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女孩崛起 Girl Rising(2013)

女孩崛起 Girl Rising(2013)

又名: 站起来的女孩

导演: 理查德·罗宾斯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3-03-07(美国)

片长: 101分钟 IMDb: tt2444946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The movie tells the stories of nine girl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who face arranged marriages, child slavery, and other heartbreaking injustices. Despite these obstacles, the brave girls offer hope and inspiration. By getting an education, they're able to break barriers and create change. Written by Seventeen Magazine

演员:



影评:

  1. 一开始片头出现大企业的名字就觉得大事不妙——我并没有要否定影片中所叙述的女孩们痛苦的经历的意思,但这并不是一步普通的纪录片,而是有着特定标的观众,希望他们做出特定行为的电影。完美的英文旁白仿佛在你耳畔私语一般想起,直接联系到你熟悉的经历,让你产生共情。然而,即便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是她的故事,女孩自己真正的声音和语言却很少想起。风格化的画面表现和叙事框架,绘本般的美丽画面,更是强化了影像和现实的距离。

    这几个故事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她们实际的生活经验,而是西方流行的叙事的产物,为的是要勾起中产阶级的西方观众的感同身受。影片对于实际的问题表现地非常肤浅,并不是说故事虚伪,而是缺少了系统性的观点,给出的解决方案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景,缺少系统性和全面的应对。比如“什么造成了物质层面的问题,物质层面的困境又该怎么办?”在这里,女孩们的希望也寄托在一种非常惟意识论的态度上,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以西方中产的生活经验去忖度的。

    影片是一种倡议,而非呈现现实的状况。“你的沉默就是原因”是一种在西方慈善机构或社会组织的宣传中非常典型的叙事,以负罪感作为诱饵,却不对造成这状况的国际体系以及历史做深层次的批判。“这就是你造成的!”你感觉到了负罪感吧!不好受吧,怎么办呢,捐钱吧,这样你就什么罪都没有了。

    我并非要否定影片中的女孩们,以及这个世界上未被人注意到的千千万万女性们所受到的压迫。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本影片是一种特定体系的产物,而正是这个体系,某种程度上正是她们压迫和苦难的原因。

  2. 好的爱人,

    应该是一个能够给你力量的人,

    而不是让你精疲力竭。

    好的电影也一样。



    尼泊尔的苏马因为父母欠别人钱,从6岁起就被抵押到债主家里劳作。

    睡山羊舍,吃主人的剩饭,每天4点开始打扫、清洗、放羊、拾柴……

    然而,对苏马而言最痛苦的是照看主人的孩子,因为他们会随意的打骂她。









    在经历了5年的女奴生活后,苏马有幸参加了社工组织的夜间课堂。

    那时的她才知道从2000年起在他们的国家,这种劳动抵押已经是违法的。

    但对于很多低种姓的尼泊尔家庭来说,“卖女儿”常常被许多家庭视为惟一可靠的收入来源。

    在社工志愿者的帮助下,苏马终于脱离了债主的控制。









    终于获得自由的她,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实现一切的力量。

    随后她也加入到解救“女奴”的事业中,苏马说:

    变化一旦开始,

    就像不能停止的歌,

    你开始唱歌,

    其他女孩也跟上曲调开始唱……





    (在这个镜头里苏马像神奇女侠一样美丽而又强大)



    来自秘鲁的塞纳,她的父母终生都在雪山中攀爬,挖出金子,洗净抛光送到世界各地,而他们连一片都不曾拥有过。


    她的父亲却在她5岁的时候因为挖矿受伤而丧失劳动力,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坚持让塞纳上学。

    塞纳为了补贴家用在一个公共厕所里找到了工作,哪怕做的是清扫厕所这么卑微低廉的工作,但是在父亲的眼中“你完全是做工程师的料”。

    在说到这里时,塞纳是如此的自豪。









    父亲去世了,塞纳的世界如此的灰暗而压抑。但是她找到了诗,诗歌让她拥有力量。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位女诗人——余秀华。

    很多人都听过她的那句成名之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却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耐心去听她的故事——患有脑瘫、所嫁非人,一生凄苦,却始终要与这不甘的命运争上一争。

    最终,是写诗让她得到安慰与寄托。




    (拍摄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



    被父母珍爱的塞纳是如此的幸运,哪怕他们一家穷到骨子里,依然坚持让女孩上学接受教育。但是在阿富汗,女孩上学是一件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

    阿米拉就出生在阿富汗,作为一个生来就不被重视的女孩,她存在的价值就是服侍家人——从3岁起。

    直到11岁他父亲将她以5000美元的“价格”许配给了她的表哥。



    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亿4000万未成年女孩结婚,就在刚刚过去的30秒钟里,就有13个未成年少女被迫进入婚姻。在15~19岁的女孩中比例最高的死因是分娩。身为孩子却要承担怀胎生子的痛苦(骨盆腔发育尚未完全),而且在医疗条件如此落后的地方,死亡率之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更可悲的是,从阿米拉嫁人的那天起,她的世界就被蒙上了一层面纱,不能被人所见。









    但事实上,阿富汗并不是一直如此。









    这张拍摄于1972年阿富汗接头的黑白照,最近引起政治波动——据说促使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不会从阿富汗撤军,反而要增兵,继续“为胜利而战”。

    对于,阿米拉来说,她的胜利就是回到学校去学习,故事的最后她脱下了丑陋厚实的面纱,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她竟然这么美……





    这部叫做《女孩崛起 Girl Rising》的纪录片,讲述了来自世界上不同地区的9个女孩,面对着不同的境遇,比如逼婚,孩童奴隶、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

    是因为贫穷吗?

    当苏马在奴隶主家里劳作的时候,她的弟弟可以上学;阿米拉的父母用11岁的女儿换来的彩礼钱给儿子买了一辆二手车……

    仅仅是因为她们生而为女人。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天空的另一半》

    被歧视,被压榨,被欺凌,被侵犯;被当做交易物品,被视为生育工具,但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旋律却不是悲伤和怜悯。

    她们唱歌、她们写诗、她们画画、她们舞蹈……

    女孩们尽管困境重重,但她们却如此勇敢地去追寻获得教育的机会,向命运发出挑战。

    就像纪录片《二十二》结尾时,阿婆说的: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她们说这世界真好,她们活得那么顽强。

    这真让人高兴。

    看着9个姑娘的故事,我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感觉,就像吴清友先生说的:

    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环环相扣的。别人的苦难,可以说是代你受难,假使不是他们受难,可能就是你受难。所以,如果你是幸运的一群,不要以为苦难的一群和你无关。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苦难不该归自己,该归他人。

    只是刚好没有出生在最贫穷、最落后、最动荡的地方罢了。

    我们得到的只是侥幸,而她们经历的都是人生。

    所以当我们绝望难过,当我们对人生放弃,当我们想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生,当我们放弃选择宁愿被包办婚姻,想想那些被面纱蒙住的女孩。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一切,是她们付出生命和鲜血所追求的终点。

    或许,我们只能争取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至少,让我们不再沉默。









    生而为女人,

    我很抱歉。

    但终有一天,

    世上每个女人,

    都将被公平对待。
  3.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主题关于女性的纪录片,在哔哩哔哩里面随便找的双语视频,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好像走过了不同的人生,但却同样的苦涩。

    这些故事里,有原来是童工,被解救释放后拯救其他童工的女孩;有女孩说自己是超级大英雄,却是因为被人侵犯伤害后产生的自我保护式幻想;还有“嫁作他人妇”,生育儿子之后重返校园的阿富汗女孩……除了女孩自己的奋斗,纪录片还讲述了其他人对女性的帮助,有警察、社会工作者、女性的父亲、哥哥还有继母等……算是人间有真情的体现了吧

    但是,整部纪录片不够真诚,或许也可以说,不够真实。

    纪录片没有采取真实拍摄的手法,反而是通过所谓的“作者”来帮助女孩述说自己的故事,这样一来,表现形式确实多样了,但女性的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女性的言语应该掌握在女性自己手中,绝非是通过他人的嘴巴二次转述,更不用说通过所谓的“男性同盟”(天下乌鸦一般黑)就像所谓的“纯情战士”一般,只是嘴巴上讲讲,身体倒是能玩多high就玩多high

    由于这些女性自己的声音不够强大,不够直接,整部片子也充斥着不现实的风气:现实中没有帮助女儿上学、追逐梦想的父亲吗?没有让妹妹有自由的哥哥吗?

    当然有,但占据社会大多数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

    可以自由、可以赞美,但是没有必要美化,不然纪录片的意义又在哪里?

    当然,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女性的发声权也不会一直被剥夺和被外包,我很期待看到那个女性可以自由发声的时期,因为女性足够强大,她的人生不会像他一样腐败烂掉。

  4. 这部片子是太美了。当中关于性侵的故事,是如此长时间来我所见过的最美最人性化的描述方式。我们这些可悲的大人明明清楚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不可战胜的是什么——但对于超级英雄小女孩来说,她没有被现实击沉。这部片子缓慢,向上,有诗一般的语言,有多彩的镜头和笔触,有绝不退缩的崇高立意。它描述了这么一个现在进行时——女性用女性的力量,女性的视角去受教育,去传递她们的力量,去反抗不公。

    很多时候女性的局面都是被动的,力量是被剥夺的,处境是被无视的,她们本身是被残害的。很多时候,她们的受害只换来如此评价:因为柔弱,所以女性只配得到残酷。

    但不是。柔弱脆弱不是女性的专属。因为所有明智的眼睛都能看到,女性的易折,是用枪和刀剑逼迫的,是用沉重腐朽的习俗塑造的,是没有知识和财富去保护的,是被毫无同理心的同胞迫害的。被拉到如此境地,任何人都会应声而碎。而女人并不因此绝境而止足。因为她们:

    强壮地生活在高山与溪流之间

    勤劳的双手接过糙米和凉水

    博爱,对困境中的他人伸出援手

    强大——即便低入尘埃仍会向上不断生长。

    这就是女人。

    我们都知道教育——传递给下一代无数的知识,是最无私也获益最大行动。没有人能传达到千年以后,但教育可以。我一边看,一边耳边不断地回响林奕含的声音,我觉得她还在问,她问:“艺术和文学是不是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

    这个问题无限地变长,变长,像波浪一样拉成一条长线,最终变成一缕气息般的:“文学和艺术是不是用只是用叙述美化一切的东西?它从来都不真?”

    我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问。我知道她为什么会最终去怀疑文学。在文学和艺术是人文教育的极致时,有一个蒙着文学,艺术,审美等等辉煌脸皮的怪物在对女孩们说谎。这个怪物对住在高楼大厦里被课业重压女孩们说:你们已经站在顶点了。你们的幸福就是顺应他人的幸福,哪怕是不公正的。这个怪物对穷山僻壤里极度贫困的女孩们说:你们不应得到,你们活该如此。在这些高山与高楼之间,女人不胜寒。没有一句话为女人所说。

    这个怪物不能长久。海会枯,石也会烂。我们已经看见,那个女孩不是一个埃及小受害者,她是超级英雄。那个女孩不是丧父的穷困孩子,她在诗句中得到了安慰人心的黄金。因为那个女孩,还有那个女孩……她们的声音都没有断绝。事实很残暴,她们的内心却没有倒下的,凭借着知识的风,源源不断的生长下去,这就是人类旺盛的心灵源泉之所在。

    这一切正在进行时,她们在受教育,她们正在传递教育,她们终将改变一切。

    所以我现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文学和艺术不是巧言令色的。文学和艺术是在千帆过尽之后,你所说出的,你自己的,真实,美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