林苍穹下》(1987),均是文德斯被影史铭记的杰作。那么这次的新作让影院观众纷纷沉睡过去,是因为表现手法和表达内容都实在太实验太先锋,还是因为如今这个移动互联时代距离德国新电影运动时的艺术品位实在太远了呢?

    好不容易让人们振奋过来的一幕,是导演的另一位摇滚老友Nick Cave亲自出场,打断花园里喋喋不休的两人,徒自坐在大宅过道上,弹着钢琴,唱起《Into My Arms》。这不是哥特王子在文德斯电影中的第一次亮相,早在《柏林苍穹下》那阵,他就坐在酒吧里,合着乐队,疯狂撕喊着《From her to eternity》。

    差点忘了说,这还是一部电影节难得一见的3D电影,却除了一场景深悠长的大宅全景空镜外,再无任何立体感受。70岁前后,文德斯就成了艺术电影领域,最热衷于拥抱3D新技术的大师,舞蹈纪录片《皮娜》和建筑纪录片《文化大教堂》的尝试,都颇为成功,可到了剧情片领域,从去年的《一切都会好的》到今次这部《阿兰胡埃斯的美好日子》,就实在看不出3D究竟如何意义,又有何效果。大抵只能脑补为,巴黎郊外大宅里的这位作家试图视觉化的虚构出一场无意义对话,那么至少在概念上,3D可以将打字机里的平面A4纸,延拓出一个空间吧。虽然最终效果是连字幕都不浮于银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