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用行刑前的心理崩溃,狱警冷漠的重复官方问话,哭声,失禁,来回穿插的闪回和旁白,尽力还原了死刑的场景。让人有强烈的不适感。
男主的表演也很好的表现了正常人在精神失常,心理问题严重状态下的应激状态。
本作设定男主初始年龄,限制了其心理成熟性,把心理不健全的个体放入极端环境,直接结果就是,对个体心理发育造成不可逆伤害。男主在行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健全人格。外加条件限制,没能得到心理干涉。以至于后期看出,男主在身体上控制犯人,行刑在精神上影响了男主。最终挤压的问题在一次失败的行刑后爆发,酿成悲剧。
本作是反死刑作品,但探讨的并不是废除死刑问题,而是死刑对行刑者的伤害。死刑原本是对犯人的惩罚,却悄然变成了行刑者的惩罚。本作中除了男主,还有律师的妹夫作为暗线,也因为工作特殊时长接触死亡。看似一个走向罪恶一个坚守正义,其实都在收到杀人这件事情的伤害。可见,其反死刑并不是反对惩戒凶手,而是如何才能让近距离接触死亡的特殊人群不再受死亡的阴影的伤害。
他不是天生的屠夫: “在战场上你不把敌人当作人看,你射杀的是制服,不是人类,比杀死一个陌生人更糟糕的是,杀死一个你认识的人” 主人公只有17岁,为了逃避兵役,他选择去监狱工作,不愿兵役的理由是他不想在战场上杀人,可命运似乎偏要让他做一个屠夫。监狱工作的第一天,监狱长就强迫他选择一个死囚,由他第二天亲自押到执行死刑的现场,监狱长属于强迫性,主人公只能选择,没有工作培训,没有征询自己意见是否接受这活,事后也没有安排心理辅导。第二天,主人公目睹了死囚们恐惧的神情,他们在哭泣,在哀嚎,可狱警们却无动于衷,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何不愿意都会受到毒打。在行刑前,大家会让死囚们脱掉鞋子,又被戴上头巾,问他们有什么遗言,再用布遮住眼睛,套上绞绳,在执行现场并列一排。有人因次吓的大小便流出,随着开关把手一拉,死囚们脚下活门打开,他们都一块下坠,直到断气,死亡。 监狱就像一个杀人磨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主人公见证了164个人的死刑,每一场杀戮他都参与,都在现场,大家对杀人都习以为常,甚至乐此不疲,好像已经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没有情绪,在他们眼里,这些人不是人类,死不足惜。可主人公不想这样,他会害怕,会忏悔,偶尔会给死囚们读读《圣经》,不仅是对死囚救赎,也是在给自己救赎。其中有一个死囚与他成为了朋友,一些死囚获得了减刑,死囚朋友却没有,注定了就是死,朋友选择主人公执行自己的死刑。于是主人公负责给朋友量身高,体重,以衡量绞绳尺寸,因为如果有偏差,会造成死囚的死亡过程中加长,会很痛苦。就像古代刑场的刀斧手,他们负责斩杀犯人,熟练的人知道对不同的人用多少力度,在哪个部位下刀,所以一刀结果,让犯人死的没有痛苦。 就在主人公出事前几天,他参与了镇压死囚的反抗,他挥舞着棍棒,一起把死囚们制服,似乎他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们当场给死囚们穿上约束带,连踢带打,立刻套上绞绳,也无所谓仪式,也不问他们有什么遗言,快速的结果他们性命。还是活门打开,还是一起堕落,如果有一时没有断气,在不停挣扎的人,监狱长让大家把绳子拉起来,再松手,就这样反复几次,直到死囚断气。然后他们一起下去,冲洗地板,放下死囚,剥光他们衣服,装入木板钉成的棺材,再以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谁把这些尸体运到墓地,毕竟没有人愿意干。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主人公已经神经兮兮,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吓一跳,害怕,也情绪暴躁,就像是觉得是那些死囚的鬼魂,就在自己的周围。是精神创伤让他出了意外,他把一车的七个球员都射杀了,看起来他很残忍,可事实上他都不知道会发生这些事,该为法律负责的不是他,是一个没有怜悯,只有屠杀的体制。
“你不能同时要求一个人即是牧人又是屠夫。”电影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律辩护的魅力,本来一场毫无争议的审判,被告的辩护律师不仅使被告免除死刑,同时通过辩护引起各界对于社会问题及政治体制进行思考。虽然有人提出他忽视了受害人所遭受的伤害,但这一切远比判处被告死刑来的更有意义。根本的问题得到解决,才能维护更多人的权益,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公平。