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年年有,何谓之奇葩 因为打辩论的关系,在《奇葩说》第一季的时候就因为得知马薇薇会参加,所以成为第一批拥泵的粉丝。第一季像范湉湉,一开始我是不喜欢的,因为她实在太吵了。但是,习惯了她的表达方式之后,竟意外地觉得她说得真不错。 以她为例,(冒犯一点地说)年纪在三十岁以上了,长得也不漂亮,说得不好听一点,真像黑山老妖,说话又粗鲁又不节制,语速还快,让人难接受。我想,大概有一大批人因为这第一印象而选择了放弃听她说话。我也是一样。但感谢有蔡康永老师那样的温和派,以包容接受一切选手,让我起了“何不听听看?”的想法——说到这儿,这是《奇葩说》这个节目带给我最大的改变了,学会”何不听听看?“的态度——有时候,你真的会发现不一样的地方。突然之间,就爱上范湉湉了。 《奇葩来了》,是《奇葩说》第三季的海选节目。能够把一个海选节目做得比正规节目还正规,这些年我只看到《奇葩说》。而出现的选手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先说说我一开始就认识的两位,张晓晗和鹦鹉史航。两位都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前者是我高中时就知道的作家,后者是我在微博关注的大号。看了《奇葩来了》我才知道原来史航竟然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 张晓晗的风格和第二季的柏邦妮很像,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风格,这大概也是作家的特征——像蔡康永老师,似乎就是这种门派的师叔祖——所以,蔡康永老师才会对柏邦妮和张晓晗这么严格吧,我记得蔡康永老师很少对柏邦妮有过表扬,在海选中给张晓晗的也是”走开“(即淘汰)。和热热闹闹的奇葩说整体风格不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风格虽然很打动人,但是在整体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说到这儿,我就想说说我对奇葩这两个字的理解。 对于大众而言,奇葩应该更偏向于一个贬义词。我们看见一些很奇怪的人、很奇怪的事,都会脱口而出“真是一个奇葩!”即使是我,说出这句话的我,也难免于俗。像肖骁,如果是出现在现实生活总,一定是被大多数人攻击为“娘炮”的。像范湉湉,如果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被大多数人攻击为”黑山老妖“的。这两个人都只是代表。哪怕是仅仅以犀利作为风格招牌的马薇薇,如果放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对于日常生活而言,没有多少人会专注你这个风格外表之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内在,也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倾听你说的话里面,是否真正有价值。这是大众交往的一种通病。我们认识一个人,常常会在最开始的几十秒就下一个粗糙的定义。然而,如果未来不深交的话,我们对那个人的认知就仅仅局限在那个粗糙的定义上面了。 但《奇葩说》这么受欢迎,应该不是因为这些奇葩的风格和外表才对吧。是不一样的态度。更加准确地说,是一个平台上存在的不同意见,你发现,每一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好像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来不是黑白分明的,我们认识的人,从来不是好坏可以界定的。悲催的是,我们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直到有一天,《奇葩说》出现了,它把这些东西都非常坦诚地放到你的面前,你不强迫你选择,不强迫你表态。它仅仅隔着一个电脑屏幕,潜移默化地就影响了你。而你,也接受了被它影响。 所以,奇葩其实并不奇葩。所谓的世俗的奇葩早在海选就被淘汰了。剩下的人中,都是一群披着奇葩的外表而三观不能再正的人。不然,我们爱的都是一些三观不正的人吗?应该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