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桥 Un pont entre deux rives(1999)

简介:

    The world of a young housewife is turned upside down when she has an affair with a free-spirited engineer.

演员:



影评:

  1. 《 电影《廊桥遗梦》与《偷情桥》之比较 《廊桥遗梦》讲的是浪漫的动人的婚外情,在爱情和家庭之间似乎找到了平衡点,二者都不放弃,只是突出爱情,是一部爱情片。而《偷情桥》的主旨却完全不同,它的重点不是出轨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而是这个从看似平静家庭解体的过程,是一部关乎家庭伦理及其讨论人性现实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偷情桥》中电影并没有用大量的笔触来描写第三者马迪亚斯,因为马迪亚斯是怎样的人对电影表达的主题关系并不是很大,就算没有马迪亚斯出现也会有其他的第三者出现,只要能带给女主角完全不同的世界把她从这个不理想的世界拖出来,给她新鲜的刺激,给她一点新的生命力和希望谁都可能是这个人。之前平静的生活只是没有人来打破所以人们就能依靠惯性的忍耐着过下去,就如同一个孩子忽然吃到了糖知道尝到了甜头,就再也不满足于只吃以前的东西了,女主人公米娜也是这样。《偷情桥》讨论的家庭婚姻问题,更引人深思。而《廊桥遗梦》则明显有的把外遇纯化的倾向,赞美爱情的肯定爱情的真挚自然,看起来并不与家庭伦理道德相冲突是因为弗朗西斯最后选择了回到家庭,但是这是个被过分艺术化的题材,因为渲染出轨的美好而显得不真实。相反虽然《偷情桥》的女主人公被很多人批判,但是这才是比较真实的现实的体现。 这两部电影的女主人公的都是在中年时期发生婚外情,中年似乎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女人这时候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年轻容颜不再来,作为家庭主妇多年来青春渐逝似乎为家里人牺牲了所有,年轻时候的梦想就像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留下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女人站在中年这个敏感的时期看不见曾经的梦想和希望的确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难道女人的宿命就是要为家庭付出,就是要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为此而舍弃自己的愿望存活于妻子的责任和母亲的义务之中? 《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人,为了家庭无暇来实现关注自己的愿望。谈不上快乐也谈不上不快乐,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家庭主妇生活中心里多少有些的不甘。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碰见了一个意外的人,一切似乎都是上天注定是缘分使然。可是谁知到是不是中年家庭主妇精神空虚才是其主要原因呢?《偷情桥》中米娜相对弗朗西斯来说有更加强烈的自己的个性,不过从电影里我们也能看出来米娜的犹豫,内疚,她也会因为家庭和伦理道德所牵绊,米娜终究是和弗朗西斯卡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人,米娜性格活泼美丽和独立等独特的可爱之处,无可否认。看过其他人对米娜的评价认为她的极其不负责任是让别人为自己的个性买账,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也有人把米娜和弗朗西斯不同的做法归结为国家民族个性不同,认为是法国女人和美国女人的不同,我觉得这种说法太片面,我相信这样的故事也能发生在中国。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每段婚姻的质量和处境也不相同。米娜的婚姻生活和弗朗西斯大不相同,弗朗西斯和丈夫是能够相互理解,他们之间有类似亲情的爱情,相互扶持不可或缺,在弗朗西斯眼中丈夫做的很好是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是个也爱着自己的男人,虽然没有激情但是夫妻的感情依然算得上和谐美满。而米娜的婚姻在第三者介入之前就已经死气沉沉的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早都僵死了,连儿子都认为父母之间没有感情,由于对丈夫的不满和无法沟通导致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的身上,天天和儿子呆在一起,米娜的不甘表现在积极的寻求生活的乐趣,努力和儿子两个人过快乐的生活。由此也造成了在这个家庭中儿子和爸爸也无法正常沟通,三个人在一起时显得毫不协调,造成这种尴尬的气氛,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米娜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夫妻生活为什么如此没情趣,这种不和谐的责任谁都逃脱不了。其实根本问题是在这个家庭中,夫妻之间没有维系稳定婚姻关系的健康的爱。 偷情桥的男主角乔治给我的感觉是很可怜,懦弱,无可奈何,不上进。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也正说明了乔治自己身上的确有问题。失败并不是完全是他的过错,但是男人不能把情场失败完全归结到金钱和地位上。有人把男主角的婚姻失败解释为金钱和地位,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最根本重要的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没办法沟通,男性和女性本来就是有着不同思维的生物,乔治总觉得米娜不和自己交流但却从不真的深入关心米娜是怎么想的。那是因为她的心房早都对他关闭了,相敬如宾从不争吵,以米娜的个性这样生活说明婚姻一定有了问题了,乔治一定也没有做过很多的努力来维持婚姻的幸福和和谐,他也不理解妻子为什么看电影,也从来没想陪她去看电影,宁愿在酒馆里赌钱。米娜和乔治的婚姻危机金钱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两个人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根本的不同。 乔治对待妻子家庭就真的称职么?他对妻子来说是个合格的丈夫么?对他来说在一定程度来说妻子只是家里的一个特定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她的存在是一个完整家庭的象征。最后一句被很多人引用:“我难过的不是因为失去她而是这家里的温暖。”很多人为这句话感动,但是我觉的这正是他们婚姻失败的症结之所在,他对待妻子只是在对待广义上的女人,就像板凳就是板凳不同的板凳没什么区别,只是用来坐而已。他从来没想把自己的妻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来尊重,米娜需要的是什么他并不清楚,他甚至确定的以为米娜是为了性而离开自己。 当发现妻子偷情,明明很可怜很悲伤的乔治还装作很宽容高傲的俯视着妻子说:“你看我的手,我能打你,但是我没打。” “我原谅你……”让人觉得很悲伤,很虚弱又很可怜,这更凸现了乔治的自卑,他越想掩饰自己的虚弱就越显得可悲。乔治在妻子面前原本内心就自卑的抬不起头但却从来都不承认,用高人一等的姿态说我原谅你了,内心也许想用自己这种可怜的境地换取米娜的同情和内疚而嘴上还非要讲出男子汉的尊严和气概来,这一点只能让米娜更看不起他甚至有点厌恶,说是原谅其实是想用伦理观道德观和自己的牺牲精神让米娜内疚自卑在他面前显得卑微起来。这番话让原本觉得内疚的米娜忽然内疚变成愤怒鄙夷,在她眼里那一刹那乔治是个极其可怜又可恨的人,于是她更加决绝的的想要离开这个男人。 越是失败的男人却越是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这样却越彰显出自己的自卑,我想起来张爱玲的一句话:“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子。”这是个不能解释的原因,也许是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同时给男人也附加了很多权利的同时也附加了更多的义务,也许这就是生命的规律,雄性的狮子打败其他的狮子才能拥有自己的领地和母狮子的青睐。男性要强壮女性要柔美,许许多多到现在还无法改变的社会思维也许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无法改变的一部分。 与米娜和乔治的关系来比较,弗朗西斯和理查德的感情既稳定又深厚,不能否认他们之间存在这感情,但是长期的家庭生活使这种爱情最终化成了亲情。弗朗西斯和罗伯特相互吸引和爱情引发的激情,在过了几天快乐充满爱情与相知的的日子之后,就变成了永恒美好的回忆。这种美好可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因为短暂的美妙总是让人难以忘记。弗朗西斯最后最终舍不下孩子的和丈夫的感情,在《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对家庭生活基本上是满意的,家庭内部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突,只是生活的惯性和激情的丧失让生活变得有些索然无味,这和《偷情桥》中家庭中的各种不和谐是完全不同的,总体上从揭示主题的上来说《偷情桥》要比《廊桥遗梦》深刻得多,所以《偷情桥》所反映的家庭关系也复杂矛盾的多。 理查德的丈夫形象在电影中出现的不多,和《偷情桥》中完全不同,《偷情桥》中丈夫才乔治才是男一号。虽然理查德在电影里出现的不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能大概判断出来他大体上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他出现的形象有一开始陪孩子们去参加比赛,从细节也能看出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关于理查德的工作事业并没有太多的交代,但是《偷情桥》中的乔治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太好,很少沟通交流甚至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也不清楚,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自己的孩子,孩子和妈妈感情比较深厚,对于目前出轨也只是担心自己母亲会离开自己而并不觉得母亲的做法对不起爸爸,在父亲对他的亲昵上也表现出些许厌倦,这就说明孩子对父亲也没多深厚的感情。两者还有不同的就是他们在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我认为乔治是典型的“Pumpkin Eater”也就是是“养不起老婆的男人”。英国有一首童谣就是是这么唱的。 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but couldn't keep her; He put her in a pumpkin shell And there he kept her very well. 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nother and didn't love her; Peter learned to read and spell, And then he loved her very well. 乔治就像那个吃南瓜的男子,留不住自己的妻子,就算有足够的金钱和成功的事业乔治也不一定留得住这个有个性的妻子,我们也见过有贫贱夫妻过得很幸福的例子。乔治的身上有更多的粗俗愚笨的地方但是他又是善良的无辜的,当他夸妻子漂亮是只是为了赶快发生性关系,妻子即使厌恶也没有理由拒绝他,他在精神层面几乎不能和妻子进行交流和帮助,人毕竟还是不同于动物。他也并没有什么大的精神追求,当然可以辩解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连钱都赚上多少如何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可是人和人的不同就在这里,就算乔治是个大款也肯定是个庸俗的没情趣的大款。同样《廊桥遗梦》里的理查德虽然不见得是个多有精神追求的人,但是我们至少感觉他和妻子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和谐的,而乔治和米娜之间没有公平的关系,处于维护男人的尊严,乔治时刻想要摆出丈夫的权利和威严却又显得底气不足,米娜根本不吃他那一套,因为她打从心底里不在乎,所以不怕他也无所谓,在整个出轨的过程中她唯一考虑过自己儿子的感受。所以乔治是个可怜的丈夫也是个失败的丈夫,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我们不能全都归结为事业经济的失败,很大一部分是乔治性格的失败,他们彼此沟通的失败。 看这部电影还有很多的感触,但是由于时间等原因不能一一陈述,看完这两部电影我也不禁对当今社会的婚姻感到担忧……我觉得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不道德的婚姻,而在生活之中夫妻的共同呵护爱情思想交流沟通和尊重对方是很重要的。最好是直接找个志同道合性格相处和谐的人结婚,虽然这只能提高婚姻的质量不一定能避免婚外情,婚后就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呵护努力了。

  2. 跳来跳去的念头

                                          ——观《廊桥遗梦》和《桥》有感


    无关爱情,只看人性。

    看完《廊桥遗梦》和《桥》之后,的确被所谓的真正的爱情感动了一把。但之后生出的小小的疑惑和反诘也足以将这份感动压垮。真正的爱情固然很伟大很特殊,但很多时候爱的念头蒙着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尘土时不时在你心头窸窸窣窣作响,你却如闻佩环,殊不知这大概也只是心头跳跃的一个普通的聒噪的念头而已。身为尘世中一个对各种琐事反抗力甚微的大俗人,我理解并同样经历着两部片中女主角对故事发生前生活的厌倦和无可奈何,也经常心生跳出旧生活的念头。无数次跳与不跳的斟酌和实践中,大概觉得了,当下的感觉其实没有那么严重,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逃脱厌倦这只恶魔的追捕。所以,我更容易将两部片中的故事只当故事看,就像看其他故事一样。看多了,便看不出奇迹,只看出道理,也许是关于人性的道理。

     

    两部电影都是讲婚外情的。

    两个女人都厌倦了自己的生活,在特定的时间遇到特定的人,于是就有了想跳出原有生活的念头。不同的是,美国电影的中规中矩的女人受这个念头的鼓动跃跃欲试了一下,却仍然迈不出改写人生的一步。整个电影中,浪漫小资的情调小心翼翼地伸出头角,与巨大的冷冰冰的现实相触碰,这样小型的冲击恰到好处地给每个人抱怨和幻想的空间,觉得很美很美很美。一切只是个激情四溢又适时收尾的插曲。曲终人散,大家各走各的路,汲取了精神的力量也罢,权当是个普通经历也罢,故事结束了,总归是把女主角的日子刷新了,每个人都可以颔首微笑:还算是个无伤大雅的故事。法国电影依旧令人咂舌,用不了几分钟,一切都朝着离经叛道的方向发展,女主角珍视自己的念头甚于珍视原有的生活给她的平静。爱情至上,自由,浪漫,虽说符合每一个人对舒展自己人性特质的要求,但是,法国电影所体现的尖锐的个性仍旧把我刺得很不舒服——每次看法国电影,我都要无数次在脑子里对着主人公空发牢骚:凭什么,凭什么要别人承受你的个性?看过的很多法国电影都是,主人公一个小小的念头就要别人来作出妥协。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样的要求不止是对剧中其他人提出的,甚至是对每一个荧幕前的观众无声地灌输的。妙就妙在很多时候,配角们和观众们都认可这样的不对等,反而欣赏和羡慕这些强大的个性,自顾自地为他们的念头做出解释和服务。

     

    看完这两部电影,我问自己:念头来了怎么办?弗朗西斯卡的一句台词:“过一会儿就会好的。”这是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会选择的做法吧,念头来了,躺下来,等着它从身上碾过去,然后爬起来,继续生活。

    而当有一天终于厌倦了,太长时间的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太多的正常生活平淡无奇。你害怕自己已经快要被碾成肉饼了,于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你被赋予一种勇敢的权利,让心底的念头冲破藩篱,让自己的灵魂放松片刻,大胆地在自己的生活里横冲直撞,扫荡眼睛因厌倦而蒙上的阴翳,再次换上新鲜和好奇。

    美娜是这么做的。在《桥》中,有个镜头印象很深,在和丈夫进行了很不愉快的对话后,美娜骑着自行车去见情人。自行车上,裙摆飞扬,女主人公也是满面春风,挂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全然没有为丈夫的情绪而懊恼。我似乎能看见美娜心底那个逃离自己穷酸乏味生活的念头,此时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得到满足后,得意地骑在美娜的头上,轻轻哼唱幸福的曲调。

    或者,把自己的念头交给陌生人,就像寄往天堂的包裹,里面装满了馥郁的香味,缤纷的图像,如同草莓般鲜纯欲滴的爱恨,如海市蜃楼般渺远华丽的梦想和欲望。比起前者,这可是个安全的选择。

    弗朗西斯卡就是这么做的。她把一生未实现的梦想、激情,倾注到那绝无仅有的四天中。逃离日复一日索然无味的生活的念头,因为一开始就知道它在四天后就要被宣判死刑,于是它极尽所能,原本可以说再见的时候留陌生人进屋喝咖啡,原本应觉得冒犯而生气的时候却打了个电话邀请陌生人吃晚餐,原本该害怕闲言碎语的时候却含着泪勇敢地做出决定要去赴约,念叶芝的诗,在古老浪漫的音乐声中应节起舞。这个念头像是块巨大的海绵,尽力吸收陌生人带给它的新鲜与活力,以储备下来,支撑以后的日子。

    大概弗朗西斯卡的做法是所有实际的或中庸的或怯懦的人所能接受和选择的吧(这三类人加起来已有相当的比例),而且考虑到人类曲折的进化和艰难的生活,这是不无道理的。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里有这样一段阐述,我觉得还是很中肯的:

    “意识在生物机体发育中属于最后和最晚的,因而也是机体中最不成熟的,最无力的。无数行为的失误皆由意识铸成。使得人和动物过早地被‘命运’吞噬,一如荷马所言。

    倘若稳定的本能欲望不是如此强劲有力,它在总体上就不能起到有如调节器的作用,人类就会睁着眼瞎做判断和想象,就会流于肤浅和轻信,简言之,就会因为意识而自我毁灭。换句话说,没有本能,人类早已不存在了。”

    写到这里,不得不赞叹法国人的浪漫。记得老师说了一句话:超级浪漫,居然浪漫到与现实结合。并不是《桥》这部影片中的特例,看过很多法国电影,都惊异于法国人的敢于将自己的念头付诸实施。感到最为震撼的是《两小无猜》,贯穿首尾的完全是男女主人公跳来跳去的念头,生命和生活也随着它们跳来跳去,直至跳到水泥浇筑的地基底部,将一切由于不满现实而跳来跳去,又由于跳来跳去而感受到的不安、猜疑和绝望埋葬。

    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生活看看别人的生活,觉得人最难对付的是自己的念头,外面的世界可以无视其存在,可以绕道而行。但是对自己的念头,一次次努力压下去把它制服后,总有那么一次,你会觉得担任这样理性的暴君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乖戾的念头又悄然升起,这次誓要玩弄你于鼓掌之中,撕裂你平静的生活。我们一次次祈祷自己变得强大和麻木,可以大声喝退这些絮絮叨叨冥顽不灵的坏念头,或者尽可能规避这些来自内心最深处因而最恼人的念头的干扰。

    最后,希望人们在与自己的念头一次又一次的小战中不要输得太惨,希望人们可以变得强大,或者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