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底层的珍珠 Perličky na dně(1965)

简介:

    本片是捷克新浪潮运动兴起时的一次集体亮相,这些崇尚个性的导演大多数毕业于布拉格电影学校,他们希望打破苏联电影教学模式试图以崭新的影像语言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这些题材各异的短片表现了年轻导演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他们的关注点,这五位导演分别是伊日· 门泽尔(《严密监控的列车》)、维拉 齐蒂洛娃(《雏菊》)、亚罗米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埃德尔瓦·朔尔姆和扬·涅麦茨。他们以他们的年轻和热情在一个禁忌的年代用最大可能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充满先锋、前卫的视觉。

演员:



影评:



  1. 题记:
    东欧的电影史应该重新认识,而且,他们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当代中国电影人思索
      ――――卡夫卡·陆(KavkaLu)



    本片是捷克新浪潮运动兴起时的一次集体亮相,这些崇尚个性的导演大多数毕业于布拉格电影学校,他们希望打破苏联电影教学模式试图以崭新的影像语言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这些题材各异的短片表现了年轻导演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他们的关注点,这五位导演分别是伊日· 门泽尔(《严密监控的列车》)、维拉 齐蒂洛娃(《雏菊》)、亚罗米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埃德尔瓦·朔尔姆和扬·涅麦茨。他们以他们的年轻和热情在一个禁忌的年代用最大可能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充满先锋、前卫的视觉。

    随着文化交流媒质的DVD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我们会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世界电影宝库里的一些精品艺术片,特别是随着文化的开放,东欧艺术电影6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些导演和作品更让我们看见影像对于电影的意义,它们的存在必将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艺术电影史,特别是波兰学派和捷克新浪潮对于电影美学意义和意识形态隐喻的表现手法上远远高于法国新浪潮,倘若说法国新浪潮最大的意义是戈达尔发现了声音的力量和直接介入给叙事美学带来革命的话,那么东欧同时代的影片则会在视觉美学以及意识形态的婉转表达上给当代中国导演一些启发和方法论,东欧艺术电影的繁盛时期和我们第五代当年渴望突破陈规和追求影像美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正因为如此,对于曾经躲在铁幕后面东欧艺术电影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读解,在它们丰富的表现手法里学习一些影像对于存在的艺术转换。
    这些影片都对铁幕年代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在影像上以环境气氛的真实和心理世界的梦魇叠加犹如万花筒折射出生活的细微和变形,《海底的珍珠》、《倒霉》、《焚尸人》、《雷蒙纳多·乔》和《在森林的那边》分别由捷克和波兰电影人拍摄,除了《在森林的那边》是对于东欧60年代影像的继承外,另外四部电影对于世界电影史而言是必须谈到的,它们对于影像的忠诚和隐喻的巧妙运用让这些作品穿过岁月的蒙尘依旧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作为捷克新浪潮时期难得的集锦片,几位导演必然注意影像的本质在银幕上的反映。第一段是门泽尔名为《巴尔扎塔》的段落,短片开头有光线洒进树丛里推镜头有着《蝴蝶梦》的影子,而汽车构造的数个特写则有着大多数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对于物件细部的关注表现出不一样的入眼点,导演迷恋于光线阴影对于物体遮蔽的影响以及速度给予画面的张力,赛车手的死亡和观众的离去是对于社会的批判,人习惯于这样的场景以至于无动于衷。
    第二个段落是涅麦茨的《诈骗犯》,这个段落是最有生活感悟的,它通过病房里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谈论着昔日的光荣和沮丧来表现什么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临近,探讨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最后装载着棺材的灵车似乎告诉生命意义的简单性,而老人手中记忆往日歌唱生涯的照相册也终将成为历史。
    第三段是埃瓦德尔·朔尔姆以彩色胶片拍摄的《欢乐屋》则表现了60年代一个离群索居的画家和他母亲淡泊的生活,同时对于铁幕时代的艺术的单调性提出置疑,影片里有一段是探讨基督教文化对于铁幕时期人们影响,导演以撞车来表现敬畏的依旧存在。画家和母亲同人群的自觉疏离则表现了他们对于强势文化的有限反抗。
    齐蒂洛娃在《黄金自助餐》段落里开始就是透过雨中一个模糊的酒吧内景,从老板娘急于将顾客赶走的神情让观众觉察到一些异样,一个婚礼和一个自杀者在同一空间里有着非常有趣的对比,作为对于现形叙事兴趣不大的导演在这个段落里插进了当代艺术的一些东西来反抗威严的存在,戴着婚纱的女孩在幽暗的街衢上舞蹈的镜头以升格拍摄从画面看具有立体主义绘画的效果,在捷克新浪潮时期齐蒂洛娃在影像上是最前卫和具有先锋精神的,她的画面充满了奇思妙想。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是在没有数码技术的年代制作的,可见他们的创造能力。
    亚罗米尔·伊雷什探讨的青春的问题,在他的《罗曼史》段落里小伙子和吉普赛姑娘的爱情,导演以吉普赛人的生活来反衬当时捷克生活的压抑,大篷车有着自由和奔放的象征,多次出现的火车则将路的概念给了观众,也让观众体察到了青春的迷茫和冲动

    【附录:影片资料】

    《海底的珍珠Pearls of the Deep》 1965 捷克斯洛伐克
    导演:伊日· 门泽尔(Jirí Menzel)、维拉·齐蒂洛娃(Vera Chytilová)、亚罗米尔·伊雷什(Jaromil Jires)、埃德尔瓦·朔尔姆(Evald Schorm)、扬·涅麦茨(Jan Nemec)
    演员:Evald Schorm
    片长:103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9,欣赏性8.5(展示捷克电影的)

    2006年7月1日 星期六 下午18时21分 云间雨后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2. 赫拉巴尔的第一本小说集《底层珍珠》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奇特的作品……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对话、独白,也就是所谓叙家常、聊天,但他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家、叙事者。”[3]事实上正是由于赫拉巴尔这种降低叙述人分量,减少作者主观价值判断,透过言语特色放大人物形象自身个性的创作风格,为年轻一代捷克电影人的银幕创作留出了足够多的空间与余地。1965年,捷克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薇拉·齐蒂诺娃与亚罗米尔·伊雷什、扬·内梅克、埃德尔瓦·朔尔姆、伊日·门泽尔五位导演共同将《底层珍珠》改编为一部同名电影,五位导演各自负责一个单元,或直接从原著中选取认为重要的篇章进行银幕二次创作,如《巴蒂斯贝克先生之死》《冒名顶替》,也有从文本中分别挑选重要段落进行重新捏合,如《欢乐屋》《小饭店大世界》和《杜尔卡影院》等五个单元各自独立,除《欢乐屋》外,整体采用的是黑白片的映效方式,有部分段落甚至采用了黑白默片的效果。五位年轻导演分别运用各自对银幕叙述的理解来表达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五个单元看似各自独立,却都保持了文学读本中大量对话的特征。这部电影在当时取得了轰动一时的效果,成为“捷克新浪潮运动”从早期实践走向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